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段时间,佛山市三水区组织了一次同课异构的研讨活动,要求同上课文《散步》。《散步》是一篇讲读课文,文章叙写一件生活琐事——一家四口在初春的田野散步,出现分歧,终归和谐。文章篇幅短小,语言优美,体现了浓浓亲情,又是尊老爱幼赞歌,也体现中年人担负责任。根据文本,我进行了两次试课。
一、上《散步》
根据教材分析,第一次我这样上《散步》:
1.介绍莫怀戚及作品
莫怀威著有《大律师现实录》小说集、《东方福尔摩斯探案集》小说等。他的散文注意发掘生活情趣,贴近生活,描写有以小见大的特点。《散步》等多篇散文收入中学教科书。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快速回答以下3个问题:1.这篇文章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2.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分歧(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3.就是走大路,走小路的问题,作者却感到 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补充:为什么作者责任重大感到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因为作者把亲情放在人生最重要的位置,大词小用。
3.其实作者一家都重视亲情,所以发生分歧时才易解决。请在2-5段找体现一家有“爱的基础”的语句。
“她老了,身体不好,……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学生都能快速找到,并能说明理由。
4.因為一家有爱,分歧才瞬间化解。如果分歧难以化解,同学们试想其中潜藏的问题?如果没有爱,妈妈可能就偏帮儿子,奶奶身体不适,难以走小路,最终容易产生婆媳矛盾;儿子不站在母亲角度看问题,可能被冠以不孝之名等等。
5.体会母子情深,师生根据投影进行角色朗读。(学生扮演儿子,老师扮演母亲)
生:妈,今天正好是星期天,外面春光好,我们一家到外面散散步吧!
师:儿子,妈上了年纪,腿脚不方便,再说妈身体不好,喘,走远一点,就上气不接下气的。我看,还是你们带孩子出去转转吧。
生:妈!您都一冬没出来了,春天的空气新鲜,到外面透透气,活动活动筋骨,对身体好。
师:儿子一片孝心,妈妈晓得。我准备准备。
生:春寒料峭,还有些寒意,穿上外套,以免着凉。
师:好,好,好,儿子的心真细!我这就去取外套。
6.分歧是如何解决的?
1.我觉得陪伴儿子时日长,陪伴母亲时日短,所以决定走大路。2.母亲爱孙子“摸摸”孙子后改变主意,选择走小路。3.我和妻子蹲下背起母亲和儿子。
7.根据课文归纳人物性格(看板书)
8.像是带着深深的体会给人家作示范朗读一样,朗读最后一段,思考后说出你的理解。
讨论后明确: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是说明了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的责任,也就是赡养老一辈,抚育下一代。大家都来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9.练笔:写一段心里话给自己的长辈。
10.分享练笔,布置作业。
板书:我:孝顺、有责任心。我的母亲:慈爱。我的妻子:贤惠。我的儿子:聪明可爱。
体现了浓浓亲情和尊老爱幼美德。
以上是第一次上《散步》,有朗读有互动有练笔,既让学生体会亲情又弘扬尊老爱幼的美德。但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能提高多少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呢? 经过反思,上面的教学存在几处不妥:第一点介绍作者生硬,不能为文章内容服务。第四点对产生分歧后的结果没有课文依据。第五点体会母子情深,师生根据投影进行角色朗读。第四、五两点虽然都能帮助学生对中心和文字的形象理会,形式活泼,但都脱离课文词句,不便于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最后是文章表层思想浅显明了,教学时没有挖掘文章深层意蕴,教学难点没突破,思维难以得到提升。
二、再上《散步》
为了上好这篇课文,我又重新分析教材:《散步》这件生活琐事不仅唱出生命之曲,珍惜我们生命的每一个落日和朝阳;又体现浓浓亲情,中年人的责任,这样社会才更和谐。
