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教育是指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实际上只是在促进学生自己建构知识而已,教师的主要任务则是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在理化教学中,每一位教师要不断反思,摸索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关注教学效益,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在促进理化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研究和尊重学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研究和尊重学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就没有教育”。基础教育中的创新,对初中学生来说一般体现在利用已有的知识(基本概念和规律)和经验,对学习的事物和问题,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见解、新关系,提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甚至包括习题的新解法。这种自我实现的创新和科学家、发明家“从无到有”、“惊天动地”的特殊才能的创新是有区别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但这种创新,虽是一个小小的火花,但相信它可以发展,可以壮大,可以燎原。教师备课时首先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研究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和思维方式等,确定教法和学法,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呵护学生时而迸发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尊重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鼓励,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有了主动性才会有自主性,有了自主性才能形成创造性。
二、运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材,不只是知识的载体,其中也包含着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探索和形成过程以及研究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列举许多司空见惯的问题、习以为常的现象来发掘教材中蕴含的能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容(包括“观察与思考”“实验与交流”“阅读材料”等)。其次,通过发掘教材的“猜想”,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古今中外,任何科学学说的出现,起初都是大胆的猜想,如卢瑟福的“原子核式模型”、法拉第“磁生电”猜想、开库勒的“苯的分子模型”猜想等。第三要结合教材的有关内容,通过假设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如教学中适时提出“在匀速行驶的列车上立定跳,向哪个方向跳得更远”、“可否制造永动机”等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探索。布置学生写“假如没有摩擦”“假如没有惯性”的小文章,让学生充分想象,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第四要通过类比猜想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如由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的反应类比可溶性碱与酸性氧化物的反应,由盐酸与铁锈的反应类比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等。
三、设置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解决问题为中心,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独立钻研、小组合作讨论、师生归纳概括的模式实现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第一,以问题作为教学的开端。问题存在本身就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这对教学的开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启动是非常有利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伊始首先创设问题情景,促使学生头脑中产生有指向性的疑问。
第二,以问题作为教学的主线。问题不仅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冲动的前提,而且是学生吸收知识、锻炼思维能力的前提。教师可将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围绕着问题的探究和解决展开。
第三,以问题作为教学的归宿。教学的目的不应是用所授知识消灭问题,而应是在初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新的问题。“新问题”出现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能使教学延伸到课外,而且还在于它能最终把学生引上创新之路。如在“欧姆定律”的教学中,学生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三个物理量,明白了它们的各自物理意义后,让学生“想一想”、“猜一猜”:这三个量有何关系?怎样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用实验来研究?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要考虑器材的选择、电路的设计、实验的步骤、数据的记录和处理,然后学生根据数据分析总结出欧姆定律。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在思考、观察、体验欧姆当年的探索过程。同样也体验到了当年科学家在发现这一规律时的惊讶与喜悦。
四、开展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增加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活动量,給学生一定的自由,充分展示他们这一年龄阶段所特有的好动性、表现欲,从而有效地发现学生的个性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教师除了为学生营造一个师生、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外,还要克服喜欢“循规蹈矩”、歧视“思维怪异”学生的做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毫无顾忌地发表见解,发展创新思维。如做硫酸铝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实验时,采用不同的操作顺序,会得到不同的结果:(1)把少量硫酸铝溶液滴入到氢氧化钠溶液里,出现白色沉淀,又很快消失;(2)把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硫酸铝溶液里,得到白色沉淀,沉淀不消失。以上实验涉及了铝的两性和过量问题,学生一般都能理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在(1)中如果连续把硫酸铝溶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里,会出现什么现象?最终能得到白色沉淀吗?在(2)中继续把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到硫酸铝溶液中,又有什么现象?白色沉淀会消失吗?学生对此众说纷纭,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实验。通过实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准确,对实验现象的认识更加深刻,思维的灵活性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总之,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创造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益,同时让教师的劳动闪现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这需要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努力实践。
(责任编辑 廖银燕)
一、研究和尊重学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研究和尊重学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就没有教育”。基础教育中的创新,对初中学生来说一般体现在利用已有的知识(基本概念和规律)和经验,对学习的事物和问题,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见解、新关系,提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甚至包括习题的新解法。这种自我实现的创新和科学家、发明家“从无到有”、“惊天动地”的特殊才能的创新是有区别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但这种创新,虽是一个小小的火花,但相信它可以发展,可以壮大,可以燎原。教师备课时首先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研究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和思维方式等,确定教法和学法,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呵护学生时而迸发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尊重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鼓励,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有了主动性才会有自主性,有了自主性才能形成创造性。
二、运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材,不只是知识的载体,其中也包含着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探索和形成过程以及研究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列举许多司空见惯的问题、习以为常的现象来发掘教材中蕴含的能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容(包括“观察与思考”“实验与交流”“阅读材料”等)。其次,通过发掘教材的“猜想”,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古今中外,任何科学学说的出现,起初都是大胆的猜想,如卢瑟福的“原子核式模型”、法拉第“磁生电”猜想、开库勒的“苯的分子模型”猜想等。第三要结合教材的有关内容,通过假设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如教学中适时提出“在匀速行驶的列车上立定跳,向哪个方向跳得更远”、“可否制造永动机”等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探索。布置学生写“假如没有摩擦”“假如没有惯性”的小文章,让学生充分想象,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第四要通过类比猜想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如由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的反应类比可溶性碱与酸性氧化物的反应,由盐酸与铁锈的反应类比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等。
三、设置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解决问题为中心,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独立钻研、小组合作讨论、师生归纳概括的模式实现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第一,以问题作为教学的开端。问题存在本身就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这对教学的开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启动是非常有利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伊始首先创设问题情景,促使学生头脑中产生有指向性的疑问。
第二,以问题作为教学的主线。问题不仅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冲动的前提,而且是学生吸收知识、锻炼思维能力的前提。教师可将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围绕着问题的探究和解决展开。
第三,以问题作为教学的归宿。教学的目的不应是用所授知识消灭问题,而应是在初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新的问题。“新问题”出现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能使教学延伸到课外,而且还在于它能最终把学生引上创新之路。如在“欧姆定律”的教学中,学生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三个物理量,明白了它们的各自物理意义后,让学生“想一想”、“猜一猜”:这三个量有何关系?怎样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用实验来研究?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要考虑器材的选择、电路的设计、实验的步骤、数据的记录和处理,然后学生根据数据分析总结出欧姆定律。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在思考、观察、体验欧姆当年的探索过程。同样也体验到了当年科学家在发现这一规律时的惊讶与喜悦。
四、开展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增加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活动量,給学生一定的自由,充分展示他们这一年龄阶段所特有的好动性、表现欲,从而有效地发现学生的个性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教师除了为学生营造一个师生、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外,还要克服喜欢“循规蹈矩”、歧视“思维怪异”学生的做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毫无顾忌地发表见解,发展创新思维。如做硫酸铝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实验时,采用不同的操作顺序,会得到不同的结果:(1)把少量硫酸铝溶液滴入到氢氧化钠溶液里,出现白色沉淀,又很快消失;(2)把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硫酸铝溶液里,得到白色沉淀,沉淀不消失。以上实验涉及了铝的两性和过量问题,学生一般都能理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在(1)中如果连续把硫酸铝溶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里,会出现什么现象?最终能得到白色沉淀吗?在(2)中继续把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到硫酸铝溶液中,又有什么现象?白色沉淀会消失吗?学生对此众说纷纭,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实验。通过实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准确,对实验现象的认识更加深刻,思维的灵活性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总之,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创造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益,同时让教师的劳动闪现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这需要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努力实践。
(责任编辑 廖银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