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读”使语文教学亮丽起来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colew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要实现《标准》的要求,读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一、读可以增强语言的美感;二、读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三、读可以充实语言,助于表达。
  关键词:增强 美感 丰富 经验 充实 语言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得到社会各方的认可,并成为各科教学的首要目的所在。语文作为一个基础学科,当然首当其冲。于是乎“探究式教学模式”、“分组讨论法”、“让学生说,鼓励学生把见解拿出来”等话题便成了语文教学的热点问题。所以很多教学展示课花样百出,极尽学生讨论、学生发表见解之能事。可是我感觉往往在注重说的同时忽略了一种很重要的手段——读,这倒不是我拟古守旧,固守着老祖宗的祖业,而是认可读的功效。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要实现《标准》的要求,读是必不可少的手段。“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能使人感受。”(朱作仁语) 语文是有声的艺术,语言不是死寂的字音。学语文就要朗读,因为对于文章的精义妙理、作者的神思匠心,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体味得到,而非教师的讲解所能代替。朗读课文要求发音准确响亮、吐字清晰明确;不丢读、加读、颠倒重复读,读出语言的畅达美;读准句逗和节奏,读出语言的节奏美。读的形式除采用传统的个别读、集体读、分角色读外,还可增加引读、换词读、对比读、变序读等训练。注重朗读的形式,旨在引起学生朗读的兴趣,然后逐渐向注重朗读的质量(语感)发展。
  
  一、读可以增强语言的美感
  
  一段文字可以用心去体会它的内涵,可以用眼看明白它的技巧,但我觉得还有必要用读去感受它的舒缓、它的豪壮、它的优雅、它的铿锵。读一段美文齿颊留香,而后闭目静思,得其神韵,这一过程岂不是人生一大美事?轻轻地读余光中的《乡愁》,缕缕情思绕梁三日;朗读朱自清的《春》,春的可爱引人向往;诵读李白的《行路难》,曲折的心情经历愁肠百转,而后那昂扬的气势又催人奋进,柳暗花明。
  所以不妨鼓励学生用心地、用情地去读每一篇有情的、有血有肉的文章,不但可以让他们更多地体会语言的妙处,培养语感,而且可以在欣赏之余丰富人生体验。
  
  二、读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中学生的人生经历简单,所以生活体验往往过于单纯,读便成了理解人生的一条很有效的途径。人生百态,尽在书中,世间风情,文中尽显。读过了,即使似懂非懂,也足以让他们感受人生的笑与乐、苦与忧。人们都说爱好文学的人感情丰富,其实是文学感染人的最有力的证据。
  叶圣陶先生称之为“美读”的感情朗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它能够使学生在理解的同时受到感染和启迪,能够使抽象的文字符号折射出丰富的感情光芒。学生随着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语调,头脑中变幻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形象思维得以发展,情感世界受到熏陶。
  读“漫卷诗书喜欲狂”体会“剑外忽传收蓟北”的胜利之喜;讀“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理解“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亡国之痛;读“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体验“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暴政之苦;读“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感受“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的别离相思……
  