下面从语文核心素养的几个层面上深入看《散步》。首先是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散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语言就像诗词般凝练优美。那么,怎样品味散文的语言呢?为了让学生迅速地找到散文语言的“美”点,需要教者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其次《新课标》强调审美体验。本文集人性美、情感美、景物美和语言美于一体,教学时注重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用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文学作品,进而受到激励,得到熏陶,获得启迪。
最后谈谈学生思维的发展。作家的创作意图,这应该成为我们解读作品的最好钥匙。《散步》写于1985年。作者曾说要强化“生命”,淡化伦理。一是因为伦理说得已经太多,出新很难;二是“生命之说”不但本质,而且人性与动物性的参照也出来了,只有人类才保护幼小的生命,而且善待衰老的生命。所以成熟的生命,即所谓中青年人吧,其责任的沉重可想而知,所以我在文中设计了“背”:背小的,背老的;将整个世界背起来,中青年人责无旁贷……从多个角度解读课文,再上《散步》:
一、介绍作品更贴合文章:莫怀戚的散文注意发掘生活情趣,描写入情入理、以小见大。本文写了一件生活琐事,流露浓浓的亲情,又体现了中年人的责任感。这节课我们一起细读语句、深入理解课文。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快速回答以下3个问题。(同上)
三、这是有爱的一家。请分别从我,母亲,妻子和儿子角度找出相关词句来赏析。
我: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我对母亲的关心体贴才有“母亲信服”和“听我的”。我想:“春天来得太迟了,有些老人顶不住与母亲又熬过严冬。”熬字体现了我对母亲身体不好感到忧心和熬过严冬的高兴。“母亲老了,我陪同母亲的时日已短。”这体现我关心母亲,善待老人。我做:(母亲走不过)背起母亲。体现了我对母亲的关心体贴。 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母亲疼爱孙子,宁可委屈自己。
儿子(4岁):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体现儿子纯真可爱,机灵懂事。
妻子:没有语言描写,只有“听”“蹲”“背”几个动词。无言胜有言,爱在行动。
这样寻找关键词句,从四个角度寻找人物的所说所做所想,学生更易掌握方法;归纳的内容更清晰,深入全面。
四、人物性格(同上,该点易理解,不作分析,不板书)。
五、文章最后一句: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怎么理解?
討论后明确:(同上)
(由于分歧如何解决,学生较易掌握,所以不进行提问。)
六、板书一:在老师画的爱心里填2-3个词语概括出你对课文理解,下面供参考。
亲情、责任、 尊老爱幼……
七、再研读词句,从另一角度感悟课文
我是怎样再三思考后拿捏定主意,决定走大路?用原文一句话回答: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老师明确:作者善待老人,就是善待生命。“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老师明确:作者关心地劝,就是尊重,也具有尊重生命的意识。
(投影)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这些描写充满生机,是生命的赞歌,召唤散步,体现作者热爱生命。
八、明确下面语句语言特点:对称句式,内容相呼,思想相生,情感相融。同学齐读:(1)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2)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3)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4)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5)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同学们口头合作完成练习,根据课文说出相对的词句。(答案不是唯一)
老了--身体(瘦弱) 身体不好--多(病) 挺不住--(熬过来)
前面--(后面) 老--(幼 ) 幼小--(强壮)
前面是(祖母)和儿子----后面是妈妈和(孙子) 时日长——(时日短 )
老人走大路求(平顺)----小孩走小路求( 意思) 重——(轻 )
背起母亲不算重----赡养(老人不容易)
背起儿子很轻----抚养(孩子却不轻)
教师小结:
介绍本文写作及一家人散步的背景:母亲说好伴终老的老伴说走就走,如今身体毛病多,久卧床榻,怕连累儿子。分析:生命的脆弱以及中年人肩负责任,这一切都让老师想到生命的规律——生命的交替传承!
