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社会越来越凸现“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思想,教育当然也不会例外,本文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创造出适合每一名学生的教学方法,如何更全面的培养每一名学生。
关键词: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 学生能力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必须关心所有儿童的最充分的发展;而学校的责任则是创造能使每一个学生达到他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准的学习条件,学校必须给学生奠定终生学习的基础,学校要永远对所有学生负责。教师是“伯乐”,伯乐善于相马,教师也要善于认识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但是,教师又不能只是伯乐,伯乐相马的目的是挑出千里马而淘汰其余的马,教师却必须培养每一个学生。因此,现代教育不是选拔最优秀儿童,而是要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要充分认识学生的巨大发展潜能和个性差异,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以及高度的责任感和道德感。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注意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能力,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知识
学生的实际能力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这一点常常被忽视。众所周知,任何人在学习新知识时,旧知识总是要参与其中的,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既能温故知新融会贯通,也消除了课堂上的五小空间,减少了学生的学习障碍。比如,在讲解新的数学概念时,教师应尽可能地从实际中引出问题,使学生知道这些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能应用于生活实际,从而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教师也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自己从日常生活的具体事例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数学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了解人类关于数学方面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建立起正确对待周围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学会使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事例中看出数量关系的能力,这两者不可偏废,都是衡量学生是否具备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特别是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的具体事物中发现数量关系的能力;要认真研究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已具有的能力,认真研究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已学法定教法。这样教学,容易切入、层次多、要求灵活,适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创造出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
二、努力探寻学生的潜在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是素质教育研究的重点。我们知道,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学习新知时所具备的能力就是学生的潜在能力。因此,在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中,没有潜能的学生是不存在的。课堂教学的关键就是要拓展学生的心理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正确认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和智力潜能。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探索和思考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是单纯地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还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和思考,以便发挥其潜在能力,这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要“应试教育”还是要“素质教育”的大问题。一般地说,数学教科书中的例题是学习的范例,学生要通过例题的学习,了解例题所代表的一类知识的规律和理解方法。但这并不是说,只要学生学会了书本上的例题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解决与之相似的问题。要能举一反三,就还需要学生有一个深入思考的过程,甚至要经过若干次错误与不完善的思考,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内化。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思维发展水平,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不同学生的不同方法反应出学生对一个问题的认识水平。学生学习时说出自己的方法,表面上看课堂教学缺乏统一性,但教师从学生的不同回答中可以了解学生是怎样思考的。哪些学生处于较高的理解层面,哪些学生理解得还不够深入或不够准确,并从中调整了一步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以恰当地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养成一种善于思考、勇于提出自己想法的习惯,这对学生学习新内容、研究新问题是非常重要的。相反地,在教学中,教师如果不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只是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解题方法,虽然这样可以比较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惰性。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思考机会,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努力发展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在认识所学的知识、理解所学的知识的同时,智力水平也不断提高。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所有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掌握一套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到在任何时候学习任何一种知识时都能“无师似有师”。为此,教师有必要更新观念,研究数学的智慧,分析数学的方法,努力使学生像数学家一样去学习、去思考、去发现、去应用数学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学生把自己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上课时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讲,而对于在预习中已弄懂的内容可通过听讲来比较一下自己的理解与教师讲解之间的差距、看问题的角度是否相同,如有不同,哪种好些;课后复习——学生可先合上书本用自己的思路把课堂内容在脑子里回忆一遍,然后自己归纳出若干心得来。同时,教师还应加强对书本例题的剖析和推敲,因为课堂内老师讲的例题尽管数量不多,但都有一定的代表性。教师要研究每个例题所反映出的原理,分析解剖每个例题的关键所在,思考这类例题还可以从什么角度来提问,把已知条件和求解目标稍作变化又有什么结果,解题中每一步运算的依据又是什么,用到了哪些已有的知识,这类题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求解,等等。
数学教学的关键不是改变数学知识本身,而是要改变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要有先进的思想意识,要不断地将教学内容结构化,不断地将结构化的知识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学生只有掌握了数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结构,才会做到左右逢源,触类旁通。
