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心态
作为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种子教师,我有幸参加了由成都市教育局举办、亚洲基金会赞助的“加强学校防灾减灾能力——校园心理危机干预”项目培训。转眼为期一年的培训落下帷幕,回顾培训历程,细数学习收获,既感慨于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性,更感受到作为一名心理干预工作者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一方面,要开“疆”破“土”,实施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培训推广,毕竟这项工作对大多数学校来说还是较新的领域;另一方面又忧虑忐忑,担心自己能否在面对心理危机时镇定自若,因为干预面对的不仅仅是一颗颗稚嫩的心灵,它可能力挽生命于狂澜。这份工作要求从业者具备常人所不具备的心理素质,从而面对应激性心理危机如自杀、自伤等。笔者认为,一个合格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要具备以下心理素质:慈悲、敏感、平和和从容。
一是慈悲。在佛教中“慈”的含义是“予乐”,与人快乐的意思,“悲”的含义是“拔苦”,拔出痛苦的意思。校园心理危机干预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学生心理危机的监护并提供及时干预,将心理危机转变成学生人生发展的机会,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协助其顺利渡过危机,尽量减少甚至杜绝恶性事件的发生,是救人于危难,给人以希望,体现人性温暖和关怀的慈悲的工作。北大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徐凯文教授说:“在心理干预工作中,要不放弃每一个呼救的信号,哪怕是玩笑也要作危险推论。”这项事业要求从业者具备的最重要的心理素质就是慈悲,要求我们以“践地唯恐地痛”的善良重视每一次生命的求助,挽救每一个濒临危机的鲜活生命。
二是敏感。徐凯文教授指出,失去与外界的联结导致危机的发生,建立联结则是干预。建立联结关键在于共情,既要共情案主的情绪,还要共情情绪背后的想法;要有内容层面的共情,还要有过程层面的共情,共情对方的表情、动作、语气语调……这需要治疗师具有超乎常人的敏感,拥有一颗纤细柔软的心灵,才能对对方的纤细如发的情感和想法“感同身受”,更好地建立与对方的联结,实现成功救助。
三是平和。危机发生时,治疗师经常要面对对方令人难堪的沉默,甚至是拒绝和愤怒。培训使我们了解到,愤怒是对方的投射,愤怒表达的是寻求联结,并不针对治療师本身。这个时候危机干预者要有博大的胸怀接纳对方的情绪,更要“留出一只眼”关照自己,觉察自己,是否有情绪升起,深呼吸、调认知,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澄清自己的目的是同对方建立联结,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才能救对方于水火之中。
四是从容。危机时刻常常千钧一发、直面生死,此刻成败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拥有从容的心态。从容意味着要慢慢来、不紧张。明确生命第一,团结协作、责任共担,才能自在从容、游刃有余。此外,没有100%有效的干预,即使干预失败,也应尊重接受对方的命运,不让自己陷于做不到的困顿和沮丧中。
只有在具备良好心态的前提下,才谈得上进行科学有效的干预。首先应依靠一支校园心理危机的预警队伍,要觉察危机发生前案主的挣扎期、呼救期和平静期,然后才是实施干预六步法:评估—保证安全—给予支持—提出并验证可变通的应对方式—制定计划—得到承诺。
值得一提的是,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更多的时候并不是轰轰烈烈直面生死,而是面对学生的发展性、存在性危机,如升学、学业失利、失恋,以及伴随着人生的重要问题,如由于人生目的、责任、独立性、自由和承诺等导致的内部冲突和焦虑等,是默默无闻润物无声的幕后工作。这需要我们有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平常心。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的责任不仅仅在于危机发生时挽大厦于将倾,更在于治大病于未发,功夫在平时。以下几个观念应根植于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的内心。
1.校园心理危机干预重在预防
大病治于未发,校园心理危机干预要立足预防,教育为主。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珍视生命、尊重生命;开展自我意识教育,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发展自我,树立自信,消除自卑;开展危机教育,引导学生识别危机,以及在危机发生时采取正确的行动进行帮助或干预。利用心理课、心理活动等机会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和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优化学生心理品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2.校园心理危机干预赢在识别
