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育工作的重心在于班级,传统的班级管理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班级的规范与秩序,无法真正帮助班级变成一个主动、民主、和谐的集体。我们试图从理论上建构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班级建设的系统框架,并将“如家德育”理念引入到班级建设的过程中,研发一个面向全校的、系统化、系列化的班级建设模型,进而展开班级建设框架与评价体系校本化的应用与试验,进一步总结形成“如家德育”理念引领下的班级建设模式。
关键词:如家德育班级建设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现状分析:
班级生活是学生在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成长而言,班级生活所挥的作用在广泛性、深刻性、综合性和重要性等方面,有着无法替代的地位。但是,与轰轰烈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和层出不穷的课堂教学研究成果相比,我国中小学的班级工作改革显得相对迟钝而缓慢,这是有目共睹的现实。当前,无论是实践现状,还是研究成果,反映班级改革成果主要还是表现为班级工作的管理取向,尽管理论上有的研究成果看似非常动人,但依然改变当前班级工作的现实状况及其带来的种种问题,比如班级管理中的量化要求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班主任职业素养滞后于现代学校德育的要求、学校对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绩效评价乏力,等等。因此,当前班级德育工作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是要实现由班级管理向班级建设的转变,而这种转变在一些大学研究人员的引领下,开始在极少数中小学进行试验和探索,但尚未形成较为丰富的、可操作的经验与模式,亟待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
德育工作的重心在于班级,传统的班级管理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班级的规范与秩序,无法真正帮助班级变成一个主动、民主、和谐的集体,后者的实现迫切需要由班级管理向班级建设过渡。这一假设既是我们在德育实践过程中的遭遇和省悟,也是部分理論研究者和少数实践工作者的共同认识。理论上,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家成早在2007就撰文指出“班级建设不仅仅是‘管理’的需要,更是‘教育’的需要”、“唤醒学生生命自觉,培养主动发展之人,是班级建设的核心目标”、“关注并研究学生的成长需要,改造学生的日常生活,是班级建设的关键”、“学生生命活力的焕发与学生创造性参与是班级建设的主要方式”
二、班级建设模式
1.搭建平台,多方联动助推孩子成长。
学校和家庭就是一体化的两个教育者,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这两个教育者要互助互通、行动一致,对孩子有统一的要求,这样才能让孩子树立较为全面且正确的人生观。对于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搭建好的交流平台,才能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传统的家访、家长会是一个好的平台,但是由于现在家长多数不在本地,需要建立一个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平台,来促进家校沟通。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微信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我们学校成立家委会,建立家委会微信工作群,全校性的工作与学校家委会交流;年级建立年级家委会微信工作群,根据年级特点来开展工作;班级建立班级微信工作群,开展班级工作;特别的可以根据每个孩子的情况定期不定期地与家长建立沟通联系,交流孩子情况,共同帮助孩子成长。
2.学科融合,发挥学科育人特点建立学生自信。
德育是一项伟大的育人工程,德育是素质教育中学生必须具备的第一素质要求。把德育有机地渗透到各门学科中,在各个学科中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教育,是搞好德育的有效方法。
比如语文中经常被提及的“文以载道,文道统一”的特点就是德育和智育在语文教学中互相融合、互相渗透的。在部编版一年级语文的第一节课就是让孩子们认字:“天、地、人”,从文字的起源让孩子们知道汉字是有故事的,祖国的文字是博大精深的,从而建立了孩子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自豪感。
比如数学学科,教学圆周率时,让孩子们知道祖冲之演算到小数点后面第七位在当时是何等的厉害,明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是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积淀的,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比如体育学科。毛泽东在1917年写了他生平第一篇论文《体育之研究》,其中谈到:“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可见体育学科育从价值何其大也。也就有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一句名言。
我们学校只有将每个学科的育人价值发挥好,才能更好地补充学科育人。
3.课程开发,在活动中帮助学生成长。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头上。”从这句话中可以感悟到劳动教育对智育、德育等方面的促进作用。在当前经济不断发展和转型的时期,学生的家庭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从过去的多样化无形中变为单一化,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孩子劳动的技能和生存的能力。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提出“在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要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各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得到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
“带领学生进行“种子的生长”项目式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引导孩子们去到词语源泉进行旅行,用合适的词语去描述观察到的芽的形状和自己的心情。并将这些美丽的句子写到观察记录表中。这就是语文学科主要知识技能的应用,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复现学过的“词和句子”,去描述观察种子的美,使词和句子带有情感的色彩,发展学生正确地表达思想的能力。
而且,还可以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等途径观察胚芽,用图画去描述你所看到的种子生长的样子,把泥土、每一个豆茎、绿叶的模样画下来,画面的构思、线条的运用、颜色的搭配等的过程就是发展学生的绘画能力和审美的意识。”
在这个过程中,根据学生特点寻找到适合儿童学习的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多学科和多领域的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孩子不仅收获了思考力、探究力和创造力,同时还收获了与同学的积极合作与沟通交流,在多元智能领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创设一个多元的家校合作平台,以学科育人为主导,利用多元课程融合来进行班级建设,从而实现对学生“立德树人,以德为先”的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家成: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当代中国班级建设改革的新可能[J],河南教育,2007年第5期;