板书二:
九、练笔:《散步》的主题词有“亲情”“尊老爱幼”“责任”“生命”等,请根据自己的感受,围绕一个主题词写一段话。
例1(对称式)初春的田野上,两对母子,两种生命,产生了一个分歧。粼粼的保波光中,一对夫妻,一种肩膀,承载了整个世界。
例2(注意动词)金色的菜花,使人想起沸腾的生命。新绿的随意,唤醒一家人的散步。爱的信任,使分歧也消失在桑葚的枝头。亲情就在粼粼波光荡漾开去!(点评学生的小习作)
十、在齐读中重温课文,宣布下课。
我们
在阳光下,
向着那
菜花、桑树和鱼塘
走去
我们都是
慢慢地,稳稳地,
走得很仔细,
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
就是整个世界。
第二次试课,我觉得在认知和操作上是可行的,经验也值得推广。现行“语文核心素养”一般包括四个维度:主要包括了“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四个方面。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基础性、动态性和终身性优点,它使大家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有能力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复杂问题。基于如今国家推进语文改革,教师应如何注重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首先,老师要重视文本阅读,明晰语文教材的价值追求。阅读是关键,虽然语文教学参考书上不仅有详细的解读,而且大多出自专家之手,但教师还要再解读。上课前我查阅大量的资料,但都没有像我这样找出文中对比性的一组组词语,如“生命之轻与生命之重”“日子长与日子短”等,我这样找出后,就能很好挖掘出本文的一个立意——培养孩子们的生命意识。学生对所读文章的理解深刻了,认知提升了,才会写出更有见解的文章。黄耀红先生说过一个文本是否有生命,在于它是否对读者发出生命的召唤;一个读者是否有真正的阅读,在于他能否赋予文本新的意义。文本是生命的一种存在,读者在绵延,解读在生长,文本便永生。当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学生往往从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回忆起自己的家庭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散步”这样的琐事,可以从中感悟出中年人认真地聆听老人心声,听其内心感受,才是真正尊老的表现,才有机会写出具有类似于人要有承前启后的担当的深度文章
其次,树立“大语文”观,培养联想、想象及思维能力,包括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涵养道德情操,培育审美情趣,增强文化底蕴,树立文化自信。所以老师在授课时要注意在语文课与学生语文生活之间建立一条通道,积极拓展课外阅读,构建由教读、自读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并努力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获得解决实际生活需要的语文问题的能力。老师上课不是为了“教懂文章”,而是为了“教会阅读”。自读,是一种培养自读能力为目标的阅读训练方式。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按照阅读文章的思维流程进入文本:揣摩作者思路,理解文章主旨,品味语言,质疑解难。让学生具有举一反三或举三反一的能力,以点带面进行阅读与写作。如有些学生就想到了《愚公移山》的“智与愚”,“不加增与无穷匮”,“死与生”。这次找相对的词语就引发了学生的后续学习,学生提升了能力。
这次再上《散步》课堂内容更具体,外延更深刻,可操作性强。注重细致深入地阅读文本,品味语言,咬文嚼字才能读出语言文字蕴含的深层内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挖掘文本,深入了解课文主题。以课文为阅读教学原点,最终提升学生的阅读力,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找关键词关键句的能力、把握中心、读懂言外之意的能力、联系生活经验谈感受的能力、品味文化。学生扎扎实实掌握方法,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褚亚婷.一个“听”字满含爱[J].语文学习,2013,10.
[2]徐平平.初中语文教学要重视文本阅读[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5.
[3]顾之川.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教学与评价[J].中学语文教学.
一、上《散步》
根据教材分析,第一次我这样上《散步》:
1.介绍莫怀戚及作品
莫怀威著有《大律师现实录》小说集、《东方福尔摩斯探案集》小说等。他的散文注意发掘生活情趣,贴近生活,描写有以小见大的特点。《散步》等多篇散文收入中学教科书。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快速回答以下3个问题:1.这篇文章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2.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分歧(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3.就是走大路,走小路的问题,作者却感到 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补充:为什么作者责任重大感到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因为作者把亲情放在人生最重要的位置,大词小用。
3.其实作者一家都重视亲情,所以发生分歧时才易解决。请在2-5段找体现一家有“爱的基础”的语句。
“她老了,身体不好,……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学生都能快速找到,并能说明理由。
4.因為一家有爱,分歧才瞬间化解。如果分歧难以化解,同学们试想其中潜藏的问题?如果没有爱,妈妈可能就偏帮儿子,奶奶身体不适,难以走小路,最终容易产生婆媳矛盾;儿子不站在母亲角度看问题,可能被冠以不孝之名等等。
5.体会母子情深,师生根据投影进行角色朗读。(学生扮演儿子,老师扮演母亲)
生:妈,今天正好是星期天,外面春光好,我们一家到外面散散步吧!
师:儿子,妈上了年纪,腿脚不方便,再说妈身体不好,喘,走远一点,就上气不接下气的。我看,还是你们带孩子出去转转吧。
生:妈!您都一冬没出来了,春天的空气新鲜,到外面透透气,活动活动筋骨,对身体好。
师:儿子一片孝心,妈妈晓得。我准备准备。
生:春寒料峭,还有些寒意,穿上外套,以免着凉。
师:好,好,好,儿子的心真细!我这就去取外套。
6.分歧是如何解决的?
