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高中生而言,“阅读生态”既不“绿色”也不“阳光”,现实的状况有很大的距离。其间有着复杂的原因。尽管对阅读频有一些异样的声音,甚至这样的声音还是由名人发出来的,但是,无论什么时代,读书是永恒的主题。这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而且,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努力,“阅读生态”总会“绿色”“阳光”起来。
何谓“阅读生态”?我们知道,“生态”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而所谓“阅读生态”,是借用其他学科的语汇,专指语文阅读的状况。笔者仅就高中生课外阅读的状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理想状态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课外阅读量不少于300万字,并为此编写了洋洋6大本《语文读本(必修)》,每本字数在40万字上下,最多的是55万字。《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阅读与鉴赏”部分这样指出,让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阅读文学名著(5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附录”部分还建议课外读物包括适合高中生阅读的各种图书和报刊。其中包括小说、诗歌、散文、剧本、文学理论著作等。这些是语文专家们为学生进行的理想设计。
二、现状描述
仅以笔者现在执教的年级为例,说说目前高中生阅读的现状。
我们学校地处教育发达地区江苏省南通市的如皋县城,如皋虽然是县级市,却是有近1600年历史的江苏文化名城。我校2006年的高考成绩(总均分)在南通市70所普通高中里排名第18位。笔者现在执教的年级有21个班,共1280人,男女生比例是731:49,寄宿生与走读生比例是612:668,这意味着城镇学生比例略高于农村学生。在高二第一学期即将结束时,笔者参照多种“书目”开列了一个涵盖古今中外,涉及哲学、教育、文学等领域,偏重人文的“必读书目”,要求全年级学生在剩下的一年半的时间内有选择地阅读。同时,我对全部1280名学生进行一次全样本的阅读状况调查。书目如下:《论语》《庄子》《傅雷家书》《培根论人生》《爱的教育》《菜根谭》《生活的艺术》《宽容》《红楼梦》《三国演义》《呐喊》《骆驼祥子》《围城》《活着》《文化苦旅》《老人与海》《复活》《欧也妮·葛朗台》《哈姆雷特》。学生的阅读情况如下:读得最多的学生读了其中的9本,计42人,有128人一本都没有读过,84人读过1本,132人读过2本,绝大多数学生只读过其中的3~5本。《骆驼祥子》是最受学生青睐的一本书,有720人读过,占56。25%。其次是《红楼梦》,有680人读过,占5313%。另外,有500人读过《呐喊》,占39。06%,有460人读过《三国演义》,占35。93%,其余的阅读率都在25%以下,还有《培根论人生》《菜根谭》《生活的艺术》《宽容》《活着》5种没有一个人读过。特别需要提及的是,对20种图书的作者,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知道。我们这样的学校尚且如此,其他地方的情况可想而知。
具体而言,眼下的“阅读生态”存在着不少问题。就教师而言,囿于认识和视野等,他们或放任自流,不见引领之功;或随便号召,少有督察之勤;或忽冷忽热,难以坚持不懈;或霉打碎敲,罕见整体构建。
就学生而言,尤以“浅阅读”“伪阅读”为最。
浅阅读:一是也常常处于阅读中,但是不接触“经典”“名著”,只是抱住一些杂志读。杂志也不一定不好,诸如《读者》《思维与智慧》《视野》《中外文摘》等都是深受读者喜爱的刊物,但只能算“文化快餐”之列,缺少“经典”“名著”特有的内蕴,虽有所得,也很有限。二是阅读也只是读读而已,感兴趣的是主要情节甚至只是一些优美的文句或精妙的词语。而对思想及艺术特色等则很少思考。
伪阅读:虽然也读“经典”“名著”,但是读的不是原著,而是“缩写本”“图解本”。这类读本,读了差不多就等于没有读。殊不知,“经典”“名著”之类是可以也应该反复阅读的,只有这样才能得其神韵。毛泽东把《红楼梦》读了5遍,读出了“阶级斗争”的主题。著名学者王冶秋读《阿Q正传》时这样写道:“这篇民族的杰作,绝不是看一遍所能消化的。第一遍,我们会笑得肚子痛;第二遍,才咂出一点笑的成分……十三遍,你觉得它是一面镜子;十四遍,也许是报警器……”这些都是很有力的证明。
