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棣,静品闲书 热话红尘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hhmaoh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简介
  朱小棣,生于1958年,海外知名双语作家,作品有《红屋三十年》《新狄公案》《闲书闲话》《地老天荒读书闲》等。
  
  朱小棣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本科毕业后去了美国,学的专业、后来的工作都与写作无关,却凭借一手好文笔征服欧美文坛,他的中文随笔集也陆续在国内出版,可谓墙外开花两面香。“忙里偷闲读书写作,无非性格命运所致。命运没把我安排在风口浪尖的哨位,个性又让我不甘寂寞沉沦,便只好以书为伴”。采访中,他淡淡说道。

不想让美国读者误读中国


  这次回国,朱小棣是为了出版父亲的画传。他的父亲朱启銮是一名中共地下党员,1940年到南京从事情报工作,称得上是南京秘密战线的开拓者。解放南京前夕,他曾冒险渡江,亲手把长江军事部署图送交人民解放军总前委司令部。
  不止是父亲,朱小棣的长辈中,为革命打拼的不在少数。他的二叔曾是胡耀邦的部下;三叔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高级步兵学校政委;姑姑和姑父曾是周恩来、郭沫若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演剧队骨干。
  1987年,朱小棣刚到美国,一位华人女士所写的“文革”回忆录出版,媒体广为议论。有一天,朱小棣在报纸上看到一封读者来信,说这本书好极了,只是尚有一点不明:为何这位资本家太太1949年之后能养尊处优长达17年之久,直到1966年才被抄家?朱小棣一下子明白了,美国读者并不了解中国的历史过程,不知道中国革命都有哪些磨难,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出灾难的。“如果我把我们家庭的故事写出来,会有助于西方读者了解中国”。于是便有了朱小棣的英文处女作:《红屋三十年》。
  这本书写的是朱小棣出国前30年的经历和见闻,通过他们一家,尤其是父辈们的生活,展示中国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的历史。出版后,立刻引起热议,还入选了“杰出学术图书”。远在欧洲的韩素音女士也特意给他写了封贺信,认为这是“最为全面客观书写这一段历史的书籍”。

挖掘狄仁杰的内心


  接下来用英文写狄仁杰,对朱小棣来说,“是想继续描绘中国的文化土壤、生存形态”。
  20世纪荷兰汉学家高罗佩曾著有系列侦探小说《大唐狄公案》,被翻译成多国文字,让狄仁杰成为“中国的福尔摩斯”。
  朱小棣续写狄仁杰时,也像高罗佩那样,先去《棠阴比事》等古代典籍里找案例,“一看,才知道大部分好改的案子都被高罗佩写完了。只有一个涉及字谜的案件,他没把字谜转换成英文。我尝试了几十遍,终于用英语写成”。
  在朱小棣眼里,高罗佩是学养极深的汉学家,“他能写旧体诗与于右任等人唱和,岂是我辈能比。写完后我才发现,他所描绘的服饰,还真是符合沈从文先生的考据,推翻了其他一些学者的结论”。
  而从创新上来说,朱小棣觉得自己是“力图在高罗佩已经成功塑造的狄仁杰身上,挖掘开拓其内心世界”。因此,他着力刻画狄仁杰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与夫人、下属、同僚、上司的关系。一字一句中,把一位喜食臭豆腐、爱饮茶养性的狄公展现于读者面前,不正襟危坐,不树碑立传。
  这本《新狄公案》被翻译成法文出版后,获得了法国历史侦探小说大奖第四名。

