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光如梭,又至岁末。孔子云“日三省乎己”,反思过去才能展望未来。所以每到年底,就是各行各业大盘点的时候,IT也是一样。2004年的IT界经历了怎样的打磨,2005年以及未来的道路他们又打算怎么走呢?这不仅是年末频繁露面的IT企业老总们经常回答的问题2,也是整个IT产业需要回顾和思考的话题,对中国IT的2004怎么评价,IT的新年又往哪里走呢?
温和的大环境
2004年,整个世界的经济情况比较令人欣慰。据亚太经合组织的预测,2004年世界经济的增长率可达4.1%,是2000年以来最强劲的增长。而在今后几年,这样的增长强势仍将保持。对IT产业来说,这当然是一个好消息。
“IT已走出了低谷,开始上升,今年差不多可以达到6%的成长率。”IDG亚太总裁熊晓鸽说,2004年,全球通讯市场的规模达到350美元,整个IT业的规模则为9630亿美元,而且在今后,市场还会保持稳定的增长。更引入瞩目的是,2005年,中国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IT产业全球第二大市场。2005年,预计中国IT产业的成长将达到15%。
如此火热的中国IT市场对众多国外厂商而言自然是充满了灿烂的阳光,除了已经在中国扎下根来的IBM、SAP、HP、Oracle等等巨头企业继续保持着或者扩大着他们在中国市场的投入和份额,原来没有进驻中国的企业也在积极探路中国和深入中国市场。今年,包括富士通、日立、松下等一批日本企业都在重新调整他们的在华业务,这是2004年比较令人关注的现象,日本企业经历过前几年的低调作为后,开始在中国市场上大力寻找发展机会。而除了中国的市场机会,很多厂商也看到了中国市场环境的另一面进步。“在中国的市场,我们所看到的是,市场的透明度和游戏规则越来越清楚。”思科系统中国网络技术副总裁杜家滨说,“我们的合作伙伴所做的方案的水平在不断提升当中,我们与国内合作伙伴的关系也日趋密切。”杜家滨的话显然表明中国IT市场正日趋规范,这个市场里的很多角色也日趋成熟。
再细分国内IT产业的各个领域,不难推断,PC市场仍然要面对价格战的大环境;服务器厂商将造成争夺整合市场以及在2000年以后进行第二次换带的市场环境;3C的大环境依然是进一步融合;通讯市场的大环境将围绕着“无线”而精彩;软件则会变得越来越复杂,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软件行业的区域变得越来越细,各部分的成长率也不太一样,其中软件服务的成长最快。而熊晓鸽表示,根据他们对各个不同IT领域的预测,成长得最快的市场将是家用服务市场,无线通讯的数据服务也是成长最快、成长空间最大的一个市场。无怪乎微软在2004年大推它的“数字家庭”,英特尔显示它的“WiMAX”了。
“活下去”仍是个问题
对国内本土厂商来说,市场增长的大环境让他们兴奋,但竞争对手的成长和增多也带来了更多的压力。2004年,被视为国内IT产业龙头企业的几家大公司都遭遇过麻烦或者问题:联想图谋乡镇市场的转折引发的怀疑与讨论、用友陷入德隆系危机暴露的资金管理软肋、金蝶裁员招致的猜测等等,都表现出国内IT企业令人担心的一面。如何在灿烂的大环境中把握时机,谋略未来,将是国内IT企业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国内有一些IT厂商的负责人表示看好明年的市场,和佳公司营销总监朱冠舟就表示,就ERP软件市场而言,到2004年底就会出现销售的小高潮。用友公司总裁王文京也认为,在他所从事的企业信息化领域,所感受到的是国内客户在信息化业务方面越来越成熟,而成熟的应用将会带动整个软件及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我接触过很多客户,他们现在对软件的需求已经跟前几年不一样了,在产品选择上也很专业,在应用上都很坚定,”王文京说,“所以我很看好明年市场的走势。”
但同时也有不少业内人士表现得忧心忡忡。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兼CEO郭为认为,中国是一个靠生产拉动的市场,而他对2005年的市场预期则比较悲观。“我觉得很难有增长。”郭为说,“我觉得明年的市场会基本保持在一个平稳的状态,因为并没有真正的需求增长的拉动,在这种情况下,你生产出来的东西只会导致价格的竞争。”他表示,虽然IT市场的容量虽然在增加,但却没有更多的服务方面的要求。对从事IT服务的企业来说,如何营造一种服务的模式、为企业客户利润的增长做出贡献是必须要攻克的问题。而要想把整个IT的盘子做大,最重要的也还是创造客户的价值。