当然,如果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能给每一个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充分的帮助,那么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并达到正常的学习水平。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数学教育,其目的就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弥补缺陷,转变学生的状况,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数学的学习方法,让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因材施教,增加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潜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 学生能力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必须关心所有儿童的最充分的发展;而学校的责任则是创造能使每一个学生达到他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准的学习条件,学校必须给学生奠定终生学习的基础,学校要永远对所有学生负责。教师是“伯乐”,伯乐善于相马,教师也要善于认识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但是,教师又不能只是伯乐,伯乐相马的目的是挑出千里马而淘汰其余的马,教师却必须培养每一个学生。因此,现代教育不是选拔最优秀儿童,而是要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要充分认识学生的巨大发展潜能和个性差异,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以及高度的责任感和道德感。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注意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能力,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知识
学生的实际能力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这一点常常被忽视。众所周知,任何人在学习新知识时,旧知识总是要参与其中的,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既能温故知新融会贯通,也消除了课堂上的五小空间,减少了学生的学习障碍。比如,在讲解新的数学概念时,教师应尽可能地从实际中引出问题,使学生知道这些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能应用于生活实际,从而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教师也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自己从日常生活的具体事例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数学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了解人类关于数学方面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建立起正确对待周围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学会使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事例中看出数量关系的能力,这两者不可偏废,都是衡量学生是否具备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特别是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的具体事物中发现数量关系的能力;要认真研究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已具有的能力,认真研究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已学法定教法。这样教学,容易切入、层次多、要求灵活,适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创造出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
二、努力探寻学生的潜在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是素质教育研究的重点。我们知道,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学习新知时所具备的能力就是学生的潜在能力。因此,在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中,没有潜能的学生是不存在的。课堂教学的关键就是要拓展学生的心理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正确认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和智力潜能。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探索和思考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是单纯地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还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和思考,以便发挥其潜在能力,这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要“应试教育”还是要“素质教育”的大问题。一般地说,数学教科书中的例题是学习的范例,学生要通过例题的学习,了解例题所代表的一类知识的规律和理解方法。但这并不是说,只要学生学会了书本上的例题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解决与之相似的问题。要能举一反三,就还需要学生有一个深入思考的过程,甚至要经过若干次错误与不完善的思考,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内化。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思维发展水平,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不同学生的不同方法反应出学生对一个问题的认识水平。学生学习时说出自己的方法,表面上看课堂教学缺乏统一性,但教师从学生的不同回答中可以了解学生是怎样思考的。哪些学生处于较高的理解层面,哪些学生理解得还不够深入或不够准确,并从中调整了一步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以恰当地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养成一种善于思考、勇于提出自己想法的习惯,这对学生学习新内容、研究新问题是非常重要的。相反地,在教学中,教师如果不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只是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解题方法,虽然这样可以比较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惰性。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思考机会,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努力发展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在认识所学的知识、理解所学的知识的同时,智力水平也不断提高。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所有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掌握一套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到在任何时候学习任何一种知识时都能“无师似有师”。为此,教师有必要更新观念,研究数学的智慧,分析数学的方法,努力使学生像数学家一样去学习、去思考、去发现、去应用数学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学生把自己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上课时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讲,而对于在预习中已弄懂的内容可通过听讲来比较一下自己的理解与教师讲解之间的差距、看问题的角度是否相同,如有不同,哪种好些;课后复习——学生可先合上书本用自己的思路把课堂内容在脑子里回忆一遍,然后自己归纳出若干心得来。同时,教师还应加强对书本例题的剖析和推敲,因为课堂内老师讲的例题尽管数量不多,但都有一定的代表性。教师要研究每个例题所反映出的原理,分析解剖每个例题的关键所在,思考这类例题还可以从什么角度来提问,把已知条件和求解目标稍作变化又有什么结果,解题中每一步运算的依据又是什么,用到了哪些已有的知识,这类题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求解,等等。
数学教学的关键不是改变数学知识本身,而是要改变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要有先进的思想意识,要不断地将教学内容结构化,不断地将结构化的知识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学生只有掌握了数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结构,才会做到左右逢源,触类旁通。
当然,如果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能给每一个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充分的帮助,那么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并达到正常的学习水平。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数学教育,其目的就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弥补缺陷,转变学生的状况,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数学的学习方法,让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因材施教,增加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潜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