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质性的有效教学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ok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片断: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题目:把720毫升水倒入1个大杯和6个小杯。1个小杯的容积是1个大杯的1/3,求1个大杯和1个小杯的容积各是多少毫升?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用720×1/3=240(毫升)是大杯的容量,再用240÷3=80(毫升)是小杯的容量。
  马上有学生举手表示反对。
  生:你这解法不对。大杯的容量不是720毫升的1/3,怎么可以用720×1/3呢?
  其余的学生听着。
  师:这位学生的解释很有道理。
  生:我们可以这样想:把6个小杯的容积看成2个大杯的容积,这样720毫升就倒入3个大杯里,那1个大杯的容量就是720毫升的1/3了。
  师:你真聪明!你们知道这用什么策略解答的吗?
  生1:转化。
  生2:不对,我认为是“转换”。
  师:意思都差不多。这种把两种数量换成一种数量来解题的策略我们把它叫“替换”。(板书:替换)
  师:同学们,会用“替换”这个策略解决这类问题吗?
  生(齐):会。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替换的策略解答。
  学生独立练习,两生板演。
  反思:这样的一种流程的学习环节在日常的教学中是司空见惯的,从有效教学的角度来观察这一日常习惯的教学环节,我们就会发现这一教学环节中存在着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
  首先,从学生的参与面来说,这一环节没有能够做到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
  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指向就是全体学生的参与课堂学习。但是在刚才的教学中,当优等生不假思索地说出答案时,恐怕更多的学生尚未及思考,只当了课堂的观众、听众罢了。在这样的课堂上,优等生锋芒毕露,后进生日渐黯淡,我们所能够看到的真正得到受益的只是刚才能解答此问题的学生,其余的学生,怕是很少能够得到收获的。
  其次,从教学的任务性来说,这一环节没有能够做到让学生的智力得到锻炼。
  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归根结底是思维的活动。好的教学应该是能够让学生在每堂课上都能得到思维的训练。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学生的智力。但是在刚才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零碎的问答,一知半解的模仿,就是没有能够看到学生的智力活动,没有能够看到学生的思维触须的大幅摆动。零碎的知识不能够使人产生智慧。令人遗憾的是,在刚才的教学中我们还是在这样做。
  第三,从教学的伦理性来说,这一教学环节是教师重要失职的表现。
  从刚才的教学中,表面上来看是教师在调动学生思考,但是我们所看到的只是少数学生在参与讨论,然后教师是不停地追问。当然,在追问的过程中就会不自觉地走进诱问的轨道上来,这个时候的教学已悄悄地变成了一种变相灌输。但我们还是认为这种做法是一种启发式教学。应该说,这样的教学是一种失败。
  因此,从这样的有效教学的角度来观察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习以为常的教学环节中有着诸多的改进空间。
  这是改进后的课堂教学片断:
  师:我们已经学会了好多解决问题策略方法——列举、表格、转化、倒退等等。读一读这道题能用什么策略解决呢?
  出示题目。
  生读题,思考。
  师:反复地读一读、想一想,能解决的学生自己先在练本上试一试,不能解决的学生打开课本,看看课本上提供给我们的图形,认真思考后再解答。
  (设计意图: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所有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直面问题,也就是说要能够做到让所有的人都在场,不要遗漏任何一个课堂的参与者。这才是面向全体的有效教学)
  有的学生先尝试解题,有的学生看书思考后再探索解决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思考、自学课本、感知教材时,学生处于思维与合作的准备阶段,自以为弄懂的学生可以在接下来的小组交流中接受检验,尚未理解的学生可以在小组讨论时进行交流。这个过程,变过去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或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为“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向大家”)
  师:现在请大家在各组内交流:(1)你解决这个问题用了什么策略?(2)为什么要用这个策略?(3)用了这个策略有什么好处?