三、成因分析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应该说,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与社会大气候有关。社会转型,浮躁之风盛行,生存压力增大,大家无心也无暇读书。新的“读书无用论”又有抬头之势。据“第三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结果显示:5年来,我国国民的读书率持续走低,2005年仅为51.7%(这主要是在校学生与知识分子支撑的),有读书习惯者仅占5%,人均年读书量只有可怜的5本。这样的读书氛围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胡润“中国千万富豪品牌倾向调查”的结果显示:在受调查的589位千万富豪中,有177位身价超1亿元。就是这些所谓的成功人士,他们最喜欢的休闲方式是旅游、登山、打乒乓球、钓鱼、打网球、品酒等,却唯独没有读书。因为读书的功利色彩凸显,对相当多的大学生而言,高校图书馆竟然是多余的,不少学生大学4年,没有在图书馆借过一本书。
其次,套用一句流行语:“都是应试教育惹的祸!”如果说小学、初中阶段,我们不少学校、不少老师还能够在课外阅读方面予以一定程度的重视的话,那么,到了高中,高考的“指挥棒”就威力无穷了。在升学的压力下,学生有着似乎永远做不完的习题,有着太大的学习压力,根本无暇顾及课外阅读,因为那些是与考试无关的“闲书”。因而,即使学生有这份心,也没有这份力;即使学生想进行课外阅读,也得不到家长的支持和老师的理解。不少短视的班主任、任课老师,甚至语文老师,对学生阅读课外书都采取的“围追堵截”的态度。在这样的氛围下,“阅读生态”是没有办法“绿色”阳光的。
此外,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影视、动漫等艺术样式的不断发展,文本阅读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已经与古代的“红袖添香”“墨香传韵”之类的风雅渐行渐远,甚至让人感觉到单调、枯燥、乏味。
四、前瞻
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有关规定来看,专家们对课外阅读是相当重视的。如果在评价机制上有过硬的举措的话,那么,让高中生的“阅读生态”变得“绿色”起来是大有希望的。
先说必要性。书籍是时间长河中的灯塔,是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是引领我们审视社会人生的智者……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福的人。与大师为友,与知识为友,与智慧为友,与真理为友,我们的心灵会比天空更为广阔。毋庸置疑的是,一个饱读诗书的人的底蕴、修养是远远胜过一个不读书或者读而不“饱”的人的。因此,从一个人成长的角度来审视构成“阅读生态”的主要部分——课外阅读,确实是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的学生没有见识、不免短视尚可原谅的话,那么,作为学生的“精神导师”的教师们,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培养国人的阅读习惯,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大事。世界上但凡有活力的民族,一定是爱读书的民族。等到“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那一天,我们的民族就大有希望了。
再说可能性。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2006年全国“两会”期间,部分政协委员提交了设立“国家阅读节”的提案,希望确定在文化巨匠鲁迅的诞生日9月25日,以此推动全社会对阅读的重视。这是可以期待的行政驱动。我们还欣喜地看到,在4月23日“世界阅读日”前后,全国各地开展各种活动,以此来推动全社会的阅读。不少地方特别是大中城市节假目的书店内,购买图书的人摩肩接踵。这是让人欣慰的社会氛围。
我想,只要思想认识能够到位,只要加强计划性,语文专家的阅读理想变为现实是完全可能的。寒暑假相对集中的时间,平时课程表的“阅读课”,日常的零碎时间,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实现理想的保证。
