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深处葡萄沟

来源 :老来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k2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家在长白山区的一个边陲小镇,葡萄沟是距小镇70公里外的一个自然村,两山夹一沟,四周群山环抱,因满山遍野的山葡萄而得名。
  第一次进葡萄沟缘于儿时嘴馋。那时是计划经济,家里吃的用的都凭证供应,每天上顿大饼子,下顿窝窝头,偶尔父母买个苹果,要一分为六,二位老人加上我们兄妹四人,每人分一片解解馋。同学大宝姥姥家是葡萄沟的,他常在我面前炫耀沟里的果子多酸多甜,说的我直流口水。一天,大宝对我说:“想吃山果子吗?”一听说山果子,我的口水一个劲地往上涌,迫不急待地问“上哪儿?”“我姥姥家!山果子海了!”大宝自豪地说。“行!行!”我激动得差点跳起来。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上路了。翻过一座山,又一座山,路越来越崎岖,林子越来越密,记不得翻了几座山后,大宝才指着半山腰的一处毛草房说“瞧,那就是我姥姥家。”
  大宝姥姥家就一间毛草屋,土墙上还裂了几道缝,家中仅有的家什,就是一张破桌子和坑上一床发黄黑的被子,被面破得像鱼网,棉花套子散烂地露在外面。大宝的舅舅坐在门槛上,三十好几的他还没娶上媳妇。听姥姥说,沟里穷没姑娘愿嫁过来,本村的姑娘能飞的都飞了,村里的光棍海了!其实这旮旯山好水好空气好,山上野菜、野果特多特鲜,可不通路,运不出去,只能白白烂掉!
  大宝舅舅带着我们向西又翻了一座山,才走进了葡萄沟。只见山连着山,水连着水,山间泉水清澈见底,四周山上郁郁葱葱,野花点缀在浅草丛中,蝴蝶在花间嬉戏,若一幅优美的风景画,然而,更具吸引力的是藏匿其问的野果子,每找到一处,我就兴奋地先大喊一通,然后敞开肚子造!以后,几乎每年秋天,我都要进沟,痛痛快快地饱餐一顿,尔后满载而归。
  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刮进了山区,公路修到了山沟里,荒山成了村民致富的金山,小镇集市上各种适令果蔬应有尽有,再也不用翻山越岭进沟尝鲜了。高中毕业后,我考上了军校,从此离开了家乡。一晃二十多年没进过葡萄沟了,她会变成什么样?像漂泊多年的游子期待着与母亲重逢,我梦想着再一次走近葡萄沟。
  2007年,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大宝驾驶着刚买的私家车,载着我踏上了寻梦之旅。沿着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我们驱车不到一小时,就来到大宝姥姥家住的村。原来的破毛草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依山而建的砖瓦房和别墅式的小楼。大宝指着远处一栋三层小楼对我说“瞧,那就是舅舅家。人家现在是村里的林蛙养殖专业户,年收入十多万元,十六年前就娶上了媳妇,如今村里的小伙子再也不愁找不到对象,十里八村的姑娘都争着嫁过来呢!”
  我们的车一直开进了葡萄沟。举目环望四周的山坡上,一片片、一层层墨绿色的葡萄藤上挂满了串串紫晶般的山葡萄,错落有致,浓淡相宜,令人眼馋心醉!村民们摘葡萄的、卖葡萄的,开车往城里送葡萄的,个个忙得不亦乐乎。大宝向我介绍,改革开放后,葡萄沟发展特色山区经济,山葡萄、山枣子、山杏、蕨菜、元蘑等山果野菜不仅上了城里人的餐桌,还远销海内外。乡亲们摆脱了贫穷,过上了从前连想都不敢想的小康生活,全家人盖一床被子的历史已一去不复返。更值得提的是,近几年,村里开展新农村建设,不仅注重经济发展,更注重保护资源环境,葡萄沟的山更绿了、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四十几家农户还加入了关东民俗旅游度假村的产业链,他们腾出自家的房舍,开办农家旅游饭店,城里人在这儿不仅可以尽情享受山水之乐,还可以感受到新鲜的山野生活情趣,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听着大宝的介绍,看着葡萄园里络绎不绝的游人,或游览,或嬉戏,或拍照,或采摘葡萄,人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一阵微风夹着清新的果香,拂面吹过,我深深地吸了一口,顿觉神清气爽,一股幸福甜美之情涌上心间!