对软件业内的厂商而言,今年他们遇到的压力不小。上半年ERP的营销普遍不好,CRM市场也是一片惨淡经营的景象,最近还有关于国家会取消对于软件产业的优惠政策的传言和猜测。在这样的形势下,企业的创新能力表现得便尤为重要,而这种创新能力不仅包括产品和营销的创新,也包括企业本身在体制上、管理上的探索与创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同你的合作伙伴建立起双赢、多赢的局面。”郭为说,“如果这样的局面不能够建立,我觉得整个IT产业的生态系统都将面临着崩溃的危险,因为大家实际上都在做同样的事,同质化非常严重。”如此看来,对国内很多IT厂商来说,坚持“活下去”还是他们第一要考虑的问题。面对市场环境和国外巨头的竞争,目前国内多家厂商已经开始以联手合作的方式增强他们的整体力量,如ERP产业联盟、闪联等等,既然都要解决活下去的问题,不如携手建立一个多赢的局面,壮大自己本土IT企业的实力。
软件还需突围
本土软件厂商与国外软件厂商的差距是不得不被承认的,2004年整个软件产业的态势也并非那么美好。不过国内软件企业仍在积极寻求更广阔的发展道路。王文京就认为,随着网络、通讯以及移动通讯的发展,市场上产生了许多新的应用和需求,这些新的需求将是中国软件产业的机遇;此外中国软件产业的下一步发展则必须走国际化道路,加大对外投资力度,不仅依靠市场的新需求保证软件产业的发展空间,也要依靠自己的闯劲打开新的市场空间。“改革开放20年,中国企业主要借助国内资本发展。”王文京说,“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的很多产业已经走出国门,随着经营与业务的国际化,投资国际化显得日益重要。但事实上,中国投资模式仍以对内投资为主,中国政策也对此投资做了颇多限制,这对于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不利。” 他表示,软件产业面临着“突围”的问题,但是“突围”的另一层意思则是“又有一个更好更大的发展机会出现。”而要实现突围,则需做好三方面的事:“第一是要改变思路,第二是要在产业模式上做创新,第三是促成产业链真正形成。”王文京解释道,所谓改变思维是要从原来的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虽然国内厂商讲以客户为中心也讲了很多年,但客观来看,目前很多企业走的还是产品导向的模式。而在产业模式方面,这十多年来,国内软件企业可以说是一直在学习西方的软件企业,跟着甲骨文或者是SAP等软件巨头的思路走。虽然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但他们总该有“出师”的一天。一位在软件行业做了多年营销工作的业内人士说:“发展到现在,我们已经切实地感觉到,如果仅仅照搬欧美软件企业的产业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中国市场了。”本土软件厂商需要尽快结合中国市场、中国客户的需求,创造出一些新的软件应用模式。而拥有了良好的产业模式作为基础,下面就应该是再提高一步,形成一个强大的产业链了。“这对每家公司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促进。”王文京说,“我的观点是改变思维,切实转向客户为中心。在产业模式上勇敢创新,真正促成这个良好的软件产业链的形成。”
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刘积仁则谈到,这几年来软件市场的变化是客户所用的系统规模越来越大,软件厂商需要在技术合作和与客户的交流方面都搞好关系。“现在做解决方案的公司感觉到跟客户打交道是越来越困难了。”刘积仁说,在付款、交货以及对需求的确认等问题上,客户越来越觉得代理商好象责任不够,互相之间都没有得到太大的好处。而如果这样一种局面不得到改变的话,软件市场的发展会受到挑战。如何建立一种技术拥有者之间的良好氛围,建立与客户之间的良好供应关系,是今天的产业大环境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制造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并未减少,他们在信息化方面的投资仍在继续,但现在企业更加关注投资的实际收益,希望软件厂商的系统和服务确实给其经营和管理带来改变和价值。这既给软件厂商带来了宽广的发展空间,也要求他们提升自身产品和服务的水准。同时,本土软件企业一方面需要保持在国内市场上的本土优势,也需要加速国际市场的拓展。目前已经有多家软件企业在着力强调自己的国际化战略,虽然目前不见得有多大的成效,但他们放眼全球市场的魄力却值得肯定。
