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向全党明确提出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作为担负着培养人才重任的高等学校,贯彻落实这一目标就是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文章探讨了和谐校园的内涵、核心及构建和谐校园的机制。
【关键词】 高校 和谐校园 内涵 核心 机制
胡锦涛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落实中央坚持科学发展观,作为高等学校,根本任务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创建和谐校园,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努力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一、全面把握和谐校园的内涵
和谐校园即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
和谐校园是以人为本的校园,学校以教师为本,教师以学生为本,学生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本,即以天下为己任。
和谐校园是法制校园,大家都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维护制度和纪律的制约。
和谐校园是诚信校园,大家都以讲诚信作为基本准则,弄虚作假、考试舞弊、学术不正之风等就能得到有效控制。
和谐校园是大爱校园,师生员工和睦相处,校园充满爱心,扶危济困,不仅是每个人应尽职责,而且成为一种享受、一种情操、一种自觉。
和谐校园是包容校园,思想自由,个性发展,学术民主,各种利益、爱好、习俗相融相汇,兼容兼包。
和谐校园是稳定校园,自有一套解决各类矛盾和冲突的程序和办法,有敏感的预警机制和有效的矛盾疏导机制,学校能运用经济、行政等手段,将矛盾化解在校内,化解在萌芽状态。
和谐校园是学习型校园,形成自觉学习、终身学习的风气,使师生素质不断提高,从更高层次上观察和处理前进中的问题,从更广角度上建立和营造新的和谐关系。
总之,要努力创建的和谐校园,从经济层面看,是在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学校规模快速扩大、实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教职工福利待遇稳步提高、安居乐教的校园;从社会层面看,是机构设置和利益格局比较合理,绝大多数人能分享改革和发展的收益和成果,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的校园;从政治层面看,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民主政治比较健全的校园;从制度层面看,是行政依制管理,人际关系依制调节的校园;从文化层面看,是党政协调、全院凝聚力强的校园;从协调发展层面看,学校不但有和谐融洽的育人环境,还有民主活泼的学术环境、安全稳定的周边环境、服务社会的信誉环境、接轨世界的开放环境。
二、始终坚持和谐校园的核心
和谐校园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首先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大学是现代社会特殊的精神领域,它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存在,而大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人文精神。大学人文精神是长期历史积淀的产物,它体现着大学对人生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怀,同时又以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形式约束着大学人的行为,显示着大学不同于其他机构的气质特征。爱因斯坦说过,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种和谐发展的人;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情感,那才是最基本的。可见,人文精神的教育,在以人为本,创建和谐校园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多么重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使学生多一份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突破狭隘的谋生瓶颈,更多地关注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这也是高校对国家应该承担的最基本的责任和义务。人文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坚持以人为本,其次在人才管理模式上要强调人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就是在制定政策、做各项工作时,将学生、老师以及管理者都作为平等的主体,使我们的政策和工作真正体现强烈的人文关怀意识。人性化管理的核心,是要通过教学管理、教学运行和环境氛围的培养来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和博学奋进的精神,使学生的志趣和激情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人性化管理的根本,就是要为学生成长提供全面的服务,全面关爱学生。
实现人性化管理,首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尊重学生的爱好和志趣,尊重学生的追求和创造。学校的管理干部、教师和职工都应该把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决策的重要参考。教育者应该以学生为出发点,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来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包括以学生评审教学效果为主要内容的教学互动机制;以辅导员联系家长和导师以及管理人员轮流进驻学生宿舍为主要内容的一线调研机制;以心理咨询为主要内容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以丰富多彩文化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机制;以完善助学款、奖学金、特困补助、勤工助学、减免学费等助学措施为主要内容的贫困学生救助机制等。
坚持以人为本,还应该强调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实行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的本质是在明确责任的前提下,培养学生鲜明的个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他们有主见、有韧性、有活力。
