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片断: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题目:把720毫升水倒入1个大杯和6个小杯。1个小杯的容积是1个大杯的1/3,求1个大杯和1个小杯的容积各是多少毫升?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用720×1/3=240(毫升)是大杯的容量,再用240÷3=80(毫升)是小杯的容量。
马上有学生举手表示反对。
生:你这解法不对。大杯的容量不是720毫升的1/3,怎么可以用720×1/3呢?
其余的学生听着。
师:这位学生的解释很有道理。
生:我们可以这样想:把6个小杯的容积看成2个大杯的容积,这样720毫升就倒入3个大杯里,那1个大杯的容量就是720毫升的1/3了。
师:你真聪明!你们知道这用什么策略解答的吗?
生1:转化。
生2:不对,我认为是“转换”。
师:意思都差不多。这种把两种数量换成一种数量来解题的策略我们把它叫“替换”。(板书:替换)
师:同学们,会用“替换”这个策略解决这类问题吗?
生(齐):会。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替换的策略解答。
学生独立练习,两生板演。
反思:这样的一种流程的学习环节在日常的教学中是司空见惯的,从有效教学的角度来观察这一日常习惯的教学环节,我们就会发现这一教学环节中存在着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
首先,从学生的参与面来说,这一环节没有能够做到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
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指向就是全体学生的参与课堂学习。但是在刚才的教学中,当优等生不假思索地说出答案时,恐怕更多的学生尚未及思考,只当了课堂的观众、听众罢了。在这样的课堂上,优等生锋芒毕露,后进生日渐黯淡,我们所能够看到的真正得到受益的只是刚才能解答此问题的学生,其余的学生,怕是很少能够得到收获的。
其次,从教学的任务性来说,这一环节没有能够做到让学生的智力得到锻炼。
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归根结底是思维的活动。好的教学应该是能够让学生在每堂课上都能得到思维的训练。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学生的智力。但是在刚才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零碎的问答,一知半解的模仿,就是没有能够看到学生的智力活动,没有能够看到学生的思维触须的大幅摆动。零碎的知识不能够使人产生智慧。令人遗憾的是,在刚才的教学中我们还是在这样做。
第三,从教学的伦理性来说,这一教学环节是教师重要失职的表现。
从刚才的教学中,表面上来看是教师在调动学生思考,但是我们所看到的只是少数学生在参与讨论,然后教师是不停地追问。当然,在追问的过程中就会不自觉地走进诱问的轨道上来,这个时候的教学已悄悄地变成了一种变相灌输。但我们还是认为这种做法是一种启发式教学。应该说,这样的教学是一种失败。
因此,从这样的有效教学的角度来观察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习以为常的教学环节中有着诸多的改进空间。
这是改进后的课堂教学片断:
师:我们已经学会了好多解决问题策略方法——列举、表格、转化、倒退等等。读一读这道题能用什么策略解决呢?
出示题目。
生读题,思考。
师:反复地读一读、想一想,能解决的学生自己先在练本上试一试,不能解决的学生打开课本,看看课本上提供给我们的图形,认真思考后再解答。
(设计意图: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所有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直面问题,也就是说要能够做到让所有的人都在场,不要遗漏任何一个课堂的参与者。这才是面向全体的有效教学)
有的学生先尝试解题,有的学生看书思考后再探索解决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思考、自学课本、感知教材时,学生处于思维与合作的准备阶段,自以为弄懂的学生可以在接下来的小组交流中接受检验,尚未理解的学生可以在小组讨论时进行交流。这个过程,变过去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或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为“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向大家”)
师:现在请大家在各组内交流:(1)你解决这个问题用了什么策略?(2)为什么要用这个策略?(3)用了这个策略有什么好处?
交流完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展示:
生1:我看书后知道,把1个大杯替换成3个小杯。这样720毫升就倒入(6 3)个小杯中,可以求出1个小杯的容量。再用1个小杯的容量×3就得到1个大杯的容量。
生2:我们还可以把6个小杯替换成2个大杯。这样720毫升就倒入(2+1)个大杯中,可以求出1个大杯的容量。再用1个大杯的容量÷3就得到1个小杯的容量。
生3:课本用了两种方法解决的。但这两种方法都是把两种不同的数量替换成一种数量来解决的。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我们把它叫做“替换”。
……
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全体学生参与、有效使用教材、教师有效指导、注重学生思维的学习过程。我们的数学教学绝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知识,更应该通过教学的自觉引导和着意渗透,使学生的内心深处形成对数学这门学科真挚的喜爱,激发他们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对于学生的影响将是持久而深刻的。
(如皋市东陈小学)
出示题目:把720毫升水倒入1个大杯和6个小杯。1个小杯的容积是1个大杯的1/3,求1个大杯和1个小杯的容积各是多少毫升?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用720×1/3=240(毫升)是大杯的容量,再用240÷3=80(毫升)是小杯的容量。
马上有学生举手表示反对。
生:你这解法不对。大杯的容量不是720毫升的1/3,怎么可以用720×1/3呢?
