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系统式家庭治疗是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流派,以系统的思维看待个体的症状,以资源取向解决问题。以系统式家庭治疗的理念来理解中小学生拒学行为背后的原因,更关注个体成长中的系统性及改变中的过程性,对个体的症状进行阳性赋义。
【关键词】系统家庭治疗;资源取向;拒学行为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20)16-0014-03
【作者简介】吴凡,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江苏苏州,215021)教师,一级教师。
以家庭系统的观点来看,家庭成员(爸爸、妈妈、孩子)之间是相互依赖和影响的,家庭系统中某个成员出现了问题,其实是整个系统出了问题。将个体的拒学行为放到家庭系统中,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家庭故事,同样也会对学生的拒学行为有更深刻的理解。
1.家庭情绪或关系系统的基石是三角关系。
当焦虑存在于两人系统时,可能会将最脆弱的重要他人拉进关系中,通常是情感分化较低的儿童,从而形成三角关系,三角化就成为压力之下两人系统达到稳定的常见方式。在这样的三角关系中,不能解决父母焦虑问题的儿童往往被贴上“病人”的标签。
二年级的乐乐(化名)是个皱着眉头的腼腆小男孩,开学后就不愿意上学,每天进校门都是一场拉锯战。父母和老师从学习方法、人际关系等方面找了原因,但都无济于事。
经了解,乐乐的爸爸是工程师,妈妈是公司职员,平日里两人工作都很忙碌。一年前,弟弟出生了,实在无暇顾及两个孩子的妈妈把乐乐送去了爷爷奶奶家。暑假结束的前一个星期,爷爷出差,独自在家照顾乐乐的奶奶不幸摔倒,乐乐镇定地给爸爸和120急救中心拨打了电话。开学后,乐乐又被接回了自己家,爸爸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还要请假去医院看望奶奶,深夜才能回家,而妈妈和外婆则需要照顾年幼的弟弟。
爸爸一直都以小男子汉的标准教养乐乐,要他照顾爷爷奶奶、爱护弟弟和妈妈,有时还会和乐乐说说家庭的经济情况。乐乐在辅导室皱着眉头叹着气:“钱钱钱,没有钱可怎么办?”
在家庭三角关系模式的背景下,對乐乐的拒学行为有全新的认识和定义:爸爸的忙碌和缺位,家中焦虑的情绪氛围,让乐乐成了家里的“小爸爸”。在他的潜意识中,只要自己留在家里承担照顾妈妈、奶奶和弟弟的责任,爸爸就可以安心去工作,为这个家庭承担经济的压力。
家庭系统出现问题会影响每一位家庭成员,此时,不要过于关注个体的问题,而是关注问题产生的环境和背景,以及家庭成员是怎么应对的。从这个角度看,乐乐的拒学行为就不再是问题,父母能看到孩子对家的忠诚。如果父母控制自己的焦虑,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家庭成员都回归到原本的位置,乐乐的拒学行为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改善。
2.家庭对特定情景问题的表达———症状。
当父母来到心理辅导室的时候,他们对孩子身上发生的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并把焦点集中在孩子的“问题”上,期望咨询师给出建议来解决孩子的症状。系统式家庭治疗认为产生问题的原因来自家庭的模式,重视关系和家庭的规则多于对个体症状的关注,并且以调整家庭关系为主、消除症状为辅。
七年级的雯雯(化名)被妈妈拉进了心理辅导室,一个星期内,数学老师因为雯雯没写作业找了3次家长。“她从小就是个‘撒谎精’,每次都告诉我作业全部完成了,结果要么没做要么抄一下。老师,你说这都初中了,还骗人不写作业,以后怎么中考?老师,你可得帮她改掉撒谎的坏毛病!”妈妈义愤填膺地说道。
雯雯是个看起来很乖巧的女孩,因为父母忙于工作,雯雯从小都是由爷爷奶奶照顾,一家五口人住在一起。爷爷奶奶非常宠爱雯雯,每次都会满足雯雯的需要。进入中学后,妈妈接管了雯雯的学习,发现雯雯的数学作业情况不理想,甚至在物理、生物等学科上也有这样的苗头。在心理辅导室里,妈妈不断批评雯雯不愿学习、写作业,三句不离“撒谎”,希望能得到合适的建议矫正雯雯的坏习惯。
咨询师询问家庭情况后了解到,妈妈认定“撒谎”和奶奶有关,奶奶经常会带着雯雯出去玩,买很多好吃的、好玩的,却让孩子瞒着妈妈。每次妈妈教育雯雯后,奶奶立马会去安慰,让妈妈的教育功亏一篑。原本不太和谐的婆媳关系,因为雯雯的“撒谎”变得愈发紧张。每次看到女儿和婆婆关系那么融洽,自己却对孩子的教育无能为力,雯雯的妈妈都有深深的无力感。