识别是干预处置的前提,及早发现、及时干预才能确保学生身心健康。所以要加强师生危机识别的培训,要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排查制度,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对重点人群进行排查,建立重点干预对象档案。
3.信息整合和干预机制是保障
建立心理危机报告机制,在学生、生活老师、门卫、科任教师、班主任、心理教师、学校领导、教育局相关部门之间建立起心理健康信息通道,一旦发现学生有心理危机现象,马上通过心理健康信息通道使相关领导及时掌握情况,及时启动心理干预预案。以学生心理社团成员为基干力量,发现问题及时汇报,以班主任科任教师为重要力量,辅之以相应的心理知识培训,使其能对学生心理问题予以及时的疏导。坚持生命第一、全程监护、分工协作的原则,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应对和处理。
4.专业技术、能力是最后防线
以心理教师为核心力量,利用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等心理疏导方式,为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或根据情况进行适时的转介。
此次“加强学校防灾减灾能力——校园心理危机干预”项目培训解决了我们对于心理危机干预的困惑,增强了我们的心理危机管理水平。但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是否就尽在掌握中了?我认为,心理危机干预从书本经验到工作实际还需要实实在在的演练,危机干预机制从文字到落实还需要踏踏实实的工作,我们还需要秉持一颗敬畏心,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任何一个危机场景都不尽相同,任何一种方法都不能包治百病,任何一个个体都独一无二,任何一个生命都不能重来,只有战战兢兢、小心翼翼,才能防止对心灵或者生命的轻慢。每一个心灵都值得呵护,每一条生命都是最可宝贵的,值得我们努力探寻危机干预的规律,用纤细如发的敏锐和对生命的极大尊重来呵护。
林清玄在《身心安顿》中引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森林里发生了大火,所有的动物都跑了,只有鸽子飞到不远处的河流,衔起一滴水,又飞回去,将水滴投到熊熊大火之中,一趟又一趟,一滴又一滴……它的行为没有扑灭大火,却感动了上帝,上帝用无边的法力扇起风,熄灭了大火。故事告诉我们,做好一件事,态度比能力更重要。尽管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充满挑战,但作为一名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我愿像那只衔水而来的鸽子,把清凉的水滴投注到熊熊燃烧的大火中。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中小学教研培训中心,成都,610500)
编辑 / 黄才玲 终校 / 于 洪
作为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种子教师,我有幸参加了由成都市教育局举办、亚洲基金会赞助的“加强学校防灾减灾能力——校园心理危机干预”项目培训。转眼为期一年的培训落下帷幕,回顾培训历程,细数学习收获,既感慨于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性,更感受到作为一名心理干预工作者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一方面,要开“疆”破“土”,实施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培训推广,毕竟这项工作对大多数学校来说还是较新的领域;另一方面又忧虑忐忑,担心自己能否在面对心理危机时镇定自若,因为干预面对的不仅仅是一颗颗稚嫩的心灵,它可能力挽生命于狂澜。这份工作要求从业者具备常人所不具备的心理素质,从而面对应激性心理危机如自杀、自伤等。笔者认为,一个合格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要具备以下心理素质:慈悲、敏感、平和和从容。
一是慈悲。在佛教中“慈”的含义是“予乐”,与人快乐的意思,“悲”的含义是“拔苦”,拔出痛苦的意思。校园心理危机干预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学生心理危机的监护并提供及时干预,将心理危机转变成学生人生发展的机会,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协助其顺利渡过危机,尽量减少甚至杜绝恶性事件的发生,是救人于危难,给人以希望,体现人性温暖和关怀的慈悲的工作。北大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徐凯文教授说:“在心理干预工作中,要不放弃每一个呼救的信号,哪怕是玩笑也要作危险推论。”这项事业要求从业者具备的最重要的心理素质就是慈悲,要求我们以“践地唯恐地痛”的善良重视每一次生命的求助,挽救每一个濒临危机的鲜活生命。
二是敏感。徐凯文教授指出,失去与外界的联结导致危机的发生,建立联结则是干预。建立联结关键在于共情,既要共情案主的情绪,还要共情情绪背后的想法;要有内容层面的共情,还要有过程层面的共情,共情对方的表情、动作、语气语调……这需要治疗师具有超乎常人的敏感,拥有一颗纤细柔软的心灵,才能对对方的纤细如发的情感和想法“感同身受”,更好地建立与对方的联结,实现成功救助。
三是平和。危机发生时,治疗师经常要面对对方令人难堪的沉默,甚至是拒绝和愤怒。培训使我们了解到,愤怒是对方的投射,愤怒表达的是寻求联结,并不针对治療师本身。这个时候危机干预者要有博大的胸怀接纳对方的情绪,更要“留出一只眼”关照自己,觉察自己,是否有情绪升起,深呼吸、调认知,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澄清自己的目的是同对方建立联结,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才能救对方于水火之中。
