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研究历史视野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要求我们在科学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的时候,用正确的历史观去分析研究,树立唯物辩证思维,科学审视历史的成败,总结规律,以史为鉴,不断发展。
【关键词】 历史视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唯物辩证
重视历史的学习与研究,注意总结和汲取历史经验,这是中国的一个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近年来,在如何对待中国社会主义历史这样重大的问题上,却不时出现刺耳的噪音,这就是以否定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历史为重点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一些人以“反思历史”为名,从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的错误,走到“纠正”社会主义,认为我国不该过早地搞社会主义,而应该让资本主义充分地发展;从纠正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走到全盘否定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走到丑化、妖魔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这股错误思潮具有很大的欺骗性、迷惑性和渗透性。因此,培育历史眼光,用历史的观点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对于我们今天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需要我们去认识什么是历史视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是怎样的?历史视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一、如何看待历史视野
(一)历史视野要求我们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从哲学层面上来讲,历史视野其实就是用唯物辩证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就是联系和发展。恩格斯在谈到事物普遍联系的“辨证图景”时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1]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的观念。历史是由无数个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组成的,绝不是孤立的一个时间点。在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我们应该将其放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下,不可截取历史的碎片去片面的了解,应该将这段历史的前后都联系起来,将其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比如在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这一问题上,虽然我们讲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逻辑起点必须得是在中国走上特色社会主义以前的历史,因为只有将其放在历史长河中去分析,我们才会有清晰完整的认识,只有将特定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作来龙去脉的分析,作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才能正确地汲取到其背后历史价值。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着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恩格斯指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像即概念一样到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会实现。[2]其实,许多现实问题尽管都是一定时代背景和具体环境的产物,而且其表现形式和侧重点也会有不同,但都蕴含着事物的发展规律。因而,锤炼历史视野,还须把事物放在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来分析,从历史的脉络中判断事物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曾以深邃的历史视野,把中特色社会主义放到历史长河中,从改革开放40年、新中国成立近70年、建党97年、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文明5000多年这5个历史维度去考量,使我们深刻理解了中国特色社會主义这个宝贵成果的来之不易,让我们更好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历史必须与时代、现实和未来结合在一起。不去学习过去的历史就无法理解如今的现实,总结历史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用历史去指导现实、开辟未来。因此对历史问题的考察研究应该体现时代精神。
(二)历史视野要求我们科学审视历史的成败
正确对待历史就意味着要实事求是,直面一个基本的事实。历史的长河中既有成功又有失败。我们从这些成功和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从而正确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古人云:“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所有的事情,都不是空前绝后,所以人们才会经常感叹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牛顿曾经说过:“我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如今的人们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来看待问题,无论成功经验还是失败教训都是难得的宝贵财富。中国共产党正是在奋斗过程中重视历史,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才能够壮大。人们之所以关心历史,是想知道我们过去的人是怎样生存的,是怎样发展的,他们有哪些成就,走过哪些弯路,又有哪些谬误是我们现在需要避免的,以及他们这些兴衰成败背后的原因和道理是什么,以便我们今天能活得更好一些,我们的民族能够更强盛一些,我们的国家能够建设得更好一些。文天祥有诗云:“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说的是春秋时代的两个史官秉笔直书,在书于竹帛之际弘扬天地正气。孔子著《春秋》,“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让《春秋》这部史书,成为评价人与事的标准。从这个角度看,准确书写历史、正确认识历史,正是一种汲取过去教训、防止悲剧重演的巨大约束力。近代的教训告诉我们照搬历史是无法生存的,但历朝历代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如果全然放弃学习历史,那么也会是一败涂地。对历史的遗忘意味着割裂传统、割裂文明,掩盖和歪曲历史更是对文明的背叛,最终只会陷入悲剧的泥淖、走向进步的反面。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有些历史虚无主义者打着学术的旗号,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种人从本质上来讲都是反动的,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唯物史观的理论指导,同历史虚无主义进行坚决彻底的斗争,深刻揭示其错误和荒谬。历史是真真实实的存在,它无法抹去,更不会随时间推移改变原有的样貌,历史的结论决不容许恣意篡改。廓清真相、正本清源、以正视听,历史才能成为推动人类进步的力量。我们在看到过去历史中的辉煌成就的同时也要重视历史的失败,切不可因为某些历史荒诞耻辱而避而远之。反而,我们只有铭记过去的痛苦与灾难,反思曾经的荒诞耻辱才能知耻而后勇,吸取教训,为未来的发展道路奠定基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
(一)第一阶段: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们最初是“以俄为师”走俄国人的路,学习照搬苏联的模式和经验。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提出了要以苏为鉴,走自己的道路。党在中共八大上指出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党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端。
(二)第二阶段:邓小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九八二年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首次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邓小平讲我们有很多问题需要重新正本清源,有很多问题我们需要回答。但是邓小平认为最需要回答的首要问题就是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第三阶段: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坚持和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内外形式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的考验面前,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把这条道路推进到二十一世纪。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这条道路,科学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分别是,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第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第四发展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和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与基本经济制度,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领导的中央集体以全新的视野,从理论和实践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把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次历史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确立了思想灯塔、精神航标和行动指南。
