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自1995年至今二十年以来,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从无至有、从少到多。通过整理和研究有关文献发现,从幼儿园教师到中职学校、独立学校,再到知名高校;从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再到高层教育管理人员及领导;可以说不仅数量上有所增加,研究层次与质量也有所突破。在研究对象、研究方式上不拘泥于单一;在总结成因方面从多个角度入手,辩证思考;在这基础上还能对教师职业倦怠这种普遍现象提出缓解与改善对策。本文在总体综述此类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了反思与展望。
关键词: 教师职业倦怠 文献综述 影响
一、引言
职业倦怠一词最早是在1974年由一位来自美国的精神病学家Freudenberger提出来的。随之以后,针对各行各业有关职业倦怠的研究逐渐兴起,迅速发展。目前,有关职业倦怠的定义各种各样,层出不穷。Maslach和Jackson对职业倦怠给予这样的界定:“职业倦怠是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1]这段定义阐释了职业倦怠就是个体在工作中,由于心理和生理上精力的耗尽和对自我评价过低,感受不到自身价值导致对服务对象表现出厌倦和冷漠的现象。教师职业是有别于其他职业的一种特殊行业,随着职业倦怠这个名词的提出,教师职业倦怠被研究者广泛关注。本文涉及的文献是1995年~2015年二十年间有关教师职业倦怠的资料,并在整理和分析这些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综述与反思。
二、文献资料概况
从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维普网各大文献资源库搜集了自1995年至今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文献资料,总计有2498篇,其中博硕士论文是自2003年才陆续出现共计296篇,具体见下表1和表2.
注:
1.资料来源于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维普网等。
2.括号里是博硕士论文数量。
3.由于时间原因,2015年统计结果为不完全统计。
从两个表格的数据上我们发现同样的规律,无论是国内研究者还是国外研究者,都将教师职业倦怠视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文献资料同样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直至今天仍然是一个热门的话题。
在关于教师职业倦怠这个话题下,国内外专家学者从各个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从中小学具体到各大高校,从农村到城市再到偏远地区,从年轻的新手教师到资历深厚的老教师,从不同性别到不同学历,甚至具体到各个学科的教师倦怠成因都不相同,教师行业区别于其他行业有着特有的性质,这就是此话题研究的可行性所在。
三、教师职业倦怠的定义与成因
国内外学者对教师职业倦怠给予了不同分类与分析,Beaucage将教师职业倦怠分为四阶段,被称为四阶段论[2]。随着职业生涯的发展,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特征。第一是狂热期,一般刚入职的年轻教师都有激情澎湃期,此时他们对工作有着疯狂的热情,对未来发展充满希望。第二是停滞期,这阶段教师表现为工作效率低,缺乏激情,但仍努力工作。第三是挫折期,教师在这个阶段已经感受到疲惫不堪,被负面情绪所左右。第四是冷漠期,教师到这个时期已经完全对职业失去信心,并产生厌倦,觉得人生无价值可言,生理和心理承受着巨大的损失。Borg提出教师职业倦怠的压力来源,将它归结为五因素[3]:一是教学对象的行为,如很多学生不服从管理,捣乱秩序,恶语中伤教师等;二是工作环境,包括学校的硬件设施不合格,环境差等;三是人际关系,如同事之间竞争,与上级管理者有矛盾等;四是工作程度,如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超负荷等;五是学校性质,像外界对学校不同的期望,学校内部不同的文化氛围等。Forman则总结出比五因素再增加两个因素,即教师与家人的关系和教师本身个人能力不足[4]。
国内研究者多采用问卷测量的方法进行研究,王芳,许燕将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总结为四个维度:一是疲惫感,来自于情绪。教师工作的工作量之大是众所周知的,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是教师行业要时刻保持高度紧张的状态,时刻为学生解决学业上及人生中大大小小的问题,由于教师担任为人师表的责任,这种情绪上的疲惫感无处释放,导致对教育对象产生冷漠、无力的感觉。二是疏离感,来自于人际交流。教师工作鲜少有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大部分时间都是与学生共处,图书馆、计算机都是教师工作的亲密伙伴[5],有时负面的情绪无法排泄,特别是由于性格差异,很多教师不爱与人交流,导致与外界产生距离感,从而产生倦怠。三是无意义感,来自于工作。教师工作的成就感是源远流长的并不是立竿见影的,这让教师对工作缺乏信心,缺乏成就感,导致倦怠现象。四是耗尽感,来自于知识。这是中国教师特有的,围绕课本教书的教师将毕生所学传授给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的更新,课改的不断更新,教师有知识匮乏感,产生倦怠[6]。 四、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与发展趋势
