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学科的课程内容,分布在每个单元后,起到总结和深化的作用,实质上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的过程,有其浓浓的语文味。但现今的综合性学习,往往沦为纯粹的德育教育,语文味索然,使课堂过于生硬,教师流于说教,学生无法真正地从情感上引起共鸣,从而导致课堂气氛看似活跃、而德育教学收效甚微的尴尬局面。
那么,如何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有效地融入德育教育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渗透”两字。作为语文学科,“渗透”的意境在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或“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则更为恰当,从而达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境。
为此,我校开展了一堂以“党在我心中”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公开课,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大板块。第一板块为“图片历史”,图片由学生讲解,完整地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第二板块是“故事重提”,讲述了周总理的事迹和发生在长征路上的故事;第三板块“诗歌寄情”,学生分段落朗读《世界,请听中国朗读》;第四板块则为“红歌唱响”,学生通过合唱《少年中国》《红星歌》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育才之歌》等,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在课堂展开过程中,学生表现突出,课堂气氛活跃,德育弥漫课堂。听罢便知每个环节都在事先经过了精心雕琢。
纵观全过程,这堂课应是一堂典型的班队课。语文教学的功能缺失,德育教育又流于形式,这怎能引导学生从内心真正感受到党的伟大?特别是作为初一学生,又怎能切身感知党在中国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真可谓听听激动,想想感动,事后毫无所动。
笔者认为,在综合性学习中语文味越浓,德育味也就越浓。没有对语言文字运用的深入理解,一切都不是语文,任何其他的教育都将成为无本之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的根本。针对此类型的综合性学习课,以下几点做法可供参考:
一、引进鲜活素材,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所谓针对性,既是指我们的德育教育要紧扣每篇课文教学的实际,也指教学工作要针对学生的实际,结合学生的具体特征。”它明确指出了面对德育教育的对象——初中生,关键就要立足学生的实际特点和具体特征,借助初中语文教材,从初中生日常可以接触的范围人手进行挖掘,将学生与德育教育主题之间的距离缩短,使德育教育摆脱传统的说教,变成学生的主动感知和主动探索。
因此,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作为德育教育的素材来源,符合各地初中生的实际,从小处着眼、步步深入,进而引导学生感知“理想…‘爱国”等较为崇高、又较为空泛的主题。先进人物、历史人物朴实的语言、感人的细节、真挚的情感,可以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产生一种亲切感、真实感,真切地认识到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最终使其对“党”的感激和崇敬之情流入心田。“沟通生活,充分挖掘学生生活中富有教育教学价值的契机,让这些学生最熟悉、最亲切的事件、情感走进语文课堂,走进语文教学活动中,影响学生,往往能产生很好的效果。”试问:聆听那朴实的语言,品味那感人的细节,感受那真挚的情感,不正是语文的味道吗?
二、教师大胆放手,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初中生已初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作为教师,可以在确定主题的前提下,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从问题着手,尤其要注重启发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讨论、梳理、分析、思考形成结果,诉诸文字。因此,以“党在我心中”为主题,可以尝试将学生分成四个组,第一组为材料收集组,负责根据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搜集材料;第二组为整合组,将第一组的材料加以整合;第三组为展示组,将第一二组的成果在课堂上加以展示,可以是幻灯片展示,也可以是学生表演等;第四组则是课堂记录和课后总结;最后以一篇对本堂综合性学习的总结,作为学生的课后作业。在整个过程中,让每个学生在组内说说为何要收集这样的材料,为何要这样整合,为何要这样展示以及怎么总结。前组学生对后组进行评价,并让组长对此过程和结果进行小结反思及全班交流并改进。
上述整个过程都围绕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展开,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更能培养学生“说”的能力。这种能力培养看似散漫,实则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说本环节的收获,也是说下一环节的指导意见;并且,该方式较有吸引力,且参与度高,让每一个学生均能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真实地有所收获。更为重要的是,没有人会比学生更了解学生自己。既如此,我们何必越俎代庖,吃力不讨好呢?