中国坚持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由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状况以及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的新特点所决定的,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决定了中国必然走社会主义道路。
三、历史视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历史视野要求我们树立世界眼光,顺应世界潮流,把握世界发展进程中诸多方面的相互联系,将其放在世界这个大范围内来研究,在世界这个大格局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将中国历史的特殊性与世界历史的普遍性联系在一起。我们在社会主义探索初期学习借鉴苏联模式,毛泽东认识到苏联模式有许多弊端,提出了“以苏为戒,不能再走他们走过的弯路”,强调学习苏联经验时:“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能学。”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上勇于创新,提出了冲破对苏联模式的迷信,走自己的路,为解决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作了理论前导。中国共党带领全国人民历尽艰难曲折,终于使古老的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历史自有其逻辑,其发展路径非人为可以预设,但历史发展的轨迹表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
歷史视野要求我们科学审视历史的成败。新中国成立三十年后,虽然国家还是十分贫穷落后,但“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我国已经有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两弹一星”的成功发射,社会主义的中国已经不再是1949年前那个世界上无足轻重、积贫积弱的国度了。改革开放三十年后,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然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巨大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中国的国际上的声音越来越有份量,作为一个中国人越来越有自豪感。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经济保高速增长三十多年,这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独一无二。中国经济建设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设立经济特区、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等都是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体制到政治文化教育体制、从沿海到内地,改革的步子越迈越大。开放也从最初的试点发展到全方位、多领域、宽口径的格局,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而且政治稳定、人民安康、文化繁荣、生态日趋良好。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探索,中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又重新找回了久违的民族自信心。
历史视野,既是一种向后看的眼光,也是一种向前看的眼光。因此,培育历史眼光,用历史的观点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对于我们今天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注 释】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9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4页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3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4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9页.
[4]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33版,第273页.
[5] 《实现中国梦走中国道路就是遵循规律》[J].从松日、李丹,南方论刊,2014.1.
[6]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J]严晓峰,人民网,2018.05.
作者简介:陶燕悟(1993-),男,汉族,山西省阳泉市人,学历:法学硕士,单位: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关键词】 历史视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唯物辩证
重视历史的学习与研究,注意总结和汲取历史经验,这是中国的一个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近年来,在如何对待中国社会主义历史这样重大的问题上,却不时出现刺耳的噪音,这就是以否定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历史为重点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一些人以“反思历史”为名,从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的错误,走到“纠正”社会主义,认为我国不该过早地搞社会主义,而应该让资本主义充分地发展;从纠正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走到全盘否定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走到丑化、妖魔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这股错误思潮具有很大的欺骗性、迷惑性和渗透性。因此,培育历史眼光,用历史的观点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对于我们今天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需要我们去认识什么是历史视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是怎样的?历史视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一、如何看待历史视野
(一)历史视野要求我们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从哲学层面上来讲,历史视野其实就是用唯物辩证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就是联系和发展。恩格斯在谈到事物普遍联系的“辨证图景”时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1]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的观念。历史是由无数个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组成的,绝不是孤立的一个时间点。在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我们应该将其放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下,不可截取历史的碎片去片面的了解,应该将这段历史的前后都联系起来,将其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比如在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这一问题上,虽然我们讲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逻辑起点必须得是在中国走上特色社会主义以前的历史,因为只有将其放在历史长河中去分析,我们才会有清晰完整的认识,只有将特定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作来龙去脉的分析,作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才能正确地汲取到其背后历史价值。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着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恩格斯指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像即概念一样到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会实现。[2]其实,许多现实问题尽管都是一定时代背景和具体环境的产物,而且其表现形式和侧重点也会有不同,但都蕴含着事物的发展规律。因而,锤炼历史视野,还须把事物放在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来分析,从历史的脉络中判断事物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曾以深邃的历史视野,把中特色社会主义放到历史长河中,从改革开放40年、新中国成立近70年、建党97年、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文明5000多年这5个历史维度去考量,使我们深刻理解了中国特色社會主义这个宝贵成果的来之不易,让我们更好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历史必须与时代、现实和未来结合在一起。不去学习过去的历史就无法理解如今的现实,总结历史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用历史去指导现实、开辟未来。因此对历史问题的考察研究应该体现时代精神。
(二)历史视野要求我们科学审视历史的成败