  交流完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展示:
  生1:我看书后知道,把1个大杯替换成3个小杯。这样720毫升就倒入(6 3)个小杯中,可以求出1个小杯的容量。再用1个小杯的容量×3就得到1个大杯的容量。
  生2:我们还可以把6个小杯替换成2个大杯。这样720毫升就倒入(2+1)个大杯中,可以求出1个大杯的容量。再用1个大杯的容量÷3就得到1个小杯的容量。
  生3:课本用了两种方法解决的。但这两种方法都是把两种不同的数量替换成一种数量来解决的。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我们把它叫做“替换”。
  ……
  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全体学生参与、有效使用教材、教师有效指导、注重学生思维的学习过程。我们的数学教学绝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知识,更应该通过教学的自觉引导和着意渗透,使学生的内心深处形成对数学这门学科真挚的喜爱,激发他们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对于学生的影响将是持久而深刻的。
  (如皋市东陈小学)
其他文献
〔摘要〕为探索青少年自恋类型与独处偏好的关系,以及独处能力在二者之间的作用,利用钦佩-竞争自恋量表、独处偏好量表和独处能力量表,对373名青少年施测。结果显示:(1)青少年在钦佩型自恋这一类型指标上的得分与独处偏好、独处舒适这一独处能力指标上的得分呈显著负相关;(2)独处舒适这一能力类型指标在钦佩型自恋和独处偏好之间有完全中介效应。这意味着,与竞争型自恋的青少年相比,钦佩型自恋的青少年更倾向于做出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文历经了几千年岁月的洗涤流传下来,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文明的核心,是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蕴厚重,意存高远,能够感化人、启发人、教育人、团结人,被称之为“经典”。在小学阶段进行经典诵读活动,是趁孩子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最有价值的作品,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当学生朗诵着王之涣的“欲穷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语文教材中的口语交际活动内容编排科学有序,图文并茂,内容丰富,预留空间大,便于教师因地制宜地开展训练。本文就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灵活利用教材展开教学,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作一点探索。    一、 巧设情境,丰富教材,使学生想说 
一九一八年,梁济自杀前问儿子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答道: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在那个时代,能做出这种回答无疑需要对人性和文明的力量抱着深沉而坚毅的乐观。然而在冷战结束以来,这种乐观却几乎成了一种普遍性的观念:生活会更好,科技会更发达,世界会更和平。  可是近五年来,世界新闻笼罩着一层令人担忧的阴霾,似乎正在扭转这种乐观氛围。各种恐怖袭击、内战屠杀、劫机抢船、难民骚乱频传。以前这些
摘要:病理学是医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桥梁学科,同时又是临床检验的重要内容和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病理学教学内容安排得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和其理论的理解掌握。针对上述特点,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病理学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且教学效果显著。  关键词:病理学;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改革    病理学是医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桥梁学科,同时又是临床检验的重要内容和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高职
〔关键词〕生涯辅导;高三学生;志愿填报  一、缘起——心理辅导课后  一次,在高一一个班里上完“认识自我”的心理辅导主题活动课后,一位男生急匆匆地追出教室,叫住了我。男生怯怯地问:“老师,不好意思,能耽误您一会儿吗?”我感受到了他的真诚,说:“有什么急事吗?”男生说:“老师,我有个问题,想预约。”我迅速在脑海中搜索了一天的安排,发现辅导时间正好还空着,就答应了这次预约。  在回办公室的路上,我在想
开卷考  一日,某君期末考试——《艺术概论》此科为开卷考试。遂大家都带着书本笔记大抄小抄进入考场考试进行中……某君正在奋笔疾抄,忽见老师站立身旁,疑惑地看着他。  某君:老师,开卷考试,开卷哦。  老师:是啊,开卷,不过……你干吗把材料拿到桌子底下抄啊?  某君:啊?哦,老师,我……习惯了……    真理本身    我初到北京,有诸多不适,澡堂里的问候即为一例。  有一次,我在那里碰到了尊敬的王教
艺术的每一种形式,都有自身发展的历史。即以词而论,兴于唐而盛于宋,演变嬗递,最终确定了这种韵文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性,也确定了这种艺术体裁的模式。过去的研究者,有人从艺术形式方面,进行收集、整理、考辨;有人从艺术内容方面,探讨其思想、风格、流派。关于唐宋词自身发展的规律的专著,仍是凤毛麟角。正因为如此,《唐宋词通论》这部有分量的系统专著,更值得人们的注意。  《唐宋词通论》最大的特色,是它的系统性概
〔关键词〕学习动力;生涯规划;社会需求  【活动目标】  学生通过欣赏《十七岁不哭》视频,达到以下两个目标:  1.认识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可以引发学习的动力。  2.认识到学习需要找准自己的目标,作好自己的生涯规划。  【活动准备】  《十七岁不哭》视频剪辑;心得卡;资料卡;PPT  【活动过程】  一、导入——呈现无学习动力的学生的图片  师: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几位同学对学习感到困惑,对前途
读过钱锺书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的人,大概都会被他冷峭的讽刺、机智的幽默、妥帖而出人意表的比喻以及洞烛入微的心理分析所吸引;读过《谈艺录》、《管锥编》等学术著作的,也会为他的学识和精深的理论而倾倒。但摊在我们面前的这本薄薄的散文集——钱先生早年所作的《写在人生边上》,可以说早就兼具了上述两类魅力。至于涵盖《围城》的人生探索,贯串《管锥编》的哲学思辨,也已在此开其端绪。所以这是一本值得深入研究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