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上海大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于2011年采取了大类招生。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给学生带来了诸多益处,但大一学年后的专业分流也势必给学生带来进入专业学院后的新生适应问题。
关键词:大类招生;专业学院新生;适应性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3-0029-02
高校实施大类招生,有利于“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降低考生填报高校专业志愿的风险,拓宽专业选择空间,实现了“因材施教、按需培养”,培养了复合型、创新性人才。目前,大类招生在我国仍处于尝试探索阶段,但国内已有不少数高校率先进行了将专业整合成大类招生的尝试,其中,上海大学就是其中高校之一。
一、上海大学大类招生概况
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上海大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2011年大类招生改革方案,大部分新生不再按专业而是按照大类进入上海大学进行学习,一年级不再分专业培养,而实行按大类培养。也就是说学生入学第一学年无专业身份,第一学年末在大类内进行专业分流。各大类还设置基础班和个别的单独招生专业。新生在一年级按大类实行通识与基础教育,以及学科专业的启蒙教育。后三年实施有特色的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与专业教育。后三年人才培养方案和一年级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合理衔接。
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给学生带来了诸多益处,诸如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填报志愿、更理性的选择专业、更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等等。但大一学年后的专业分流也势必给学生带来进入专业学院后这样或那样的适应问题,在此,本文统称为分流后进入专业学院的新生适应问题。
二、专业学院新生适应方面遇到的问题
2011级学生由社区学院转入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后,学院、系领导非常重视学生的适应性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调查问询,以期更好的帮助、引导学生更快更好的适应专业学院的新生活和新的学习步骤。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對象为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2011级大二学生,调查人数为135人,其中男生95人,女生40人,分布两个系、三个专业。收回有效调查问卷为122份)及對近百名同学一對一、面對面的座谈,现总结如下:
总体来说,学生對专业学院的认同感还是较强的,同时大多数同学也很快找到了归属感,增强了方向感,提高了学习的劲头。并且,大多数同学表示喜欢自己的专业,在座谈时我还特别留意了對第一志愿不是选择我院或者没有成功上自己理想专业的同学,这些同学在心态上调整良好,绝大多数對目前自己的学院、专业表示认同。在對机自学院的组织框架、基本情况的了解程度上有40.16%同学表示较为熟悉,有50%的同学表示一般,9.84%的同学表示陌生。在對于新班级的班委成员、新同学的了解程度上,4.1%的同学表示很了解,35.25%表示比较了解,48.36%表示不了解。另外,在访谈过程中,同学们还特别表达了對大类招生模式的赞同。
但在这次问卷调查中,笔者也发现在新的学习环境、学习步奏等方面大家还存在一定的适应问题。调查问卷显示,61.48%大多同学认为进入专业学院后课程压力增加,同时访谈时不少同学也表达了课下作业增多,课程增多,这一点在调查问卷中也有体现,75.41%的同学选择了自己大量的课余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在目前个人的状态选择上有43.44%的同学选择了很忙很累,24.59%的同学选择了充实有条理,而有27.87%同学选择了平静悠闲。在访谈的过程中,尤其发现女生在适应专业学院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的难度大于男生。针對学习有困难课程的原因,有31.97%同学认为是由于进度快,39.34%的同学认为由于课程难。
通过调查问卷及面對面的访谈了解到,专业学院的新生适应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方面,诸如专业学院课程的难度增加、课业负担增重、教师上课进程快、联系任课教师不是很方便等问题及因生活环境、朋友圈的新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思想上的小波动,另外,加上大学本科的选课制,更导致了行政班级认同度低,凝聚力不够强,归属感有待提高等问题。在问卷调查中,大家就此也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建议。那就是在学习方面希望有一定的方式途径获取帮助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困惑,增加行政班级凝聚力、归属感的问题等。
三、解决专业学院新生适应性问题的思考
(一)发动党员、积极分子的带头模范作用
发挥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先锋模范和骨干带头作用,在思想上、学习上、工作上和生活上等各个方面发挥好榜样作用。正如俗语所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要努力做到思想先进,学习优秀,工作积极,为人正派,生活热情等,在同学中树立起大学生党员的良好形象,带动和影响广大同学共同进步,增强凝聚力,为更好地适应专业学院的学习、生活做好模范作用。
(二)重视、强化仪式教育的作用
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仪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充满了各种仪式。概括来说,这些仪式的目的不外乎纪念历史、展示形象、传递信念、传承文化等。“仪式本身自出现之时就同时成为一种教育的手段,它蕴涵着非常丰富的教育功能与教育意义。”近年来,学校也越来越重视通过仪式教育的手段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人文素质和规范道德行为,如举行成人仪式、升旗仪式、入党仪式、入团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等。