职业倦怠使教师处于一种情感耗尽、知识耗尽、体能耗尽的状态。情感耗尽使教师在学校不能带着热情饱满的状态走进课堂,不能与同事之间维持愉快轻松的状态,甚至会危及家庭及婚姻生活。知识耗尽使教师教学内容、教学能力单一乏味,止步不前,没有更新,懒于创新,逐步走向被淘汰的命运。体能耗尽指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后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经常头痛,胃痛,浑身乏力,抑郁,情绪不稳定[7]。
对教学产生疲惫感的教师对学生缺乏耐心,容易忽视学生的心理状态,不利于学生成长。对教材不能透彻分析和研究,对课程没有钻研耐心与信心。
如今社会提倡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而二者中一旦有一方拒绝沟通,缺乏互相了解的耐心,师生关系就会陷入僵化,很难得到缓解。教师如果得不到学生的信任和喜爱,其工作就会受到很大影响,这样陷入恶性循环,可见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之大。
五、教师职业倦怠的反思与展望
缓解教师职业压力势在必行。在对待这一问题上,许多研究指出,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现象,首先应从教师自身入手,缓解教师职业压力需要学生与家长共同支持,大多数产生倦怠感的教师都是因为在工作中得不到荣誉感和满足感,感受不到自身价值,缺乏自信心,这是根本上的也是尤为重要的一点。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劳逸结合,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在学生接受知识的基础上教师不必过度紧张,共同进步。同时,社会对教师的尊重和肯定也是尤为重要的,有了外界的肯定与支持,增强了教师的自信心,职业压力也得到了缓解[8]。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尤为重要。学校管理组织人员或同事之间,创造舒适和谐的工作氛围可以减轻职业压力,教师遇到困难应善于与人交流,听取不同意见,不能总是一筹莫展,影响工作热情和工作效果。学校管理人员应善于观察教师的行为变化,关心日常生活,可以适当举行一些活动,这样既可以让教师在压力之下得以放松,又可以给教师们更多的在一起交流的机会[9]。
六、结语
职业倦怠已经不是新鲜词汇,各行各业都有职业倦怠,在综述了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文献资料后,笔者发现,关于教师行业的研究更丰富,而其他行业则鲜有人涉足。在中国知网和其他文献资料库中,关于医生职业倦怠所能查询到的仅仅有三篇,关于公务员职业倦怠有五篇,甚至关于工人职业倦怠的研究查询无果。这样的现象是笔者没想到的。这样一种现象是否证明社会对教师职业倦怠过度关注,对其他行业倦怠有所忽略,这是值得深思的。每个行业都有压力,如医生每天面对疾病与痛苦的脸庞,见证生老病死,甚至掌握着生死,其工作性质与工作环境带来的压力直接导致压抑、劳累、疲倦。特别近年来存在的医患关系问题,更是棘手,此类种种都值得关注,工人、农民、司机,这些看似普通简单的行业更是存在诸多问题,而现在国内外对于这些社会普通工作人员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普遍忽视,需要研究者们转换视角与关注点,寻求缓解除教师外大众劳动者的职业倦怠的策略。
参考文献:
[1]Maslach,C,Schaufeli.W.B.Leiter,M.P.Jobburnout.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J].Annual,2001:397-422.
[2]李莹莹,唐海滨,彭勃.象牙塔中的隐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深思[J].中国高等教育,2014,(54-55).
[3]王以仁,陈芳玲,林本乔.教师心理卫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4]温忠麟,刘红云,侯杰泰.调节效应和中介效应[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5]王芳,许燕.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4(5):568-574.