正确对待历史就意味着要实事求是,直面一个基本的事实。历史的长河中既有成功又有失败。我们从这些成功和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从而正确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古人云:“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所有的事情,都不是空前绝后,所以人们才会经常感叹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牛顿曾经说过:“我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如今的人们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来看待问题,无论成功经验还是失败教训都是难得的宝贵财富。中国共产党正是在奋斗过程中重视历史,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才能够壮大。人们之所以关心历史,是想知道我们过去的人是怎样生存的,是怎样发展的,他们有哪些成就,走过哪些弯路,又有哪些谬误是我们现在需要避免的,以及他们这些兴衰成败背后的原因和道理是什么,以便我们今天能活得更好一些,我们的民族能够更强盛一些,我们的国家能够建设得更好一些。文天祥有诗云:“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说的是春秋时代的两个史官秉笔直书,在书于竹帛之际弘扬天地正气。孔子著《春秋》,“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让《春秋》这部史书,成为评价人与事的标准。从这个角度看,准确书写历史、正确认识历史,正是一种汲取过去教训、防止悲剧重演的巨大约束力。近代的教训告诉我们照搬历史是无法生存的,但历朝历代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如果全然放弃学习历史,那么也会是一败涂地。对历史的遗忘意味着割裂传统、割裂文明,掩盖和歪曲历史更是对文明的背叛,最终只会陷入悲剧的泥淖、走向进步的反面。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有些历史虚无主义者打着学术的旗号,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种人从本质上来讲都是反动的,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唯物史观的理论指导,同历史虚无主义进行坚决彻底的斗争,深刻揭示其错误和荒谬。历史是真真实实的存在,它无法抹去,更不会随时间推移改变原有的样貌,历史的结论决不容许恣意篡改。廓清真相、正本清源、以正视听,历史才能成为推动人类进步的力量。我们在看到过去历史中的辉煌成就的同时也要重视历史的失败,切不可因为某些历史荒诞耻辱而避而远之。反而,我们只有铭记过去的痛苦与灾难,反思曾经的荒诞耻辱才能知耻而后勇,吸取教训,为未来的发展道路奠定基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
(一)第一阶段: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们最初是“以俄为师”走俄国人的路,学习照搬苏联的模式和经验。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提出了要以苏为鉴,走自己的道路。党在中共八大上指出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党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端。
(二)第二阶段:邓小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九八二年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首次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邓小平讲我们有很多问题需要重新正本清源,有很多问题我们需要回答。但是邓小平认为最需要回答的首要问题就是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第三阶段: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坚持和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内外形式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的考验面前,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把这条道路推进到二十一世纪。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这条道路,科学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分别是,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第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第四发展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和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与基本经济制度,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领导的中央集体以全新的视野,从理论和实践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把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次历史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确立了思想灯塔、精神航标和行动指南。
中国坚持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由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状况以及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的新特点所决定的,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决定了中国必然走社会主义道路。
三、历史视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历史视野要求我们树立世界眼光,顺应世界潮流,把握世界发展进程中诸多方面的相互联系,将其放在世界这个大范围内来研究,在世界这个大格局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将中国历史的特殊性与世界历史的普遍性联系在一起。我们在社会主义探索初期学习借鉴苏联模式,毛泽东认识到苏联模式有许多弊端,提出了“以苏为戒,不能再走他们走过的弯路”,强调学习苏联经验时:“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能学。”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上勇于创新,提出了冲破对苏联模式的迷信,走自己的路,为解决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作了理论前导。中国共党带领全国人民历尽艰难曲折,终于使古老的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历史自有其逻辑,其发展路径非人为可以预设,但历史发展的轨迹表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
歷史视野要求我们科学审视历史的成败。新中国成立三十年后,虽然国家还是十分贫穷落后,但“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我国已经有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两弹一星”的成功发射,社会主义的中国已经不再是1949年前那个世界上无足轻重、积贫积弱的国度了。改革开放三十年后,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然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巨大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中国的国际上的声音越来越有份量,作为一个中国人越来越有自豪感。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经济保高速增长三十多年,这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独一无二。中国经济建设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设立经济特区、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等都是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体制到政治文化教育体制、从沿海到内地,改革的步子越迈越大。开放也从最初的试点发展到全方位、多领域、宽口径的格局,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而且政治稳定、人民安康、文化繁荣、生态日趋良好。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探索,中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又重新找回了久违的民族自信心。
历史视野,既是一种向后看的眼光,也是一种向前看的眼光。因此,培育历史眼光,用历史的观点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对于我们今天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注 释】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9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4页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3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4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9页.
[4]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33版,第273页.
[5] 《实现中国梦走中国道路就是遵循规律》[J].从松日、李丹,南方论刊,2014.1.
[6]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J]严晓峰,人民网,2018.05.
作者简介:陶燕悟(1993-),男,汉族,山西省阳泉市人,学历:法学硕士,单位: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