笔者希望,一方面是教育行政部门能有个明确的态度,甚至可以在“考试至上”的背景下也发挥考试的杠杆作用,把课外阅读纳入考试的范畴以内,强势推进课外阅读的开展;另一方面是我们应坚持不懈地努力,用我们的一个个“小气候”去影响社会的“大气候”,从而使全社会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进而使我们的“阅读生态”一天天地变得“绿色”“阳光”起来。
(责编 涵 冰)
何谓“阅读生态”?我们知道,“生态”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而所谓“阅读生态”,是借用其他学科的语汇,专指语文阅读的状况。笔者仅就高中生课外阅读的状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理想状态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课外阅读量不少于300万字,并为此编写了洋洋6大本《语文读本(必修)》,每本字数在40万字上下,最多的是55万字。《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阅读与鉴赏”部分这样指出,让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阅读文学名著(5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附录”部分还建议课外读物包括适合高中生阅读的各种图书和报刊。其中包括小说、诗歌、散文、剧本、文学理论著作等。这些是语文专家们为学生进行的理想设计。
二、现状描述
仅以笔者现在执教的年级为例,说说目前高中生阅读的现状。
我们学校地处教育发达地区江苏省南通市的如皋县城,如皋虽然是县级市,却是有近1600年历史的江苏文化名城。我校2006年的高考成绩(总均分)在南通市70所普通高中里排名第18位。笔者现在执教的年级有21个班,共1280人,男女生比例是731:49,寄宿生与走读生比例是612:668,这意味着城镇学生比例略高于农村学生。在高二第一学期即将结束时,笔者参照多种“书目”开列了一个涵盖古今中外,涉及哲学、教育、文学等领域,偏重人文的“必读书目”,要求全年级学生在剩下的一年半的时间内有选择地阅读。同时,我对全部1280名学生进行一次全样本的阅读状况调查。书目如下:《论语》《庄子》《傅雷家书》《培根论人生》《爱的教育》《菜根谭》《生活的艺术》《宽容》《红楼梦》《三国演义》《呐喊》《骆驼祥子》《围城》《活着》《文化苦旅》《老人与海》《复活》《欧也妮·葛朗台》《哈姆雷特》。学生的阅读情况如下:读得最多的学生读了其中的9本,计42人,有128人一本都没有读过,84人读过1本,132人读过2本,绝大多数学生只读过其中的3~5本。《骆驼祥子》是最受学生青睐的一本书,有720人读过,占56。25%。其次是《红楼梦》,有680人读过,占5313%。另外,有500人读过《呐喊》,占39。06%,有460人读过《三国演义》,占35。93%,其余的阅读率都在25%以下,还有《培根论人生》《菜根谭》《生活的艺术》《宽容》《活着》5种没有一个人读过。特别需要提及的是,对20种图书的作者,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知道。我们这样的学校尚且如此,其他地方的情况可想而知。
具体而言,眼下的“阅读生态”存在着不少问题。就教师而言,囿于认识和视野等,他们或放任自流,不见引领之功;或随便号召,少有督察之勤;或忽冷忽热,难以坚持不懈;或霉打碎敲,罕见整体构建。
就学生而言,尤以“浅阅读”“伪阅读”为最。
浅阅读:一是也常常处于阅读中,但是不接触“经典”“名著”,只是抱住一些杂志读。杂志也不一定不好,诸如《读者》《思维与智慧》《视野》《中外文摘》等都是深受读者喜爱的刊物,但只能算“文化快餐”之列,缺少“经典”“名著”特有的内蕴,虽有所得,也很有限。二是阅读也只是读读而已,感兴趣的是主要情节甚至只是一些优美的文句或精妙的词语。而对思想及艺术特色等则很少思考。
伪阅读:虽然也读“经典”“名著”,但是读的不是原著,而是“缩写本”“图解本”。这类读本,读了差不多就等于没有读。殊不知,“经典”“名著”之类是可以也应该反复阅读的,只有这样才能得其神韵。毛泽东把《红楼梦》读了5遍,读出了“阶级斗争”的主题。著名学者王冶秋读《阿Q正传》时这样写道:“这篇民族的杰作,绝不是看一遍所能消化的。第一遍,我们会笑得肚子痛;第二遍,才咂出一点笑的成分……十三遍,你觉得它是一面镜子;十四遍,也许是报警器……”这些都是很有力的证明。