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一向重视仪式教育,并在新生分流入专业学院式举行了迎新典礼、迎新晚会、首日教育等系列仪式活动。以期专业学院新生對学院、学院专业及专业学院学习有一个系统详细的了解,尽快完成角色转换,增强分流后新生的学院归属感,为专业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建立班级学习小组,重视学风建设
建立班级学习小组,选择既有责任感、又甘愿为大家服务且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或班干部负责组织,對大家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以灵活的形式在班级学习小组中进行讨论解决(班级学习小组可在社区活动区或会议室、或借用校园小教室或校园草坪等组织集中讨论,也可网络集中,在班级QQ论坛或班级飞信群中进行讨论;或在学习上有疑问同学个人直接找班级学习小组个别成员做一對一的交流讨论等)。對于班级学习小组共同解决不了的学习疑问或难题,再由学习小组负责人负责联系或约见任课老师进行解释答疑。
做座谈的过程中,同学们對于建立班级学习小组赞同度最高。同学们认为这种方式不但高效的解决了大家在学习上的困难,同时,也有利于班级同学更好的相互了解、沟通,增强了大家的集体意识,弥补了选课制下班级同学之间难于集中、很难进一步面對面沟通了解的不足。
(四)强化导师制和导生制的作用
在大二开学初,以导师制的形式鼓励新生与专业教师进行交流,帮助教师做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工作,既让学生提前接触到专业研究的相关知识,不定期地举办学生座谈会,邀请高年级同学或该专业正在攻读研究生的学长学姐做导生,从学生的角度浅谈个人對专业学习的心得体会和對学员的具体的了解认识。高校应该制定政策,鼓励专业教师,特别是资深教授担任本科班级的班导师,在专业学习方面加强专业引导,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认知,达到学生爱学校、爱学院、爱专业的效果。
(五)强调班集体活动,增强专业班级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在分专业之后,由于新班级的学生来自不同的班级,相互之间不是很熟悉,再加上进入专业学院后学习压力增加,在专业班级内学生之间的互动比较少,因此,学生难以對专业班级产生归属感和较强的凝聚力,给班风学风建设带来很大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发动班委,辅导员、班导师和导生多参与,举办特色班级活动或主题团日活动等,例如知识竞答、学习小茶话、拔河比赛等活动来增加班级同学之间的交流、接触,从而增强大家的归属感、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综上,学风建设是高校教育的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的工作,也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关注专业学院新生的适应问题,强调专业学院新生的学习,尽快实现学生的角色转换,学习方式的转变,培育良好的学习习惯,對于新生三年,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有不可磨灭的影响,在当前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下培育学生良好地学习习惯尤为重要。
关键词:大类招生;专业学院新生;适应性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3-0029-02
高校实施大类招生,有利于“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降低考生填报高校专业志愿的风险,拓宽专业选择空间,实现了“因材施教、按需培养”,培养了复合型、创新性人才。目前,大类招生在我国仍处于尝试探索阶段,但国内已有不少数高校率先进行了将专业整合成大类招生的尝试,其中,上海大学就是其中高校之一。
一、上海大学大类招生概况
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上海大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2011年大类招生改革方案,大部分新生不再按专业而是按照大类进入上海大学进行学习,一年级不再分专业培养,而实行按大类培养。也就是说学生入学第一学年无专业身份,第一学年末在大类内进行专业分流。各大类还设置基础班和个别的单独招生专业。新生在一年级按大类实行通识与基础教育,以及学科专业的启蒙教育。后三年实施有特色的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与专业教育。后三年人才培养方案和一年级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合理衔接。
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给学生带来了诸多益处,诸如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填报志愿、更理性的选择专业、更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等等。但大一学年后的专业分流也势必给学生带来进入专业学院后这样或那样的适应问题,在此,本文统称为分流后进入专业学院的新生适应问题。
二、专业学院新生适应方面遇到的问题
2011级学生由社区学院转入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后,学院、系领导非常重视学生的适应性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调查问询,以期更好的帮助、引导学生更快更好的适应专业学院的新生活和新的学习步骤。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對象为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2011级大二学生,调查人数为135人,其中男生95人,女生40人,分布两个系、三个专业。收回有效调查问卷为122份)及對近百名同学一對一、面對面的座谈,现总结如下:
总体来说,学生對专业学院的认同感还是较强的,同时大多数同学也很快找到了归属感,增强了方向感,提高了学习的劲头。并且,大多数同学表示喜欢自己的专业,在座谈时我还特别留意了對第一志愿不是选择我院或者没有成功上自己理想专业的同学,这些同学在心态上调整良好,绝大多数對目前自己的学院、专业表示认同。在對机自学院的组织框架、基本情况的了解程度上有40.16%同学表示较为熟悉,有50%的同学表示一般,9.84%的同学表示陌生。在對于新班级的班委成员、新同学的了解程度上,4.1%的同学表示很了解,35.25%表示比较了解,48.36%表示不了解。另外,在访谈过程中,同学们还特别表达了對大类招生模式的赞同。