1.我觉得陪伴儿子时日长,陪伴母亲时日短,所以决定走大路。2.母亲爱孙子“摸摸”孙子后改变主意,选择走小路。3.我和妻子蹲下背起母亲和儿子。
7.根据课文归纳人物性格(看板书)
8.像是带着深深的体会给人家作示范朗读一样,朗读最后一段,思考后说出你的理解。
讨论后明确: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是说明了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的责任,也就是赡养老一辈,抚育下一代。大家都来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9.练笔:写一段心里话给自己的长辈。
10.分享练笔,布置作业。
板书:我:孝顺、有责任心。我的母亲:慈爱。我的妻子:贤惠。我的儿子:聪明可爱。
体现了浓浓亲情和尊老爱幼美德。
以上是第一次上《散步》,有朗读有互动有练笔,既让学生体会亲情又弘扬尊老爱幼的美德。但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能提高多少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呢? 经过反思,上面的教学存在几处不妥:第一点介绍作者生硬,不能为文章内容服务。第四点对产生分歧后的结果没有课文依据。第五点体会母子情深,师生根据投影进行角色朗读。第四、五两点虽然都能帮助学生对中心和文字的形象理会,形式活泼,但都脱离课文词句,不便于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最后是文章表层思想浅显明了,教学时没有挖掘文章深层意蕴,教学难点没突破,思维难以得到提升。
二、再上《散步》
为了上好这篇课文,我又重新分析教材:《散步》这件生活琐事不仅唱出生命之曲,珍惜我们生命的每一个落日和朝阳;又体现浓浓亲情,中年人的责任,这样社会才更和谐。
下面从语文核心素养的几个层面上深入看《散步》。首先是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散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语言就像诗词般凝练优美。那么,怎样品味散文的语言呢?为了让学生迅速地找到散文语言的“美”点,需要教者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其次《新课标》强调审美体验。本文集人性美、情感美、景物美和语言美于一体,教学时注重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用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文学作品,进而受到激励,得到熏陶,获得启迪。
最后谈谈学生思维的发展。作家的创作意图,这应该成为我们解读作品的最好钥匙。《散步》写于1985年。作者曾说要强化“生命”,淡化伦理。一是因为伦理说得已经太多,出新很难;二是“生命之说”不但本质,而且人性与动物性的参照也出来了,只有人类才保护幼小的生命,而且善待衰老的生命。所以成熟的生命,即所谓中青年人吧,其责任的沉重可想而知,所以我在文中设计了“背”:背小的,背老的;将整个世界背起来,中青年人责无旁贷……从多个角度解读课文,再上《散步》:
一、介绍作品更贴合文章:莫怀戚的散文注意发掘生活情趣,描写入情入理、以小见大。本文写了一件生活琐事,流露浓浓的亲情,又体现了中年人的责任感。这节课我们一起细读语句、深入理解课文。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快速回答以下3个问题。(同上)
三、这是有爱的一家。请分别从我,母亲,妻子和儿子角度找出相关词句来赏析。
我: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我对母亲的关心体贴才有“母亲信服”和“听我的”。我想:“春天来得太迟了,有些老人顶不住与母亲又熬过严冬。”熬字体现了我对母亲身体不好感到忧心和熬过严冬的高兴。“母亲老了,我陪同母亲的时日已短。”这体现我关心母亲,善待老人。我做:(母亲走不过)背起母亲。体现了我对母亲的关心体贴。 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母亲疼爱孙子,宁可委屈自己。
儿子(4岁):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体现儿子纯真可爱,机灵懂事。
妻子:没有语言描写,只有“听”“蹲”“背”几个动词。无言胜有言,爱在行动。
这样寻找关键词句,从四个角度寻找人物的所说所做所想,学生更易掌握方法;归纳的内容更清晰,深入全面。
四、人物性格(同上,该点易理解,不作分析,不板书)。
五、文章最后一句: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怎么理解?
