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学困生是指在小学学习阶段,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成绩差的学生。如何转化学困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已经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学困生;小学数学;转化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家长因工作压力大无暇照顾孩子,或者家长缺少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只能将孩子“托付”给学校。我校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转换学困生的工作迫在眉睫。那么,如何转化小学数学学困生呢?
一、了解学困生,加强家校联系
1.对学困生进行全面调查
教师要了解学困生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交往情况、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家庭情况等。我校的学生很特殊,住宿和参加晚自习的学生较多,缺乏父母的管教,对于初入小学的学生来说是个挑战。作为老师,我们就要花更多的精力在他们身上。只要有时间,我会主动与他们聊天,这样不但能增进师生间的感情,还从聊天中知道一些信息,以此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做到家校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我们班有个学困生,学习习惯很差。我跟他妈妈联系之后,得知妈妈对孩子很宠爱,孩子在家学习也很不认真。刚开始,他妈妈还不以为然,后来,该生在一次单元测验中考了不及格,他妈妈就发现问题的严重性了。当我再次与她交流时,她对我说孩子在家一边吃东西一边做作业。听到这里,我马上打断说,这是一心两用?后来,根据该生的学习情况,我们一起制订了适合他的教育方法和奖惩机制,学生终于在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上有了明显的改善。
二、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学困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知识断层各不相同,已有知识经验也不一样。教师应该引导学困生从原有知识经验出发,获得新的知识经验。如我在教一年级“比多比少”时以“几和几比,几比几多(少)”这个已有知识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通过课前了解,班上的学困生几乎都不理解这两句话。于是我便利用课前为他们补上这一课,从形象的动物数量比较到具体的数字比较,让他们能说出并理解这两句话的意义。所以,在新课授课过程中,他们也能跟上。先通过几组比大小,让学生说两句话:几和几比,几比几多(少),然后问到几比几多几,几比几少几,引起学生思考,从而引出新课。在黑板上我先出示小鸡和小鸭同样多的部分,然后再贴出几只小鸡,问现在是否还同样多,让学生指一指同样多的部分和多出来的部分,中间用虚线隔开,多出来的部分圈一圈。列算式后,指出算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义,力求让每个学生都会说,同桌之间说一说,集体说一说,让每个人都练到。好学生带动学困生不断地进行指一指、说一说的练习。在巩固练习部分,每道题继续让学生指一指同样多的部分和多出来的部分。此时,我指名学困生来回答问题。由于在前面训练地较为扎实,学生都回答地较好。因此,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学困生的已有知识经验,通过课前对学生的了解,帮助他们获得基本的知识技能。
三、落实辅导工作
我经常会对学生说:“遇到不会的问题,欢迎你们来找李老师。”这样也能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我校每学期会进行期中质量调研,有一学期,由于时间较紧张,我并没有进行系统性的复习。因此,我就在每天的课堂练习或周末作业中都加入一些学生易错的题型,并利用晚自习帮学困生补习,学困生比较容易混淆“比几多(少)几”和“比多比少”这两类题目,加减法乱用。每当他出现问题时,我就一起与他分析思考过程,借助手势和浅显的语言帮学生建立两种问题的思考过程。必要时,我会通过直观性的事物如铅笔圆片等,让学生摆一摆,比画一下两种问题的思考过程。从具体到抽象,从易到难,让学生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功夫不负有心人,期中质量调研时,学困生几乎都没在这个知识点上栽跟头。
有名学困生,确实数感较差,也缺乏一定的思维能力。在10以内的加法的教学中,有这种练习题,如5+()=7,学生可以利用数的组成:5和2组成7,或者利用数的分解:7可以分成5和2来解题。但在实际教学中,有学生对数的组成和分解并不熟练,因此很难下笔。有名学困生,甚至做一题错一题,我只能把抽象转化为具体。让他在纸上先画7个圆,然后数出5个圆,画条分割线,分成5和2。学生通过直观操作,很容易得出答案。虽然这种方法操作上比较容易,但是较费时间,对于大的数字也不适用,这种方法治标不治本。如何帮他解决这个难题呢?我想,此类题型的基础是“数的分解与组成”,我就试着让他有序得来记忆数的分解,如先拿出一只手,看着手说5可以分成4和1,3和2,2和3,1和4,然后脱离手,再说一遍,让学生通过有序地思考记忆数的分解。然后按照这样的方法分别说出6、7、8、9、10的分解。有了这些知识做好铺垫,学生熟练掌握后,自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此类问题,也尝到了成功的乐趣。
在辅导学困生的过程中,我也会遇到困难,也会束手无策,也会生气。但教师最需要的是耐心和责任心,要学会因材施教,找出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有了这些武器,相信任何学生都是可造之才。
关键词:学困生;小学数学;转化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家长因工作压力大无暇照顾孩子,或者家长缺少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只能将孩子“托付”给学校。我校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转换学困生的工作迫在眉睫。那么,如何转化小学数学学困生呢?