三、品析文字魅力。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综合性学习是每单元的最后部分,作为一条独立的“线”贯穿于教材始末。那么,在品读教材的基础上,再加以拓展,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以“党在我心中”的综合性学习为例,可以穿插毛泽东诗词,如采用多种形式朗读《七律·长征》,在读中析内容、品主旨、感理想、树能力,从关键字词中理解毛泽东的人格魅力,领略共产党人的情怀。或者抓住该公开课上的一首诗歌《世界,请听中国朗诵》,教师示范朗读,学生竞赛朗读,在读中作内容、情感和主题的赏析,感受诗歌中所蕴含的对中国大跨步发展的自豪,以及洗刷封建末期中国那段不堪历史的骄傲,凸显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向复兴的伟大领袖作用,真正将党品在我心、印在我心。由此,由读推动懂,由懂又培养读的能力。叶圣陶曾说:“如果能引导学生细读本文,获得透彻之理解,则学生非徒理解而已,其思想感情必受深切之影响。语文教学之思想政治教育之效果,宜于此求之。”岂不是最好的诠释?
四、书写心中情感,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语文素养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最后一项就是“写”。让学生在课堂展开过程中,以各种题材形式练习写作,能够提高学生“写”的能力。书写有助于加深学生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成其心灵的洗涤和升华。以“党在我心中”的综合性学习为例,在课堂的后十分钟,或让学生写写对本堂课内容的感想;或写写对新中国某一历史人物的颁奖词,或写写他们心中的英雄形象、身边的英雄事迹,或写写诗歌“中国,请听我朗诵”,或写写今天的我们最缺什么等。总之,明确“写”的目的之后,不管以何种方式呈现,均可水到渠成。
笔者认为,这堂课没有必要分成四块。抓住一点,步步为营,层层丰厚,何“德”而不得?
以上述及的“听”“说”“读”“写”能力,必须充分考虑在初中各年级的能力层级,不可过早、过高地要求学生。同时,德育渗透也必须充分考虑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围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荣辱观进行教育,培育民族精神,培养优秀道德品质。
总而言之,在综合性学习中语文味越浓,德育味也就越浓。“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出语言深处的美。”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原则,在语文性的基础上,立足学生实际特点和具体特征,从学生熟悉的、易产生共鸣的小处着眼加以感悟,德育味自然而然也就来了。
那么,如何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有效地融入德育教育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渗透”两字。作为语文学科,“渗透”的意境在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或“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则更为恰当,从而达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境。
为此,我校开展了一堂以“党在我心中”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公开课,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大板块。第一板块为“图片历史”,图片由学生讲解,完整地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第二板块是“故事重提”,讲述了周总理的事迹和发生在长征路上的故事;第三板块“诗歌寄情”,学生分段落朗读《世界,请听中国朗读》;第四板块则为“红歌唱响”,学生通过合唱《少年中国》《红星歌》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育才之歌》等,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在课堂展开过程中,学生表现突出,课堂气氛活跃,德育弥漫课堂。听罢便知每个环节都在事先经过了精心雕琢。
纵观全过程,这堂课应是一堂典型的班队课。语文教学的功能缺失,德育教育又流于形式,这怎能引导学生从内心真正感受到党的伟大?特别是作为初一学生,又怎能切身感知党在中国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真可谓听听激动,想想感动,事后毫无所动。
笔者认为,在综合性学习中语文味越浓,德育味也就越浓。没有对语言文字运用的深入理解,一切都不是语文,任何其他的教育都将成为无本之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的根本。针对此类型的综合性学习课,以下几点做法可供参考:
一、引进鲜活素材,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所谓针对性,既是指我们的德育教育要紧扣每篇课文教学的实际,也指教学工作要针对学生的实际,结合学生的具体特征。”它明确指出了面对德育教育的对象——初中生,关键就要立足学生的实际特点和具体特征,借助初中语文教材,从初中生日常可以接触的范围人手进行挖掘,将学生与德育教育主题之间的距离缩短,使德育教育摆脱传统的说教,变成学生的主动感知和主动探索。
因此,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作为德育教育的素材来源,符合各地初中生的实际,从小处着眼、步步深入,进而引导学生感知“理想…‘爱国”等较为崇高、又较为空泛的主题。先进人物、历史人物朴实的语言、感人的细节、真挚的情感,可以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产生一种亲切感、真实感,真切地认识到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最终使其对“党”的感激和崇敬之情流入心田。“沟通生活,充分挖掘学生生活中富有教育教学价值的契机,让这些学生最熟悉、最亲切的事件、情感走进语文课堂,走进语文教学活动中,影响学生,往往能产生很好的效果。”试问:聆听那朴实的语言,品味那感人的细节,感受那真挚的情感,不正是语文的味道吗?