硬件竞争激烈
清华同方股份公司副总裁李建航称,在他从事PC事业的六七年里,今年是最难过的一年。原因一方面在于宏观调控的形式影响了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众多厂商都对今年的期望值比较高,感受到的压力所以就更大。“我曾举过一个例子:就像大家年初都希望吃两碗饭,所以把目标定得都很高,结果揭开锅一看只是半锅饭,那大家平均一人只有一碗,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办法按年初的规划走,大家只好想尽各种办法来抢更多的份额,以达到自己的目标。所以2004年有太多的竞争了。”李建航说,而且竞争几乎都体现在了价格这个因素上,联想刚推出两千多的PC,浪潮就宣传他们的电脑只要一千就,对于利润渐薄的PC厂商来说,日子可真不那么好过。展望2005年,李建航说,他认为厂商之间仍将是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关系,产业会日趋走向融合。
自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后,PC市场并没有太多的应用需求,而且到现在,电脑应用方面没有出现更多新的应用点,无论是操作系统的预装量还是应用软件的预装量都有所下降。业内人士认为,对于PC行业来说,如果希望有更多的发展和更快的成长,必须要有新的更加贴近于消费者需求的应用。李建航认为PC行业现在处于黎明前的黑暗时期,而这是2004年PC产业竞争激烈的重要原因。他表示,PC厂商在现阶段需要做三件事:一是努力发掘应用的创新,而不是被动地等待行情转好。应该把更多的应用进行整合,给客户指明一个给其发展带来更大价值的方向;二是要创造一个产业发展的很好的环境,这需要业内厂商有一个更平和的心态来对待这个产业的现状,需要进行企业间的优势互补与强强联合,因为PC的发展仅靠硬件是不够的,也要做好软件。三则是企业自身发展的策略问题,PC是一个毛利非常低的产业,如何把有限的资源放到投入产出比最大的应用上、如何实现快速的调整是非常关键的问题。李建航认为,提高企业自身的生产效率是度过黎明前的黑暗的非常重要因素。而论及PC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李建航认为明年的产业发展将保持在比较平缓的状态,但后年的状态就不一定了,厂商们必须有平衡的心态。
2004年的服务器市场跟PC市场有很多相似之处。曙光总裁厉军称,从民营企业的角度来看,面对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以及市场消费总量的平稳状态时需要有一种逆向思维,就是暂时不要盲目追求扩大的市场需求量,而要想办法保存体力,“养壮”自己,以等待未来的好环境。厉军认为明年的服务器市场不会有大起大落的现象,也不会比今年的市场形势更差,但同时也好不到哪里去。
而作为服务器市场的主要供应商之一,浪潮集团总裁孙丕恕则认为,2004年国内服务器市场的竞争是比较激烈的。服务器厂商需要应对IT软硬件一体化的趋势,在服务器上可以跑一些应用,或者做一些嵌入性的应用,以新的思路面对新的市场环境,用增加产品附加值的办法去开拓市场。
相对于软硬件市场的沉闷,火爆的数码市场显然是一个另类。华旗资讯的副总经理侯讯称数码产品市场是一个“突然间增加的大市场”。“让我特别惊讶的是数码相机在今年的销售量可能已超过400万台。”侯讯说,数码相机在国内的市场非常之好,但目前都被日本企业占据着,让国内数码厂商有些干着急。他表示希望国内IT行业的有更多的企业关注到数码产业的快速增长。
“内功”还要强化