实现个性化教育,首先要以教师的个性魅力来带动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在教学活动中做到教学有特点。其次要积极引导学生独特个性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更自由的学习、交流环境;多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观点的途径,多倾听和落实学生的合理要求;加大学分制的执行力度,帮助学生选好课、选对课。第三,要因材施教。要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和特长,分类指导。要按照“和而不同”的人文精神,致力打造有利于人的个性发展的良好环境,促进人的个性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学生个性素质的高低是评价和谐校园构建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尺度;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标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表的权威性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教育的过程是学生人生感受和经验体会的过程。学生在主动学习、主体实践、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在知、情、意、行诸方面协调发展;在培养适应社会要求所必需的各种基本素质的同时实现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特长充分展现,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同时在人才培养环境上要努力营造一个“大爱”的校园环境。首先,它要求学校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把每一个教职工的事业追求和学生的人生追求与学校的总体目标有机统一起来。其次,它要求每一位教师要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思想,热爱自己的学校、工作和学生,自觉维护学校的名誉和地位,对于学校在管理上、建设上存在的问题,敢于提出建议。第三,它还要求每一个后勤管理服务人员,要树立从小事做起的观念,以师生的合理要求为工作的出发点,为大家创造优质的生活环境。
三、不断探究和谐校园的机制
创建和谐校园,关键是要不断探究和谐校园的生成机制和运行机制,有效整合学校资源,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校园各种力量的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
1、构建上下通畅的用人机制
和谐校园首先应当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校园。在业务上要坚决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在政治上要引导和发展师生员工政治参与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在文化上要不断提升师生员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要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努力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给教职工提供良好的发展、创新空间,营造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校园氛围,构建上下通畅的用人机制,挖掘人才潜力,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学校全体成员各司其职,各享其成。
2、构建公平合理的利益机制
和谐校园是学校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均衡和协调的校园。校园活力的源泉在于人们对自身经济利益和发展利益的追求,利益均衡机制也是和谐校园的动力机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创建和谐校园就是要妥善协调和处理好学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一是必须坚持以广大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抓准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与不同部门的具体利益的结合点。二是高度重视和维护群众最现实、最关心的利益,特别要关心特困职工和特困大学生的利益,通过扶贫帮困,让他们共享改革建设的成果。三是要建立健全学校利益的沟通渠道和利益诉求机制。要建立以利益调节为核心的利益整合机制,规范对话和协商机制,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具体化,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四是要教育引导师生员工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用长远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社会公平是社会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必须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既避免差距悬殊,又防止平均主义倾向。一定的收入差距常常是追求效率的必然代价,有时为了追求效率甚至不得不牺牲一点公平,这正是在现有发展过程中要达到的公平与效率的最佳耦合。
3、构建排忧解难的矛盾疏导机制
和谐校园应是能有效化解内部矛盾的校园。在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四个多样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学校一些轻微的利益的矛盾如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就可能引发出更加激烈的矛盾冲突。因此,必须构建排忧解难的矛盾疏导机制,综合运用经济、行政等手段依法及时地处理好各类矛盾问题。
用不同质的方法解决不同质的矛盾,这是解决矛盾的根本原则。要防止人民内部矛盾激化走向冲突和对抗,就必须构建规范的利益表达诉求机制和矛盾的发现与反馈机制,着力将监督关口前移,使信息准确通畅,力求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要围绕师生员工关注的问题,建立公正、公开的管理机制,健全和落实教代会制度和校务公开制度,给广大教职工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全力营造民主平等、团结尊重的校园环境。
4、构建运转高效的社会预警机制
和谐校园应当是稳定的校园。要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落实维护校园稳定的工作责任制。一方面,要建立校园有关稳定工作的信息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民主渠道,反映群众意愿,及时合理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另一方面,要针对影响校园稳定的各种因素,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映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校园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建立预警机制和应急机制,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在组织上要协调一致,在物质上要充分保障,这样才能做到早有预案、反映迅速、处置果断、有法可依。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的共同理想;创建和谐校园,是我们的共同目标。我们应该不懈奋斗,为和谐校园的创建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双锁、易秀龙:浅论现代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J],理论月刊,2005(11).
