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生存环境的“后天”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jiajia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影《后天》是美国好莱坞著名导演罗兰·艾默里奇执导,于2004年上映的灾难片,主要讲述的是由于温室效应导致地球气候发生异变,进而引发的一系列人类灾难的故事。影片旨在告诫和警醒人类,要注重环境保护,不要让人类生存遭遇“后天”。
  关键词:影片《后天》;灾难;环境保护
  《后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是一部于2004年上映的典型的灾难片,由美国好莱坞著名导演罗兰·艾默里奇执导。该片主要讲述的是由于温室效应导致地球气候发生异变,进而引发地球进入第二次冰河纪的故事。场面宏大震撼,人物塑造形象生动,主人公之间的情感故事感人至深,是当年一部难得的佳片,也因此,影片刚上映,便“叫好又叫座”,不仅收获当年影片当日票房冠军,而且总票房也成绩不菲。
  纵观《后天》全片,影片所要表现的意图其实显而易见,通篇都是为了向世人展示:若任凭地球气候环境继续恶化下去,《后天》不仅是影片中主人公的“后天”,也是现实人类的“后天”。当然,影片卖座靠的不是“凭空杜撰”,也并非导演在“危言耸听”,一切都是有所依据的。《后天》的主创人员在影片的官方网站上,曾经做过一个真实而又令人震惊的调查。调查显示:在2003年,欧洲有大约两万余人因气温过高致死事件。同年的美国,月平均龙卷风次数达六次之多,更有甚者,其中七月的某一天内竟然发生了高达十六次的龙卷风,刷新了当年龙卷风日发生次数的最高纪录。不仅如此,他们还预测在2050年,地球上将会有约125万种的生物将彻底的从地球上消失,届时,地球气温将变得更高,由此带来海平面的上升,一些低纬度的国家将被淹没,同时各类疾病、耐药性细菌等都将在地球上肆虐,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为此,影片的主创人员才希望通过电影《后天》来敲醒人类的“警钟”。也正是基于影片中的特效看点以及对现实世界的反映,才让《后天》收获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的内心受到如此大的撼动。在我看来,《后天》的意义已经不止于一部司空见惯的灾难片,其更像是一部警告现实的警示片。联系现实的环境问题,我们扪心自问下,如果任由如此发展下去,确定这不是我们的“后天”么?
  近年来,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清楚的感觉到地球气候的巨大变化,以及对人类生存的威胁。汶川地震、加拿大森林大火、欧洲水灾、印尼海啸、美国飓风……种种现象都是带血的警告。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报告得知,造成这些灾难的“元凶”,很大部分都是由于温室效应、大气污染等造成的。温室效应带来了全球气候变暖,然后南北极坚冰融化、海水升温,导致每年数以万计的人类丧生。还有这两年一直在互联网上讨论的沸沸扬扬的“雾霾”、“大气污染”、“PM2.5”等话题,在这些看似简单的环境术语背后,包含的是何等触目惊心的景象,且一次一次地以骇人听闻的形式闯入人们的眼帘。
  或许,从可见的短期内,很多人都认为,影片《后天》里的骇人景象,并不会在现实世界里上演。但是,当我们眼看着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汽车奔驰在城市的公路上,汽车尾气的排放量直线上升,煤炭资源不合理的开采,低质超标燃油的大量使用,垃圾焚烧,工厂排污,充斥着毒素的废弃物不断被排放……等等现象,难道还会再“天真”的认为“后天”距离我们还很远么?这些现象无一不昭示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和土地正遭受着空前严重的污染,白昼被蒙上灰色的阴影,气候环境迅速恶化,地球也变得千疮百孔。毫不夸张地说,目前国内部分城市的天空已经不再澄净,原本清澈的江河不见了,出行需“全副武装”,赋闲需空气净化。眼前的这一幕幕景象,难道还不明白《后天》已经如鬼魅般,一点一点,一步一步,悄悄地,静静地,慢慢地,朝着我们走近了。
  地球——人类的母亲,当她把所有的一切都奉献给我们人类的时候,我们却用污染和损害作为回报。是时候停下脚步,回头望一望她蒙尘的脸庞和沧桑的容颜。如果地球的污染仍然加剧,资源不断消耗,总有一天我们将失去这个唯一可以生存的地方,即使科技再发达,时代再进步,也无法让我们长期脱离地球生存。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
  地球只有一个,这个看似大大的世界,其实是一个小小的“地球村”。《后天》可能是美国人的“后天”,可能是我们中国人的“后天”,但归根究底,一旦真实发生的话,它就可能是任何一个国家的人的“后天”。因为灾难不会选择国家,而且当灾难来临时,无论哪一个国家的人,注定都不能独善其身。所以,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去爱护地球,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积极绿化、参与种植、减少开车出行,以步行、骑自行车、电动车或者搭乘公共交通工具代替.....用实际行动切切实实地为地球做点事,让“后天”的灾难远一点,让人类的文明近一点。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努力保护,环境污染的态势将会得到有效遏制,地球的明天也会变得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肖春艳.从灾难片谈新世纪“美国电影技术悖论”现象——以《后天》和《2012》为例[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
其他文献