四是从容。危机时刻常常千钧一发、直面生死,此刻成败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拥有从容的心态。从容意味着要慢慢来、不紧张。明确生命第一,团结协作、责任共担,才能自在从容、游刃有余。此外,没有100%有效的干预,即使干预失败,也应尊重接受对方的命运,不让自己陷于做不到的困顿和沮丧中。
只有在具备良好心态的前提下,才谈得上进行科学有效的干预。首先应依靠一支校园心理危机的预警队伍,要觉察危机发生前案主的挣扎期、呼救期和平静期,然后才是实施干预六步法:评估—保证安全—给予支持—提出并验证可变通的应对方式—制定计划—得到承诺。
值得一提的是,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更多的时候并不是轰轰烈烈直面生死,而是面对学生的发展性、存在性危机,如升学、学业失利、失恋,以及伴随着人生的重要问题,如由于人生目的、责任、独立性、自由和承诺等导致的内部冲突和焦虑等,是默默无闻润物无声的幕后工作。这需要我们有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平常心。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的责任不仅仅在于危机发生时挽大厦于将倾,更在于治大病于未发,功夫在平时。以下几个观念应根植于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的内心。
1.校园心理危机干预重在预防
大病治于未发,校园心理危机干预要立足预防,教育为主。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珍视生命、尊重生命;开展自我意识教育,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发展自我,树立自信,消除自卑;开展危机教育,引导学生识别危机,以及在危机发生时采取正确的行动进行帮助或干预。利用心理课、心理活动等机会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和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优化学生心理品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2.校园心理危机干预赢在识别
识别是干预处置的前提,及早发现、及时干预才能确保学生身心健康。所以要加强师生危机识别的培训,要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排查制度,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对重点人群进行排查,建立重点干预对象档案。
3.信息整合和干预机制是保障
建立心理危机报告机制,在学生、生活老师、门卫、科任教师、班主任、心理教师、学校领导、教育局相关部门之间建立起心理健康信息通道,一旦发现学生有心理危机现象,马上通过心理健康信息通道使相关领导及时掌握情况,及时启动心理干预预案。以学生心理社团成员为基干力量,发现问题及时汇报,以班主任科任教师为重要力量,辅之以相应的心理知识培训,使其能对学生心理问题予以及时的疏导。坚持生命第一、全程监护、分工协作的原则,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应对和处理。
4.专业技术、能力是最后防线
以心理教师为核心力量,利用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等心理疏导方式,为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或根据情况进行适时的转介。
此次“加强学校防灾减灾能力——校园心理危机干预”项目培训解决了我们对于心理危机干预的困惑,增强了我们的心理危机管理水平。但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是否就尽在掌握中了?我认为,心理危机干预从书本经验到工作实际还需要实实在在的演练,危机干预机制从文字到落实还需要踏踏实实的工作,我们还需要秉持一颗敬畏心,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任何一个危机场景都不尽相同,任何一种方法都不能包治百病,任何一个个体都独一无二,任何一个生命都不能重来,只有战战兢兢、小心翼翼,才能防止对心灵或者生命的轻慢。每一个心灵都值得呵护,每一条生命都是最可宝贵的,值得我们努力探寻危机干预的规律,用纤细如发的敏锐和对生命的极大尊重来呵护。
林清玄在《身心安顿》中引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森林里发生了大火,所有的动物都跑了,只有鸽子飞到不远处的河流,衔起一滴水,又飞回去,将水滴投到熊熊大火之中,一趟又一趟,一滴又一滴……它的行为没有扑灭大火,却感动了上帝,上帝用无边的法力扇起风,熄灭了大火。故事告诉我们,做好一件事,态度比能力更重要。尽管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充满挑战,但作为一名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我愿像那只衔水而来的鸽子,把清凉的水滴投注到熊熊燃烧的大火中。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中小学教研培训中心,成都,610500)
编辑 / 黄才玲 终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