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行为科学理论是现代管理科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将行为科学理论的方法科学地运用于高校教学管理中,强化行为科学管理的基本过程,对于我们推进高校教学管理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行为科学理论;教学质量;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3-0041-02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纲领要求各级各类教育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各类教育都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改革发展的核心。尤其是在当前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的转折时期,作为生命线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问题,更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要提高教学质量,有效的教学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保障。本文从行为科学的视角对如何保障有效的教学管理进行探讨。
一、行为科学理论在高校教学管理中运用的可行性
行为科学理论始创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梅奥等人的“霍桑实验”,形成于40年代末,真正发展是在20世纪50年代。行为科学的英文词尾之所以用复数(behavioral sciences),就表明它作为一个学科群的特点,是一门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等多种学科理论的边缘交叉学科。行为科学强调从心理和社会两方面去理解人、诱导人、激励人,因此也有人通俗地把它叫做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科学。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及其产生原因的科学,它所揭示人的行为在于内在动机的支配,而动机又是由需求所引发的,需求是行为产生的原动力。行为科学研究人的行为规律的目的在于调动广大员工与干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的内在潜力,协调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大家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努力,实现最优的组织目标。
行为科学出现后,人们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上均有了重大变化,在组织管理中,人不再仅仅作为追求经济利益而进行活动的“经济人”看待,领导者更多从社会方面,心理需求、群体行为等方面平等看待“社会人”,激发动机、调动职工的积极性。笔者认为,教学是在教育的目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教的主体还是学的主体都是活生生的人。在教学过程中,满足人的需求、尊重人的个性,以及采用激励和诱导方式来调动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处于教学活动主体的教师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该尊重教师的作为“社会人”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实践证明,对行为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有选择地、创造性地应用于教育管理是一种改革、一种创新。
二、行为科学理论与高校教学管理的关系
高等教育是教师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和技能,对学生进行思想、意志和品质的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是以人为中心的教学管理过程。行为科学理论强调,管理的中心应该是人及其行为。也就是说,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应该由以“事”为中心转变为改变为以“人”为中心。由原来对“规章制度”的研究发展到对人的行为的研究;由原来的专制型管理向民主型管理过渡。
在我国现行的高校教学管理中,强调以保证教学的正常运行为指导思想,尤其注重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提出了诸如《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教师教学教案规范》、《教学管理工作规范》等等多方面的对教师行为限制,在教学管理过程以行政命令方式、标准化模板为主导。这种教学管理,强调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注重以科学的方法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以标准化的监控体系来保证严谨的教学环节的实施,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不可否认,这种严谨、规范的教学管理在很长时间为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的良好、有序的运行提供了保障。但我们可以看出,这样一种管理仍然停留在以工作、以目标为中心的管理理念,这种理念是与高校教师仍以的物质需求为主导需求相适应的,是一种易于操作,简单直接的管理方式。高等院校教师因其服务的群体(高校学生)和自身具有高层次文化素质的群体而言,在其职业具有劳动的特殊性。在满足一定物质需求的基础上,他们有更为显著的精神需求,如:社会地位的提高,被人尊重;个人专业、才能的充分自由发挥;业务的进修与深造;改善工作环境及工作条件等。在这种情况下,仅以工作为中心的教学管理理念,显然已不能适应如今的高校教学管理实践。
行为科学认为:需要是有机体对客观事物需求的一种反映,它是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的一种心理状态。需要本身是激发动机的原始驱动力。也就是说,要调动高校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必须从满足教师的需要着手。在现行的教学管理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高校教师普遍存在提高教学质量动力不足的现状。归咎其原因如下:(一)高校教师的收入主要以教学工作量相关,却很少与教学质量相关;(二)在教师的职称评定中,教师的论文数量、质量、科研项目的数量与质量等相关的科研方面内容均有硬性要求,在教学方面却只有教学数量(教学课时)有要求,而对教学质量基本置之不理,没有相应的重视;(三)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普遍存在。目前,中国的高校对科研的要求普遍提高,十分重视、投入也逐年提升,很多高校都有完整的一套科研激励机制。但是,对于教学质量,不仅在经费上投入少,也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由此可以看出,教学质量的好坏与高校教师的收益高低并未有直接联系,导致了高校教师缺乏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