虽然目前的IT产业环境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不可否认,这个市场仍然无比巨大,并且将有具有成长性的未来。而中国的信息产业市场是在快速增长的、容量巨大的市场,蕴藏着非常大的商业机会。要想抓住这个机会,在激烈的竞争中保住直至扩大自己的地盘,各个企业就必须增强自己的“内力”。“我认为很多IT企业都需要进行从观念到领导能力到组织机构的变革。”郭为说,如果不把“内功”练好,设想得再合理再完美的运营模式都是空谈。“我们有那么多的客户,但是厂商是否运行了真正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你的评价体系、KPI如何制定?如果对自己的业务人员和销售人员、技术人员的考核都不是以客户为导向的话,不能随客户需求的变化而变化,那么你嘴上讲出来的东西可以说都是虚假的。”郭为肯定的说,中国的企业从来没有缺少过机会,缺少的只是把握机会的能力。
刘积仁则谈到,当中国IT产业的外部环境发生改变的时候,业内很多厂商做事情的方式、组织的方式和文化方面却十几年都没有产生一个根本的变化,而与此同时,他们所面临的市场变化却相当大。“以我们自己的体会来看,过去200人做一个项目我们就觉得这是挺大的项目了,但现在,有时候一个项目就需要500人,这是过去所没有的现象。” 在十年前,上信息化项目的客户的需求大多是满足自己的“荣誉感”,可能当项目实施之后他们就忘了这件事。而今天则不同,客户非常看重系统实际的运转效益,也对IT厂商提出了更高的服务方面的要求,厂商的工作量增大了。而要想及时满足用户的要求,同时保证自己的效率,当然还是要转向加强自身的管理水平。
思科系统中国网络技术副总裁杜家滨说,其实每个企业成立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赚钱,否则什么事都做不了。所以企业一定要知晓市场的变化,同时要了解客户的需求,并能做到根据所观察到的市场的变化和客户的需求去调整自己的管理和生产。但经过多年的发展,IT产业今天的竞争已经变成“不但要去预测客户的变化,甚至于还要有能力去影响客户,引导他们的消费。” 杜家滨表示,以国内IT领域的数家领头厂商的实力和在市场上的影响力,绝对都能做得到这一点。“包括神州数码、东软、同方、浪潮等等的厂商,我想他们都可以改变甚至去影响客户,影响市场使用的趋势。”杜家滨说,要想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自己具有创新能力。因此,厂商们还是要加强自己的“内力”功夫。
很多跨国企业都表示,中国的人才非常杰出,有这样的人力资源,国内IT企业完全有实力实现创新。虽然表明上看过去是市场竞争激烈的景象,是要去比价格的态势,但一个企业要想在最后真正赢过别人,不断制造动能的因素还是创新。并不缺少创新能力的中国IT企业只是要好好考虑,把创新能力发挥在什么地方最正确。
温和的大环境
2004年,整个世界的经济情况比较令人欣慰。据亚太经合组织的预测,2004年世界经济的增长率可达4.1%,是2000年以来最强劲的增长。而在今后几年,这样的增长强势仍将保持。对IT产业来说,这当然是一个好消息。
“IT已走出了低谷,开始上升,今年差不多可以达到6%的成长率。”IDG亚太总裁熊晓鸽说,2004年,全球通讯市场的规模达到350美元,整个IT业的规模则为9630亿美元,而且在今后,市场还会保持稳定的增长。更引入瞩目的是,2005年,中国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IT产业全球第二大市场。2005年,预计中国IT产业的成长将达到15%。
如此火热的中国IT市场对众多国外厂商而言自然是充满了灿烂的阳光,除了已经在中国扎下根来的IBM、SAP、HP、Oracle等等巨头企业继续保持着或者扩大着他们在中国市场的投入和份额,原来没有进驻中国的企业也在积极探路中国和深入中国市场。今年,包括富士通、日立、松下等一批日本企业都在重新调整他们的在华业务,这是2004年比较令人关注的现象,日本企业经历过前几年的低调作为后,开始在中国市场上大力寻找发展机会。而除了中国的市场机会,很多厂商也看到了中国市场环境的另一面进步。“在中国的市场,我们所看到的是,市场的透明度和游戏规则越来越清楚。”思科系统中国网络技术副总裁杜家滨说,“我们的合作伙伴所做的方案的水平在不断提升当中,我们与国内合作伙伴的关系也日趋密切。”杜家滨的话显然表明中国IT市场正日趋规范,这个市场里的很多角色也日趋成熟。
再细分国内IT产业的各个领域,不难推断,PC市场仍然要面对价格战的大环境;服务器厂商将造成争夺整合市场以及在2000年以后进行第二次换带的市场环境;3C的大环境依然是进一步融合;通讯市场的大环境将围绕着“无线”而精彩;软件则会变得越来越复杂,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软件行业的区域变得越来越细,各部分的成长率也不太一样,其中软件服务的成长最快。而熊晓鸽表示,根据他们对各个不同IT领域的预测,成长得最快的市场将是家用服务市场,无线通讯的数据服务也是成长最快、成长空间最大的一个市场。无怪乎微软在2004年大推它的“数字家庭”,英特尔显示它的“WiMAX”了。