  三、读可以充实语言,助于表达
  
  评价孔繁森的伟大,再多的溢美之词也不如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的贴切;感悟球王贝利的教子之方,再多的体会比不上一句“生于忧患”来的精当。所以要想语言表达显水平,必在积累上下功夫。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多读、多记、多欣赏一些名篇、佳句,在适当的时候,便可以从记忆中调出,往往能够语惊四座。在深厚积累的基础上,厚积薄发,那时讨论、交流的课堂就不仅仅是一种学习了,而是一种享受。大家在谈吐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并且取众家之长,进一步丰富自己的“内存”,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在今后的运用中便更加游刃有余了。
  在琅琅读书声中,课文的优美意境、缜密思路、传神描绘、思想感情,常能得到充分、酣畅的体现。综上所述,“读”是发展语言的最佳途径;“读”是理解内容的最好手段;“读”是激发情感的绝妙凭借;“读”——是语文教学的金钥匙!
  其实“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的说法已尽人皆知,我们这些语文教育工作者何必舍近求远呢?让我们用读武装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的语文课。课内用“读”促进理解,加深记忆;课外用“读”丰富头脑,充实语言。让我们的大语文、大阅读在读中亮丽起来。
其他文献
摘要:音乐是一门富含情感的艺术,由此决定了音乐的教学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音乐新课改的目标是通过音乐教学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对情感体验注重与否直接关系着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关系着新课程教学实践的成败。本文从情感体验的独特性及其过程两方面阐述了如何在音乐课堂中注重情感体验。  關键词:音乐 实践教学 情感体验    音乐是一门善于表现、富含情感的艺术。情感的表现在音乐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在我们的音
期刊
课堂教学一直是教学的主要形式,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创设自主、和谐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及教学目标。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总结了以下几种新的教学模式:    1.自主内化式    知识的真正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构建起来的。因此,教师在课尾通过提问的方式,由学生归纳概括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并与旧知相联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资源来源于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 语文学习的外延即为生活,哪里有生活,哪里就可以进行语文学习。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学习语文。    一、到生活中识字    小学生需要大量的识字,特别是一年级刚入学儿童学习汉字,受到教师、教材
期刊
摘要:作文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它对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智力和陶冶情感具有重要意义。低年级是作文教学的初始阶段,直接为中高年级的作文教学打基础。低年级孩子的认知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刚入学的孩子,一方面积累的字词不多,生活经验贫乏;另一方面,却又渴望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因此,作为一名低年级的语文教师,要重视作文教学的起步阶段,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迈出写作的第一步,逐渐将学生引
期刊
新学年开始,一些同学进入了高中。经过半学期的学习后,高一学生的数学成绩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特别是个别初中数学成绩优良的学生数学成绩直线下降,致使有的学生丧失了学习信心,对高中阶段的学习带来不良的影响,这种两极分化现象如何产生的呢?本人通过多方面、多渠道的调查了解,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初高中教材在衔接上存在问题    初中数学教材每一问题的提出都较实际,教材文字简练,而且贴近生活的事例较多
期刊
几何教学,历来为广大数学教师所关注。它不仅关系到学生几何学科入门的问题,也关系到学生数学能力与技能的形成。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刻领悟到,几何教学应强调突出以下几点。    一、重视与小学教学衔接    初中数学与小学联系紧密。一方面初中的几何是小学数学的推广、扩展,许多内容直接源于小学,另一方面,初中几何的许多内容的引入、公理、定理、性质的导出多从小学数学相关知识的归纳类比、抽象概括而成,或以小
期刊
摘要: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怎样消除学生对写作的畏难情绪,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学会书面表达呢?作文教学应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贴近学生实际,寻找适合学生作文的途径。  关键词:兴趣 想象思维 写作素材 观察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总目标作出这样的规定: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小学生,特别
期刊
新课程从未来人发展需要的角度倡导自主学习这种新型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在自主学习中教师将成为一个课堂教学程序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而决不是课堂学习之外的旁观者。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呢?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确定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时
期刊
长期以来对于农村的语文教学来说,作文难一直困扰着许多教师。“作文难教,最费力却又最不见功效”是语文老师的共识,学生们更是谈“文”色变。怎样才能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变“怕作文”为“乐习作”呢?结合我这些年的教学经验,主要从以下几点来谈一谈。    一、处处留心皆学问,做个生活有心人    一篇好文章绝对不是凭空编造出来的,只有来源于生活才具有真实感、可读性。所以要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平时多留心观察
期刊
提及学困生,一般是指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其它学生,因而不能达到预期学习目的的学生。当前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所以学困生的转化就成了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从教几年的亲身经历使我发现:初中的学困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基础差,缺乏自信,自卑感强,不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不善于和其他同学交流……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转化学困生呢?    一、要欣赏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    每名学困生身上都有闪光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