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一些美术教师在学习《美术课程标准》、研究《美术课程标准》、践行《美术课程标准》上,思想较为保守,对美术课程的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着偏颇,教学活动中有很多问题值得深思。对此,笔者认为,小学美术教学应以《美术课程标准》为指南,努力达到小学美术教学的“五性”。
一、体现媒体的时代性
传统的美术教学是“语言 静止图片 演示 练习”,课堂教学情感成分少,课堂气氛沉闷。《美术课程标准》中建议,“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将声音、图像、文字集于一体,以其生动、活泼的形象及悦耳动听的声音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都参与到感知活动中,变被动接受信息为主动接受信息。如《动物朋友》的教学环节可设计为“听动物”、“观动物”、“说动物”、“爱动物”、“画动物”这五个环节,这样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特点。
二、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在一些美术课堂中,有的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左右自己的教学言行。遇到艺术素养好的学生就和颜悦色,并精心指导他的美术作品;面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却置之不理,甚至冷面恶语相对,使得本来基础就差的学生对美术更加失去兴趣和信心,导致其作业马虎甚至不做作业。《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美术课程需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从实际出发,运用科学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在学生意愿的基础上,循循善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变想不到、画不出为想得到、画得好。
三、讲究合作的实效性
许多教师为了体现合作学习,动不动就要求学生以合作的方式完成作业,殊不知,不恰当的“合作”,会造成学生之间的“扯皮”,严重影响学生的发挥。如让几个学生在一张纸上作画,要么就你拉我扯,要么就是有的画,有的闲着充当观众。《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根据学习和作业的性质来确定学习方式,精心设计一些适合合作的课题与环节,让学生真正实现全员参与,在合作中学习与人交往,感受合作学习的乐趣。
四、追求作品的独特性
长期以来,传统美术教育一直以传授基础技能为主,教学多采用简单的临摹教学方式。由于学生绘画不是靠自己的观察、想象去主动创造,而是记住教师的画法,这样就造成了思维的惰性,使学生对生活中的美无动于衷,对生动有趣的动物象不会画,也不敢画,每个学生的画没有独特的个性。如《画青蛙》这一课,为了表现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可让学生欣赏许多同龄学生的青蛙创作画,把青蛙当成人,甚至当成自己的朋友来画一个场面。小学生对动物都有喜爱之情,这样一来,他们的视野开阔了,有《青蛙演唱会》《青蛙游泳比赛》《青蛙过年》《青蛙是我的小帮手》《青蛙在太空》……真是丰富多彩,各显独特性。
五、重视评价的全面性
有的教师认为美术教学的评价就是教师评价。课堂上,学生作业刚完成,教师便凭主观意识给出一个等级评价,获得“优”的固然高兴,但不知好在哪里,获得“及格”或“不及格”的也不知何处不足。长此以往,学生便产生迷惑厌学情绪。有的教师以传统的眼光看待作品,往往以画面干净、比例适当、涂色均匀为标准,忽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同时评价形式单一,影响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也有的教师除了只重视作业评价外,对学生期末美术成绩的评定也采取简单的“一画定成绩”的做法,忽视了美术评价的全面性。《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在新课改的今天,教师应重视对美术教学评价的研究与实践。评价方式可以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加以描述。评价既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学习结束后进行。作业可利用实物投影仪、宣传窗、班级一角、校报、艺术节等展示,并鼓励学生将自己画面上的故事情节写在画的背面,同时,教师可写上简短的评语。只有教师灵活多样的评价,才会给每个学生带来再表现、再创造的机会和希望。
总之,小学美术教学既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重视学生的差异性,还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要以辩证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的教学理念,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升华,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在美术教学的“五性”中,轻松自如地绘出最美丽、最生动的画。
(责编杜华)
一、体现媒体的时代性
传统的美术教学是“语言 静止图片 演示 练习”,课堂教学情感成分少,课堂气氛沉闷。《美术课程标准》中建议,“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将声音、图像、文字集于一体,以其生动、活泼的形象及悦耳动听的声音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都参与到感知活动中,变被动接受信息为主动接受信息。如《动物朋友》的教学环节可设计为“听动物”、“观动物”、“说动物”、“爱动物”、“画动物”这五个环节,这样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特点。
二、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在一些美术课堂中,有的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左右自己的教学言行。遇到艺术素养好的学生就和颜悦色,并精心指导他的美术作品;面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却置之不理,甚至冷面恶语相对,使得本来基础就差的学生对美术更加失去兴趣和信心,导致其作业马虎甚至不做作业。《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美术课程需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从实际出发,运用科学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在学生意愿的基础上,循循善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变想不到、画不出为想得到、画得好。
三、讲究合作的实效性
许多教师为了体现合作学习,动不动就要求学生以合作的方式完成作业,殊不知,不恰当的“合作”,会造成学生之间的“扯皮”,严重影响学生的发挥。如让几个学生在一张纸上作画,要么就你拉我扯,要么就是有的画,有的闲着充当观众。《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根据学习和作业的性质来确定学习方式,精心设计一些适合合作的课题与环节,让学生真正实现全员参与,在合作中学习与人交往,感受合作学习的乐趣。
四、追求作品的独特性
长期以来,传统美术教育一直以传授基础技能为主,教学多采用简单的临摹教学方式。由于学生绘画不是靠自己的观察、想象去主动创造,而是记住教师的画法,这样就造成了思维的惰性,使学生对生活中的美无动于衷,对生动有趣的动物象不会画,也不敢画,每个学生的画没有独特的个性。如《画青蛙》这一课,为了表现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可让学生欣赏许多同龄学生的青蛙创作画,把青蛙当成人,甚至当成自己的朋友来画一个场面。小学生对动物都有喜爱之情,这样一来,他们的视野开阔了,有《青蛙演唱会》《青蛙游泳比赛》《青蛙过年》《青蛙是我的小帮手》《青蛙在太空》……真是丰富多彩,各显独特性。
五、重视评价的全面性
有的教师认为美术教学的评价就是教师评价。课堂上,学生作业刚完成,教师便凭主观意识给出一个等级评价,获得“优”的固然高兴,但不知好在哪里,获得“及格”或“不及格”的也不知何处不足。长此以往,学生便产生迷惑厌学情绪。有的教师以传统的眼光看待作品,往往以画面干净、比例适当、涂色均匀为标准,忽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同时评价形式单一,影响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也有的教师除了只重视作业评价外,对学生期末美术成绩的评定也采取简单的“一画定成绩”的做法,忽视了美术评价的全面性。《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在新课改的今天,教师应重视对美术教学评价的研究与实践。评价方式可以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加以描述。评价既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学习结束后进行。作业可利用实物投影仪、宣传窗、班级一角、校报、艺术节等展示,并鼓励学生将自己画面上的故事情节写在画的背面,同时,教师可写上简短的评语。只有教师灵活多样的评价,才会给每个学生带来再表现、再创造的机会和希望。
总之,小学美术教学既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重视学生的差异性,还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要以辩证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的教学理念,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升华,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在美术教学的“五性”中,轻松自如地绘出最美丽、最生动的画。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