三、行为科学理论对高校教学管理的启示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为中心。行为科学告诉我们,一切工作都要靠人去完成,一切目标都要靠人去实现,人才是管理的核心。因此,管理必须以人为本。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无论是教的主体还是学的主体都是活生生的人。在教学过程中,满足人的需求、尊重人的个性,以及采用激励和诱导方式来调动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处于教学活动主体的教师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该充分尊重教师的作为“社会人”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 笔者认为,高校教学管理者应该注重从以下两个基本点着手:
(一)充分尊重教师的“经济人”身份
1、物质需求是人最基本、最朴实的需求。只有在物质需求得到比较好的满足后,人才能有更高层次需求的追求。高校教师这个群体也不例外,虽然有部分高校教师收入颇丰,但也毕竟是少数。广大的高校教师群体尤其是青年教师收入水平都是不尽如人意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一味只要求高校教师讲奉献、讲付出,而不考虑高校教师“经济人”的一面。因此,提高高校教师的收入,尤其是对青年教师的物质需求应该有所满足,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充分考虑教学质量,实现优质优酬。在高校中,教师是办学的主体,也是教学的主体。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环节都是靠教师来完成,人才培养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师的教学活动是教学管理的基础,教学质量指标理应纳入教师评价体系成为一个硬性指标。在收入分配中、教师职称评定中,也将教学质量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只有当提高教学质量成为教师满足“经济人”需求的重要途径时,教师才有动力去提高教学质量。
(二)充分尊重教师的“社会人”身份
1、行为科学告诉我们角色行为指个人在角色期待和角色认识的基础上去实现自己的角色。作为教师,必须认识自己的权利、义务系统和行为方式,懂得自己应该怎样去实现自己的角色。即要明确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岗位职责,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师工作,树立起高度的责任感,努力掌握搞好本职工作的业务知识。高校教师的教学活动具有创造性、无形性等特点,其努力程度难以有效测量和监控,很大程度上只能取决于高校教师的自我行为选择(责任感、荣誉感)。因此,只有在坚持以人教师为本为中心的教学管理理念,虚心听取教师的意见,改善教学管理行政化倾向,加强教师的师德培养,提升教师的师德“内化”。
2、完善教师教学培训制度。教学作为教师这一职业独创性的劳动形式,是教师获得他人尊重,成就个人价值的直接方式,也是自身全面发展的需求。因此,作为高校教学管理者应该完善教师教学培训制度,为教师提供和创造丰富的教学培训机会,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逐步进入市场经济建设的中心,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高等学校的发展、高校教师的发展、高校学生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的全局。高校应当坚持“一个中心”——以人为本,“两个基本点”——充分尊重教师的“经济人”、“社会人”,充分调动教师的内在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实现科教兴国的目标。
关键词:行为科学理论;教学质量;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3-0041-02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纲领要求各级各类教育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各类教育都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改革发展的核心。尤其是在当前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的转折时期,作为生命线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问题,更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要提高教学质量,有效的教学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保障。本文从行为科学的视角对如何保障有效的教学管理进行探讨。
一、行为科学理论在高校教学管理中运用的可行性
行为科学理论始创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梅奥等人的“霍桑实验”,形成于40年代末,真正发展是在20世纪50年代。行为科学的英文词尾之所以用复数(behavioral sciences),就表明它作为一个学科群的特点,是一门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等多种学科理论的边缘交叉学科。行为科学强调从心理和社会两方面去理解人、诱导人、激励人,因此也有人通俗地把它叫做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科学。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及其产生原因的科学,它所揭示人的行为在于内在动机的支配,而动机又是由需求所引发的,需求是行为产生的原动力。行为科学研究人的行为规律的目的在于调动广大员工与干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的内在潜力,协调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大家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努力,实现最优的组织目标。
行为科学出现后,人们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上均有了重大变化,在组织管理中,人不再仅仅作为追求经济利益而进行活动的“经济人”看待,领导者更多从社会方面,心理需求、群体行为等方面平等看待“社会人”,激发动机、调动职工的积极性。笔者认为,教学是在教育的目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教的主体还是学的主体都是活生生的人。在教学过程中,满足人的需求、尊重人的个性,以及采用激励和诱导方式来调动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处于教学活动主体的教师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该尊重教师的作为“社会人”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实践证明,对行为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有选择地、创造性地应用于教育管理是一种改革、一种创新。
二、行为科学理论与高校教学管理的关系
