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分类号】G623.2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打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而阅读教学则是听、说、读、写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搞好阅读教学,达到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使学生自身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是现在小学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正因为如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新课改的指引下,卯足了劲对阅读教学进行探索,或许是对新课改中的“新”字过于看重,为此出现了很多本末倒置的现象。
一、课件滥用场面
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今天,多媒体以其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有时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时下,小学语文阅读课,尤其是公开课,许多教师都错认为不用课件就不是一节好课。在课件热的氛围下,只要有课件的就一定用课件,而许多课件无非起到了小黑板和挂图的作用;有些课件做的花里胡哨,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本人认为,在平常的阅读教学中,不用课件就能达到使用课件的效果,还是不用或少用课件。
另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其他学科有着本质的区别,他重在学生与文本对话,通过学生的阅读、品味、理解、感悟产生独特体验。课件使用不当,反而有碍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课件只能是小学阅读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应成为充场面、讲排场的手段。课件只有有利于解决阅读教学的重难点,实实在在为学生服务才能显现它的价值。
二、活动花哨迷人眼
由于语文新课程对跨学科学习的注重,小学语文阅读课便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活动,如画、唱、跳、演等等,可谓是十八般武艺全用上,煞费苦心,弄得眼花缭乱。好好的语文课被整得像表演似的,课堂是编的热热闹闹、学生也学得“不亦乐乎”了,可这样的语文课还姓“语”吗?学生在这些花哨的活动中语文素养能得到全面提高吗?如理解“高耸、低陷”“山峰、山谷”这几个词时,让学生拿出笔在纸上用简笔画画一画,再在图上标一标,这样无需多说,学生便一目了然了,像这样既省时又搞笑的学科间整合才是必要的。我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要开展一些活动,但是花架子,和语文无关的活动不应充斥我们的课堂。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我们应想方设法多开展一些和语文学习有关的活动,让学生语文素养在丰富而有价值的活动中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不甘冷场,忽视默读
现在的语文阅读课堂,朗朗书生如春风乍起。教师采用自由读、分组读、齐读、对读、引读等各种形式的读,可以说,发出声音的读在阅读教学中得到了回归,但是不出声的读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中出现的频率却不是很高。许多阅读课,特别是公开课,教师生怕课堂安静下来,似乎觉得这就是冷场,于是读大多采用出声读的形式而很少采用默读的形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默读有助于学生与文本进行跨越时空的无声对话,有助于学生产生独特的体验、迸发思维的火花。学习课文,放声朗读一般来说应出现在刚接触课文时或对课文有了自己的理解感悟后。而要想学生真正进入文本、产生自己独特的体验,最好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默读,对高年级学生尤其如此。让学生会静思默想,让课堂暂时“冷场”。
四、重视主体失主导
在当今教育界强调尊重赏识学生、以人为本的形势下,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但是在阅读课中,我们会发现,一些教师只管让学生尽情地说,发表自己的见解,无论学生说得如何,教师总是以“好”来评价,生怕自己不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以至于学生误认为自己怎么说都是有道理的,只要说出来就是对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主导地位的缺失,会使学生主体地位夸大并异化,这并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教师的主导作用于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相辅相成。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合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但是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所产生的感悟、体验并不一定是全面、合理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应该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对于学生不全面的回答进行提示,对于学生错误、不合理的回答一定要清楚明白地指出来。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个性才能得到真正的张扬。
五、肢解课文韵味全无
不知是语文教师善说还是什么缘故,无论什么样的课文,教师总是喜欢将文章分析得“透透彻彻”的。生怕挂一漏万。好端端的课文总是被肢解得支离破碎,就如同医生拿着一把手术刀把一个活生生的人各个器官取出,一一对其进行解剖,这样一来,这人还有美感可言吗?课文不也是一样吗?经过此番折腾,课文的美感从何而来,学生又怎样体会到其中的韵味呢?现在的一些小学语文阅读课,尤其是公开课,教师总是挑选出自认为是课文“精华”的句子、段落,与学生一起将他们分析的头头是道,最终又往往让这些“精华”独立存在于课文之外。一堂课下来,这些“精华”始终找不到自己的“家”,课文教学的整体性非常差。对于重难点的句子、段落的理解、感悟是很有必要的,它有助于学生更好、更准确地把握文本内涵。但是如果只注重局部分析、理解、感悟,而忽略了整体感悟、把握,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把握也将是残缺不全的。小学课文许多都是浅显易懂的,根本无需多分析,还不如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获得对课文内涵的整体把握。
以上所述,本人不是否定多媒体、否定表演等手段。如果运用得恰到好处,这些手段自然会为阅读教学增光添彩。
