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懂了≠理解了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hzzfd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以机械识记的方式学习,即使达到了理解的程度,也往往是低水平的而非真正的、实质性的理解。他们对文本的阅读并没有达到真正掌握事物的精神实质层面,并没有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也就是说,他们并没有真正掌握知识。
  这一现象的产生,首先应归之于某些教师可能对“理解”这一概念缺乏科学意义上的把握。他们以为,只要学生听懂了,就是理解了。诚然,理解是需要听懂,但听懂了却不等于就是理解了。听懂了只是理解言语,而理解却包括对事物意义的理解、对事物类属的理解、对因果关系与逻辑关系的理解等。
  实际上,真正的理解就是学生掌握了一种新的思想,能以多种不同的方式重新呈现,且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他都能正确地加以应用。比如,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的“之”的理解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不译”。学生听懂了“之”在这个句子中的理解,如果换到另一个文言语境中,他们也能准确作出判断,这才是真正理解了。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才能使学生对文中概念性的语言,对课文的精神实质真正理解呢?我觉得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调动学生所有的感觉器官的经验,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用感性的材料进行合理的充实,使文中的形象在眼前再现。可抓关键词语,唤起学生的想象力。丰富的想象力,能使无声的语言文字呈现立体的图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获得深切的感受。如教学鲁迅的《孔乙己》:“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只见满手是泥,原来是用这手走来的。”这句话为什么用“摸”字,而不用“掏”或“拿”呢?应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调动学生感觉器官的经验,用感性材料进行合理的充实,脑中再现“摸”的场景。可抓住“破”这一修饰性的词语进行推敲,使学生体会到孔乙己这时已穷困不堪。用“摸”字,可见“四文大钱”藏放的严实,从侧面介绍了这钱来之不易。同时,一个“摸”字更能显出孔乙己动作的迟钝,又老又穷。这样,学生对文中刻画的孔乙己的形象就有了具体深切的感受,学生这才是真正理解了。再比如,教学魏巍的《我的老师》,其中有这样一句:“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要让学生识别此句中的“狡猾”一词究竟何意,单单识别出这里是贬义褒用,形容儿童眼光的聪慧、调皮还不够。同样方法,让学生脑中再现“打”的场景,这样,学生对老师假愠的背后其实是对学生真挚的爱这种情感就有了具体而深切的感受,学生也就真正理解了课文。
  二是质疑。教师要使“读书无疑者”能“有疑”,有疑才生问,有问才会积极思考,追根求源。否则,若只是蜻蜓点水,不甚了了,往往就会深入不下去。“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显然,要对所读的文章真正理解,就必须启发学生置疑,带领学生探疑。如教学琦君《春酒》中:“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这一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绝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如果教师再进一步问:“为什么将吃得鼓鼓的肚子比作蜜蜂,而不比作其他动物呢?”这时,好些人可能就不明白了。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蜜蜂酿出的蜜是甜滋滋的,把它比喻成蜜蜂,更能让人体会到当时“我”内心那种甜蜜的感觉。这才是掌握了其精神实质,才是真正理解了。再以鲁迅《孔乙己》中“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只见满手是泥,原来是用这手走来的”这句为例,用手怎么走呢?教师可无中生“有”,用一系列的发问引发学生思考:“满手是泥”说明了什么?腿折了,为什么还要用手“走”来买酒喝?“好喝成性的孔乙己的悲剧”是什么造成的?最终让学生理解:是封建科举制度造成了孔乙己的悲剧。这样,学生把握了课文的精神实质,也就做到了真正理解。
  美国学者加德纳就曾指出,任何一个概念或技能都能以多种方法来教授。不管是直接法,还是间接法,教学的目标只有一个:让学生最终获得理解。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把学生讲懂了,还应讲通了。除了上述方法外,还应注重将新旧知识自然衔接,注重归类等,以达到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才能在学习中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
  参考文献
  [1]谈振华.课堂教学理论读本[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3]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刘宇帆)
其他文献
第二课 我们应尽的义务    [考点与热点分析]    1.考点:①法定义务的涵义。②权利和义务的关系。③在我国,公民履行义务与爱国主义的关系。④道德义务的范畴。⑤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公民应该怎么做。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共收入小说二十五篇,其中有十一篇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作品中有“我”这个人物。小说创作是用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本来是作家创作时自由选择来完成作品的一种手段。但是,有人却认定鲁迅作品中的“我”是作者的化身,或者干脆说“我”就是鲁迅。对此观点,不敢苟同,提出管见共同商榷。  《故乡》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篇小说。多少年来,人们从“我”的身上看到了一个天真无邪的城镇少年的童年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主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如能充分而恰当地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纪念白求恩》一课时,本人主要采用了对话式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实效。    一、走近伟人——体味伟人伟大的人格    孟子说:“知人论世,”无论欣赏任何文
诗歌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学样式,有它自己的语言和艺术的表现行为。它把情思融进物象,借助跨越时空的想象,使情境与意象具有立体性。这里的情境与意象所共同表现出来的一种空间就是诗歌的意境。一首诗歌如果没有了这种情境与意象所产生出来的境界,是很难给人以美感的。诗歌的意境美可以分为很多类,在这里就简单分析一下。    一、“庄生晓梦迷蝴蝶”——诗歌的朦胧美    李商隐是晚唐的重要诗人,他的诗举事寓意,以情入诗
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每一册都占有一定分量,而且在中考中也是必不可少的题目。所以我们要用一定的精力学习文言文,而且还要掌握文言文的答题方法与解题技巧,当然这也是文言文教学的目的之一。由于没有特定的语言环境,再加上现在的学生文言文功底均较为薄弱,理解起文章来比较吃力,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也会大打折扣。那么,怎样才能教好文言文呢?现将我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某省将派出四支不同的球队分别前往四个城市参加比赛,为了激发青少年对球类活动的热爱,特约四名青少年作为小记者陪同四支球队分别去参加比赛。四名小记者分别为张甲、王乙、李丙和赵丁。他们将分別陪同篮球队、足球队、网球队和排球队前往A市、B市、C市和D市去参加比赛。这四名青少年分别有着各自擅长的才艺。从以下给出的线索中,请小伙伴们来推断一下四名青少年分别擅长的才艺是什么,他们又分别陪同哪支球队去哪个城市参加
一堂有效的语文课,不但要使学生能在美的享受中开始,最后还得在美的陶冶中结束。所以,课堂结束环节也是检验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志。平时我们写作教学常常强调“凤头、猪肚、豹尾”,因为很多学生的作文总是后劲不足,有善始而无善终。其实,反思我们的教学,有时也是如此。很多教师已习惯于将下课铃作为加紧冲刺的号角,争分夺秒地再灌输一点内容,然后在匆忙中结束一堂课。这一时的匆忙,也许就会影响到整堂课的效果。其实,课
某學校的一堂实验课。
一、课堂“临时情境”资源的利用机缘    发现语文课堂教学“临时情境”的可利用性缘于我一次无意间对课堂临时情境的成功利用。  前两年,我“不幸”分到高二理科差班的语文教学任务。记得刚到教室走廊上,就已经听见里面沸反盈天的喧闹声了,等我走上讲台听到好几声阴阳怪气的“老师好”的叫声时,心里更是又气又怕,气的是他们不尊重老师,怕的是在这样的氛围下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我刚要发作,决心要狠狠地“修理”他们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所以把情感态度列为英语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因为情感态度与语言学习和学生本身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一、情感态度对语言学习的重要影响    情感态度与语言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学习的效果直接或间接地受情感态度的影响。教师和学生之间如果没有情感上的沟通,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就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