其他文献
身在缥缈群山,一路都在追踪野茶。可世间许多事,偏偏就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茶也一样。正当笔者遍寻野茶未果,患得患失之际,眼前突然一亮:水月溪畔,几株高约两米的茶树迎风摇曳。  大喜过望,情不自禁,围着茶树雀跃起来。一边举起相机拍摄,一边观察茶树的形态特征。推测这是一株有年头的“土茶”,根茎较一般茶树粗大,叶色黛绿,叶片肥厚。莫非是古时小青茶的后代?忍不住轻撷几片初展芽叶,细细咀嚼,
期刊
灰红色的天空随着时间的后移逐渐向城市沉了下来,暖风和煦地拂着,还有一些没有凋谢的桂花仍在绽放,它们的气味在夜晚显得特别地香甜。  到达河内的那个下午,阳光很烈,早上我们还穿着薄的毛衣在南宁市散步,可下午当我们背着行囊在河内老街寻找旅馆的时候却恨不得洗个冷水澡,只是这个念头刚一闪过,天空马上就阴沉了下来,湿润的空气从四面八方聚集起来,包裹住全身,黏乎乎,动弹不得,湿闷得让人不想再多说一句话。  河内
期刊
我是个爱读书写字的人。年轻时就梦想能拥有一间面积不大,可供我读书写字的书房。当过了而立之年,我依然坐着小板凳趴在木椅上看书写字。我戏称那木椅是我的“书椅”。在书椅上写作的日子何尝不想有个书桌呢。那时,老百姓住房紧张,我结婚的小屋除了床,摆上衣柜、碗橱、两把木椅就占满了,能拥有张书桌就是奢望。我趴在书椅上读书写字,许多文章被市报刊杂志发表,还整理了几册读电大的笔记,写出无数个工作计划和总结,它为我的
期刊
我已年近古稀,但耳不聋,眼不花,腰不弯,背不驼,精神矍铄,容光焕发。退休十年来,从未感到过失落和寂寞。这都得益于我广泛的爱好。    爱好书画    从小我就与书画结缘,一直与笔墨相伴。并在退休前参加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的学习,经过名师的指点,真草隶篆,渐进门径梅兰竹菊,略通一二。闲来兴致浓时,便涂鸦几张,几束兰、几朵菊或赠友,或自赏。虽水平有限,但自得其乐。    爱好养花种菜    花是“懒汉”
期刊
女人难做    小白自卫生勤务中心受训完毕后,调到军医署,尔后分配到南部某军医院担任营养员,他几乎整天都在厨房里。  有一天他对来实习的护士同学感叹道:“别人当兵是学做男人,我来当兵却是学做女人。”  护士同学回答道:“你才当一年多的女人,我要当一辈子的女人!”    耳朵受罪    洒友甲问酒友乙:“你喝了几十年的酒了,你认为,酒喝多了对身体的哪个器官刺激最厉害?”“当然是耳朵了”。酒友乙答道。
期刊
浏览新闻、收发邮件、下棋聊天、网上炒股、上网学习、补充新知、听流行音乐、玩游戏成为许多健康老人触网的重要原因。时尚的网络生活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青睐和仿效。最近一项调查显示,90%的老年人知道网络,70%的表示想上网。电脑和网络也成为越来越多老年人获取新鲜信息、保持年轻心态、加强沟通从而丰富生活的新工具。在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老年人慢慢学会了年轻人“赶时髦”的做法,老年“网迷”也逐渐成为“时尚
期刊
在我国,惟有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党总支副书记申纪兰是连任一至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人们称她为中国人大制度的“见证人”和“活化石”,也称她是世界上资格最老的“国会议员”。  申纪兰第一次参加全国人代会是在1954年,那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当时交通不便,申纪兰就骑着毛驴走出西沟村,接着转坐客车火车,经历了整整4天的路程,总算按时到北京参加了大会。  在中南海,出席会议的代表有120
期刊
古往今来,我国的一些名人,往往喜欢为自己的书斋起个雅号,或寄情、或言志、或自勉、或明愿,从而形成独特的书斋文化。品味这些书斋名,我们既可了解名人的志趣,又会从中受到有益的启迪。    明朝文学家张溥自幼勤奋好学,所读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完后,朗读一遍即烧掉,接着再抄,再读,再烧,如此反复达七次之多,故将书房取名为“七焚斋”,用以激励自己永远勤学苦读。蒲松龄应试落第后,喜欢请人到书房闲谈,然后根
期刊
作为中国七十年代杰出的女外交家,一代名媛章含之的一生,始终与中国近代史上三位风云人物——章士钊、毛泽东、乔冠华联系在一起,因此,她的人生被赋予与众不同的传奇色彩。    出入红墙,成为毛泽东英文教师    1935年,上海永安公司一位女职员,未婚产子,因与男友地位悬殊无法完婚。时为著名律师的章士钊闻知后,主动收养了这个没有名分的私生女。从此,因偶然踏入红门的章含之,过上了体面优裕的生活,也为她今后
期刊
我在报纸上看了一个故事,一个男人随着他经商的成功,他就有了年轻漂亮的情人,他再也看不上家里日渐衰老的妻子。他的情人说,没有用钱摆不平的事情,让他用钱把妻子打发了。于是,他就回家试探他的妻子,说有人和妻子离婚了,给了他妻子一百万。他妻子说一百万?青春和爱情是无价的,不是说一百万太少了,这种事情不是用钱就能解决的。他说如果我们离婚了你要什么?他妻子说,我只要儿子,剩下的什么都不要;而他的情人说跟了他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