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国安之策。随着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加和今年经济增长速度回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成为社会和高校关注的焦点问题。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技术,是当下高校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形势;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3-0036-02
众所周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和国家经济增长存在必然的联系,只有国家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创造出满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据悉,2013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将创历史新高,预计突破700万人,而据国家统计局7月份发布数据显示,我国上半年经济同比增长7.8%,是时隔三年经济增长速度又一次回到8%以下。经济增长的放缓势必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巨大的冲击,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就业期待越来越高,就业压力日益增加。任何一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都牵扯着一个家庭悲喜,如何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满足社会对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保持社会的安定和谐日益成为社会和高校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行业间就业差距明显
(一)优势学科、热门专业就业。对于行业效益较好且是高校的特色专业、优势平台专业的毕业生,用人单位招聘的竞争非常激烈,甚至出现了“抢人”的现象,这部分毕业生只需要参加本校的宣讲会或招聘会就能拿到用人单位的录取通知,且对用人单位的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就业环境宽松,就业压力较小。但同时这部分学生的违约率也是最高的,刚签了一份工作没多久,又有一家自认为更好的单位录用,就立马办理违约,类似的事情这部分毕业生中时常发生。针对这种情况,要求学校辅导员老师加强就业指导和诚信教育。
(二)冷门专业就业。对于冷门专业或行业不景气的毕业生,社会需求量小,就业环境紧俏,加之就业单位在招聘时,往往对成绩、等级考试有严格的限制,无形中增加了这部分学生的就业门槛,尤其是学习吃力的学生就业压力就更大了。而且,同一院校内,用人单位对不同专业的区别对待,也无形中增加了这部分毕业生的心理压力。但这部分学生的就业有个明显的特点,综合素质特别优秀者和有一定特长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相对较好,综合素质优秀者自然是用人单位的首选,但同时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不再限定所学专业,而是强调会什么、做过什么。这就需要高校在培养人才模式上进行创新,对有特长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增加其就业竞争力。
(三)非优势学科就业。对于高校非优势学科专业的毕业生,社会对他们有一定的需求量,但用人单位考虑到招聘成本、招聘资源等因素时,同一区域内往往选择在相关学科水平较高的院校进行宣讲,使得这部分毕业生奔波于各地宣讲会。参加各种应试的过程也是大学生迅速提高综合素质,对自己进行有效职业规划的过程。社会可以为这部分学生提供食宿的方面,高校就业指导部门通过对招聘信息的有效整合,有针对性选择同一类型的企业参加了应试,减轻不毕业生的紧张度和忙碌感。
二、个人需求差异
(一)薪资待遇。据了解,在就业过程中,超过80%的应届毕业生最看重的是薪资待遇,很多人认为这个因素是衡量一份工作的最重要标准。这其中又主要分为以下两种情况: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家庭负担较重,急需一份高薪工作来支持家庭的开销,即使工作环境恶劣和工作强度较大也能够接受;另一部分学生出于对优越生活的渴望,简单的认为较高的薪资待遇更容易实现幸福生活,对工作环境和工作强度等因素也有一定要求。高校应充分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薪资期望回归理性,更多的专注个人发展。
(二)发展前景。排在毕业生第二位关心的是就是发展前景,这其中又分为公司发展前景和个人发展前景。公司的发展对个人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给个人提供更高的职位和薪金。个人发展方面,由于应届毕业生由于工作经验匮乏,因而很看重公司提供的学习环境,入职后的首要任务是积累工作经验和提供专业素质,只有自身能力提高了才可能寻求更高层次的职位。
(三)工作地点。工作地点是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重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应届毕业生呈现出往发达地区和家乡的两条就业主线。一般认为,发达城市和地区,发展机会较多,物质资源较丰富,工作和生活的便利较多,但享受丰富资源的同时,竞争压力较大,放得下牵绊,工作和生活节奏快,不得不面对住房、户口、适应等现实问题。在自己家乡或跟随恋人在其家乡就业,可以减轻毕业生的压力,减少对环境的适应期,减轻对住房的需求压力,提升生活的便利性,而且亲情、友情等能提升幸福指数的因素也是毕业生回家乡就业的重要原因。第三种情况是趋于毕业生所应聘行业的密集型地区,这种情况和上述两种情况在专业性质上有所重叠,毕业生选择到这种地区就业,最主要考虑的是发展前景和升值机会。在这种行业高密度的地区工作,能接触到相关专业的前沿领域,有和知名企业打交道的机会,业务水平会有较快提升,生活质量和薪酬待遇会也会随业务能力的上升而迅速提高。