咨询师试着将探索雯雯“撒谎”、不写作业的问题,转化为探索家庭的规则是如何允许这种行为存在的,并赋予症状阳性定义。雯雯奶奶的性格颇为强势,在家庭结构中,奶奶和妈妈存在着对家庭控制权的争夺,而对雯雯的教养则成了双方隐形的“战场”。在循环提问中,妈妈意识到由于雯雯是由奶奶带大的,自己在潜意识里拒绝接受这个女儿。咨询师进一步引导妈妈对雯雯不写作业、“撒谎”这一症状进行新的理解,可能是雯雯察觉到了妈妈对自己的不接纳,如果妈妈能打心眼里接纳雯雯,接纳不如意的学习成绩,接纳不完美的状态,雯雯的症状也会随之缓解。
系统式家庭治疗为拒学行为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考角度,将从个体模式看问题,变为更全面、系统性地解决问题,不仅帮助家庭和学校开阔了视野,也能更好地、更深入地理解每一个有拒学行为的孩子,从而真正地关怀、共情、理解和帮助他们。
1.关注个体成长中的系统性。
家庭成员彼此之间具有交互作用,孩子的拒学行为其实反映了整个家庭系统出现的某些问题。将问题转化为关系,将家庭视为一个整体,家庭中的某些改变才有可能发生。只要系统变了,系统中的一切都会改变;系统中的一个人发生了改变,其他人也会有变化。
2.关注个体改变中的过程性。
拒学行为的改善是一个过程性的变化,结果和过程有时不宜分得太清,所有呈现出来的结果都可能变为下一个阶段的前因,而所有过程的呈现,也可以说是上一个阶段的结果。系统具有动态的特点,随着人、事、物的改变而改变,家庭的面貌在改变,孩子的拒学行为也会发生改变。家庭中的成员要试着接纳孩子有拒学的“症状”,并在改善关系中缓解问题。
3.关注个体症状的阳性赋义。
症状是一种信号,反映家庭系统的失衡。拒学这一症状也让家长停下脚步来关注孩子的情况,关注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重新审视家庭的规则和结构。症状未必都是坏事,从全新的角度予以积极的解释,更有利于了解孩子,帮助其成长。
[1]戈登堡.家庭治疗概论[M].李正云,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萨尔瓦多·米纽秦,迈克尔·D·雷特,夏尔曼·博尔达.大师的手艺与绝活[M].曾林,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阿里斯特·冯·施利佩,约亨·施魏策.系统治疗与咨询教科书[M].史靖宇,赵旭东,盛晓春,译.北京:商务印刷馆,2018.
【关键词】系统家庭治疗;资源取向;拒学行为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20)16-0014-03
【作者简介】吴凡,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江苏苏州,215021)教师,一级教师。
一、从家庭系统的角度理解拒学的问题与症状
以家庭系统的观点来看,家庭成员(爸爸、妈妈、孩子)之间是相互依赖和影响的,家庭系统中某个成员出现了问题,其实是整个系统出了问题。将个体的拒学行为放到家庭系统中,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家庭故事,同样也会对学生的拒学行为有更深刻的理解。
1.家庭情绪或关系系统的基石是三角关系。
当焦虑存在于两人系统时,可能会将最脆弱的重要他人拉进关系中,通常是情感分化较低的儿童,从而形成三角关系,三角化就成为压力之下两人系统达到稳定的常见方式。在这样的三角关系中,不能解决父母焦虑问题的儿童往往被贴上“病人”的标签。
二年级的乐乐(化名)是个皱着眉头的腼腆小男孩,开学后就不愿意上学,每天进校门都是一场拉锯战。父母和老师从学习方法、人际关系等方面找了原因,但都无济于事。
经了解,乐乐的爸爸是工程师,妈妈是公司职员,平日里两人工作都很忙碌。一年前,弟弟出生了,实在无暇顾及两个孩子的妈妈把乐乐送去了爷爷奶奶家。暑假结束的前一个星期,爷爷出差,独自在家照顾乐乐的奶奶不幸摔倒,乐乐镇定地给爸爸和120急救中心拨打了电话。开学后,乐乐又被接回了自己家,爸爸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还要请假去医院看望奶奶,深夜才能回家,而妈妈和外婆则需要照顾年幼的弟弟。
爸爸一直都以小男子汉的标准教养乐乐,要他照顾爷爷奶奶、爱护弟弟和妈妈,有时还会和乐乐说说家庭的经济情况。乐乐在辅导室皱着眉头叹着气:“钱钱钱,没有钱可怎么办?”
