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影《后天》是美国好莱坞著名导演罗兰·艾默里奇执导,于2004年上映的灾难片,主要讲述的是由于温室效应导致地球气候发生异变,进而引发的一系列人类灾难的故事。影片旨在告诫和警醒人类,要注重环境保护,不要让人类生存遭遇“后天”。
关键词:影片《后天》;灾难;环境保护
《后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是一部于2004年上映的典型的灾难片,由美国好莱坞著名导演罗兰·艾默里奇执导。该片主要讲述的是由于温室效应导致地球气候发生异变,进而引发地球进入第二次冰河纪的故事。场面宏大震撼,人物塑造形象生动,主人公之间的情感故事感人至深,是当年一部难得的佳片,也因此,影片刚上映,便“叫好又叫座”,不仅收获当年影片当日票房冠军,而且总票房也成绩不菲。
纵观《后天》全片,影片所要表现的意图其实显而易见,通篇都是为了向世人展示:若任凭地球气候环境继续恶化下去,《后天》不仅是影片中主人公的“后天”,也是现实人类的“后天”。当然,影片卖座靠的不是“凭空杜撰”,也并非导演在“危言耸听”,一切都是有所依据的。《后天》的主创人员在影片的官方网站上,曾经做过一个真实而又令人震惊的调查。调查显示:在2003年,欧洲有大约两万余人因气温过高致死事件。同年的美国,月平均龙卷风次数达六次之多,更有甚者,其中七月的某一天内竟然发生了高达十六次的龙卷风,刷新了当年龙卷风日发生次数的最高纪录。不仅如此,他们还预测在2050年,地球上将会有约125万种的生物将彻底的从地球上消失,届时,地球气温将变得更高,由此带来海平面的上升,一些低纬度的国家将被淹没,同时各类疾病、耐药性细菌等都将在地球上肆虐,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为此,影片的主创人员才希望通过电影《后天》来敲醒人类的“警钟”。也正是基于影片中的特效看点以及对现实世界的反映,才让《后天》收获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的内心受到如此大的撼动。在我看来,《后天》的意义已经不止于一部司空见惯的灾难片,其更像是一部警告现实的警示片。联系现实的环境问题,我们扪心自问下,如果任由如此发展下去,确定这不是我们的“后天”么?
近年来,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清楚的感觉到地球气候的巨大变化,以及对人类生存的威胁。汶川地震、加拿大森林大火、欧洲水灾、印尼海啸、美国飓风……种种现象都是带血的警告。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报告得知,造成这些灾难的“元凶”,很大部分都是由于温室效应、大气污染等造成的。温室效应带来了全球气候变暖,然后南北极坚冰融化、海水升温,导致每年数以万计的人类丧生。还有这两年一直在互联网上讨论的沸沸扬扬的“雾霾”、“大气污染”、“PM2.5”等话题,在这些看似简单的环境术语背后,包含的是何等触目惊心的景象,且一次一次地以骇人听闻的形式闯入人们的眼帘。
或许,从可见的短期内,很多人都认为,影片《后天》里的骇人景象,并不会在现实世界里上演。但是,当我们眼看着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汽车奔驰在城市的公路上,汽车尾气的排放量直线上升,煤炭资源不合理的开采,低质超标燃油的大量使用,垃圾焚烧,工厂排污,充斥着毒素的废弃物不断被排放……等等现象,难道还会再“天真”的认为“后天”距离我们还很远么?这些现象无一不昭示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和土地正遭受着空前严重的污染,白昼被蒙上灰色的阴影,气候环境迅速恶化,地球也变得千疮百孔。毫不夸张地说,目前国内部分城市的天空已经不再澄净,原本清澈的江河不见了,出行需“全副武装”,赋闲需空气净化。眼前的这一幕幕景象,难道还不明白《后天》已经如鬼魅般,一点一点,一步一步,悄悄地,静静地,慢慢地,朝着我们走近了。
地球——人类的母亲,当她把所有的一切都奉献给我们人类的时候,我们却用污染和损害作为回报。是时候停下脚步,回头望一望她蒙尘的脸庞和沧桑的容颜。如果地球的污染仍然加剧,资源不断消耗,总有一天我们将失去这个唯一可以生存的地方,即使科技再发达,时代再进步,也无法让我们长期脱离地球生存。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
地球只有一个,这个看似大大的世界,其实是一个小小的“地球村”。《后天》可能是美国人的“后天”,可能是我们中国人的“后天”,但归根究底,一旦真实发生的话,它就可能是任何一个国家的人的“后天”。因为灾难不会选择国家,而且当灾难来临时,无论哪一个国家的人,注定都不能独善其身。所以,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去爱护地球,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积极绿化、参与种植、减少开车出行,以步行、骑自行车、电动车或者搭乘公共交通工具代替.....用实际行动切切实实地为地球做点事,让“后天”的灾难远一点,让人类的文明近一点。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努力保护,环境污染的态势将会得到有效遏制,地球的明天也会变得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肖春艳.从灾难片谈新世纪“美国电影技术悖论”现象——以《后天》和《2012》为例[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