摘要:残雪的长篇小说《五香街》以特立独行的风格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独树一帜。《五香街》是一条以女性为主导的街道,X女士、寡妇等女性以鲜活独特的形象掌握了女性话语权;镜子、眼睛等意象让她们完成了自我精神爱恋。本文以残雪《五香街》中的女性形象的设置及意象的选取来分析此种反男权叙事何以颠覆传统女性文化。  关键词:残雪;《五香街》;女性形象 ;特殊意象 ;女性文化  一、前言:残雪与《五香街》  残雪198
期刊
《道德经》的智慧曾经不被重视,主流儒家文化使其话语空间极其逼仄;然而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大大超越封建时代的当下,《道德经》被重新言说,开始进入世界潮流,成为目前中国在国外发行量最大的典籍。鲁迅先生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尼采认为《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海德格尔与萧师毅合译《道德经》,对其颇为推崇。人们皆认可《道德经》的丰富,却无人能
期刊
摘要:语料库正日益应用于文学作品研究。莫言小说代表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去”,翻译功不可没。本文以葛浩文英译本和杜特莱夫妇法译本为蓝本,基于研制的莫言小说汉英法三语语料库,旨在找出莫言作品翻译中具有规律性的因素。同时通过对葛氏及杜特莱夫妇译著全面和系统的探讨,深入研究翻译策略、译者风格,为以齐鲁文化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对外翻译传播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语料库;翻译策略;莫言作品英法译本  莫言作为首位
期刊
摘要:《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首已经被译成多国译本,1920年至1922年出版的《国译汉文大成 红楼梦》是《红楼梦》日译史上最早的一个前80回全译本。由平冈龙城、幸田露伴共译(注1),翻译方法以汉文训读为主。伊藤漱平的翻译版本为平凡社昭和33年(1958年)初次印刷的《中国古典文学全集 第二十四卷》。两个译本都属于《红楼梦》比较早期的翻译,但是翻译方法和特点却不尽相同。本文旨在通过第三回贾
期刊
摘要:《红楼梦》自问世以来,一直引起很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但是关于《红楼梦》的很多问题,他们却很难达成共识;这是因为他们研究《红楼梦》时,都忽略了三个必须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红楼梦》;阅读;三个问题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代表,也标志着中国古典文学的最高成就。《红楼梦》刚一问世,便震动了当时的社会,不仅得已很快地流传,而且取得了极高的艺术声誉,甚至出现了“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
期刊
有学者将中西美学著作归纳为四种类型[1]。西方美学著作被分为:一、一般美学理论体系性著作。二、论一个或几个主要概念的著作。三、对两个或多个艺术部门进行比较的著作。四、仅为某一艺术门类的著作。而中国历代美学著作则被分为:一、几个审美领域同时论述的著作。二、部门艺术专著。三、以诗品画品书品这类特殊形式表达的理论。四、以诗论诗。经过这一番归纳,他的结论是:中西美学论著既有交叠又有不同,其中交叠者为西方之
期刊
摘要:明治时代以后,中日文学交流特别是日本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关注虽然较之前的时代都要式微许多,但始终没有中断。通过对《聊斋志异》的翻译出版和翻案再创作这两个方面的调查梳理,揭示了从1887年首译本问世到21世纪的今天,每隔数年都会有《聊斋志异》的译本或是以它为底本的改作、再创问世。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仍然是两国人民内心精神追求和情感诉求联系的纽带。  关键词:聊斋志异;日本近代;中
期刊
摘要:在英汉翻译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出现词汇的不对应性,即词汇空缺的现象。本文通过运用音译、直译、改编和意译的翻译方法来举例分析英汉翻译中词汇空缺的现象。  关键词:词汇空缺;文化差异;翻译方法  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国内外对外宣传中出现了很多新词语,都有其特定的含义。汇空缺现象成为翻译中的一大障碍和难题,为了加深国家之间的交流,翻译工作者需要转移工作重心
期刊
摘要:《千江有水千江月》具有明朗高雅、清新脱俗的特点,细腻地阐释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台湾作家萧丽红用极具浪漫文艺的手法,为我们展示了一方水土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和民间习俗,让我们切实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们用心感受到了独具一格的意韵之美。  关键词:千江有水千江月;审美;意韵  作为台湾最畅销的长篇小说之一,《千江有水千江月》可以看作是一首传唱中华名族传统文化的歌曲,作家萧丽红通过描写
期刊
摘要:战争题材电影除了庞大的历史叙述和无限贴近历史真实的战争还原表达,还需要关照多种文化意象和艺术空间,人性的深层次挖掘、战争反省以及电影场面的艺术化表达是战争题材电影中文化艺术性表达可借鉴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 战争题材电影; 艺术性; 战争反省; 电影场面  在世界电影史上,战争题材电影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类型之一。战争本应属于历史学的范畴,但当它作为一种视觉艺术电影呈现时,其目的已不在于标榜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