[2]陈泰丰: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与探索[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关键词】 高校 和谐校园 内涵 核心 机制
胡锦涛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落实中央坚持科学发展观,作为高等学校,根本任务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创建和谐校园,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努力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一、全面把握和谐校园的内涵
和谐校园即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
和谐校园是以人为本的校园,学校以教师为本,教师以学生为本,学生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本,即以天下为己任。
和谐校园是法制校园,大家都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维护制度和纪律的制约。
和谐校园是诚信校园,大家都以讲诚信作为基本准则,弄虚作假、考试舞弊、学术不正之风等就能得到有效控制。
和谐校园是大爱校园,师生员工和睦相处,校园充满爱心,扶危济困,不仅是每个人应尽职责,而且成为一种享受、一种情操、一种自觉。
和谐校园是包容校园,思想自由,个性发展,学术民主,各种利益、爱好、习俗相融相汇,兼容兼包。
和谐校园是稳定校园,自有一套解决各类矛盾和冲突的程序和办法,有敏感的预警机制和有效的矛盾疏导机制,学校能运用经济、行政等手段,将矛盾化解在校内,化解在萌芽状态。
和谐校园是学习型校园,形成自觉学习、终身学习的风气,使师生素质不断提高,从更高层次上观察和处理前进中的问题,从更广角度上建立和营造新的和谐关系。
总之,要努力创建的和谐校园,从经济层面看,是在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学校规模快速扩大、实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教职工福利待遇稳步提高、安居乐教的校园;从社会层面看,是机构设置和利益格局比较合理,绝大多数人能分享改革和发展的收益和成果,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的校园;从政治层面看,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民主政治比较健全的校园;从制度层面看,是行政依制管理,人际关系依制调节的校园;从文化层面看,是党政协调、全院凝聚力强的校园;从协调发展层面看,学校不但有和谐融洽的育人环境,还有民主活泼的学术环境、安全稳定的周边环境、服务社会的信誉环境、接轨世界的开放环境。
二、始终坚持和谐校园的核心
和谐校园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首先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大学是现代社会特殊的精神领域,它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存在,而大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人文精神。大学人文精神是长期历史积淀的产物,它体现着大学对人生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怀,同时又以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形式约束着大学人的行为,显示着大学不同于其他机构的气质特征。爱因斯坦说过,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种和谐发展的人;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情感,那才是最基本的。可见,人文精神的教育,在以人为本,创建和谐校园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多么重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使学生多一份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突破狭隘的谋生瓶颈,更多地关注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这也是高校对国家应该承担的最基本的责任和义务。人文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坚持以人为本,其次在人才管理模式上要强调人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就是在制定政策、做各项工作时,将学生、老师以及管理者都作为平等的主体,使我们的政策和工作真正体现强烈的人文关怀意识。人性化管理的核心,是要通过教学管理、教学运行和环境氛围的培养来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和博学奋进的精神,使学生的志趣和激情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人性化管理的根本,就是要为学生成长提供全面的服务,全面关爱学生。
实现人性化管理,首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尊重学生的爱好和志趣,尊重学生的追求和创造。学校的管理干部、教师和职工都应该把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决策的重要参考。教育者应该以学生为出发点,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来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包括以学生评审教学效果为主要内容的教学互动机制;以辅导员联系家长和导师以及管理人员轮流进驻学生宿舍为主要内容的一线调研机制;以心理咨询为主要内容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以丰富多彩文化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机制;以完善助学款、奖学金、特困补助、勤工助学、减免学费等助学措施为主要内容的贫困学生救助机制等。
坚持以人为本,还应该强调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实行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的本质是在明确责任的前提下,培养学生鲜明的个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他们有主见、有韧性、有活力。
