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史的五对“基本概念”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wdfor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沃尔夫林在其著作《艺术风格学》中以文艺复兴和巴罗克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绘画、建筑、雕塑形式中抽绎出五对包含着辩证关系的基本概念:线描和图绘,平面和纵深,封閉的形式和开放的形式,多样性的统一和同一性的统一,清晰性和模糊性。并说明了这些概念本身的流变以及它们与具体的艺术形式的对应关系。
  关键词:艺术风格;文艺复兴;巴罗克
  沃尔夫林在其著作《艺术风格学》中以文艺复兴和巴罗克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艺术风格进行了分类,从文艺复兴和巴罗克时期的绘画、建筑、雕塑形式中归纳出五对包含着辩证关系的基本概念:线描和图绘,平面和纵深,封闭的形式和开放的形式,多样性的统一和同一性的统一,清晰性和模糊性。每对概念的前一个概念都体现了同一风格,这种风格可以称为文艺复兴风格或古典风格,而后一个概念则体现了另一种风格,这种风格可以称为巴罗克风格。
  一、线描和图绘
  沃尔夫林认为,在任何民族、任何时代、任何具体的审美创造中,都存在着线描的因素和图绘的因素。“线描和图绘”分别表达了文艺复兴艺术注重坚实外形描绘、单个物体的把握与巴罗克艺术强调对象的运动、气氛营造的区别。正如沃尔夫林指出:“线描风格是按线条观察的,而图绘风格是按块面观察的” [1](P22)。
  绘画方面,沃尔夫林在轮廓、明暗、光影、等几个方面分别对线描风格和图绘风格作了一番对比 [2]。在轮廓上,线描风格的绘画特别强调的是剪影轮廓,而对于图绘风格而言,“过去那种形体的线条被破坏了。没有单独的哪一笔可以确确实实地理解” [1](P52)。在光影上,沃尔夫林把丢勒的版画《圣杰罗姆》同在奥斯塔德画中相同画题的图绘的形式做了比较。在丢勒的画中,物体好像是主要的东西,光是附属物,他主要追求的东西是使单独的物体通过它们塑形的界线成为可触知的。而在奥斯塔德的画中,光不是塑形的形式,它表现一个沉浸在晦暗的微光中的整体,在光的包围中,所有边缘是变化无常的。雕塑方面,线描是一种诉诸触觉的造型意识,对于欣赏者来说,以线描方法形成的图像总是存在一个最佳的观看角度。与线描的塑形相反,图绘的方法,每时每刻,都在强调对外轮廓的脱离,轮廓线被处理成断续的效果,而光与色则无处不在,所有状态都是过渡的状态、变化的状态。建筑方面,沃尔夫林指出和绘画情况不很相同。他说“建筑由于其本身特性不可能与绘画在同等程度上成为一种外表相似的艺术,但是这只是一种程度上的差异,图绘风格的定义的基本要素照样能够被运用于建筑上”[1](P73)。
  二、平面与纵深
  平面与纵深意味着不同的空间观念。古典艺术暨线描艺术风格的特征在于图像空间是诸平面的依次排列,诸面的依次排列之间,有清晰的界线。与之相反,图绘风格的特征很大程度上就在于物体的间隙中弥漫的光线将诸形体连接起来。
  绘画方面,16世纪的平面构图原则是把图画被安排得逐个层次都与图画的平面平行,所有的线条都被限定和束缚在平面上[3]。17世纪以纵深为构图的原则则是通过增强人物形象的运动抵消了平面。雕塑方面,古典雕塑中各种形状被有意识地并且协调地集合于一个层次中,形成轮廓分明的平面效果。但是17世纪的强调纵深的巴罗克风格雕塑则表现为投影轮廓被逐渐软化,观者的视线被引导到雕像边缘的周围环境中,雕塑强调运动和变化,它们构图的美存在于无穷无尽的变化之中。建筑方面同样体现了平面和纵深的概念。沃尔夫林建议把《平乔露台》的新古典主义的直墙的布局同《西班牙式台阶》作比较,提到二者都给予空间以形式,但是前者是平面在说话,后者是深度在说话。
  三、封闭的形式和开放的形式
  “封闭的形式和开放的形式”也就是“构造的形式和非构造的形式”、“严谨的形式和自由的形式”、“规则的形式和不规则的形式”。
