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步穿杨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sfhkjthrek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步穿杨,意为射中百步距离外柳树的叶子。此语的相关人物,便是楚国著名的神射手养由基。“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战国策·西周策》)
  或许有人会想,按照成年人一步距离为0.5到0.7米计算,一百步不过50米到70米的距离,养由基能在这个距离上射中柳树的叶子,诚然算厉害,但也不能为此称之为神射手吧。
  这种想法看似颇有道理,实则是既不知道射箭与打枪的难度高低之分,又不清楚春秋战国时期的“步”,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概念。
  百步有多远
  打枪,无论是打步枪、手枪,还是机枪,都是利用火药燃烧的强大化学能推动弹丸,射向目标。除了用来发射子弹的枪管、枪膛之外,枪还配有各种瞄准器具,从简单的准星,到精密的光学瞄准镜,再到激光瞄准系统,足以让一个接受过基本射击训练的人,较为准确地射杀数百米内的目标(手枪除外)。至于专用的狙击步枪,在经过高强度训练的狙击手操作下,更是可以达到两千多米外一枪爆头的恐怖程度。
  而射箭,那就难得多了。首先,能否成为优秀的弓箭手,必须是注意力、耐性、力量、敏捷度等素质的高度融合统一。千百人中找一群拿大刀片子的人,根本就不是什么难事;要找一两个眼神很好,力量又不错,反应还很快,而且能长时间一动也不动盯着一个东西看的人,就难上加难了。
  这些素质之中,力量应该是最难以理解之处,射箭需要那么大的力气吗?
  《宋史·岳飞传》称岳飞:“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此处的“斤”,按照宋朝度量衡,约等于今天600克。也就是说,岳飞还未成年时便能拉开360斤的弓。
  而据宋朝兵书《翠微北征录》记载,宋朝军队步弓“合用九斗、八斗、七斗”,马弓“合用八斗、七斗、六斗”。彼时一斗约等于现在11斤多,也就是说一般的弓箭手,要射箭的话至少都得使出六七十斤的力气。
  而即便某某天赋异禀,集诸多素质于一身,要成为神射手,还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古代诸军,骑兵难度最高,弓箭手稍逊,但神射手的训练难度则是远超骑兵。《荀子》有云:“百发失一,不足善射”——只要有一次没射中,便不能称为“神射手”。
  而春秋战国时期的“步”,宽度远非今天一个成年人踏出一步可相提并论。
  《春秋·谷梁传》记载称,“古者,三百步一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又据《汉书·食货志》记载称,“理民之道,地著为本。故必建步立亩,正其经界。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升,井方一里,是为九夫”。可知,养由基百步穿杨中一步的距离,至少应该是商周时期一里的三百分之一,而按一步为六尺,尺为汉尺(约为0.231米)计算,则一步当为1.386米左右。
  现代军用手枪要做到如此精确,也得在六七十米距离内,而非狙击用步枪的高精度射击,也就是150米上下的样子,而名扬天下的AK47在100米距离上的平均命中精度还不到40%(AK47发明者卡拉什尼科夫回忆录《我和您同路而行》)。
  更夸张的是,养由基射箭力度奇大。《左传》记载称:“养由基蹲甲而射之,彻七札焉。”说养由基能射穿七层铠甲。《吕氏春秋》的记载更是骇人:“养由基射兕,中石,矢乃饮羽,诚乎兕。”养由基弯弓去射一种名叫“兕”的动物,没想到未射中,射到石头里面去了。“矢乃饮羽”意为整个箭都射进石头里面了。
  汉代飞将军李广也曾有此神技,但那是李将军偶尔一次的超常发挥,“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楚国名将养由基
  如此传奇的神射手,自然也不会在表演了几次高超的射箭技艺之后,就从历史中隐退了——他,乃楚国名将,是要上战场的。
  关于养由基征战沙场的故事,并不见于正史记载,只是在明朝冯梦龙所著《东周列国志》中有大段大段的描写。
  依据冯梦龙的描写,养由基在楚庄王(春秋时期楚国最有能耐的君主之一)时期出山,先是帮楚庄王干掉了权臣斗樾椒,接着又于两军阵前射杀了晋国悍将魏錡(此君亦善射,射伤了楚王)。当晋国大军追击败退的楚军时,养由基一个人断后,只把那弓箭挥了挥,晋国大军就不敢前进了,“却说晋兵追逐楚兵至紧,养由基抽矢控弦,立于阵前,追者辄射杀之,晋兵乃不敢逼”。最后,神箭将军养由基因为误入敌阵,被吴国精心设计的铁叶车困住,然后被万箭射死。
  冯梦龙写的是小说,与史实有出入,但颇有意味的是在写到养由基之死后,他说:“楚王曾言其恃艺必死,验于此矣。息桓收拾败军,回报屈建,建叹曰:养叔之死,乃自取也!”颇有艺高人胆大,胆大易送命的警示之意。
  而从另一个角度论证养由基乃中国古代神射手的材料,便是自他以后,那一个又一个以他来自诩、他诩的历代神射手了。
  唐朝名将薛仁贵,以三箭定天山而闻名天下,唐高宗曾考验其箭术,“将行,高宗内出甲,令仁贵试之。上曰:古之善射,有穿七札者,卿且射五重。仁贵射而洞之,高宗大惊,更取坚甲以赐之。”古之善射,射穿七层铠甲者,便是养由基了,只是唐高宗没说出曹操称赞猛将典韦“古之恶来”一类的话。
  陈康肃公,宋朝神射手,那个卖油翁教育“熟能生巧”之道理的故事便是说的他,而此君在当时的名号,便是“小由基”。
  《水浒传》中方腊手下那个射杀梁山七条好汉的庞万春,也是被施耐庵冠以“小养由基”的名号。
其他文献