“活下去”仍是个问题
对国内本土厂商来说,市场增长的大环境让他们兴奋,但竞争对手的成长和增多也带来了更多的压力。2004年,被视为国内IT产业龙头企业的几家大公司都遭遇过麻烦或者问题:联想图谋乡镇市场的转折引发的怀疑与讨论、用友陷入德隆系危机暴露的资金管理软肋、金蝶裁员招致的猜测等等,都表现出国内IT企业令人担心的一面。如何在灿烂的大环境中把握时机,谋略未来,将是国内IT企业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国内有一些IT厂商的负责人表示看好明年的市场,和佳公司营销总监朱冠舟就表示,就ERP软件市场而言,到2004年底就会出现销售的小高潮。用友公司总裁王文京也认为,在他所从事的企业信息化领域,所感受到的是国内客户在信息化业务方面越来越成熟,而成熟的应用将会带动整个软件及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我接触过很多客户,他们现在对软件的需求已经跟前几年不一样了,在产品选择上也很专业,在应用上都很坚定,”王文京说,“所以我很看好明年市场的走势。”
但同时也有不少业内人士表现得忧心忡忡。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兼CEO郭为认为,中国是一个靠生产拉动的市场,而他对2005年的市场预期则比较悲观。“我觉得很难有增长。”郭为说,“我觉得明年的市场会基本保持在一个平稳的状态,因为并没有真正的需求增长的拉动,在这种情况下,你生产出来的东西只会导致价格的竞争。”他表示,虽然IT市场的容量虽然在增加,但却没有更多的服务方面的要求。对从事IT服务的企业来说,如何营造一种服务的模式、为企业客户利润的增长做出贡献是必须要攻克的问题。而要想把整个IT的盘子做大,最重要的也还是创造客户的价值。
对软件业内的厂商而言,今年他们遇到的压力不小。上半年ERP的营销普遍不好,CRM市场也是一片惨淡经营的景象,最近还有关于国家会取消对于软件产业的优惠政策的传言和猜测。在这样的形势下,企业的创新能力表现得便尤为重要,而这种创新能力不仅包括产品和营销的创新,也包括企业本身在体制上、管理上的探索与创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同你的合作伙伴建立起双赢、多赢的局面。”郭为说,“如果这样的局面不能够建立,我觉得整个IT产业的生态系统都将面临着崩溃的危险,因为大家实际上都在做同样的事,同质化非常严重。”如此看来,对国内很多IT厂商来说,坚持“活下去”还是他们第一要考虑的问题。面对市场环境和国外巨头的竞争,目前国内多家厂商已经开始以联手合作的方式增强他们的整体力量,如ERP产业联盟、闪联等等,既然都要解决活下去的问题,不如携手建立一个多赢的局面,壮大自己本土IT企业的实力。
软件还需突围
本土软件厂商与国外软件厂商的差距是不得不被承认的,2004年整个软件产业的态势也并非那么美好。不过国内软件企业仍在积极寻求更广阔的发展道路。王文京就认为,随着网络、通讯以及移动通讯的发展,市场上产生了许多新的应用和需求,这些新的需求将是中国软件产业的机遇;此外中国软件产业的下一步发展则必须走国际化道路,加大对外投资力度,不仅依靠市场的新需求保证软件产业的发展空间,也要依靠自己的闯劲打开新的市场空间。“改革开放20年,中国企业主要借助国内资本发展。”王文京说,“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的很多产业已经走出国门,随着经营与业务的国际化,投资国际化显得日益重要。但事实上,中国投资模式仍以对内投资为主,中国政策也对此投资做了颇多限制,这对于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不利。” 他表示,软件产业面临着“突围”的问题,但是“突围”的另一层意思则是“又有一个更好更大的发展机会出现。”而要实现突围,则需做好三方面的事:“第一是要改变思路,第二是要在产业模式上做创新,第三是促成产业链真正形成。”王文京解释道,所谓改变思维是要从原来的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虽然国内厂商讲以客户为中心也讲了很多年,但客观来看,目前很多企业走的还是产品导向的模式。