但在这次问卷调查中,笔者也发现在新的学习环境、学习步奏等方面大家还存在一定的适应问题。调查问卷显示,61.48%大多同学认为进入专业学院后课程压力增加,同时访谈时不少同学也表达了课下作业增多,课程增多,这一点在调查问卷中也有体现,75.41%的同学选择了自己大量的课余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在目前个人的状态选择上有43.44%的同学选择了很忙很累,24.59%的同学选择了充实有条理,而有27.87%同学选择了平静悠闲。在访谈的过程中,尤其发现女生在适应专业学院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的难度大于男生。针對学习有困难课程的原因,有31.97%同学认为是由于进度快,39.34%的同学认为由于课程难。
通过调查问卷及面對面的访谈了解到,专业学院的新生适应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方面,诸如专业学院课程的难度增加、课业负担增重、教师上课进程快、联系任课教师不是很方便等问题及因生活环境、朋友圈的新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思想上的小波动,另外,加上大学本科的选课制,更导致了行政班级认同度低,凝聚力不够强,归属感有待提高等问题。在问卷调查中,大家就此也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建议。那就是在学习方面希望有一定的方式途径获取帮助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困惑,增加行政班级凝聚力、归属感的问题等。
三、解决专业学院新生适应性问题的思考
(一)发动党员、积极分子的带头模范作用
发挥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先锋模范和骨干带头作用,在思想上、学习上、工作上和生活上等各个方面发挥好榜样作用。正如俗语所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要努力做到思想先进,学习优秀,工作积极,为人正派,生活热情等,在同学中树立起大学生党员的良好形象,带动和影响广大同学共同进步,增强凝聚力,为更好地适应专业学院的学习、生活做好模范作用。
(二)重视、强化仪式教育的作用
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仪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充满了各种仪式。概括来说,这些仪式的目的不外乎纪念历史、展示形象、传递信念、传承文化等。“仪式本身自出现之时就同时成为一种教育的手段,它蕴涵着非常丰富的教育功能与教育意义。”近年来,学校也越来越重视通过仪式教育的手段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人文素质和规范道德行为,如举行成人仪式、升旗仪式、入党仪式、入团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等。
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一向重视仪式教育,并在新生分流入专业学院式举行了迎新典礼、迎新晚会、首日教育等系列仪式活动。以期专业学院新生對学院、学院专业及专业学院学习有一个系统详细的了解,尽快完成角色转换,增强分流后新生的学院归属感,为专业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建立班级学习小组,重视学风建设
建立班级学习小组,选择既有责任感、又甘愿为大家服务且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或班干部负责组织,對大家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以灵活的形式在班级学习小组中进行讨论解决(班级学习小组可在社区活动区或会议室、或借用校园小教室或校园草坪等组织集中讨论,也可网络集中,在班级QQ论坛或班级飞信群中进行讨论;或在学习上有疑问同学个人直接找班级学习小组个别成员做一對一的交流讨论等)。對于班级学习小组共同解决不了的学习疑问或难题,再由学习小组负责人负责联系或约见任课老师进行解释答疑。
做座谈的过程中,同学们對于建立班级学习小组赞同度最高。同学们认为这种方式不但高效的解决了大家在学习上的困难,同时,也有利于班级同学更好的相互了解、沟通,增强了大家的集体意识,弥补了选课制下班级同学之间难于集中、很难进一步面對面沟通了解的不足。
(四)强化导师制和导生制的作用
在大二开学初,以导师制的形式鼓励新生与专业教师进行交流,帮助教师做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工作,既让学生提前接触到专业研究的相关知识,不定期地举办学生座谈会,邀请高年级同学或该专业正在攻读研究生的学长学姐做导生,从学生的角度浅谈个人對专业学习的心得体会和對学员的具体的了解认识。高校应该制定政策,鼓励专业教师,特别是资深教授担任本科班级的班导师,在专业学习方面加强专业引导,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认知,达到学生爱学校、爱学院、爱专业的效果。
(五)强调班集体活动,增强专业班级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在分专业之后,由于新班级的学生来自不同的班级,相互之间不是很熟悉,再加上进入专业学院后学习压力增加,在专业班级内学生之间的互动比较少,因此,学生难以對专业班级产生归属感和较强的凝聚力,给班风学风建设带来很大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发动班委,辅导员、班导师和导生多参与,举办特色班级活动或主题团日活动等,例如知识竞答、学习小茶话、拔河比赛等活动来增加班级同学之间的交流、接触,从而增强大家的归属感、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综上,学风建设是高校教育的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的工作,也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关注专业学院新生的适应问题,强调专业学院新生的学习,尽快实现学生的角色转换,学习方式的转变,培育良好的学习习惯,對于新生三年,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有不可磨灭的影响,在当前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下培育学生良好地学习习惯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