其余的学生听着。
师:这位学生的解释很有道理。
生:我们可以这样想:把6个小杯的容积看成2个大杯的容积,这样720毫升就倒入3个大杯里,那1个大杯的容量就是720毫升的1/3了。
师:你真聪明!你们知道这用什么策略解答的吗?
生1:转化。
生2:不对,我认为是“转换”。
师:意思都差不多。这种把两种数量换成一种数量来解题的策略我们把它叫“替换”。(板书:替换)
师:同学们,会用“替换”这个策略解决这类问题吗?
生(齐):会。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替换的策略解答。
学生独立练习,两生板演。
反思:这样的一种流程的学习环节在日常的教学中是司空见惯的,从有效教学的角度来观察这一日常习惯的教学环节,我们就会发现这一教学环节中存在着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
首先,从学生的参与面来说,这一环节没有能够做到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
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指向就是全体学生的参与课堂学习。但是在刚才的教学中,当优等生不假思索地说出答案时,恐怕更多的学生尚未及思考,只当了课堂的观众、听众罢了。在这样的课堂上,优等生锋芒毕露,后进生日渐黯淡,我们所能够看到的真正得到受益的只是刚才能解答此问题的学生,其余的学生,怕是很少能够得到收获的。
其次,从教学的任务性来说,这一环节没有能够做到让学生的智力得到锻炼。
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归根结底是思维的活动。好的教学应该是能够让学生在每堂课上都能得到思维的训练。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学生的智力。但是在刚才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零碎的问答,一知半解的模仿,就是没有能够看到学生的智力活动,没有能够看到学生的思维触须的大幅摆动。零碎的知识不能够使人产生智慧。令人遗憾的是,在刚才的教学中我们还是在这样做。
第三,从教学的伦理性来说,这一教学环节是教师重要失职的表现。
从刚才的教学中,表面上来看是教师在调动学生思考,但是我们所看到的只是少数学生在参与讨论,然后教师是不停地追问。当然,在追问的过程中就会不自觉地走进诱问的轨道上来,这个时候的教学已悄悄地变成了一种变相灌输。但我们还是认为这种做法是一种启发式教学。应该说,这样的教学是一种失败。
因此,从这样的有效教学的角度来观察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习以为常的教学环节中有着诸多的改进空间。
这是改进后的课堂教学片断:
师:我们已经学会了好多解决问题策略方法——列举、表格、转化、倒退等等。读一读这道题能用什么策略解决呢?
出示题目。
生读题,思考。
师:反复地读一读、想一想,能解决的学生自己先在练本上试一试,不能解决的学生打开课本,看看课本上提供给我们的图形,认真思考后再解答。
(设计意图: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所有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直面问题,也就是说要能够做到让所有的人都在场,不要遗漏任何一个课堂的参与者。这才是面向全体的有效教学)
有的学生先尝试解题,有的学生看书思考后再探索解决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思考、自学课本、感知教材时,学生处于思维与合作的准备阶段,自以为弄懂的学生可以在接下来的小组交流中接受检验,尚未理解的学生可以在小组讨论时进行交流。这个过程,变过去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或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为“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向大家”)
师:现在请大家在各组内交流:(1)你解决这个问题用了什么策略?(2)为什么要用这个策略?(3)用了这个策略有什么好处?
交流完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展示:
生1:我看书后知道,把1个大杯替换成3个小杯。这样720毫升就倒入(6 3)个小杯中,可以求出1个小杯的容量。再用1个小杯的容量×3就得到1个大杯的容量。
生2:我们还可以把6个小杯替换成2个大杯。这样720毫升就倒入(2+1)个大杯中,可以求出1个大杯的容量。再用1个大杯的容量÷3就得到1个小杯的容量。
生3:课本用了两种方法解决的。但这两种方法都是把两种不同的数量替换成一种数量来解决的。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我们把它叫做“替换”。
……
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全体学生参与、有效使用教材、教师有效指导、注重学生思维的学习过程。我们的数学教学绝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知识,更应该通过教学的自觉引导和着意渗透,使学生的内心深处形成对数学这门学科真挚的喜爱,激发他们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对于学生的影响将是持久而深刻的。
(如皋市东陈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