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学生伤害教师的案件时有发生,我们反躬自问,为什么满怀好意的批评不但没有促使学生认识或改正错误,反而激化了矛盾,扩大了事态?本文从教师自身出发,探索教师批评学生时的不良心理状况,帮助教师反思自我,摒弃不良心理,正确使用批评与自我批评方法,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教师批评学生,概括起来常有以下六种不良心理状况:
一、面子心理
教师批评学生表面上看是促其认识问题,但有时是为了挽回教师自己的面子。在学生顶撞教师、学生对教师的批评不服气或教师自己不能控制事态发生时,教师为了挽回面子对学生进行批评。
案例:王老师让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中午放学后留下来补写作业,王老师顾不上给中午回家的女儿做饭,一直在教室等候。其中有一个女生一手捏着牛奶袋子在嘴里吮着,另一手拿着补写的作业给老师,说:“给,作业。”王老师一看到这个动作就来气了,他对着学生说:“着什么急,就这么两笔就写完了?能写这么快何必拖到现在?”学生说:“你不是让补写作业吗?我写完了,有什么不对?”“这样交作业,我不要!”学生把作业扔到课桌上,转身往外走,王老师拦在门口,两人差点撕扯起来。
分析:王老师责任心很强,放弃了休息,顾不上孩子,让学生放学后在学校完成作业。但学生的不礼貌行为伤害了他的面子,于是对话一开始便偏离了“补写作业”这个主题,由对学生的批评转化为维护自己的尊严,学生却不知道老师的心理变化,执拗地坚持自己的行为,批评升级为顶撞,学生逆反心理更强,批评也于事无补。其实,正确的做法是就事论事,肯定其能快速完成作业,表扬他有能力,不愿意写的原因是什么可以告诉老师,批评其今天交作业的方式很不礼貌。真诚指出问题和不足,让学生明白老师批评的针对性,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坦诚交流,相信师生的认识能达到一致。教师可在自我批评中教育学生批评自我,以达到认识问题、不断改正的目的。
二、权威心理
在以往的师生关系中,师道尊严是主导,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师生关系的变革,强调师生平等,以人为本。但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潜意识里认为教师高于学生、强于学生,甚至情感凌驾于学生之上。权威心理的批评常常忽略了事情本身,而成为教师和学生身份、力量的较量。
三、贴标签心理
心理学有个“贴标签效应”,它是指当一个人被贴上某种标签时,他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标签内容相一致,是一种定性导向作用。教师的管理和批评常常也会产生“贴标签心理”,某个人行为习惯不好,群体中若有不良行为发生时,认定“肇事者”的首先想到的就会是这个人,也叫作偏见心理。
四、“情绪感冒”的传染
感冒会传染,人尽皆知,殊不知,不良情绪也会像感冒一样传染。教师受到了领导的批评或者在家里遇到不顺心的事,很容易将这种不良情绪发泄给学生,被发泄人把这种不良情绪继续向外传染扩散,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情绪感冒”的传染。研究者称,情绪感冒患者的年龄段主要集中在25~45岁之间,正是教师工作开始到成熟时期,正确认识、妥善处理情绪会让自己健康而愉悦。
五、忽视对方存在的心理
在一项调查中发现,学生最不满的是:老师忽视自己的自尊,随便向他人提起自己的隐私、短处等。心理学告诉我们,自尊是一种自我满足的心态,也是一种自我的评价和体验。适度的自尊让自己更强大,缺乏自尊会让自己更弱小。教师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是基本道德,而教师忽视学生的存在,甚至师生之间缺乏诚信,有意无意散布一些有伤学生自尊的信息,会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
六、拉同盟心理
两人观点产生分歧或矛盾对立时,人们都有一种普遍心理—希望有更多的人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替自己说话为自己分忧,于是说话办事便有意识地拉拢同盟,在心理上壮大自己的力量,削弱对方的势力。教师批评学生时常会用语言营造有利于教师自己的氛围,让学生陷于尴尬的地位,甚至成为“公敌”。当学生意识到自己会成为更多人的对立面或将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时,不计后果的冲动行为瞬间就会发生。
“适当的批评是教育工作者的权利”,批评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如是说。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表现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核心却只有一个,那就是爱!心中始终怀有对学生的关爱,心理、情绪、语言都会因“爱”生发,因“爱”而发生变化。我们做教师的不可太着急、太冲动、太较真,要克服心理障碍,讲究方式方法,方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西航一中)