三、就业积极性不同
(一)积极性较高。在各大高校启动就业工作初期,应届毕业生表现出极高的就业热情,用人单位的宣讲会场场爆满。这个阶段,毕业生对就业保持最初的新鲜感,往往一天会赶几场宣讲会,甚至不计成本去参加外地的宣讲会或招聘会。在每年考研成绩发布后,对于考研落榜生,他们在看到周围同学签约率较高后,也表现出一段时间的就业热情。临近毕业阶段,没有签到合适工作的毕业生对就业信息也十分关注。
(二)积极性适中。随着就业工作的开展,毕业生对找工作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就业热情也趋于平稳,尤其是已经签约的毕业生,对同类型企业的关注度下降,参与和签约岗位相似的招聘频率减小,对于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有选择的关注,尤其关注特定类型的用人单位。
对于有较好的实习经历或者接收过较好就业指导的毕业生,就业伊始就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较明确的规划,对自身寻求和适合的岗位有清晰的认识,这部分毕业生也会有选择的参与公司招聘。 (三)积极性不高。由于很多毕业生在进入社会前,对社会发展方向、专业应用前景和自身的认识不足,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出现迷茫、不知所措的现象,在众多就业机会面前无从选择,导致裹足不前、就业积极性不高。毕业生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们的长期娇惯使他们养成了依赖的习惯,不愿自己去闯荡,等待家长的安排,对就业信息不关心。一些毕业生还具有非大公司、大企业不去,非央企、国企岗位不就业的心态,只关注此类招聘信息,一旦被理想的单位拒绝或在求职过程中屡屡受挫,就会出现一蹶不振,就业积极性降低,这部分学生需要重新审视自己或经过有效的心理干预才能明确职业定位,寻找真正合适的岗位。
四、就业方向不同
(一)依托所学专业就业。由于用人单位招聘时,主要根据不同专业需求来招聘相应毕业生,且毕业生相对于就业大军在所学专业知识具有绝对竞争力,多数大学生初次就业会依托所选专业进行应聘。依托专业就业的岗位分为从事专业技能的工作和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前者主要是从事所学专业知识或知识的深化、拓展性应用的岗位,如学电气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从事电气设备的开发与维护;后者则从事以其他专业知识为主体,本专业知识作为辅助功能的岗位,如学习信息工程的毕业生到网络公司从事相关产品的销售。依托所学专业进行就业的毕业生,社会存在一定的需求量的前提下,就业难度相对较小,投入到实际工作周期较短。
(二)脱离所学专业就业。这部分毕业生由于种种原因,已经不再愿意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而是转向更感兴趣或者更能满足自身需求的职业。在求职过程中,他们与所应聘岗位的相关专业毕业生相比,专业素质不强,不具有绝对的竞争力,除非这部分毕业生具有充足的准备,大学期间从事过有相关实践活动,具有从事该行业的天赋,用人单位才会认可其培养价值。由于这部分毕业生从事脱离专业就业的动力十足,入职后会表现出极强的吃亏精神和创新能力,职业发展前途较好。
(三)自主创业。自助创业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这部分毕业生除了需要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还需要一定的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因而高校对这部分学生的相关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有些院校开展大学生创业孵化,在大学期间给予学生大力支持,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但大学生自主创业在脱离学校后,又普遍存在技术含量不高,可复制性强,资金链不完善等特点,除了需要本身具有极强的社会适应力、敏锐的洞察力、不断创新的实力和紧密的团结协作能力外,还需要社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
五、新形势下高校的对策
(一)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对应届毕业生来说,选择职业是人生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当前大学生普遍具有实践能力和社会经验不足,对进入社会的恐惧和对未来的迷茫,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通过有效的就业指导,如进行成绩分析、性格测试、心理测量等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特点,更新观念,调整自我,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特长对职业进行规划,减少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困扰,实现高质量的就业。
(二)加强创业指导。在如今就业岗位紧张,就业压力大的情况下,对在校大学生加强创业教育势在必行。创业教育不仅面向高年级学生,更应该从低年级灌输创业理念,聘请专业创业指导师,为大学生讲解创业政策,提供有效的实践机会,如开设大学生创业园地,孵化学生的创业理念,进一步增加学生的创业技能,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三)解决学生实际困难,实现自我调整。在就业过程中,由于每个学生的需求不同,造成学生遇到的问题和产生的困惑不同,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就业辅导。通过团体辅导和个人谈话相结合的方式,解决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实际问题,如帮助毕业生分析就业形势、进行模拟招聘,增加其社会阅历和应聘经验,通过经验交流、心理干预,帮助毕业生调整就业状态。就业指导人员不能替代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作用,在提供就业指导的同时,还要教会毕业生分析问题的方法、解决困难的途径和心理调节的方式,只有这样,在毕业生离开学校后才能具备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更好的社会适应力。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形势;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3-0036-02