在家庭三角关系模式的背景下,對乐乐的拒学行为有全新的认识和定义:爸爸的忙碌和缺位,家中焦虑的情绪氛围,让乐乐成了家里的“小爸爸”。在他的潜意识中,只要自己留在家里承担照顾妈妈、奶奶和弟弟的责任,爸爸就可以安心去工作,为这个家庭承担经济的压力。
家庭系统出现问题会影响每一位家庭成员,此时,不要过于关注个体的问题,而是关注问题产生的环境和背景,以及家庭成员是怎么应对的。从这个角度看,乐乐的拒学行为就不再是问题,父母能看到孩子对家的忠诚。如果父母控制自己的焦虑,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家庭成员都回归到原本的位置,乐乐的拒学行为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改善。
2.家庭对特定情景问题的表达———症状。
当父母来到心理辅导室的时候,他们对孩子身上发生的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并把焦点集中在孩子的“问题”上,期望咨询师给出建议来解决孩子的症状。系统式家庭治疗认为产生问题的原因来自家庭的模式,重视关系和家庭的规则多于对个体症状的关注,并且以调整家庭关系为主、消除症状为辅。
七年级的雯雯(化名)被妈妈拉进了心理辅导室,一个星期内,数学老师因为雯雯没写作业找了3次家长。“她从小就是个‘撒谎精’,每次都告诉我作业全部完成了,结果要么没做要么抄一下。老师,你说这都初中了,还骗人不写作业,以后怎么中考?老师,你可得帮她改掉撒谎的坏毛病!”妈妈义愤填膺地说道。
雯雯是个看起来很乖巧的女孩,因为父母忙于工作,雯雯从小都是由爷爷奶奶照顾,一家五口人住在一起。爷爷奶奶非常宠爱雯雯,每次都会满足雯雯的需要。进入中学后,妈妈接管了雯雯的学习,发现雯雯的数学作业情况不理想,甚至在物理、生物等学科上也有这样的苗头。在心理辅导室里,妈妈不断批评雯雯不愿学习、写作业,三句不离“撒谎”,希望能得到合适的建议矫正雯雯的坏习惯。
咨询师询问家庭情况后了解到,妈妈认定“撒谎”和奶奶有关,奶奶经常会带着雯雯出去玩,买很多好吃的、好玩的,却让孩子瞒着妈妈。每次妈妈教育雯雯后,奶奶立马会去安慰,让妈妈的教育功亏一篑。原本不太和谐的婆媳关系,因为雯雯的“撒谎”变得愈发紧张。每次看到女儿和婆婆关系那么融洽,自己却对孩子的教育无能为力,雯雯的妈妈都有深深的无力感。
咨询师试着将探索雯雯“撒谎”、不写作业的问题,转化为探索家庭的规则是如何允许这种行为存在的,并赋予症状阳性定义。雯雯奶奶的性格颇为强势,在家庭结构中,奶奶和妈妈存在着对家庭控制权的争夺,而对雯雯的教养则成了双方隐形的“战场”。在循环提问中,妈妈意识到由于雯雯是由奶奶带大的,自己在潜意识里拒绝接受这个女儿。咨询师进一步引导妈妈对雯雯不写作业、“撒谎”这一症状进行新的理解,可能是雯雯察觉到了妈妈对自己的不接纳,如果妈妈能打心眼里接纳雯雯,接纳不如意的学习成绩,接纳不完美的状态,雯雯的症状也会随之缓解。
二、系统式家庭治疗对拒学行为的启示
系统式家庭治疗为拒学行为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考角度,将从个体模式看问题,变为更全面、系统性地解决问题,不仅帮助家庭和学校开阔了视野,也能更好地、更深入地理解每一个有拒学行为的孩子,从而真正地关怀、共情、理解和帮助他们。
1.关注个体成长中的系统性。
家庭成员彼此之间具有交互作用,孩子的拒学行为其实反映了整个家庭系统出现的某些问题。将问题转化为关系,将家庭视为一个整体,家庭中的某些改变才有可能发生。只要系统变了,系统中的一切都会改变;系统中的一个人发生了改变,其他人也会有变化。
2.关注个体改变中的过程性。
拒学行为的改善是一个过程性的变化,结果和过程有时不宜分得太清,所有呈现出来的结果都可能变为下一个阶段的前因,而所有过程的呈现,也可以说是上一个阶段的结果。系统具有动态的特点,随着人、事、物的改变而改变,家庭的面貌在改变,孩子的拒学行为也会发生改变。家庭中的成员要试着接纳孩子有拒学的“症状”,并在改善关系中缓解问题。
3.关注个体症状的阳性赋义。
症状是一种信号,反映家庭系统的失衡。拒学这一症状也让家长停下脚步来关注孩子的情况,关注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重新审视家庭的规则和结构。症状未必都是坏事,从全新的角度予以积极的解释,更有利于了解孩子,帮助其成长。
【参考文献】
[1]戈登堡.家庭治疗概论[M].李正云,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萨尔瓦多·米纽秦,迈克尔·D·雷特,夏尔曼·博尔达.大师的手艺与绝活[M].曾林,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阿里斯特·冯·施利佩,约亨·施魏策.系统治疗与咨询教科书[M].史靖宇,赵旭东,盛晓春,译.北京:商务印刷馆,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