教师批评学生时的不良心理因素探究及其对策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cm9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学生伤害教师的案件时有发生,我们反躬自问,为什么满怀好意的批评不但没有促使学生认识或改正错误,反而激化了矛盾,扩大了事态?本文从教师自身出发,探索教师批评学生时的不良心理状况,帮助教师反思自我,摒弃不良心理,正确使用批评与自我批评方法,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教师批评学生,概括起来常有以下六种不良心理状况:
  一、面子心理
  教师批评学生表面上看是促其认识问题,但有时是为了挽回教师自己的面子。在学生顶撞教师、学生对教师的批评不服气或教师自己不能控制事态发生时,教师为了挽回面子对学生进行批评。
  案例:王老师让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中午放学后留下来补写作业,王老师顾不上给中午回家的女儿做饭,一直在教室等候。其中有一个女生一手捏着牛奶袋子在嘴里吮着,另一手拿着补写的作业给老师,说:“给,作业。”王老师一看到这个动作就来气了,他对着学生说:“着什么急,就这么两笔就写完了?能写这么快何必拖到现在?”学生说:“你不是让补写作业吗?我写完了,有什么不对?”“这样交作业,我不要!”学生把作业扔到课桌上,转身往外走,王老师拦在门口,两人差点撕扯起来。
  分析:王老师责任心很强,放弃了休息,顾不上孩子,让学生放学后在学校完成作业。但学生的不礼貌行为伤害了他的面子,于是对话一开始便偏离了“补写作业”这个主题,由对学生的批评转化为维护自己的尊严,学生却不知道老师的心理变化,执拗地坚持自己的行为,批评升级为顶撞,学生逆反心理更强,批评也于事无补。其实,正确的做法是就事论事,肯定其能快速完成作业,表扬他有能力,不愿意写的原因是什么可以告诉老师,批评其今天交作业的方式很不礼貌。真诚指出问题和不足,让学生明白老师批评的针对性,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坦诚交流,相信师生的认识能达到一致。教师可在自我批评中教育学生批评自我,以达到认识问题、不断改正的目的。
  二、权威心理
  在以往的师生关系中,师道尊严是主导,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师生关系的变革,强调师生平等,以人为本。但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潜意识里认为教师高于学生、强于学生,甚至情感凌驾于学生之上。权威心理的批评常常忽略了事情本身,而成为教师和学生身份、力量的较量。
  三、贴标签心理
  心理学有个“贴标签效应”,它是指当一个人被贴上某种标签时,他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标签内容相一致,是一种定性导向作用。教师的管理和批评常常也会产生“贴标签心理”,某个人行为习惯不好,群体中若有不良行为发生时,认定“肇事者”的首先想到的就会是这个人,也叫作偏见心理。
  四、“情绪感冒”的传染
  感冒会传染,人尽皆知,殊不知,不良情绪也会像感冒一样传染。教师受到了领导的批评或者在家里遇到不顺心的事,很容易将这种不良情绪发泄给学生,被发泄人把这种不良情绪继续向外传染扩散,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情绪感冒”的传染。研究者称,情绪感冒患者的年龄段主要集中在25~45岁之间,正是教师工作开始到成熟时期,正确认识、妥善处理情绪会让自己健康而愉悦。
  五、忽视对方存在的心理
  在一项调查中发现,学生最不满的是:老师忽视自己的自尊,随便向他人提起自己的隐私、短处等。心理学告诉我们,自尊是一种自我满足的心态,也是一种自我的评价和体验。适度的自尊让自己更强大,缺乏自尊会让自己更弱小。教师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是基本道德,而教师忽视学生的存在,甚至师生之间缺乏诚信,有意无意散布一些有伤学生自尊的信息,会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
  六、拉同盟心理
  两人观点产生分歧或矛盾对立时,人们都有一种普遍心理—希望有更多的人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替自己说话为自己分忧,于是说话办事便有意识地拉拢同盟,在心理上壮大自己的力量,削弱对方的势力。教师批评学生时常会用语言营造有利于教师自己的氛围,让学生陷于尴尬的地位,甚至成为“公敌”。当学生意识到自己会成为更多人的对立面或将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时,不计后果的冲动行为瞬间就会发生。
  “适当的批评是教育工作者的权利”,批评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如是说。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表现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核心却只有一个,那就是爱!心中始终怀有对学生的关爱,心理、情绪、语言都会因“爱”生发,因“爱”而发生变化。我们做教师的不可太着急、太冲动、太较真,要克服心理障碍,讲究方式方法,方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西航一中)
其他文献
摘 要:“动画片”这个词,二年级的学生便会立刻兴奋起来,思维马上活跃起来,形象瞬时鲜活起来。所以,我们要为他们积极创设奇趣课堂,让他们先“心动”,再“笔动”,能兴致勃勃地把在小脑袋里“放”的动画片跃然纸上,让他们觉得课堂是彩色的。  关键词:动画片;童话创作;二年级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10-11  作者简介:孟永琴(1978—),一级教师,本科,研究