而在产业模式方面,这十多年来,国内软件企业可以说是一直在学习西方的软件企业,跟着甲骨文或者是SAP等软件巨头的思路走。虽然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但他们总该有“出师”的一天。一位在软件行业做了多年营销工作的业内人士说:“发展到现在,我们已经切实地感觉到,如果仅仅照搬欧美软件企业的产业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中国市场了。”本土软件厂商需要尽快结合中国市场、中国客户的需求,创造出一些新的软件应用模式。而拥有了良好的产业模式作为基础,下面就应该是再提高一步,形成一个强大的产业链了。“这对每家公司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促进。”王文京说,“我的观点是改变思维,切实转向客户为中心。在产业模式上勇敢创新,真正促成这个良好的软件产业链的形成。”
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刘积仁则谈到,这几年来软件市场的变化是客户所用的系统规模越来越大,软件厂商需要在技术合作和与客户的交流方面都搞好关系。“现在做解决方案的公司感觉到跟客户打交道是越来越困难了。”刘积仁说,在付款、交货以及对需求的确认等问题上,客户越来越觉得代理商好象责任不够,互相之间都没有得到太大的好处。而如果这样一种局面不得到改变的话,软件市场的发展会受到挑战。如何建立一种技术拥有者之间的良好氛围,建立与客户之间的良好供应关系,是今天的产业大环境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制造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并未减少,他们在信息化方面的投资仍在继续,但现在企业更加关注投资的实际收益,希望软件厂商的系统和服务确实给其经营和管理带来改变和价值。这既给软件厂商带来了宽广的发展空间,也要求他们提升自身产品和服务的水准。同时,本土软件企业一方面需要保持在国内市场上的本土优势,也需要加速国际市场的拓展。目前已经有多家软件企业在着力强调自己的国际化战略,虽然目前不见得有多大的成效,但他们放眼全球市场的魄力却值得肯定。
硬件竞争激烈
清华同方股份公司副总裁李建航称,在他从事PC事业的六七年里,今年是最难过的一年。原因一方面在于宏观调控的形式影响了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众多厂商都对今年的期望值比较高,感受到的压力所以就更大。“我曾举过一个例子:就像大家年初都希望吃两碗饭,所以把目标定得都很高,结果揭开锅一看只是半锅饭,那大家平均一人只有一碗,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办法按年初的规划走,大家只好想尽各种办法来抢更多的份额,以达到自己的目标。所以2004年有太多的竞争了。”李建航说,而且竞争几乎都体现在了价格这个因素上,联想刚推出两千多的PC,浪潮就宣传他们的电脑只要一千就,对于利润渐薄的PC厂商来说,日子可真不那么好过。展望2005年,李建航说,他认为厂商之间仍将是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关系,产业会日趋走向融合。
自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后,PC市场并没有太多的应用需求,而且到现在,电脑应用方面没有出现更多新的应用点,无论是操作系统的预装量还是应用软件的预装量都有所下降。业内人士认为,对于PC行业来说,如果希望有更多的发展和更快的成长,必须要有新的更加贴近于消费者需求的应用。李建航认为PC行业现在处于黎明前的黑暗时期,而这是2004年PC产业竞争激烈的重要原因。他表示,PC厂商在现阶段需要做三件事:一是努力发掘应用的创新,而不是被动地等待行情转好。应该把更多的应用进行整合,给客户指明一个给其发展带来更大价值的方向;二是要创造一个产业发展的很好的环境,这需要业内厂商有一个更平和的心态来对待这个产业的现状,需要进行企业间的优势互补与强强联合,因为PC的发展仅靠硬件是不够的,也要做好软件。三则是企业自身发展的策略问题,PC是一个毛利非常低的产业,如何把有限的资源放到投入产出比最大的应用上、如何实现快速的调整是非常关键的问题。李建航认为,提高企业自身的生产效率是度过黎明前的黑暗的非常重要因素。而论及PC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李建航认为明年的产业发展将保持在比较平缓的状态,但后年的状态就不一定了,厂商们必须有平衡的心态。
