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来源 :读天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m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閱读能力,对一个小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知识来源于实践,阅读能力也是在实践中形成的。阅读能力的掌握与否,是检验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试金石。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阅读是培养小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径。忽视阅读或阅读不到位,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引导学生多读书,指导学生读好书,是任何教法都无法取代的,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呢?我认为,当前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营造读书的良好氛围,提高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以促进学生全面阅读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潜能和素质的发展。
  一、 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众所周知,良好的环境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可以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条件,为学生的阅读创造良好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其中,硬环境就是创设良好的外在阅读条件,如提供图书阅览室,内藏足够的图书,配置较大容纳量的书桌,教室四壁张贴有关读书的标语,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软环境则是指教师在与学生的阅读交流中建立的一种美好的情感氛围,如对学生阅读成果的赞同和肯定等。这样,就能使他们在阅读中产生成就感,从而更加积极地扩充自己的阅读量。
  二、 教给学生科学有效的读书方法
  教师必须要采用灵活多变的、科学合理的方法指导学生阅读。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要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
  (一) 自学法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国古代教育家孟子“学贵自得”,这强调学生自学自得之意。阅读教学的理想境界就是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学生有了自学的能力,掌握了自学的方法,形成了自学习惯,就可以无师自通,受用终生,这是教学的目的和归宿。
  (二) 精读法
  所谓精读,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课堂教学中反复运用阅读方法。指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主要靠教师有意识地把方法渗透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使学生经过一次次的阅读实践,一点一滴地逐渐领悟方法,并且反复地练习运用,这样才能慢慢地形成阅读能力。为了培养学生自觉地运用科学方法去阅读,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读前提出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将读书方法的指导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写进教案,并设计出实施步骤和方法等;读中相机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不懂的地方或文中的重点、难点给予适当的点拨、启发等,指导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困难,从而读懂课文。
  (三) 读后归纳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读完某段或某篇后,应引导学生回想刚刚经历的学习过程,小结读书方法。如引导学生说出一句话、一段话是如何读懂的,段落是怎样划分的,段意是如何概括的,中心思想是如何归纳的等等,并鼓励学生把学到的这些方法不断地运用于阅读实践,逐渐形成独立阅读能力。
  一种阅读方法的习得,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必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反复运用,逐步熟练,最终形成能力。阅读的书籍不同,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我们应该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个人不同的阅读习惯,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灵活使用。
  作为课堂教学来说,教材内容是固定的,师生都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那么,在学生的阅读方式上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充分的自由,以尊重其自己的意愿。在我的教学实践中,这种不干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预习任务中不强制要求阅读文本,一般对字词和作者背景提出要求。如果预习中阅读过课文,一些学生就不会愿意再次阅读。课堂上的研讨缺少对文本内容感性认识的支撑将无法开展。二是阅读之前一般不预设问题。不单纯将语文当作解读信息的工具,以保证轻松、自由的阅读状态,不破坏其自主体验、想象、积淀和感悟。三是让学生选择自己的阅读方式,以尊重其个体差异。在实践中学生一般对篇幅较长的文章选择默读,对篇幅较短的文章选择朗读。这种尊重自主意愿、不干预的阅读,使学生能沉浸于文本之中,获得个性化的认识感悟,为探究和讨论奠定基础。
  教师还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抽出时间带学生到小图书室集体阅读、营造读书气氛。还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在班级中布置图书角。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引导学生逐渐走进知识的殿堂。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也就是说,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独立阅读,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作者简介:
  郭丽梅,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矿区区直幼儿园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对教学的要求,初中生物教学课堂应该追求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让学生的思想来引导课堂的教学模式和方向。在传统教学理念和学习理念的影响下,生物教学的模式过于陈旧,学生不能很好地投入生物学习中,而且学生的学习较为死板,这些都是教师应及时解决的问题。构建良好的初中生物创新教学课堂是提高每一位初中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的关键。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生物;创新
六卷本《中日甲午战争全史》已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由于多年从事近代中日关系史的研究,因此这部最新成果引起我的浓厚兴趣并以先睹为快。阅读之后,综观全书感到有以下一些特色
笔者开设公开课,结果被学生的一个意外提问打乱了课堂节奏,影响了教学效果.课题是"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当讲到1973年石油提价引发经济危机时,有一位学生问:"老师过去讲过,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 1月第一版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必修) 中国近代现代史》 ”《下册,第 10~11页,在 “土地革命和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一题中说:“
释义题是要求学生用简短精练的语句对与史实有关的文字、图片、表格等材料进行注疏、辨伪、概述、阐释乃至评价等的一种题型.作为简释题的一种,释义题是改错、名词解释、列举
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主要围绕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世界六大领域展开教学,是一门极其重要的综合性课程,然而有很多学生觉得初中道德与法治枯燥无趣,轻视这门课程,仅仅抱着应付的心态学习。因此,广大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顺应时代特征,应用信息技术为学生精细设计适宜的教学环节,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调动感官;拓展视野  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特征处于半
摘 要:最近这些年来,小学数学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变的越来越多样化,教学方法也有很多种,其中数字故事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而对于大部分的小学生来说,这个阶段正是充满着好奇心的阶段,同时数学又是一个逻辑十分严密的学科,因此学习数学的时候会面临很多困难,尤其是学习兴趣方面,而使用数字故事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数字故事;小学数学教学;数字故事应用  一、 引
作为'德政'思想的核心概念,'民本'在历史上发挥了制约绝对君主专制的作用,但它本身不包含任何民主的因素.'民本'是专制权力的题内应有之义,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