众所周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和国家经济增长存在必然的联系,只有国家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创造出满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据悉,2013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将创历史新高,预计突破700万人,而据国家统计局7月份发布数据显示,我国上半年经济同比增长7.8%,是时隔三年经济增长速度又一次回到8%以下。经济增长的放缓势必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巨大的冲击,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就业期待越来越高,就业压力日益增加。任何一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都牵扯着一个家庭悲喜,如何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满足社会对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保持社会的安定和谐日益成为社会和高校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行业间就业差距明显
(一)优势学科、热门专业就业。对于行业效益较好且是高校的特色专业、优势平台专业的毕业生,用人单位招聘的竞争非常激烈,甚至出现了“抢人”的现象,这部分毕业生只需要参加本校的宣讲会或招聘会就能拿到用人单位的录取通知,且对用人单位的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就业环境宽松,就业压力较小。但同时这部分学生的违约率也是最高的,刚签了一份工作没多久,又有一家自认为更好的单位录用,就立马办理违约,类似的事情这部分毕业生中时常发生。针对这种情况,要求学校辅导员老师加强就业指导和诚信教育。
(二)冷门专业就业。对于冷门专业或行业不景气的毕业生,社会需求量小,就业环境紧俏,加之就业单位在招聘时,往往对成绩、等级考试有严格的限制,无形中增加了这部分学生的就业门槛,尤其是学习吃力的学生就业压力就更大了。而且,同一院校内,用人单位对不同专业的区别对待,也无形中增加了这部分毕业生的心理压力。但这部分学生的就业有个明显的特点,综合素质特别优秀者和有一定特长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相对较好,综合素质优秀者自然是用人单位的首选,但同时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不再限定所学专业,而是强调会什么、做过什么。这就需要高校在培养人才模式上进行创新,对有特长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增加其就业竞争力。
(三)非优势学科就业。对于高校非优势学科专业的毕业生,社会对他们有一定的需求量,但用人单位考虑到招聘成本、招聘资源等因素时,同一区域内往往选择在相关学科水平较高的院校进行宣讲,使得这部分毕业生奔波于各地宣讲会。参加各种应试的过程也是大学生迅速提高综合素质,对自己进行有效职业规划的过程。社会可以为这部分学生提供食宿的方面,高校就业指导部门通过对招聘信息的有效整合,有针对性选择同一类型的企业参加了应试,减轻不毕业生的紧张度和忙碌感。
二、个人需求差异
(一)薪资待遇。据了解,在就业过程中,超过80%的应届毕业生最看重的是薪资待遇,很多人认为这个因素是衡量一份工作的最重要标准。这其中又主要分为以下两种情况: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家庭负担较重,急需一份高薪工作来支持家庭的开销,即使工作环境恶劣和工作强度较大也能够接受;另一部分学生出于对优越生活的渴望,简单的认为较高的薪资待遇更容易实现幸福生活,对工作环境和工作强度等因素也有一定要求。高校应充分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薪资期望回归理性,更多的专注个人发展。
(二)发展前景。排在毕业生第二位关心的是就是发展前景,这其中又分为公司发展前景和个人发展前景。公司的发展对个人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给个人提供更高的职位和薪金。个人发展方面,由于应届毕业生由于工作经验匮乏,因而很看重公司提供的学习环境,入职后的首要任务是积累工作经验和提供专业素质,只有自身能力提高了才可能寻求更高层次的职位。
(三)工作地点。工作地点是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重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应届毕业生呈现出往发达地区和家乡的两条就业主线。一般认为,发达城市和地区,发展机会较多,物质资源较丰富,工作和生活的便利较多,但享受丰富资源的同时,竞争压力较大,放得下牵绊,工作和生活节奏快,不得不面对住房、户口、适应等现实问题。在自己家乡或跟随恋人在其家乡就业,可以减轻毕业生的压力,减少对环境的适应期,减轻对住房的需求压力,提升生活的便利性,而且亲情、友情等能提升幸福指数的因素也是毕业生回家乡就业的重要原因。第三种情况是趋于毕业生所应聘行业的密集型地区,这种情况和上述两种情况在专业性质上有所重叠,毕业生选择到这种地区就业,最主要考虑的是发展前景和升值机会。在这种行业高密度的地区工作,能接触到相关专业的前沿领域,有和知名企业打交道的机会,业务水平会有较快提升,生活质量和薪酬待遇会也会随业务能力的上升而迅速提高。
三、就业积极性不同
(一)积极性较高。在各大高校启动就业工作初期,应届毕业生表现出极高的就业热情,用人单位的宣讲会场场爆满。这个阶段,毕业生对就业保持最初的新鲜感,往往一天会赶几场宣讲会,甚至不计成本去参加外地的宣讲会或招聘会。在每年考研成绩发布后,对于考研落榜生,他们在看到周围同学签约率较高后,也表现出一段时间的就业热情。临近毕业阶段,没有签到合适工作的毕业生对就业信息也十分关注。