[6]唐芳贵,蒋莉,肖志成.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述评[J].教育与职业,2005(65).
[7]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8]张厚粲.大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Vandenberghe R.
关键词: 教师职业倦怠 文献综述 影响
一、引言
职业倦怠一词最早是在1974年由一位来自美国的精神病学家Freudenberger提出来的。随之以后,针对各行各业有关职业倦怠的研究逐渐兴起,迅速发展。目前,有关职业倦怠的定义各种各样,层出不穷。Maslach和Jackson对职业倦怠给予这样的界定:“职业倦怠是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1]这段定义阐释了职业倦怠就是个体在工作中,由于心理和生理上精力的耗尽和对自我评价过低,感受不到自身价值导致对服务对象表现出厌倦和冷漠的现象。教师职业是有别于其他职业的一种特殊行业,随着职业倦怠这个名词的提出,教师职业倦怠被研究者广泛关注。本文涉及的文献是1995年~2015年二十年间有关教师职业倦怠的资料,并在整理和分析这些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综述与反思。
二、文献资料概况
从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维普网各大文献资源库搜集了自1995年至今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文献资料,总计有2498篇,其中博硕士论文是自2003年才陆续出现共计296篇,具体见下表1和表2.
注:
1.资料来源于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维普网等。
2.括号里是博硕士论文数量。
3.由于时间原因,2015年统计结果为不完全统计。
从两个表格的数据上我们发现同样的规律,无论是国内研究者还是国外研究者,都将教师职业倦怠视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文献资料同样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直至今天仍然是一个热门的话题。
在关于教师职业倦怠这个话题下,国内外专家学者从各个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从中小学具体到各大高校,从农村到城市再到偏远地区,从年轻的新手教师到资历深厚的老教师,从不同性别到不同学历,甚至具体到各个学科的教师倦怠成因都不相同,教师行业区别于其他行业有着特有的性质,这就是此话题研究的可行性所在。
三、教师职业倦怠的定义与成因
国内外学者对教师职业倦怠给予了不同分类与分析,Beaucage将教师职业倦怠分为四阶段,被称为四阶段论[2]。随着职业生涯的发展,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特征。第一是狂热期,一般刚入职的年轻教师都有激情澎湃期,此时他们对工作有着疯狂的热情,对未来发展充满希望。第二是停滞期,这阶段教师表现为工作效率低,缺乏激情,但仍努力工作。第三是挫折期,教师在这个阶段已经感受到疲惫不堪,被负面情绪所左右。第四是冷漠期,教师到这个时期已经完全对职业失去信心,并产生厌倦,觉得人生无价值可言,生理和心理承受着巨大的损失。Borg提出教师职业倦怠的压力来源,将它归结为五因素[3]:一是教学对象的行为,如很多学生不服从管理,捣乱秩序,恶语中伤教师等;二是工作环境,包括学校的硬件设施不合格,环境差等;三是人际关系,如同事之间竞争,与上级管理者有矛盾等;四是工作程度,如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超负荷等;五是学校性质,像外界对学校不同的期望,学校内部不同的文化氛围等。Forman则总结出比五因素再增加两个因素,即教师与家人的关系和教师本身个人能力不足[4]。
国内研究者多采用问卷测量的方法进行研究,王芳,许燕将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总结为四个维度:一是疲惫感,来自于情绪。教师工作的工作量之大是众所周知的,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是教师行业要时刻保持高度紧张的状态,时刻为学生解决学业上及人生中大大小小的问题,由于教师担任为人师表的责任,这种情绪上的疲惫感无处释放,导致对教育对象产生冷漠、无力的感觉。二是疏离感,来自于人际交流。教师工作鲜少有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大部分时间都是与学生共处,图书馆、计算机都是教师工作的亲密伙伴[5],有时负面的情绪无法排泄,特别是由于性格差异,很多教师不爱与人交流,导致与外界产生距离感,从而产生倦怠。三是无意义感,来自于工作。教师工作的成就感是源远流长的并不是立竿见影的,这让教师对工作缺乏信心,缺乏成就感,导致倦怠现象。四是耗尽感,来自于知识。这是中国教师特有的,围绕课本教书的教师将毕生所学传授给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的更新,课改的不断更新,教师有知识匮乏感,产生倦怠[6]。 四、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与发展趋势