三、成因分析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应该说,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与社会大气候有关。社会转型,浮躁之风盛行,生存压力增大,大家无心也无暇读书。新的“读书无用论”又有抬头之势。据“第三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结果显示:5年来,我国国民的读书率持续走低,2005年仅为51.7%(这主要是在校学生与知识分子支撑的),有读书习惯者仅占5%,人均年读书量只有可怜的5本。这样的读书氛围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胡润“中国千万富豪品牌倾向调查”的结果显示:在受调查的589位千万富豪中,有177位身价超1亿元。就是这些所谓的成功人士,他们最喜欢的休闲方式是旅游、登山、打乒乓球、钓鱼、打网球、品酒等,却唯独没有读书。因为读书的功利色彩凸显,对相当多的大学生而言,高校图书馆竟然是多余的,不少学生大学4年,没有在图书馆借过一本书。
其次,套用一句流行语:“都是应试教育惹的祸!”如果说小学、初中阶段,我们不少学校、不少老师还能够在课外阅读方面予以一定程度的重视的话,那么,到了高中,高考的“指挥棒”就威力无穷了。在升学的压力下,学生有着似乎永远做不完的习题,有着太大的学习压力,根本无暇顾及课外阅读,因为那些是与考试无关的“闲书”。因而,即使学生有这份心,也没有这份力;即使学生想进行课外阅读,也得不到家长的支持和老师的理解。不少短视的班主任、任课老师,甚至语文老师,对学生阅读课外书都采取的“围追堵截”的态度。在这样的氛围下,“阅读生态”是没有办法“绿色”阳光的。
此外,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影视、动漫等艺术样式的不断发展,文本阅读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已经与古代的“红袖添香”“墨香传韵”之类的风雅渐行渐远,甚至让人感觉到单调、枯燥、乏味。
四、前瞻
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有关规定来看,专家们对课外阅读是相当重视的。如果在评价机制上有过硬的举措的话,那么,让高中生的“阅读生态”变得“绿色”起来是大有希望的。
先说必要性。书籍是时间长河中的灯塔,是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是引领我们审视社会人生的智者……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福的人。与大师为友,与知识为友,与智慧为友,与真理为友,我们的心灵会比天空更为广阔。毋庸置疑的是,一个饱读诗书的人的底蕴、修养是远远胜过一个不读书或者读而不“饱”的人的。因此,从一个人成长的角度来审视构成“阅读生态”的主要部分——课外阅读,确实是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的学生没有见识、不免短视尚可原谅的话,那么,作为学生的“精神导师”的教师们,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培养国人的阅读习惯,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大事。世界上但凡有活力的民族,一定是爱读书的民族。等到“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那一天,我们的民族就大有希望了。
再说可能性。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2006年全国“两会”期间,部分政协委员提交了设立“国家阅读节”的提案,希望确定在文化巨匠鲁迅的诞生日9月25日,以此推动全社会对阅读的重视。这是可以期待的行政驱动。我们还欣喜地看到,在4月23日“世界阅读日”前后,全国各地开展各种活动,以此来推动全社会的阅读。不少地方特别是大中城市节假目的书店内,购买图书的人摩肩接踵。这是让人欣慰的社会氛围。
我想,只要思想认识能够到位,只要加强计划性,语文专家的阅读理想变为现实是完全可能的。寒暑假相对集中的时间,平时课程表的“阅读课”,日常的零碎时间,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实现理想的保证。
笔者希望,一方面是教育行政部门能有个明确的态度,甚至可以在“考试至上”的背景下也发挥考试的杠杆作用,把课外阅读纳入考试的范畴以内,强势推进课外阅读的开展;另一方面是我们应坚持不懈地努力,用我们的一个个“小气候”去影响社会的“大气候”,从而使全社会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进而使我们的“阅读生态”一天天地变得“绿色”“阳光”起来。
(责编 涵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