被誉为“民国第一外交家”的顾维钧在感情经历上可称丰富,他的一生经历了四次婚姻,四个女人串联起他传奇的一生……  此君的回忆录,13 卷本,600 万字,写了十七年。  他曾先后担任过北洋政府内阁总理、国民政府驻法、英、美国大使,联合国首席代表,海牙国际法院副院长;他被称为“民国第一外交家”。  1919 年,他作为中国代表参加巴黎和会,拒签不公正的条约,使整个世界为之愕然,为之震惊。  他十二岁被
期刊
几百年来,有无数诗人、作家、画家对这里一见钟情,然后都像歌德一样“将心遗忘在海德堡”。这个德国最美丽的城市,让人感受到她洒脱不羁的浪漫。无怪乎歌德会在古桥畔惊叹:“我在这里所看见的,真是个美丽的新世界啊!”  海德堡地处浅丘,中间是静静流淌的莱茵河,河的两旁便是渐起的山丘,古堡就在山丘的高处,视线极为开阔,直面莱茵河和对面的大片山丘。这是一个已经废弃了的千年古堡,粗看上去应该是罗马帝国时期的产物,
期刊
古代,虽然读书人所受的教育内容都是“国学”,但是毫无疑问,那时并没有如今意义上的国学概念。孔子忧心忡忡地向弟子传授知识,他是希望这些知识能够有用,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为当时的帝王聘用,并进而贯彻他的价值观。“国学”从来就和教育密不可分。在传统社会,“国学”就是教育的全部,不管是在“官学”还是“书院”,所学的都是同一种学问,这种教育模式一直到1905年才宣告终结——有意思的是,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出
期刊
日本与英国都是位于大陆边缘的岛国,他们之间有着某些相似的地缘特点,又有着不同的历史轨迹。在一些重要的历史节点上,究竟是哪些因素让此二国各自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如果地球是个家庭,日本和英国是家庭中的两个孩子的话,那么他们一开始真挺像:都是位于大陆的边缘的岛国;两国文明起步都相对较晚;资源都不算丰富,而日本更贫瘠一些;甚至国土面积都差得不算太多。  经过漫长的岁月,“成年”之后的他们也有些相像:两国
期刊
苏格兰的上层人物,事实上也是倾向于合并。这些“食肉者”深知以苏格兰贫弱的国力,要同英格兰对抗那是死路一条,给法国当打手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最有前途的路,是在平等基础上同英格兰合并。在“达连计划”失败后大约两年,谈判就开始了。  近年屡有“苏格兰谋求独立”之新闻见诸报端,引得许多人大为疑惑,苏格兰不是英国的一部分吗?好好的为什么要闹分家?这里面有一段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故事:当年,苏格兰曾经进军中美洲巴
期刊
悄然之间,国学这门学问,已经化身成为一门无所不包的生意。央视《百家讲坛》系列讲座所引发的国学热,造就了一大批国学大师和追随者,国学的生意也从无到有,并形成了一条产业链,随处可见。  出版界创下的奇迹  2006年“十一”期间,于丹开讲《〈论语〉心得》,当时谁都不会想到,这竟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的国学热。  于丹后来回忆说,她本来以为这只是帮万卫老师一个忙。这个万卫老师,即《百家讲坛》栏目制片人。他听
期刊
公元1405年7月11日,大明南京龙江港口的江面上,巨舰云集,两百多艘各型舰船组成的混编船队,即将在统帅郑和的率领下,出洋远航。永乐帝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一为宣扬国威;二为加强同海外诸国的联系。只是令郑和没有想到的是,在之后的28年间,自己会7次奉旨率船队远航。郑和下西洋,使中国的远洋航行出现了实质性的突破,他的航线从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直达西亚和非洲东岸,到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在郑和的船队耀
期刊
威廉·埃德加·盖洛于1865年10月1日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多埃斯顿,父亲是一位制图师。1890年从拉斐特学院毕业之后,盖洛曾当过几年宣讲福音书的传道士,但他心中一直藏着一个周游世界的梦想。1896年,盖洛请了长假,从纽约登船前往耶路撒冷朝圣,从此开始全球旅行的生涯。此后30年中,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非洲、太平洋群岛、澳大利亚、欧洲和亚洲。  1903年,他首次途经日本来到中国,从上海坐船溯流而
期刊
一百年以前的明信片如同现在的QQ、微信或是电子邮件一样,它给全球通讯带来了革命。之所以在许多通联方式中脱颖而出,一是因为明信片投递的邮资相对便宜,二是因为明信片大多负载着精美的图像,给了试图联系的双方以更为简洁、直观的交流方式。  奥地利是世界上最早发行明信片的国家。1869年10月1日,维也纳邮政局正式开始发行明信片。仅推出3个月后,人们就投寄了300多万张明信片。很快,世界各地的邮政局开始仿效
期刊
一家名叫“成都华茂典当商行”的新型当铺,于1987年10月13日,在成都市西御街悄然成立。这个典当行属集体所有,面向个人或小型企业开展业务,规模并不大,但在当时,却成为轰动全国的大事件。消失了30多年的当铺,终于回来了。在历史上,当铺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普遍存在的事物。汉代时,典当在民间非常普遍,司马相如就曾把自己穿的袍子拿到成都集市上阳昌家里去赊酒,有了钱以后再去把它赎回来,这可能就是当铺的萌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