二、教师大胆放手,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初中生已初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作为教师,可以在确定主题的前提下,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从问题着手,尤其要注重启发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讨论、梳理、分析、思考形成结果,诉诸文字。因此,以“党在我心中”为主题,可以尝试将学生分成四个组,第一组为材料收集组,负责根据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搜集材料;第二组为整合组,将第一组的材料加以整合;第三组为展示组,将第一二组的成果在课堂上加以展示,可以是幻灯片展示,也可以是学生表演等;第四组则是课堂记录和课后总结;最后以一篇对本堂综合性学习的总结,作为学生的课后作业。在整个过程中,让每个学生在组内说说为何要收集这样的材料,为何要这样整合,为何要这样展示以及怎么总结。前组学生对后组进行评价,并让组长对此过程和结果进行小结反思及全班交流并改进。
上述整个过程都围绕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展开,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更能培养学生“说”的能力。这种能力培养看似散漫,实则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说本环节的收获,也是说下一环节的指导意见;并且,该方式较有吸引力,且参与度高,让每一个学生均能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真实地有所收获。更为重要的是,没有人会比学生更了解学生自己。既如此,我们何必越俎代庖,吃力不讨好呢?
三、品析文字魅力。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综合性学习是每单元的最后部分,作为一条独立的“线”贯穿于教材始末。那么,在品读教材的基础上,再加以拓展,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以“党在我心中”的综合性学习为例,可以穿插毛泽东诗词,如采用多种形式朗读《七律·长征》,在读中析内容、品主旨、感理想、树能力,从关键字词中理解毛泽东的人格魅力,领略共产党人的情怀。或者抓住该公开课上的一首诗歌《世界,请听中国朗诵》,教师示范朗读,学生竞赛朗读,在读中作内容、情感和主题的赏析,感受诗歌中所蕴含的对中国大跨步发展的自豪,以及洗刷封建末期中国那段不堪历史的骄傲,凸显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向复兴的伟大领袖作用,真正将党品在我心、印在我心。由此,由读推动懂,由懂又培养读的能力。叶圣陶曾说:“如果能引导学生细读本文,获得透彻之理解,则学生非徒理解而已,其思想感情必受深切之影响。语文教学之思想政治教育之效果,宜于此求之。”岂不是最好的诠释?
四、书写心中情感,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语文素养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最后一项就是“写”。让学生在课堂展开过程中,以各种题材形式练习写作,能够提高学生“写”的能力。书写有助于加深学生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成其心灵的洗涤和升华。以“党在我心中”的综合性学习为例,在课堂的后十分钟,或让学生写写对本堂课内容的感想;或写写对新中国某一历史人物的颁奖词,或写写他们心中的英雄形象、身边的英雄事迹,或写写诗歌“中国,请听我朗诵”,或写写今天的我们最缺什么等。总之,明确“写”的目的之后,不管以何种方式呈现,均可水到渠成。
笔者认为,这堂课没有必要分成四块。抓住一点,步步为营,层层丰厚,何“德”而不得?
以上述及的“听”“说”“读”“写”能力,必须充分考虑在初中各年级的能力层级,不可过早、过高地要求学生。同时,德育渗透也必须充分考虑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围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荣辱观进行教育,培育民族精神,培养优秀道德品质。
总而言之,在综合性学习中语文味越浓,德育味也就越浓。“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出语言深处的美。”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原则,在语文性的基础上,立足学生实际特点和具体特征,从学生熟悉的、易产生共鸣的小处着眼加以感悟,德育味自然而然也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