2004年的服务器市场跟PC市场有很多相似之处。曙光总裁厉军称,从民营企业的角度来看,面对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以及市场消费总量的平稳状态时需要有一种逆向思维,就是暂时不要盲目追求扩大的市场需求量,而要想办法保存体力,“养壮”自己,以等待未来的好环境。厉军认为明年的服务器市场不会有大起大落的现象,也不会比今年的市场形势更差,但同时也好不到哪里去。
而作为服务器市场的主要供应商之一,浪潮集团总裁孙丕恕则认为,2004年国内服务器市场的竞争是比较激烈的。服务器厂商需要应对IT软硬件一体化的趋势,在服务器上可以跑一些应用,或者做一些嵌入性的应用,以新的思路面对新的市场环境,用增加产品附加值的办法去开拓市场。
相对于软硬件市场的沉闷,火爆的数码市场显然是一个另类。华旗资讯的副总经理侯讯称数码产品市场是一个“突然间增加的大市场”。“让我特别惊讶的是数码相机在今年的销售量可能已超过400万台。”侯讯说,数码相机在国内的市场非常之好,但目前都被日本企业占据着,让国内数码厂商有些干着急。他表示希望国内IT行业的有更多的企业关注到数码产业的快速增长。
“内功”还要强化
虽然目前的IT产业环境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不可否认,这个市场仍然无比巨大,并且将有具有成长性的未来。而中国的信息产业市场是在快速增长的、容量巨大的市场,蕴藏着非常大的商业机会。要想抓住这个机会,在激烈的竞争中保住直至扩大自己的地盘,各个企业就必须增强自己的“内力”。“我认为很多IT企业都需要进行从观念到领导能力到组织机构的变革。”郭为说,如果不把“内功”练好,设想得再合理再完美的运营模式都是空谈。“我们有那么多的客户,但是厂商是否运行了真正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你的评价体系、KPI如何制定?如果对自己的业务人员和销售人员、技术人员的考核都不是以客户为导向的话,不能随客户需求的变化而变化,那么你嘴上讲出来的东西可以说都是虚假的。”郭为肯定的说,中国的企业从来没有缺少过机会,缺少的只是把握机会的能力。
刘积仁则谈到,当中国IT产业的外部环境发生改变的时候,业内很多厂商做事情的方式、组织的方式和文化方面却十几年都没有产生一个根本的变化,而与此同时,他们所面临的市场变化却相当大。“以我们自己的体会来看,过去200人做一个项目我们就觉得这是挺大的项目了,但现在,有时候一个项目就需要500人,这是过去所没有的现象。” 在十年前,上信息化项目的客户的需求大多是满足自己的“荣誉感”,可能当项目实施之后他们就忘了这件事。而今天则不同,客户非常看重系统实际的运转效益,也对IT厂商提出了更高的服务方面的要求,厂商的工作量增大了。而要想及时满足用户的要求,同时保证自己的效率,当然还是要转向加强自身的管理水平。
思科系统中国网络技术副总裁杜家滨说,其实每个企业成立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赚钱,否则什么事都做不了。所以企业一定要知晓市场的变化,同时要了解客户的需求,并能做到根据所观察到的市场的变化和客户的需求去调整自己的管理和生产。但经过多年的发展,IT产业今天的竞争已经变成“不但要去预测客户的变化,甚至于还要有能力去影响客户,引导他们的消费。” 杜家滨表示,以国内IT领域的数家领头厂商的实力和在市场上的影响力,绝对都能做得到这一点。“包括神州数码、东软、同方、浪潮等等的厂商,我想他们都可以改变甚至去影响客户,影响市场使用的趋势。”杜家滨说,要想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自己具有创新能力。因此,厂商们还是要加强自己的“内力”功夫。
很多跨国企业都表示,中国的人才非常杰出,有这样的人力资源,国内IT企业完全有实力实现创新。虽然表明上看过去是市场竞争激烈的景象,是要去比价格的态势,但一个企业要想在最后真正赢过别人,不断制造动能的因素还是创新。并不缺少创新能力的中国IT企业只是要好好考虑,把创新能力发挥在什么地方最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