  绘画方面,封闭性风格追求永恒的效果,开放性风格则追求瞬间的展示;在构造的风格中,填充物与特定的空间有关系,在非构造的风格中,空间和填充物之间的关系是偶然的;古典艺术绘画的诸要素围绕着中央轴线组成严整和谐的构图,达到平衡对称,而开放的巴罗克风格则反感中间轴线的稳定作用,画面中没有纯粹的对称;构造的风格的决定性观念在一种只能部分地理解为几何学的规则中找到,这种规则从线条、明暗分布、透视渐变等等中清楚地表现为一种根本的法则,而非构造的风格并不是无法则的,只是它所依据的秩序是如此自由,以致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两者作为一般的法则和自由相对比。雕塑方面,沃尔夫林指出古典雕像具有构造的特征,而巴罗克雕塑缺少水平线和垂直线。建筑方面,构造的风格经过严谨的布置和对规则的坚持形成了完美的比例,产生封闭静止的美感。而非构造的风格则是自由布置,不循规则,不注重完美的比例,以明显地未完成的形象取代完成的形象,静止的印象消失了,紧张和运动印象出现在建筑中,同时打开了封闭的形式,外观由刚硬的形式转变到流动的形式,显现出偶然性的魅力。
  四、多样性的统一与同一性的统一
  这对概念反映出局部与整体、局部与局部的差异。前者是协调的并列关系,而后者是严格的主从关系。
  绘画方面,沃尔夫林指出,文艺复兴艺术通过使画面各部分成为独立、自由的组成部分达到统一,绘画是对画面各个因素的关注,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而巴罗克时代的画家则是使各个要素服从主题的需要,统一设计单独部分从而达到一种同一性。在巴罗克艺术中,装饰图式成为一种理解自然的方式,这种情况的出现说明人采用不同的方式观看事物。建筑方面,文艺复兴的建筑以其娴熟的技巧使局部被看做整体之外的独立存在,与整体并列,由此产生一种平衡的协调关系。而巴罗克建筑的局部则淹没在整体之中,各部分服从于一个占绝对支配地位的母题,局部失去独立的价值,它们只有在整体的协作中才能获得意义和美。
  五、清晰性和模糊性
  在沃尔夫林看来,17世纪的画家发现了一种吞没形体的黑暗之美。虽然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也描绘夜晚,但保持着形体的清晰性;而巴罗克则采取了相对清晰的描绘手法,人物形象同整个黑暗结合起来,悄悄隐退到虚空中。从文艺复兴艺术到巴罗克艺术,画面绝对的清晰性逐渐转变为相对的清晰性。
  “绘画方面,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强调清晰的呈现对象,巴罗克艺术则回避极度的清晰性,追求模糊性”[4]。在辽纳多《最后的晚餐》一画中,十二个门徒和耶稣的手(一共二十六只)没有一只隐藏在桌子下面,画家全部作了清晰的描绘。而在伦勃朗《商会理事们》这幅如此写实的作品中,六个人的(十二只)手只有五只看得见。因此,巴罗克的美不在于完全的清晰,而在于不能完全被观众把握的形体。建筑方面,“古典的清晰性指的是以终极的、不变的形式来表现;而巴罗克的模糊性指的是使各种形状看上去好像是某种在变化的、生成的东西”[1](P244)。
  在《艺术风格学》这部著作里,沃尔夫林几乎是纯粹从形式、风格上来解释包括绘画、雕塑甚至建筑方面的艺术,其目的就在于从古典艺术和巴罗克艺术的历史中找出一个规律。在结论部分,他提出了不少重要的艺术史问题。艺术史的发展并不简单地是一种新风格对旧风格的承继,而是艺术家所用图式的发展,包括这种图式背后的民族精神,或一个时代中某一民族在形式感、在知觉能力上的趣味变迁。沃尔夫林在《艺术风格学》中每章的最后一节都要强调某一时期的艺术史渗透着该时期的民族个性、民族才能的特点。因而可以归结说,在艺术家身上发生的偶然事件受到他的民族在视觉倾向、观察方式的影响。他更倾向于把历史中的社会情境因素搁置起来,着力发掘艺术发展过程中受到民族才能的特性的影响的种种因素。正如沃尔夫林说的“正像每一部视觉历史必然要超出纯粹的艺术范围一样,这种民族的视觉差异也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审美趣味的问题。这些差异既受制约又制约别的东西,它们包含着一个民族的整个世界心像的基础”[1](P267)。
  参考文献:
  [1]沃尔夫林.潘耀昌,译.艺术风格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2]赵强.高校素描教学新思路探析[J].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9.
  [3]马林兰.论中西绘画的多维性“空间表现”及其当代发展[J].美术学, 2004.