摘 要:本文从新课改出发,分析情境教学法中创设情境的意义,揭示了传统情境教学中教师主导一切的误区,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讨如何在教学中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使学生成为创设情境的主人。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学习兴趣;教师;学生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人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中产生。”思想政治课往往容易给人枯燥乏味的印象,如何扭转这一固定
2014年春季,笔者上了一堂初三年级历史复习观摩课。在课后的教学研讨活动中,获得了与会教研员、老师们的一致好评,被认为是一堂富有创新和高效的复习课。回眸这一堂复习课,让笔者对如何上好初中历史复习课有了更多的反思和感悟。笔者以北京师范大学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伟大的抗日战争》为例,就如何上好初中历史复习课做一个肤浅的剖析。    一、明确考点,准确把握考纲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历史课
摘 要:教起于悱,悱源于疑,而“疑”是一切教与学的根,有了疑问才会思考,才会探索。“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模式下,教师充分挖掘数学的“教育价值”,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保持“持续热情”,关注他们对学习内容的“本质理解”,让学生深入数学学习的“智慧深处”,唤醒他们“创造潜能”,释放出他们的“本质力量”,为他们的“数学发展需要”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高效教学  数学思维能力
摘 要:文章主要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为指导,围绕一个具体的科学活动“土壤里的秘密”进行探讨,强调尊重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通过让孩子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有价值的经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提升学习品质,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活动;“土壤里的秘密”  科学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一直是老师们很头痛的事,一方面没有现成的可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一二年级的学生能够用打击乐器或者其他声音材料合奏或为歌曲伴奏,通过学习常见的课堂打击乐器,参与演奏活动,能够听辨乐器的音色,并能用乐器奏出强弱、长短不同的声音。随后在2012年苏少版音乐教材中就新增了常见课堂乐器(图例和使用的图形符号),其中在二年级上册的书中就提到了铝板琴。在江苏省南京市中小学都在大力开展器乐进课堂这个大背景下,作为一线老师,我也想
摘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素质重在师德,大力弘扬良好的师德是教育永恒的主题。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教师的师风师德也面临着考验和挑战。本文对农村初中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师德进行讨论,深入探讨师德现状及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达到提升教师师德素养,不断提高农村初中教育教学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教师;教学;师德    一、农村初中教师师德现状  新时期的德育工作需要一
摘 要:音乐是一种感觉艺术,音乐有着它独特的魅力。幼儿年龄较小,理解能力不强,欣赏音乐不可缺少教师的帮助。而图谱就是音乐欣赏教学中具有独特魅力的一员,怎样让图谱在教学中发挥极佳的效果,离不开教师根据音乐所设计图谱的独具匠心。  关键词:图谱;符号;趣味;方式;设计  图谱是音乐欣赏教学中具有独特魅力的一员,如何把图谱作为辅助,把音乐这个无形的东西转化为有形的物体传达给幼儿,从而帮助幼儿形象地掌握音
每一年的这段时间,我都会回忆起1983年9月1日我背着自制小书桌和小凳子拉着女儿入学,以及第二年女儿一个人带着她的弟弟入学的情景。虽然那个年代没有现在的父母对孩子入学那么兴奋、紧张和焦虑,但还是为孩子入学而高兴,对孩子充满着期待,尽管这种期待比较自然、朴实、简单。现在我是三个孙儿女的爷爷和外公,孙儿女入学的事也是家庭经常讨论的话题。我非常理解当下父母们对儿女入学和受教育的复杂心情,也了解当下父母对
高中粤教版语文必修与选修中古诗文学习篇目增多并且篇幅较长、难度较大,古诗文的编排由浅易的故事性较强的文章逐渐向较难的政论文过渡。若能做好这个过渡工作,那么我们的古诗文教学就不会陷入被动的境地。如何做好这个过渡,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收效很大。  1.引入故事,铺设情调,系列推进,举一反三  因为学生初中接触最多的就是故事型的古诗文,而中考内容也多是归纳文章的主旨或道理等,诗词鉴赏考查的是诗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