一、面子心理
教师批评学生表面上看是促其认识问题,但有时是为了挽回教师自己的面子。在学生顶撞教师、学生对教师的批评不服气或教师自己不能控制事态发生时,教师为了挽回面子对学生进行批评。
案例:王老师让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中午放学后留下来补写作业,王老师顾不上给中午回家的女儿做饭,一直在教室等候。其中有一个女生一手捏着牛奶袋子在嘴里吮着,另一手拿着补写的作业给老师,说:“给,作业。”王老师一看到这个动作就来气了,他对着学生说:“着什么急,就这么两笔就写完了?能写这么快何必拖到现在?”学生说:“你不是让补写作业吗?我写完了,有什么不对?”“这样交作业,我不要!”学生把作业扔到课桌上,转身往外走,王老师拦在门口,两人差点撕扯起来。
分析:王老师责任心很强,放弃了休息,顾不上孩子,让学生放学后在学校完成作业。但学生的不礼貌行为伤害了他的面子,于是对话一开始便偏离了“补写作业”这个主题,由对学生的批评转化为维护自己的尊严,学生却不知道老师的心理变化,执拗地坚持自己的行为,批评升级为顶撞,学生逆反心理更强,批评也于事无补。其实,正确的做法是就事论事,肯定其能快速完成作业,表扬他有能力,不愿意写的原因是什么可以告诉老师,批评其今天交作业的方式很不礼貌。真诚指出问题和不足,让学生明白老师批评的针对性,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坦诚交流,相信师生的认识能达到一致。教师可在自我批评中教育学生批评自我,以达到认识问题、不断改正的目的。
二、权威心理
在以往的师生关系中,师道尊严是主导,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师生关系的变革,强调师生平等,以人为本。但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潜意识里认为教师高于学生、强于学生,甚至情感凌驾于学生之上。权威心理的批评常常忽略了事情本身,而成为教师和学生身份、力量的较量。
三、贴标签心理
心理学有个“贴标签效应”,它是指当一个人被贴上某种标签时,他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标签内容相一致,是一种定性导向作用。教师的管理和批评常常也会产生“贴标签心理”,某个人行为习惯不好,群体中若有不良行为发生时,认定“肇事者”的首先想到的就会是这个人,也叫作偏见心理。
四、“情绪感冒”的传染
感冒会传染,人尽皆知,殊不知,不良情绪也会像感冒一样传染。教师受到了领导的批评或者在家里遇到不顺心的事,很容易将这种不良情绪发泄给学生,被发泄人把这种不良情绪继续向外传染扩散,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情绪感冒”的传染。研究者称,情绪感冒患者的年龄段主要集中在25~45岁之间,正是教师工作开始到成熟时期,正确认识、妥善处理情绪会让自己健康而愉悦。
五、忽视对方存在的心理
在一项调查中发现,学生最不满的是:老师忽视自己的自尊,随便向他人提起自己的隐私、短处等。心理学告诉我们,自尊是一种自我满足的心态,也是一种自我的评价和体验。适度的自尊让自己更强大,缺乏自尊会让自己更弱小。教师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是基本道德,而教师忽视学生的存在,甚至师生之间缺乏诚信,有意无意散布一些有伤学生自尊的信息,会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
六、拉同盟心理
两人观点产生分歧或矛盾对立时,人们都有一种普遍心理—希望有更多的人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替自己说话为自己分忧,于是说话办事便有意识地拉拢同盟,在心理上壮大自己的力量,削弱对方的势力。教师批评学生时常会用语言营造有利于教师自己的氛围,让学生陷于尴尬的地位,甚至成为“公敌”。当学生意识到自己会成为更多人的对立面或将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时,不计后果的冲动行为瞬间就会发生。
“适当的批评是教育工作者的权利”,批评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如是说。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表现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核心却只有一个,那就是爱!心中始终怀有对学生的关爱,心理、情绪、语言都会因“爱”生发,因“爱”而发生变化。我们做教师的不可太着急、太冲动、太较真,要克服心理障碍,讲究方式方法,方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西航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