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西方经济学经过了微观与宏观研究的分离之后,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呈现出融合趋势,通过以凯恩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的共同努力,两者的一体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显。本文将以此作为研究课题,进一步阐述微观经济学发展对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促进作用,并对两者的一体化发展进行深入思考。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 一体化发展
西方经济学的发端始于亚当斯密,以古典经济学为基础,逐渐形成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性两大体系。从两者的发展时期来看,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时间相对较晚,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两者曾经一度被割裂为两个截然不同的研究体系,但是随着经济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新古典经济学不断发展的推动作用下,微观和宏观经济学之间的一体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显,并成为当前经济性研究的主流趋势。
一、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建立
经濟学是从伦理学当中分离而出的一门独立学科,最初并没有微观和宏观之分,两者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在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理论中,对经济学进行大致划分,并且提出了经济学研究的典型论点。从19世纪70年代之后,在经济性研究领域逐渐引入边际分析理论,该理论将经济学研究重点集中在单个生产商家或者消费者中,这也是微观经济学的形成根源。随着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逐渐发展为经济研究领域的主流观点。但是在这一研究体系内,并未对其综合研究和宏观布局予以充分重视,仅以萨伊定律为中心建立起相应的公关经济研究模式。
微观经济学假设每一位经济主体都是理性的,在获得经济收益的同时能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一定贡献,而且市场保持充分的竞争态势,在这样的环境下,政府无需干预市场经济行为,进而使经济发展过得更大自由。这一理论提出之后对西方经济的发展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1929年美国爆发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这场危机不但对美国经济形成了致命打击,而且还波及西方经济社会,资本经济日渐萧条,但是政府仍在执行经济自由政策,并相信通过新古典经济理论能够解决当前的经济危机。在形势危急的关键时刻,美国政府决定通过政府力量对社会经济进行干预,罗斯福进一步加强政府控制作用,而凯恩斯针对当时经济发展情况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成为罗斯福政府实施经济政策的理论支持。这部著作的出版被视为宏观经济学发展的开端,凯恩斯通过总量分析法,以社会经济总量为出发点,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宏观经济学体系。
二、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的建立
上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由于石油危机出现大范围的“滞胀”现象。这对这一经济形式,凯恩斯理论并不能够发挥其缓解作用,反而引发了其他社会危机。这时经济学家开始对凯恩斯理论表示质疑,并形成了三大新的学术流派,即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倡导以理性预期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签到,并在宏观经济学研究中寻求相应的微观基础。
凯恩斯在经济研究中提出了一个矛盾点,也就是一些微观经济主体在追求最大经济利益的同时,其经济行为所过程的宏观经济环境并不利于其利益最大化的达成,即使单一行为主体能够保持客观理性,但是在构成宏观经济环境下,却容易出现不理性行为。这一矛盾在凯恩斯理论当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但是凯恩斯却并未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单独讨论和研究。后期新古典经济学发展起来后,针对凯恩斯理论中的这一矛盾点发难,指出宏观经济学当中的总量分析的建立在个人经济行为基础上的,与单个经济主体的行为特征具有一定的契合性,因此其微观基础较为明显。
之后不少新古典经济学派的研究者开始尝试通过微观假设分析宏观经济行为,并赋予其微观经济的研究基础,两者之间的沟通融会形成理性预期。研究者指出,宏观经济环境会对微观主体所实施的经济行为起到重要影响,微观主体会根据自身预期判断采取措施以减少宏观政策所造成的利益损失,以完善自身经济行为机制。而这些行为的调整变化会对宏观经济的运行产生一定影响,进而影响政策的实施效果。而在理性预期作用下,能够建立起宏观与微观之间的协调纽带,进而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崭新机制,从而使微观经济学成为宏观研究的重要基础。