[2]蔡军:由班级管理走向班级建设[J],中国德育,2011年第3期;
[3]简·尼尔森:正面管教,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4]俞国娣;新班级教育;
关键词:如家德育班级建设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现状分析:
班级生活是学生在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成长而言,班级生活所挥的作用在广泛性、深刻性、综合性和重要性等方面,有着无法替代的地位。但是,与轰轰烈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和层出不穷的课堂教学研究成果相比,我国中小学的班级工作改革显得相对迟钝而缓慢,这是有目共睹的现实。当前,无论是实践现状,还是研究成果,反映班级改革成果主要还是表现为班级工作的管理取向,尽管理论上有的研究成果看似非常动人,但依然改变当前班级工作的现实状况及其带来的种种问题,比如班级管理中的量化要求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班主任职业素养滞后于现代学校德育的要求、学校对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绩效评价乏力,等等。因此,当前班级德育工作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是要实现由班级管理向班级建设的转变,而这种转变在一些大学研究人员的引领下,开始在极少数中小学进行试验和探索,但尚未形成较为丰富的、可操作的经验与模式,亟待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
德育工作的重心在于班级,传统的班级管理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班级的规范与秩序,无法真正帮助班级变成一个主动、民主、和谐的集体,后者的实现迫切需要由班级管理向班级建设过渡。这一假设既是我们在德育实践过程中的遭遇和省悟,也是部分理論研究者和少数实践工作者的共同认识。理论上,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家成早在2007就撰文指出“班级建设不仅仅是‘管理’的需要,更是‘教育’的需要”、“唤醒学生生命自觉,培养主动发展之人,是班级建设的核心目标”、“关注并研究学生的成长需要,改造学生的日常生活,是班级建设的关键”、“学生生命活力的焕发与学生创造性参与是班级建设的主要方式”
二、班级建设模式
1.搭建平台,多方联动助推孩子成长。
学校和家庭就是一体化的两个教育者,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这两个教育者要互助互通、行动一致,对孩子有统一的要求,这样才能让孩子树立较为全面且正确的人生观。对于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搭建好的交流平台,才能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传统的家访、家长会是一个好的平台,但是由于现在家长多数不在本地,需要建立一个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平台,来促进家校沟通。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微信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我们学校成立家委会,建立家委会微信工作群,全校性的工作与学校家委会交流;年级建立年级家委会微信工作群,根据年级特点来开展工作;班级建立班级微信工作群,开展班级工作;特别的可以根据每个孩子的情况定期不定期地与家长建立沟通联系,交流孩子情况,共同帮助孩子成长。
2.学科融合,发挥学科育人特点建立学生自信。
德育是一项伟大的育人工程,德育是素质教育中学生必须具备的第一素质要求。把德育有机地渗透到各门学科中,在各个学科中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教育,是搞好德育的有效方法。
比如语文中经常被提及的“文以载道,文道统一”的特点就是德育和智育在语文教学中互相融合、互相渗透的。在部编版一年级语文的第一节课就是让孩子们认字:“天、地、人”,从文字的起源让孩子们知道汉字是有故事的,祖国的文字是博大精深的,从而建立了孩子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自豪感。
比如数学学科,教学圆周率时,让孩子们知道祖冲之演算到小数点后面第七位在当时是何等的厉害,明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是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积淀的,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比如体育学科。毛泽东在1917年写了他生平第一篇论文《体育之研究》,其中谈到:“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可见体育学科育从价值何其大也。也就有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一句名言。
我们学校只有将每个学科的育人价值发挥好,才能更好地补充学科育人。
3.课程开发,在活动中帮助学生成长。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头上。”从这句话中可以感悟到劳动教育对智育、德育等方面的促进作用。在当前经济不断发展和转型的时期,学生的家庭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从过去的多样化无形中变为单一化,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孩子劳动的技能和生存的能力。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提出“在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要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各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得到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
“带领学生进行“种子的生长”项目式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引导孩子们去到词语源泉进行旅行,用合适的词语去描述观察到的芽的形状和自己的心情。并将这些美丽的句子写到观察记录表中。这就是语文学科主要知识技能的应用,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复现学过的“词和句子”,去描述观察种子的美,使词和句子带有情感的色彩,发展学生正确地表达思想的能力。
而且,还可以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等途径观察胚芽,用图画去描述你所看到的种子生长的样子,把泥土、每一个豆茎、绿叶的模样画下来,画面的构思、线条的运用、颜色的搭配等的过程就是发展学生的绘画能力和审美的意识。”
在这个过程中,根据学生特点寻找到适合儿童学习的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多学科和多领域的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孩子不仅收获了思考力、探究力和创造力,同时还收获了与同学的积极合作与沟通交流,在多元智能领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创设一个多元的家校合作平台,以学科育人为主导,利用多元课程融合来进行班级建设,从而实现对学生“立德树人,以德为先”的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家成: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当代中国班级建设改革的新可能[J],河南教育,2007年第5期;
[2]蔡军:由班级管理走向班级建设[J],中国德育,2011年第3期;
[3]简·尼尔森:正面管教,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4]俞国娣;新班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