实现个性化教育,首先要以教师的个性魅力来带动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在教学活动中做到教学有特点。其次要积极引导学生独特个性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更自由的学习、交流环境;多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观点的途径,多倾听和落实学生的合理要求;加大学分制的执行力度,帮助学生选好课、选对课。第三,要因材施教。要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和特长,分类指导。要按照“和而不同”的人文精神,致力打造有利于人的个性发展的良好环境,促进人的个性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学生个性素质的高低是评价和谐校园构建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尺度;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标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表的权威性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教育的过程是学生人生感受和经验体会的过程。学生在主动学习、主体实践、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在知、情、意、行诸方面协调发展;在培养适应社会要求所必需的各种基本素质的同时实现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特长充分展现,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同时在人才培养环境上要努力营造一个“大爱”的校园环境。首先,它要求学校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把每一个教职工的事业追求和学生的人生追求与学校的总体目标有机统一起来。其次,它要求每一位教师要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思想,热爱自己的学校、工作和学生,自觉维护学校的名誉和地位,对于学校在管理上、建设上存在的问题,敢于提出建议。第三,它还要求每一个后勤管理服务人员,要树立从小事做起的观念,以师生的合理要求为工作的出发点,为大家创造优质的生活环境。
三、不断探究和谐校园的机制
创建和谐校园,关键是要不断探究和谐校园的生成机制和运行机制,有效整合学校资源,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校园各种力量的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
1、构建上下通畅的用人机制
和谐校园首先应当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校园。在业务上要坚决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在政治上要引导和发展师生员工政治参与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在文化上要不断提升师生员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要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努力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给教职工提供良好的发展、创新空间,营造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校园氛围,构建上下通畅的用人机制,挖掘人才潜力,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学校全体成员各司其职,各享其成。
2、构建公平合理的利益机制
和谐校园是学校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均衡和协调的校园。校园活力的源泉在于人们对自身经济利益和发展利益的追求,利益均衡机制也是和谐校园的动力机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创建和谐校园就是要妥善协调和处理好学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一是必须坚持以广大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抓准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与不同部门的具体利益的结合点。二是高度重视和维护群众最现实、最关心的利益,特别要关心特困职工和特困大学生的利益,通过扶贫帮困,让他们共享改革建设的成果。三是要建立健全学校利益的沟通渠道和利益诉求机制。要建立以利益调节为核心的利益整合机制,规范对话和协商机制,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具体化,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四是要教育引导师生员工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用长远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社会公平是社会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必须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既避免差距悬殊,又防止平均主义倾向。一定的收入差距常常是追求效率的必然代价,有时为了追求效率甚至不得不牺牲一点公平,这正是在现有发展过程中要达到的公平与效率的最佳耦合。
3、构建排忧解难的矛盾疏导机制
和谐校园应是能有效化解内部矛盾的校园。在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四个多样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学校一些轻微的利益的矛盾如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就可能引发出更加激烈的矛盾冲突。因此,必须构建排忧解难的矛盾疏导机制,综合运用经济、行政等手段依法及时地处理好各类矛盾问题。
用不同质的方法解决不同质的矛盾,这是解决矛盾的根本原则。要防止人民内部矛盾激化走向冲突和对抗,就必须构建规范的利益表达诉求机制和矛盾的发现与反馈机制,着力将监督关口前移,使信息准确通畅,力求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要围绕师生员工关注的问题,建立公正、公开的管理机制,健全和落实教代会制度和校务公开制度,给广大教职工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全力营造民主平等、团结尊重的校园环境。
4、构建运转高效的社会预警机制
和谐校园应当是稳定的校园。要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落实维护校园稳定的工作责任制。一方面,要建立校园有关稳定工作的信息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民主渠道,反映群众意愿,及时合理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另一方面,要针对影响校园稳定的各种因素,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映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校园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建立预警机制和应急机制,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在组织上要协调一致,在物质上要充分保障,这样才能做到早有预案、反映迅速、处置果断、有法可依。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的共同理想;创建和谐校园,是我们的共同目标。我们应该不懈奋斗,为和谐校园的创建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双锁、易秀龙:浅论现代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J],理论月刊,2005(11).
[2]陈泰丰: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与探索[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