三、对宏微观一体化趋势的思考
凯恩斯主义对于“滞胀”问题的理论解析和干预能力有限,因此不少凯恩斯主义的拥戴者以此为基础积极寻求新的理论出路,由此形成了新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在原理论基础上积极借鉴其他经济研究学派的理论成果,尤其对新古典经济学观点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融会,在宏观经济理论当中找出微观基础不足,并构建起更加复杂的经济论证模型,以弥补自身理论曲线。在凯恩斯学派的不断努力完善下,现代经济学获得新的发展方向,而且形成了宏观和微观经济学一体化发展的新途径。凯恩斯理论的完善以工资和市场价格为两大突破口,通过劳动合同对劳动力价值、工资粘性等进行分析,在产品市场分析中则以菜单成本以及动态调价对产品价格进行解释。新派学者的理论研究成果促进了凯恩斯主义的不断完善发展,而且在主体研究中获得了实质性突破,进而成为现代经济学发展的重要支点。
经济学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鲜明的指导性,能够对当前的经济现象、发展趋势、短板以及优势等有科学的解析能力。如果经济理论对当前的经济形式无法做出合理解释,那么就需要对经济理论做出重新审视。针对经济性理论当中的变量和假设进行调整,从而使经济理论能够更好的诠释当前的经济现象,这一发展、演变的过程,也是促进经济性完善和进步的过程。当前,主流经济性理论都侧重于对当前经济状况进行分析,其实证特色更为明显,因为纯理论的空泛研究无法联系实际,必然会被束之高阁,只有真正能够指导社会经济发展的理论才具有经济学意义。
四、结语
发展至今,经济学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科学研究基础,无论是在微观经济还是在宏观经济研究中,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促进经济资源应用效率的提高,进而促进社会公众的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其生活质量。从这一观点出发,可以看到宏观与微观经济学并非相互对立、相互隔离的两个学科,这样的认知会破坏经济学的完整性,造成经济理论研究缺乏实践根基。当前,不少经济学家已经尝试在宏观经济研究中引入微观假设和个体行为,通过对微观利益的最大化追求构建起更完善的宏观经济价值体系,进而形成更具指导价值的经济学理论框架,在博弈论等经济性理论的支持下,宏观与微观经济学理论的一体化发展趋势将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韩璞庚,张正君.宏观与微观: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与绩效分析[J].求索.2002(04).
[2]赵红.对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一体化趋势的思考[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1(02).
[3]陈平.中国道路的争议与新古典经济学的迷思[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2(02).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 一体化发展
西方经济学的发端始于亚当斯密,以古典经济学为基础,逐渐形成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性两大体系。从两者的发展时期来看,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时间相对较晚,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两者曾经一度被割裂为两个截然不同的研究体系,但是随着经济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新古典经济学不断发展的推动作用下,微观和宏观经济学之间的一体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显,并成为当前经济性研究的主流趋势。
一、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建立
经濟学是从伦理学当中分离而出的一门独立学科,最初并没有微观和宏观之分,两者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在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理论中,对经济学进行大致划分,并且提出了经济学研究的典型论点。从19世纪70年代之后,在经济性研究领域逐渐引入边际分析理论,该理论将经济学研究重点集中在单个生产商家或者消费者中,这也是微观经济学的形成根源。随着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逐渐发展为经济研究领域的主流观点。但是在这一研究体系内,并未对其综合研究和宏观布局予以充分重视,仅以萨伊定律为中心建立起相应的公关经济研究模式。
微观经济学假设每一位经济主体都是理性的,在获得经济收益的同时能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一定贡献,而且市场保持充分的竞争态势,在这样的环境下,政府无需干预市场经济行为,进而使经济发展过得更大自由。这一理论提出之后对西方经济的发展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1929年美国爆发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这场危机不但对美国经济形成了致命打击,而且还波及西方经济社会,资本经济日渐萧条,但是政府仍在执行经济自由政策,并相信通过新古典经济理论能够解决当前的经济危机。在形势危急的关键时刻,美国政府决定通过政府力量对社会经济进行干预,罗斯福进一步加强政府控制作用,而凯恩斯针对当时经济发展情况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成为罗斯福政府实施经济政策的理论支持。这部著作的出版被视为宏观经济学发展的开端,凯恩斯通过总量分析法,以社会经济总量为出发点,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宏观经济学体系。