討论后明确:(同上)
(由于分歧如何解决,学生较易掌握,所以不进行提问。)
六、板书一:在老师画的爱心里填2-3个词语概括出你对课文理解,下面供参考。
亲情、责任、 尊老爱幼……
七、再研读词句,从另一角度感悟课文
我是怎样再三思考后拿捏定主意,决定走大路?用原文一句话回答: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老师明确:作者善待老人,就是善待生命。“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老师明确:作者关心地劝,就是尊重,也具有尊重生命的意识。
(投影)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这些描写充满生机,是生命的赞歌,召唤散步,体现作者热爱生命。
八、明确下面语句语言特点:对称句式,内容相呼,思想相生,情感相融。同学齐读:(1)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2)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3)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4)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5)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同学们口头合作完成练习,根据课文说出相对的词句。(答案不是唯一)
老了--身体(瘦弱) 身体不好--多(病) 挺不住--(熬过来)
前面--(后面) 老--(幼 ) 幼小--(强壮)
前面是(祖母)和儿子----后面是妈妈和(孙子) 时日长——(时日短 )
老人走大路求(平顺)----小孩走小路求( 意思) 重——(轻 )
背起母亲不算重----赡养(老人不容易)
背起儿子很轻----抚养(孩子却不轻)
教师小结:
介绍本文写作及一家人散步的背景:母亲说好伴终老的老伴说走就走,如今身体毛病多,久卧床榻,怕连累儿子。分析:生命的脆弱以及中年人肩负责任,这一切都让老师想到生命的规律——生命的交替传承!
板书二:
九、练笔:《散步》的主题词有“亲情”“尊老爱幼”“责任”“生命”等,请根据自己的感受,围绕一个主题词写一段话。
例1(对称式)初春的田野上,两对母子,两种生命,产生了一个分歧。粼粼的保波光中,一对夫妻,一种肩膀,承载了整个世界。
例2(注意动词)金色的菜花,使人想起沸腾的生命。新绿的随意,唤醒一家人的散步。爱的信任,使分歧也消失在桑葚的枝头。亲情就在粼粼波光荡漾开去!(点评学生的小习作)
十、在齐读中重温课文,宣布下课。
我们
在阳光下,
向着那
菜花、桑树和鱼塘
走去
我们都是
慢慢地,稳稳地,
走得很仔细,
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
就是整个世界。
第二次试课,我觉得在认知和操作上是可行的,经验也值得推广。现行“语文核心素养”一般包括四个维度:主要包括了“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四个方面。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基础性、动态性和终身性优点,它使大家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有能力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复杂问题。基于如今国家推进语文改革,教师应如何注重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首先,老师要重视文本阅读,明晰语文教材的价值追求。阅读是关键,虽然语文教学参考书上不仅有详细的解读,而且大多出自专家之手,但教师还要再解读。上课前我查阅大量的资料,但都没有像我这样找出文中对比性的一组组词语,如“生命之轻与生命之重”“日子长与日子短”等,我这样找出后,就能很好挖掘出本文的一个立意——培养孩子们的生命意识。学生对所读文章的理解深刻了,认知提升了,才会写出更有见解的文章。黄耀红先生说过一个文本是否有生命,在于它是否对读者发出生命的召唤;一个读者是否有真正的阅读,在于他能否赋予文本新的意义。文本是生命的一种存在,读者在绵延,解读在生长,文本便永生。当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学生往往从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回忆起自己的家庭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散步”这样的琐事,可以从中感悟出中年人认真地聆听老人心声,听其内心感受,才是真正尊老的表现,才有机会写出具有类似于人要有承前启后的担当的深度文章
其次,树立“大语文”观,培养联想、想象及思维能力,包括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涵养道德情操,培育审美情趣,增强文化底蕴,树立文化自信。所以老师在授课时要注意在语文课与学生语文生活之间建立一条通道,积极拓展课外阅读,构建由教读、自读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并努力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获得解决实际生活需要的语文问题的能力。老师上课不是为了“教懂文章”,而是为了“教会阅读”。自读,是一种培养自读能力为目标的阅读训练方式。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按照阅读文章的思维流程进入文本:揣摩作者思路,理解文章主旨,品味语言,质疑解难。让学生具有举一反三或举三反一的能力,以点带面进行阅读与写作。如有些学生就想到了《愚公移山》的“智与愚”,“不加增与无穷匮”,“死与生”。这次找相对的词语就引发了学生的后续学习,学生提升了能力。
这次再上《散步》课堂内容更具体,外延更深刻,可操作性强。注重细致深入地阅读文本,品味语言,咬文嚼字才能读出语言文字蕴含的深层内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挖掘文本,深入了解课文主题。以课文为阅读教学原点,最终提升学生的阅读力,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找关键词关键句的能力、把握中心、读懂言外之意的能力、联系生活经验谈感受的能力、品味文化。学生扎扎实实掌握方法,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褚亚婷.一个“听”字满含爱[J].语文学习,2013,10.
[2]徐平平.初中语文教学要重视文本阅读[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5.
[3]顾之川.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教学与评价[J].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