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力量在网络世界的崛起

来源 :新闻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angying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信息技术革命产物的互联网已经将触手伸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影响着社会事务的方方面面。网络改变了信息的传受关系,迎合了使用者表达自己意愿的心理,给公众带来了自由参与传播的可能性,通过网络技术的特性,整个世界被连接起来,纳入到一张无形的网中。在网络的世界中,信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自由流动,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网民观点在这里汇集碰撞,因此,网络成为了表达意见的绝佳平台。2008年,当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发生后,在面对西方媒体集体进行不公正报道时,中国网民的力量在网络中迅速集结,平凡人的力量通過网络得到凝聚和放大,尤其是以民间力量自发创立的Anti-CNN.com更是彰显出中国网民的理性和成长,代表着中国普通人的“草根力量”在网络世界中崛起。
  
  信息霸权与爱国主义的碰撞
  
  2008年3月14日,一群不法分子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区的主要路段实施打砸抢烧,焚烧过往车辆,追打过路群众,冲击商场、电信营业网点和政府机关。事件发生后,整个世界都将目光投向了西藏,西方主要媒体都对事件进行了报道。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这些一贯标榜“客观、公正”的西方主流媒体却在这一次不约而同的进行了大量虚假、歪曲的报道,美国电视新闻网(cNN)、英国广播公司(BBC)、FOX网站、德国RTL电视台、《柏林晨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美国之音等西方主流媒体,炮制了大量不真实新闻,将歹徒的暴行说成是“和平抗议”,而将中国政府为维护秩序而采取的必要行动描写“暴力镇压言论自由”。
  距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发生四天后,2008年3月18日晚,一名普通的中国网民,23岁的饶谨注册了anti-CNN.com的域名,随后又注册了anti-bbc.com,anti-voa.com,anti-spiegel.com,anfi-ntv.com,anti-rtl.com等一系列域名。2008年3月20日Anti-cnn.com上线,网页标题为“西藏真相:西方媒体污蔑中国报道全记录”。虽然只有简单的一个页面,但是用翔实的图片和视频证据展示美国的CNN、福克斯电视台、英国的BBC、泰晤士报、德国的RTL电视台、N-TV电视台等部分西方主流媒体的失实报道。网站声明:“我们并不反对媒体本身,我们只反对某些媒体的不客观报道;我们并不反对西方人民,但是我们反对偏见。”与此同时,网站公布地址为[email protected]的email,号召网民收集西方主流媒体“作恶”的证据。AC网站迅速被水木社区、中华网、德国萍聚社区等网站转载,网友自发通过QQ群、MSN签名等在互联网上广为传播。当天网站就收到数百封举报西方媒体不实报道或声援Anti-CNN的电子邮件。
  以Anti-CNN为平台,许许多多的中国网民开始了在网络世界中的一场战役,对手实力强大并且经验丰富,所以群体的力量在此时就显得十分重要。这些在网络上顽强的对不实报道进行追踪反击的中国网民,完全出于自愿,在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遭受挑战的时候,他们做出了本能的选择。
  