文学于我从来不是温室里的花朵


  美国一家出版社曾做过一本名家选集,题为《母亲》,只有一名华人入选,她就是《喜福会》的作者谭恩美。后来做续集《父亲》时,也只有一位华人入选,就是朱小棣。和他一起入选的作者里,有在美国赫赫有名的约翰·厄普代克、《阿甘正传》的小说原作者温斯顿·葛鲁姆等24位。
  身为华人作家,朱小棣对同行与自己都有很清醒的认识:“谭恩美的小说之所以走红,恰恰是因为她能够同时用纯正英语(她自己的)和蹩脚英语(她母亲的)交织在一起写作,读来别有意趣。而哈金(第一个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的华人作家,代表作《等待》)能够得到青睐的一大原因,则是他的英语中机智地保留了许多中文元素,凡是懂中文的人都能够看出其出处,忍俊不禁,西方读者则在其晓畅英文中偶遇中文元素,大饱眼福。而我在努力学习英文的同时,一直在努力甩掉中文羁绊,尽管写成流畅英语,却再无语言特色可言。这大概也可以算是一种尴尬吧。”
  朱小棣没有书房,至今“蜗居”斗室,卧室内一张小小书桌,他觉得“也足矣”。
  哈佛大学的图书馆算得上是他的书房。他看书口味独特,喜欢冷僻的,很少碰风口浪尖上的畅销书。他曾说自己与中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天才散文作家梁遇春很相投:“年轻时最让我动心的一面,是他懒得上课,懒得起床。他说自己脑子里所有那些聪明的想头、灵活的意思,多半是早上懒洋洋地赖在床上想出来的。”这种闲适散淡,成了朱小棣读书时的一贯风格。但同时,他也会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写作。《闲书闲话》《闲读近乎勇》等一系列以“闲”命名的随笔集,就是他近年来的成就。
2012年,朱小棣在美国。