关键词:影片《后天》;灾难;环境保护
《后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是一部于2004年上映的典型的灾难片,由美国好莱坞著名导演罗兰·艾默里奇执导。该片主要讲述的是由于温室效应导致地球气候发生异变,进而引发地球进入第二次冰河纪的故事。场面宏大震撼,人物塑造形象生动,主人公之间的情感故事感人至深,是当年一部难得的佳片,也因此,影片刚上映,便“叫好又叫座”,不仅收获当年影片当日票房冠军,而且总票房也成绩不菲。
纵观《后天》全片,影片所要表现的意图其实显而易见,通篇都是为了向世人展示:若任凭地球气候环境继续恶化下去,《后天》不仅是影片中主人公的“后天”,也是现实人类的“后天”。当然,影片卖座靠的不是“凭空杜撰”,也并非导演在“危言耸听”,一切都是有所依据的。《后天》的主创人员在影片的官方网站上,曾经做过一个真实而又令人震惊的调查。调查显示:在2003年,欧洲有大约两万余人因气温过高致死事件。同年的美国,月平均龙卷风次数达六次之多,更有甚者,其中七月的某一天内竟然发生了高达十六次的龙卷风,刷新了当年龙卷风日发生次数的最高纪录。不仅如此,他们还预测在2050年,地球上将会有约125万种的生物将彻底的从地球上消失,届时,地球气温将变得更高,由此带来海平面的上升,一些低纬度的国家将被淹没,同时各类疾病、耐药性细菌等都将在地球上肆虐,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为此,影片的主创人员才希望通过电影《后天》来敲醒人类的“警钟”。也正是基于影片中的特效看点以及对现实世界的反映,才让《后天》收获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的内心受到如此大的撼动。在我看来,《后天》的意义已经不止于一部司空见惯的灾难片,其更像是一部警告现实的警示片。联系现实的环境问题,我们扪心自问下,如果任由如此发展下去,确定这不是我们的“后天”么?
近年来,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清楚的感觉到地球气候的巨大变化,以及对人类生存的威胁。汶川地震、加拿大森林大火、欧洲水灾、印尼海啸、美国飓风……种种现象都是带血的警告。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报告得知,造成这些灾难的“元凶”,很大部分都是由于温室效应、大气污染等造成的。温室效应带来了全球气候变暖,然后南北极坚冰融化、海水升温,导致每年数以万计的人类丧生。还有这两年一直在互联网上讨论的沸沸扬扬的“雾霾”、“大气污染”、“PM2.5”等话题,在这些看似简单的环境术语背后,包含的是何等触目惊心的景象,且一次一次地以骇人听闻的形式闯入人们的眼帘。
或许,从可见的短期内,很多人都认为,影片《后天》里的骇人景象,并不会在现实世界里上演。但是,当我们眼看着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汽车奔驰在城市的公路上,汽车尾气的排放量直线上升,煤炭资源不合理的开采,低质超标燃油的大量使用,垃圾焚烧,工厂排污,充斥着毒素的废弃物不断被排放……等等现象,难道还会再“天真”的认为“后天”距离我们还很远么?这些现象无一不昭示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和土地正遭受着空前严重的污染,白昼被蒙上灰色的阴影,气候环境迅速恶化,地球也变得千疮百孔。毫不夸张地说,目前国内部分城市的天空已经不再澄净,原本清澈的江河不见了,出行需“全副武装”,赋闲需空气净化。眼前的这一幕幕景象,难道还不明白《后天》已经如鬼魅般,一点一点,一步一步,悄悄地,静静地,慢慢地,朝着我们走近了。
地球——人类的母亲,当她把所有的一切都奉献给我们人类的时候,我们却用污染和损害作为回报。是时候停下脚步,回头望一望她蒙尘的脸庞和沧桑的容颜。如果地球的污染仍然加剧,资源不断消耗,总有一天我们将失去这个唯一可以生存的地方,即使科技再发达,时代再进步,也无法让我们长期脱离地球生存。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
地球只有一个,这个看似大大的世界,其实是一个小小的“地球村”。《后天》可能是美国人的“后天”,可能是我们中国人的“后天”,但归根究底,一旦真实发生的话,它就可能是任何一个国家的人的“后天”。因为灾难不会选择国家,而且当灾难来临时,无论哪一个国家的人,注定都不能独善其身。所以,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去爱护地球,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积极绿化、参与种植、减少开车出行,以步行、骑自行车、电动车或者搭乘公共交通工具代替.....用实际行动切切实实地为地球做点事,让“后天”的灾难远一点,让人类的文明近一点。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努力保护,环境污染的态势将会得到有效遏制,地球的明天也会变得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肖春艳.从灾难片谈新世纪“美国电影技术悖论”现象——以《后天》和《2012》为例[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