总之,愿每一位教师能在新课程改革的旗帜下,用一种恰当的方式,上好每一节语文阅读课,既能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不失教师的主导作用,让我们的学生阅读能力得到发展,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打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而阅读教学则是听、说、读、写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搞好阅读教学,达到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使学生自身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是现在小学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正因为如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新课改的指引下,卯足了劲对阅读教学进行探索,或许是对新课改中的“新”字过于看重,为此出现了很多本末倒置的现象。
一、课件滥用场面
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今天,多媒体以其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有时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时下,小学语文阅读课,尤其是公开课,许多教师都错认为不用课件就不是一节好课。在课件热的氛围下,只要有课件的就一定用课件,而许多课件无非起到了小黑板和挂图的作用;有些课件做的花里胡哨,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本人认为,在平常的阅读教学中,不用课件就能达到使用课件的效果,还是不用或少用课件。
另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其他学科有着本质的区别,他重在学生与文本对话,通过学生的阅读、品味、理解、感悟产生独特体验。课件使用不当,反而有碍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课件只能是小学阅读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应成为充场面、讲排场的手段。课件只有有利于解决阅读教学的重难点,实实在在为学生服务才能显现它的价值。
二、活动花哨迷人眼
由于语文新课程对跨学科学习的注重,小学语文阅读课便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活动,如画、唱、跳、演等等,可谓是十八般武艺全用上,煞费苦心,弄得眼花缭乱。好好的语文课被整得像表演似的,课堂是编的热热闹闹、学生也学得“不亦乐乎”了,可这样的语文课还姓“语”吗?学生在这些花哨的活动中语文素养能得到全面提高吗?如理解“高耸、低陷”“山峰、山谷”这几个词时,让学生拿出笔在纸上用简笔画画一画,再在图上标一标,这样无需多说,学生便一目了然了,像这样既省时又搞笑的学科间整合才是必要的。我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要开展一些活动,但是花架子,和语文无关的活动不应充斥我们的课堂。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我们应想方设法多开展一些和语文学习有关的活动,让学生语文素养在丰富而有价值的活动中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不甘冷场,忽视默读
现在的语文阅读课堂,朗朗书生如春风乍起。教师采用自由读、分组读、齐读、对读、引读等各种形式的读,可以说,发出声音的读在阅读教学中得到了回归,但是不出声的读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中出现的频率却不是很高。许多阅读课,特别是公开课,教师生怕课堂安静下来,似乎觉得这就是冷场,于是读大多采用出声读的形式而很少采用默读的形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默读有助于学生与文本进行跨越时空的无声对话,有助于学生产生独特的体验、迸发思维的火花。学习课文,放声朗读一般来说应出现在刚接触课文时或对课文有了自己的理解感悟后。而要想学生真正进入文本、产生自己独特的体验,最好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默读,对高年级学生尤其如此。让学生会静思默想,让课堂暂时“冷场”。
四、重视主体失主导
在当今教育界强调尊重赏识学生、以人为本的形势下,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但是在阅读课中,我们会发现,一些教师只管让学生尽情地说,发表自己的见解,无论学生说得如何,教师总是以“好”来评价,生怕自己不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以至于学生误认为自己怎么说都是有道理的,只要说出来就是对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主导地位的缺失,会使学生主体地位夸大并异化,这并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教师的主导作用于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相辅相成。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合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但是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所产生的感悟、体验并不一定是全面、合理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应该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对于学生不全面的回答进行提示,对于学生错误、不合理的回答一定要清楚明白地指出来。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个性才能得到真正的张扬。
五、肢解课文韵味全无
不知是语文教师善说还是什么缘故,无论什么样的课文,教师总是喜欢将文章分析得“透透彻彻”的。生怕挂一漏万。好端端的课文总是被肢解得支离破碎,就如同医生拿着一把手术刀把一个活生生的人各个器官取出,一一对其进行解剖,这样一来,这人还有美感可言吗?课文不也是一样吗?经过此番折腾,课文的美感从何而来,学生又怎样体会到其中的韵味呢?现在的一些小学语文阅读课,尤其是公开课,教师总是挑选出自认为是课文“精华”的句子、段落,与学生一起将他们分析的头头是道,最终又往往让这些“精华”独立存在于课文之外。一堂课下来,这些“精华”始终找不到自己的“家”,课文教学的整体性非常差。对于重难点的句子、段落的理解、感悟是很有必要的,它有助于学生更好、更准确地把握文本内涵。但是如果只注重局部分析、理解、感悟,而忽略了整体感悟、把握,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把握也将是残缺不全的。小学课文许多都是浅显易懂的,根本无需多分析,还不如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获得对课文内涵的整体把握。
以上所述,本人不是否定多媒体、否定表演等手段。如果运用得恰到好处,这些手段自然会为阅读教学增光添彩。
总之,愿每一位教师能在新课程改革的旗帜下,用一种恰当的方式,上好每一节语文阅读课,既能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不失教师的主导作用,让我们的学生阅读能力得到发展,语文素养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