  朱小棣说:“写作本身,往往是在喃喃自语。每句话都是一边在心里念,一边用手敲击键盘写出来。”
  在海外漂泊多年的朱小棣,说他的写作,“并非想用独特的东方故事融入美国社会,而是因为有些难以融入,所以希望让美国人了解中国。我本来也未必有多少乡愁,父母均已过世。读书写作,反倒勾起几多对故乡的思念”。
  无论是自传、小说还是随笔,无论是用英语还是中文,朱小棣的写作肯定都并非单纯的文学尝试,而是写文化、写中国。正如他自己所说:“从儿时看鲁迅起,文学于我就从来不是温室里的花朵。”
其他文献
即将逝去的2013年,见证了当今世界的“三多”——多极力量在诸多热点问题上的多回合碰撞。  当全球化趋势和现代通讯技术将地球村各成员更为紧密地拉在一起时,各自战略利益更为剧烈的碰撞在所难免。令人欣慰的是,体现着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时代潮流的正能量在这轮多极碰撞中得到加速释放。  最能体现这一时代潮流成果的,当属世界贸易组织于12月7日在印尼巴厘岛部长级会议上达成成立18年来的首个主要协议。尽管该
“撒切尔夫人执政时,史蒂芬·亨得利就开始打球了。如今,英国首相换了4任了,可他还是那个拿着球杆的‘台球皇帝’!”一位英国记者曾这样说。  斯诺克台球是世界上最讲究绅士风度的竞技项目之一,多年来亨得利正是这项运动的最佳代言人。北京时间5月2日,在职业球坛征战了27年的亨得利宣布退役。就在同一天,他刚在谢菲尔德市举行的斯诺克世锦赛上以2∶13惨败于小将马奎尔,球迷们无不为他心酸——要知道,谢菲尔德曾是
无论人们每天自我清洁多么彻底,身体的每个角落还是会被微生物覆盖。它们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古菌等。而人体中这种微生物聚集的主要场所当属肠道,因为那里是黑暗的角落,并且缺乏氧气。   虽然科学家之前对此也有所了解,但那时他们还是觉得人体细胞多于寄存和生长在人体中的微生物。   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奈特教授说,如果把人体中所有细胞都算在内的话,估计只有43%与人类有关。   原先的认识是我们人类
理想的爱情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人们已经问了几千年,至今无解。  所有的“爱”都值得尊重    几千年前,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曾提出这个问题:什么是爱?并以狄欧提玛(古希腊的一位女巫,据说她对爱有真知灼见,她将爱的哲学传授给苏格拉底)的话作答:“它既非不朽之物,也非必朽之物,而是介于这两者之间……它是一个伟大的精灵,而正像所有的精灵一样,它是神明与凡夫之间的一个中介。”    几千年后,当代哲学家
“我们为叶尼塞河撑起一道屏障,仿佛我们的芭蕾,独领风骚,所向无敌……”这首诗歌曾在苏联时代广为流传,赞美的是苏军强大的防空武器。如今,俄制最先进的“铠甲—S1”弹炮合一防空系统,被视为对这首诗歌的再诠释。而让“铠甲—S1”名声大噪的,则是近日的两条新闻:一是俄罗斯即将在北极部署“极地版铠甲”,以应对可能与西方国家发生的“北极权益争夺战”;二是脸谱网站上发布“铠甲—S1”出现在越南某军营的照片。  
没见到林永健之前,对这个小眼睛男人的全部印象还停留在他塑造的各式小人物:春晚小品《装修》中挥着扫把、操着一口天津腔儿的大姐;《金婚》中乐于拈花惹草的工人大庄;《吕梁英雄传》中狡黠的汉奸翻译官王怀当;《喜耕田的故事》中憨厚朴实的农民喜耕田;《马文的战争》中摇头晃脑的离异IT男马文……而林永健的真实身份是中国解放军空政话剧团的演员。  坐在记者对面的林永健,一身深蓝色空军军装,戴着金丝边眼镜,肩膀端正
许多人喜欢谈论人生理想,却不知道下雨的星期天该做些什么。与此类似,我们已经听到太多专家学者高谈企业如何转型,太多企业老板阔论企业如何升级。但能够把战略要素和各项规划纳入日常工作中,寻找到具体而有效的措施的企业家却凤毛麟角。  要在急剧变化的时代中更好地生存下去,“转型升级”或许是每一家企业的不二选择,也是中国企业的经营者们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必须完成的任务。这条路该如何走?依我看并不是每个领导者都清楚
瓦伦西亚位于西班牙东南部的平原地带。这里土地肥沃,雨水丰富,非常适合种植水稻,但由于地理位置不好,一直少有人问津。后来经当地政府推广,许多农户来这里承包土地,开始种植水稻。  就在农户们想大赚一笔时,意想不到的状况发生了——接二连三有人在稻田里干活时,被眼镜蛇咬伤或咬死!原来,瓦伦西亚种满水稻后,有了丰富的生物,便引来了大量的眼镜蛇来此聚居。更糟糕的是,“吃饱喝足”的眼镜蛇开始疯狂繁殖,稻田里的蛇
今年7月,第三十届奥运会将在伦敦举行。回首4年前,气势恢宏的北京奥运开幕式,流光璀璨的漫天烟火,亲手传递奥运圣火的激情与光荣还历历在目,宛如昨日。北京奥运会上,中国最终位列金牌榜首,气吞山河。而我理想中的中国,不仅能在体育竞技的大舞台上叱咤风云,也能在IT科技创新产业中跻身国际前列,借助信息技术飞速进步的力量,为人们打造更智能的生活。  清晨时分,当你躺在被窝里思索今天该坐公交还是地铁去上班时,智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颁奖礼于2011年9月19日在北京举行,获奖作家毕飞宇在那之前两天到了北京。因为他至今不用手机,环球人物杂志记者不得不在他飞往北京前,数次拨打他南京家中的电话,和他约定采访时间、地点。毕飞宇还一再叮嘱:“千万记准,一旦离开家,再和我联系就难了。”言语间是南方男人特有的温和、体贴。  在北京如约见面,眼前的毕飞宇一身利落的休闲装扮,笑声爽朗。记者很难将电话里那个说话慢条斯理的男人与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