职业倦怠使教师处于一种情感耗尽、知识耗尽、体能耗尽的状态。情感耗尽使教师在学校不能带着热情饱满的状态走进课堂,不能与同事之间维持愉快轻松的状态,甚至会危及家庭及婚姻生活。知识耗尽使教师教学内容、教学能力单一乏味,止步不前,没有更新,懒于创新,逐步走向被淘汰的命运。体能耗尽指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后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经常头痛,胃痛,浑身乏力,抑郁,情绪不稳定[7]。
对教学产生疲惫感的教师对学生缺乏耐心,容易忽视学生的心理状态,不利于学生成长。对教材不能透彻分析和研究,对课程没有钻研耐心与信心。
如今社会提倡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而二者中一旦有一方拒绝沟通,缺乏互相了解的耐心,师生关系就会陷入僵化,很难得到缓解。教师如果得不到学生的信任和喜爱,其工作就会受到很大影响,这样陷入恶性循环,可见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之大。
五、教师职业倦怠的反思与展望
缓解教师职业压力势在必行。在对待这一问题上,许多研究指出,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现象,首先应从教师自身入手,缓解教师职业压力需要学生与家长共同支持,大多数产生倦怠感的教师都是因为在工作中得不到荣誉感和满足感,感受不到自身价值,缺乏自信心,这是根本上的也是尤为重要的一点。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劳逸结合,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在学生接受知识的基础上教师不必过度紧张,共同进步。同时,社会对教师的尊重和肯定也是尤为重要的,有了外界的肯定与支持,增强了教师的自信心,职业压力也得到了缓解[8]。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尤为重要。学校管理组织人员或同事之间,创造舒适和谐的工作氛围可以减轻职业压力,教师遇到困难应善于与人交流,听取不同意见,不能总是一筹莫展,影响工作热情和工作效果。学校管理人员应善于观察教师的行为变化,关心日常生活,可以适当举行一些活动,这样既可以让教师在压力之下得以放松,又可以给教师们更多的在一起交流的机会[9]。
六、结语
职业倦怠已经不是新鲜词汇,各行各业都有职业倦怠,在综述了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文献资料后,笔者发现,关于教师行业的研究更丰富,而其他行业则鲜有人涉足。在中国知网和其他文献资料库中,关于医生职业倦怠所能查询到的仅仅有三篇,关于公务员职业倦怠有五篇,甚至关于工人职业倦怠的研究查询无果。这样的现象是笔者没想到的。这样一种现象是否证明社会对教师职业倦怠过度关注,对其他行业倦怠有所忽略,这是值得深思的。每个行业都有压力,如医生每天面对疾病与痛苦的脸庞,见证生老病死,甚至掌握着生死,其工作性质与工作环境带来的压力直接导致压抑、劳累、疲倦。特别近年来存在的医患关系问题,更是棘手,此类种种都值得关注,工人、农民、司机,这些看似普通简单的行业更是存在诸多问题,而现在国内外对于这些社会普通工作人员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普遍忽视,需要研究者们转换视角与关注点,寻求缓解除教师外大众劳动者的职业倦怠的策略。
参考文献:
[1]Maslach,C,Schaufeli.W.B.Leiter,M.P.Jobburnout.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J].Annual,2001:397-422.
[2]李莹莹,唐海滨,彭勃.象牙塔中的隐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深思[J].中国高等教育,2014,(54-55).
[3]王以仁,陈芳玲,林本乔.教师心理卫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4]温忠麟,刘红云,侯杰泰.调节效应和中介效应[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5]王芳,许燕.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4(5):568-574.
[6]唐芳贵,蒋莉,肖志成.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述评[J].教育与职业,2005(65).
[7]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8]张厚粲.大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Vandenberghe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