  情感需求增强了网民的表达欲望
  
  作为个体的网民在使用网络中会基于不同的动机和心理需求,在网络世界中进行的交往也会出现不同的心理特征。当人们进行着精神上的各种交往时,始终传送着看不见的交往心理活动。外部环境对精神交往的影响,通常需要某一种心理因素的形式作为中介。恩格斯讲过:“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其中“情感”这一心理要素的中介尤为明显。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中普通中国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了威胁和伤害,但随后而来的西方媒体的新闻造假潮则使中国人的民族感情受到了伤害,西方媒体对中国人民族尊严的无视必然会引起中国人强烈的反感。
  在Anti-CNN网站的发展历程中有这样一句话:“有一种声音震天动地,有一腔热血感动国人,理性和智慧源于激情,这就是Anti-CNN.com。”网站的建立者和追随者在反抗西方媒体的不实报道过程中执著而理智,而这一切都源于他们内心的激情,是强烈的情感促使他们投入到这场战斗中。2008年4月22日,网站的创建者饶谨在《新闻会客厅》接受采访时说:“我觉得即使我没有做,也会有其他有良知的中国人来做的,其实还是代表一种草根的力量。”中国人在反对不公正报道时所做出的努力其实也都是基于这种民族感情和良知,最朴素的情感却激发出了最大的潜能。民族认同感使中国的平民力量在网络世界中爆发,而通过这一次洗礼,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也得到了强化。
  如果没有网络的汇聚作用,普通人的观点、意见只能是分散的,很难引起关注并形成有力而持久的影响。有了互联网这个广阔平等的舞台,自由表达意见、影响舆论已经不再是一个幻想。我们有理由相信,信息技术的福祉将会惠及更多的普通人,将会有更多的力量被“网聚”、被释放,而这些力量将会推动我们走向一个更加开放的时代。
其他文献
作为“半路出家”的记者,回首13年的新闻采访写作经历,我们的感悟就是: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绝非易事,这其中需要多种因素:比如天赋、学识、阅历等,但也绝非难事。实践证明,通过努力,我们完全可以做一名合格、优秀的记者,完全可以写出好新闻,但关键是我们必须得“有心”、“用情”。有心,简言之就是要做个有心人,這个“心”包括“细心”、“多心”、“耐心”、“良心”、“爱心”、“平常心”等。  细心,是一名优
期刊
刘少华,内蒙古日报社首席记者、高级记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他的纪实特写《丁香花开的时候》,是一篇献给天下母亲的深情之作,获得了自治区新闻副刊奖和内蒙古政府文学最高奖—索龙嘎奖;他采写的长篇通讯《大地的儿子》,被评为自治区新闻特别奖。他还有近百篇作品获得过全国、自治区、报社和行业好新闻奖。刘少华在宣传牛玉儒先进事迹活动中,含泪写出了长篇通讯《勤政为民的光辉典范—牛玉儒》,中央领导同志给予了
期刊
报业市场化说到底是以市场机制来有效配置新闻资源的一种管理体制。地市级晚报由于创刊时间较短,受地区经济文化的影响,其市场化程度还不高,发展也比较缓慢。下面就巴彦淖尔晚报的成长轨迹,分析一下西部地区市级晚报市场化运作中面临的问题及出路。    一.存在的问题    (一)起步晚、市场化运作水平低  巴彦淖尔晚报2005年创办,最初的定位是面向广大读者,办一张老百姓喜欢属于老百姓自己的报纸。有一句叫响的
期刊
在我国,会议新闻是报纸绕不开的报道内容。党委机关报和行业报自不消说,都市类报纸,许多会议报道也要占据一定的版面。但是,党委机关报对于许多会议报道的时效、全面和权威性,常常是都市类报纸所不能比拟的。即使时效相同,大喇叭小喇叭调子毫无变化,这也是读者感到乏味甚至厌恶的。如何改进都市报的会议新闻报道、提高报道质量?作为都市类报纸的工作者,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常会看到这样的会议报道
期刊
深度报道是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近来,包头晚报在第三版尝试报道受众关心的社会、民生问题的深度报道方式。但因种种因素制约,深度报道的时效性存在一些欠缺,使得一些深度报道为了挖掘新闻的深度而忽视了新闻的时效性,以至于新闻事件发生数天之后才完成报道。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深度报道的时效性是关系深度报道成功与否的
期刊
新闻报道的“可听性”是播出的重要因素之一,已经成为新闻传播实践中首先考虑的内容。但是越来越多的同行比较片面地将其等同于“感官冲击力”。表现在实际事例中,或者比较多地渲染暴力、恶行等不太健康的内容,或者以自然主义的手法,铺叙易于引起心理上的诸如同情、憎恶等等反应的情节。由此,我们有必要提出一个问题,在新闻报道中的“人”究竟是何种地位?这个“人”,既指具体的被报道者,也泛指与事件有关或可能发生关系、受
期刊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著作权的保护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在保护合理权利的同时平衡各方利益,是迫切需要予以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环境对著作权的挑战    网络是继报纸和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兴信息传播媒介。当今海量的信息传播与日益扩大的用户群,引发了著作权人及相关行业的利益保护与公众获取信息权利之间愈演愈烈的矛盾冲突。  1.复制权  复制权的行使是作者行使著作权的集
期刊
一 问题的提出    即时通讯其定义如下:“Instant Messaging(读成I-M)缩写为IM或IMing,典型的IM是这样工作的:当好友列表中的某人在任何时候登陆上线并试图通过你的计算机联系你时,IM系统会发一个消息提醒你,然后你能与他建立一个聊天会话并键入消息文字进行交流。”……以上是通过QQ为例对即时通讯作为一种传播工具的主要传播工具的主要传播特征进行了简要分析,正因为这些特征,QQ
期刊
在丰富多彩的广播节目当中,服务性节目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类节目办好了往往可以吸引众多的听众,拥有忠实的听众群。近几年来,呼伦贝尔电台开办了《听众热线》、《1046信息广场》、《农牧林天地》、《148法律热线》等五、六档服务类节目。从精办这些节目的实践中我们感受到,服务性节目之所以长盛不衰,之所以魅力十足,关键是做到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而此类节目的互动性、实用性和贴近性,更是受听众欢迎的
期刊
党报应该把党想说的,人民想听的统一起来,这是取信于党,取信于民,既讲政治,又不脱离群众的根本所在。然而,在实践中,多数党报还做不到让读者喜闻乐见。“白话自说、自娱自乐、自我欣赏”是一些读者对党报的评价,更有极端说法:“看党报就是花钱买个‘爹’回去教训自己”。正确理解这些评价,说明党报还需要在满足读者需求上下功夫。  党报如何抓住读者呢?不妨多研究读者的需求,增强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包装意识和重视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