高等教育是教师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和技能,对学生进行思想、意志和品质的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是以人为中心的教学管理过程。行为科学理论强调,管理的中心应该是人及其行为。也就是说,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应该由以“事”为中心转变为改变为以“人”为中心。由原来对“规章制度”的研究发展到对人的行为的研究;由原来的专制型管理向民主型管理过渡。
在我国现行的高校教学管理中,强调以保证教学的正常运行为指导思想,尤其注重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提出了诸如《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教师教学教案规范》、《教学管理工作规范》等等多方面的对教师行为限制,在教学管理过程以行政命令方式、标准化模板为主导。这种教学管理,强调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注重以科学的方法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以标准化的监控体系来保证严谨的教学环节的实施,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不可否认,这种严谨、规范的教学管理在很长时间为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的良好、有序的运行提供了保障。但我们可以看出,这样一种管理仍然停留在以工作、以目标为中心的管理理念,这种理念是与高校教师仍以的物质需求为主导需求相适应的,是一种易于操作,简单直接的管理方式。高等院校教师因其服务的群体(高校学生)和自身具有高层次文化素质的群体而言,在其职业具有劳动的特殊性。在满足一定物质需求的基础上,他们有更为显著的精神需求,如:社会地位的提高,被人尊重;个人专业、才能的充分自由发挥;业务的进修与深造;改善工作环境及工作条件等。在这种情况下,仅以工作为中心的教学管理理念,显然已不能适应如今的高校教学管理实践。
行为科学认为:需要是有机体对客观事物需求的一种反映,它是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的一种心理状态。需要本身是激发动机的原始驱动力。也就是说,要调动高校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必须从满足教师的需要着手。在现行的教学管理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高校教师普遍存在提高教学质量动力不足的现状。归咎其原因如下:(一)高校教师的收入主要以教学工作量相关,却很少与教学质量相关;(二)在教师的职称评定中,教师的论文数量、质量、科研项目的数量与质量等相关的科研方面内容均有硬性要求,在教学方面却只有教学数量(教学课时)有要求,而对教学质量基本置之不理,没有相应的重视;(三)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普遍存在。目前,中国的高校对科研的要求普遍提高,十分重视、投入也逐年提升,很多高校都有完整的一套科研激励机制。但是,对于教学质量,不仅在经费上投入少,也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由此可以看出,教学质量的好坏与高校教师的收益高低并未有直接联系,导致了高校教师缺乏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
三、行为科学理论对高校教学管理的启示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为中心。行为科学告诉我们,一切工作都要靠人去完成,一切目标都要靠人去实现,人才是管理的核心。因此,管理必须以人为本。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无论是教的主体还是学的主体都是活生生的人。在教学过程中,满足人的需求、尊重人的个性,以及采用激励和诱导方式来调动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处于教学活动主体的教师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该充分尊重教师的作为“社会人”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 笔者认为,高校教学管理者应该注重从以下两个基本点着手:
(一)充分尊重教师的“经济人”身份
1、物质需求是人最基本、最朴实的需求。只有在物质需求得到比较好的满足后,人才能有更高层次需求的追求。高校教师这个群体也不例外,虽然有部分高校教师收入颇丰,但也毕竟是少数。广大的高校教师群体尤其是青年教师收入水平都是不尽如人意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一味只要求高校教师讲奉献、讲付出,而不考虑高校教师“经济人”的一面。因此,提高高校教师的收入,尤其是对青年教师的物质需求应该有所满足,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充分考虑教学质量,实现优质优酬。在高校中,教师是办学的主体,也是教学的主体。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环节都是靠教师来完成,人才培养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师的教学活动是教学管理的基础,教学质量指标理应纳入教师评价体系成为一个硬性指标。在收入分配中、教师职称评定中,也将教学质量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只有当提高教学质量成为教师满足“经济人”需求的重要途径时,教师才有动力去提高教学质量。
(二)充分尊重教师的“社会人”身份
1、行为科学告诉我们角色行为指个人在角色期待和角色认识的基础上去实现自己的角色。作为教师,必须认识自己的权利、义务系统和行为方式,懂得自己应该怎样去实现自己的角色。即要明确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岗位职责,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师工作,树立起高度的责任感,努力掌握搞好本职工作的业务知识。高校教师的教学活动具有创造性、无形性等特点,其努力程度难以有效测量和监控,很大程度上只能取决于高校教师的自我行为选择(责任感、荣誉感)。因此,只有在坚持以人教师为本为中心的教学管理理念,虚心听取教师的意见,改善教学管理行政化倾向,加强教师的师德培养,提升教师的师德“内化”。
2、完善教师教学培训制度。教学作为教师这一职业独创性的劳动形式,是教师获得他人尊重,成就个人价值的直接方式,也是自身全面发展的需求。因此,作为高校教学管理者应该完善教师教学培训制度,为教师提供和创造丰富的教学培训机会,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逐步进入市场经济建设的中心,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高等学校的发展、高校教师的发展、高校学生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的全局。高校应当坚持“一个中心”——以人为本,“两个基本点”——充分尊重教师的“经济人”、“社会人”,充分调动教师的内在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实现科教兴国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