一、了解学困生,加强家校联系
1.对学困生进行全面调查
教师要了解学困生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交往情况、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家庭情况等。我校的学生很特殊,住宿和参加晚自习的学生较多,缺乏父母的管教,对于初入小学的学生来说是个挑战。作为老师,我们就要花更多的精力在他们身上。只要有时间,我会主动与他们聊天,这样不但能增进师生间的感情,还从聊天中知道一些信息,以此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做到家校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我们班有个学困生,学习习惯很差。我跟他妈妈联系之后,得知妈妈对孩子很宠爱,孩子在家学习也很不认真。刚开始,他妈妈还不以为然,后来,该生在一次单元测验中考了不及格,他妈妈就发现问题的严重性了。当我再次与她交流时,她对我说孩子在家一边吃东西一边做作业。听到这里,我马上打断说,这是一心两用?后来,根据该生的学习情况,我们一起制订了适合他的教育方法和奖惩机制,学生终于在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上有了明显的改善。
二、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学困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知识断层各不相同,已有知识经验也不一样。教师应该引导学困生从原有知识经验出发,获得新的知识经验。如我在教一年级“比多比少”时以“几和几比,几比几多(少)”这个已有知识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通过课前了解,班上的学困生几乎都不理解这两句话。于是我便利用课前为他们补上这一课,从形象的动物数量比较到具体的数字比较,让他们能说出并理解这两句话的意义。所以,在新课授课过程中,他们也能跟上。先通过几组比大小,让学生说两句话:几和几比,几比几多(少),然后问到几比几多几,几比几少几,引起学生思考,从而引出新课。在黑板上我先出示小鸡和小鸭同样多的部分,然后再贴出几只小鸡,问现在是否还同样多,让学生指一指同样多的部分和多出来的部分,中间用虚线隔开,多出来的部分圈一圈。列算式后,指出算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义,力求让每个学生都会说,同桌之间说一说,集体说一说,让每个人都练到。好学生带动学困生不断地进行指一指、说一说的练习。在巩固练习部分,每道题继续让学生指一指同样多的部分和多出来的部分。此时,我指名学困生来回答问题。由于在前面训练地较为扎实,学生都回答地较好。因此,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学困生的已有知识经验,通过课前对学生的了解,帮助他们获得基本的知识技能。
三、落实辅导工作
我经常会对学生说:“遇到不会的问题,欢迎你们来找李老师。”这样也能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我校每学期会进行期中质量调研,有一学期,由于时间较紧张,我并没有进行系统性的复习。因此,我就在每天的课堂练习或周末作业中都加入一些学生易错的题型,并利用晚自习帮学困生补习,学困生比较容易混淆“比几多(少)几”和“比多比少”这两类题目,加减法乱用。每当他出现问题时,我就一起与他分析思考过程,借助手势和浅显的语言帮学生建立两种问题的思考过程。必要时,我会通过直观性的事物如铅笔圆片等,让学生摆一摆,比画一下两种问题的思考过程。从具体到抽象,从易到难,让学生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功夫不负有心人,期中质量调研时,学困生几乎都没在这个知识点上栽跟头。
有名学困生,确实数感较差,也缺乏一定的思维能力。在10以内的加法的教学中,有这种练习题,如5+()=7,学生可以利用数的组成:5和2组成7,或者利用数的分解:7可以分成5和2来解题。但在实际教学中,有学生对数的组成和分解并不熟练,因此很难下笔。有名学困生,甚至做一题错一题,我只能把抽象转化为具体。让他在纸上先画7个圆,然后数出5个圆,画条分割线,分成5和2。学生通过直观操作,很容易得出答案。虽然这种方法操作上比较容易,但是较费时间,对于大的数字也不适用,这种方法治标不治本。如何帮他解决这个难题呢?我想,此类题型的基础是“数的分解与组成”,我就试着让他有序得来记忆数的分解,如先拿出一只手,看着手说5可以分成4和1,3和2,2和3,1和4,然后脱离手,再说一遍,让学生通过有序地思考记忆数的分解。然后按照这样的方法分别说出6、7、8、9、10的分解。有了这些知识做好铺垫,学生熟练掌握后,自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此类问题,也尝到了成功的乐趣。
在辅导学困生的过程中,我也会遇到困难,也会束手无策,也会生气。但教师最需要的是耐心和责任心,要学会因材施教,找出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有了这些武器,相信任何学生都是可造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