(二)积极性适中。随着就业工作的开展,毕业生对找工作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就业热情也趋于平稳,尤其是已经签约的毕业生,对同类型企业的关注度下降,参与和签约岗位相似的招聘频率减小,对于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有选择的关注,尤其关注特定类型的用人单位。
对于有较好的实习经历或者接收过较好就业指导的毕业生,就业伊始就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较明确的规划,对自身寻求和适合的岗位有清晰的认识,这部分毕业生也会有选择的参与公司招聘。 (三)积极性不高。由于很多毕业生在进入社会前,对社会发展方向、专业应用前景和自身的认识不足,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出现迷茫、不知所措的现象,在众多就业机会面前无从选择,导致裹足不前、就业积极性不高。毕业生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们的长期娇惯使他们养成了依赖的习惯,不愿自己去闯荡,等待家长的安排,对就业信息不关心。一些毕业生还具有非大公司、大企业不去,非央企、国企岗位不就业的心态,只关注此类招聘信息,一旦被理想的单位拒绝或在求职过程中屡屡受挫,就会出现一蹶不振,就业积极性降低,这部分学生需要重新审视自己或经过有效的心理干预才能明确职业定位,寻找真正合适的岗位。
四、就业方向不同
(一)依托所学专业就业。由于用人单位招聘时,主要根据不同专业需求来招聘相应毕业生,且毕业生相对于就业大军在所学专业知识具有绝对竞争力,多数大学生初次就业会依托所选专业进行应聘。依托专业就业的岗位分为从事专业技能的工作和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前者主要是从事所学专业知识或知识的深化、拓展性应用的岗位,如学电气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从事电气设备的开发与维护;后者则从事以其他专业知识为主体,本专业知识作为辅助功能的岗位,如学习信息工程的毕业生到网络公司从事相关产品的销售。依托所学专业进行就业的毕业生,社会存在一定的需求量的前提下,就业难度相对较小,投入到实际工作周期较短。
(二)脱离所学专业就业。这部分毕业生由于种种原因,已经不再愿意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而是转向更感兴趣或者更能满足自身需求的职业。在求职过程中,他们与所应聘岗位的相关专业毕业生相比,专业素质不强,不具有绝对的竞争力,除非这部分毕业生具有充足的准备,大学期间从事过有相关实践活动,具有从事该行业的天赋,用人单位才会认可其培养价值。由于这部分毕业生从事脱离专业就业的动力十足,入职后会表现出极强的吃亏精神和创新能力,职业发展前途较好。
(三)自主创业。自助创业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这部分毕业生除了需要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还需要一定的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因而高校对这部分学生的相关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有些院校开展大学生创业孵化,在大学期间给予学生大力支持,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但大学生自主创业在脱离学校后,又普遍存在技术含量不高,可复制性强,资金链不完善等特点,除了需要本身具有极强的社会适应力、敏锐的洞察力、不断创新的实力和紧密的团结协作能力外,还需要社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
五、新形势下高校的对策
(一)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对应届毕业生来说,选择职业是人生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当前大学生普遍具有实践能力和社会经验不足,对进入社会的恐惧和对未来的迷茫,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通过有效的就业指导,如进行成绩分析、性格测试、心理测量等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特点,更新观念,调整自我,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特长对职业进行规划,减少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困扰,实现高质量的就业。
(二)加强创业指导。在如今就业岗位紧张,就业压力大的情况下,对在校大学生加强创业教育势在必行。创业教育不仅面向高年级学生,更应该从低年级灌输创业理念,聘请专业创业指导师,为大学生讲解创业政策,提供有效的实践机会,如开设大学生创业园地,孵化学生的创业理念,进一步增加学生的创业技能,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三)解决学生实际困难,实现自我调整。在就业过程中,由于每个学生的需求不同,造成学生遇到的问题和产生的困惑不同,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就业辅导。通过团体辅导和个人谈话相结合的方式,解决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实际问题,如帮助毕业生分析就业形势、进行模拟招聘,增加其社会阅历和应聘经验,通过经验交流、心理干预,帮助毕业生调整就业状态。就业指导人员不能替代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作用,在提供就业指导的同时,还要教会毕业生分析问题的方法、解决困难的途径和心理调节的方式,只有这样,在毕业生离开学校后才能具备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更好的社会适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