二、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的建立
上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由于石油危机出现大范围的“滞胀”现象。这对这一经济形式,凯恩斯理论并不能够发挥其缓解作用,反而引发了其他社会危机。这时经济学家开始对凯恩斯理论表示质疑,并形成了三大新的学术流派,即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倡导以理性预期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签到,并在宏观经济学研究中寻求相应的微观基础。
凯恩斯在经济研究中提出了一个矛盾点,也就是一些微观经济主体在追求最大经济利益的同时,其经济行为所过程的宏观经济环境并不利于其利益最大化的达成,即使单一行为主体能够保持客观理性,但是在构成宏观经济环境下,却容易出现不理性行为。这一矛盾在凯恩斯理论当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但是凯恩斯却并未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单独讨论和研究。后期新古典经济学发展起来后,针对凯恩斯理论中的这一矛盾点发难,指出宏观经济学当中的总量分析的建立在个人经济行为基础上的,与单个经济主体的行为特征具有一定的契合性,因此其微观基础较为明显。
之后不少新古典经济学派的研究者开始尝试通过微观假设分析宏观经济行为,并赋予其微观经济的研究基础,两者之间的沟通融会形成理性预期。研究者指出,宏观经济环境会对微观主体所实施的经济行为起到重要影响,微观主体会根据自身预期判断采取措施以减少宏观政策所造成的利益损失,以完善自身经济行为机制。而这些行为的调整变化会对宏观经济的运行产生一定影响,进而影响政策的实施效果。而在理性预期作用下,能够建立起宏观与微观之间的协调纽带,进而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崭新机制,从而使微观经济学成为宏观研究的重要基础。
三、对宏微观一体化趋势的思考
凯恩斯主义对于“滞胀”问题的理论解析和干预能力有限,因此不少凯恩斯主义的拥戴者以此为基础积极寻求新的理论出路,由此形成了新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在原理论基础上积极借鉴其他经济研究学派的理论成果,尤其对新古典经济学观点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融会,在宏观经济理论当中找出微观基础不足,并构建起更加复杂的经济论证模型,以弥补自身理论曲线。在凯恩斯学派的不断努力完善下,现代经济学获得新的发展方向,而且形成了宏观和微观经济学一体化发展的新途径。凯恩斯理论的完善以工资和市场价格为两大突破口,通过劳动合同对劳动力价值、工资粘性等进行分析,在产品市场分析中则以菜单成本以及动态调价对产品价格进行解释。新派学者的理论研究成果促进了凯恩斯主义的不断完善发展,而且在主体研究中获得了实质性突破,进而成为现代经济学发展的重要支点。
经济学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鲜明的指导性,能够对当前的经济现象、发展趋势、短板以及优势等有科学的解析能力。如果经济理论对当前的经济形式无法做出合理解释,那么就需要对经济理论做出重新审视。针对经济性理论当中的变量和假设进行调整,从而使经济理论能够更好的诠释当前的经济现象,这一发展、演变的过程,也是促进经济性完善和进步的过程。当前,主流经济性理论都侧重于对当前经济状况进行分析,其实证特色更为明显,因为纯理论的空泛研究无法联系实际,必然会被束之高阁,只有真正能够指导社会经济发展的理论才具有经济学意义。
四、结语
发展至今,经济学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科学研究基础,无论是在微观经济还是在宏观经济研究中,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促进经济资源应用效率的提高,进而促进社会公众的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其生活质量。从这一观点出发,可以看到宏观与微观经济学并非相互对立、相互隔离的两个学科,这样的认知会破坏经济学的完整性,造成经济理论研究缺乏实践根基。当前,不少经济学家已经尝试在宏观经济研究中引入微观假设和个体行为,通过对微观利益的最大化追求构建起更完善的宏观经济价值体系,进而形成更具指导价值的经济学理论框架,在博弈论等经济性理论的支持下,宏观与微观经济学理论的一体化发展趋势将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韩璞庚,张正君.宏观与微观: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与绩效分析[J].求索.2002(04).
[2]赵红.对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一体化趋势的思考[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1(02).
[3]陈平.中国道路的争议与新古典经济学的迷思[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