  [4]曹晖.艺术的结构范式——沃尔夫林“五对概念”的内涵及其对美学的影响[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料库正日益应用于文学作品研究。莫言小说代表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去”,翻译功不可没。本文以葛浩文英译本和杜特莱夫妇法译本为蓝本,基于研制的莫言小说汉英法三语语料库,旨在找出莫言作品翻译中具有规律性的因素。同时通过对葛氏及杜特莱夫妇译著全面和系统的探讨,深入研究翻译策略、译者风格,为以齐鲁文化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对外翻译传播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语料库;翻译策略;莫言作品英法译本  莫言作为首位
期刊
摘要:《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首已经被译成多国译本,1920年至1922年出版的《国译汉文大成 红楼梦》是《红楼梦》日译史上最早的一个前80回全译本。由平冈龙城、幸田露伴共译(注1),翻译方法以汉文训读为主。伊藤漱平的翻译版本为平凡社昭和33年(1958年)初次印刷的《中国古典文学全集 第二十四卷》。两个译本都属于《红楼梦》比较早期的翻译,但是翻译方法和特点却不尽相同。本文旨在通过第三回贾
期刊
摘要:《红楼梦》自问世以来,一直引起很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但是关于《红楼梦》的很多问题,他们却很难达成共识;这是因为他们研究《红楼梦》时,都忽略了三个必须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红楼梦》;阅读;三个问题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代表,也标志着中国古典文学的最高成就。《红楼梦》刚一问世,便震动了当时的社会,不仅得已很快地流传,而且取得了极高的艺术声誉,甚至出现了“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
期刊
有学者将中西美学著作归纳为四种类型[1]。西方美学著作被分为:一、一般美学理论体系性著作。二、论一个或几个主要概念的著作。三、对两个或多个艺术部门进行比较的著作。四、仅为某一艺术门类的著作。而中国历代美学著作则被分为:一、几个审美领域同时论述的著作。二、部门艺术专著。三、以诗品画品书品这类特殊形式表达的理论。四、以诗论诗。经过这一番归纳,他的结论是:中西美学论著既有交叠又有不同,其中交叠者为西方之
期刊
摘要:明治时代以后,中日文学交流特别是日本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关注虽然较之前的时代都要式微许多,但始终没有中断。通过对《聊斋志异》的翻译出版和翻案再创作这两个方面的调查梳理,揭示了从1887年首译本问世到21世纪的今天,每隔数年都会有《聊斋志异》的译本或是以它为底本的改作、再创问世。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仍然是两国人民内心精神追求和情感诉求联系的纽带。  关键词:聊斋志异;日本近代;中
期刊
摘要:在英汉翻译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出现词汇的不对应性,即词汇空缺的现象。本文通过运用音译、直译、改编和意译的翻译方法来举例分析英汉翻译中词汇空缺的现象。  关键词:词汇空缺;文化差异;翻译方法  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国内外对外宣传中出现了很多新词语,都有其特定的含义。汇空缺现象成为翻译中的一大障碍和难题,为了加深国家之间的交流,翻译工作者需要转移工作重心
期刊
摘要:《千江有水千江月》具有明朗高雅、清新脱俗的特点,细腻地阐释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台湾作家萧丽红用极具浪漫文艺的手法,为我们展示了一方水土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和民间习俗,让我们切实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们用心感受到了独具一格的意韵之美。  关键词:千江有水千江月;审美;意韵  作为台湾最畅销的长篇小说之一,《千江有水千江月》可以看作是一首传唱中华名族传统文化的歌曲,作家萧丽红通过描写
期刊
摘要:战争题材电影除了庞大的历史叙述和无限贴近历史真实的战争还原表达,还需要关照多种文化意象和艺术空间,人性的深层次挖掘、战争反省以及电影场面的艺术化表达是战争题材电影中文化艺术性表达可借鉴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 战争题材电影; 艺术性; 战争反省; 电影场面  在世界电影史上,战争题材电影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类型之一。战争本应属于历史学的范畴,但当它作为一种视觉艺术电影呈现时,其目的已不在于标榜所
期刊
摘要:电影《后天》是美国好莱坞著名导演罗兰·艾默里奇执导,于2004年上映的灾难片,主要讲述的是由于温室效应导致地球气候发生异变,进而引发的一系列人类灾难的故事。影片旨在告诫和警醒人类,要注重环境保护,不要让人类生存遭遇“后天”。  关键词:影片《后天》;灾难;环境保护  《后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是一部于2004年上映的典型的灾难片,由美国好莱坞著名导演罗兰·艾
期刊
摘要:宫泽贤治童话中的有关“眼睛”的表达很有特色,其中,“双眼发光”的表达在其数篇童话中共出现了7次。本文对“双眼发光”的具体蕴含的情感及其形成原因进行了考察。  关键词:宫泽贤治;童话;双眼发光;情感;成因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宫泽贤治童话中的“眼睛”表达蕴含丰富的情感,“双眼发光”这一表达也不例外。笔者以冈野雅雄《宫泽贤治的童话作品中出现的身体词汇》①中的59篇童话作为调查对象,统计出其中7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