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相生迷人眼引人入胜立意显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q2006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功的记叙文或多或少都会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实写当前时间内人物的见闻、感受,这是作品中最直接的材料;虚写则跨越时空的限制,突破现实与环境的局限,上下五千年,纵横八百里,让时光倒流或预支,把过去或未来的材料链接到当前时间内,这是作品中的间接材料。记人写事的文章若一马平川,见头知尾,读来索然无味;虚实相生则可避免行文的单调呆板。古人云:“文若看山不喜平。”波澜起伏、悬念迭生的文章才能引人入胜。所以,在记叙文的写作中,训练虚实两结合的写法,能挖掘生活底蕴,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来。
  那么,在实际操作中,虚写是如何运用的?又有哪些效果呢?
  一、有意倒置重在过程
  文章开篇立足于当前时间,即写文章之时,或紧扣题目点明事件,或三言两语交代结果,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迸发“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愿望,然后再拉开记忆闸门虚写“曾经”,回忆过程。如朱自清的《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背影”到底浓缩了什么呢?再如,程海的《三颗枸杞豆》:“我是一个植物学家。好多人很羡慕我,要我谈谈小时候刻苦学习的故事。其实,那时我是一个出名的‘淘气鬼’。”“淘气鬼”竟能成为植物学家?难以置信!这中间到底有多少不为人知的秘诀呢?我相信,只要读过开头文字,读者定会欲罢不能,并会一气呵成读下去。这样的开头有意倒置结果,巧设悬念,目的是摄取读者的好奇心,引领读者参与到事件的过程中来。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已经拥有了读者的好奇心,还怕他们不跟着文章走吗?
  二、一脉相承追溯求源
  叙述事件时,有意把已发生的情节搁置隐藏起来,唐突地从后续情节叙述开去,或铺设扑朔迷离的现象,或渲染大喜大悲的人物内心,或展现激烈的矛盾冲突。等到蓄足了势,读者与作品中人物产生了共鸣,并对作品中的人物有了探究之意,再来适当虚写交“底”,使人恍然大悟。这一藏一亮,一起一落,一进一退,文章就有了波澜。如黄飞的《甜甜的泥土》,那撕心裂肺的母亲,那健康活泼的小亮,还有那悄悄转身哭泣的老师,都是大大的问号紧紧揪着读者的心。“他好像又看到:现在的
  妈妈扬起细眉在爸爸的耳边嘀咕什么,爸爸抓起一根柴棍,气势汹汹地向他走来。”原来,这是一个离异家庭的悲剧,一切答案尽在不言中了。再如,秦素衣的《拔掉那颗蛀牙》一文,开头冷不丁地甩出一句话:“她恨全家人。”短短五个字犹如晴空霹雳,让人瞠目结舌。紧接着通过虚写追溯源头:“她在家中地位很尴尬……因为想要儿子,父母坚持要生。结果生下她……”原来这是一个有浓厚的重男轻女封建意识的家庭。读至此,读者如迷雾般的心理射进一缕阳光。此种把本是一脉相承的前因有意地放在后文适当交底的写法,就是想防止文章给人一碗水看到底的效果,有意识隐藏原因,直奔情节,造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先声夺人之势,更能吊起读者的胃口。
  三、反衬类比凸显人物
  塑造人物形象或表达情感时,受条件的制约不能极致地正面刻画,这就可以巧妙地借助虚写来表现。如一位学生的作文,上学路上巧遇任课老师,任课老师下了自行车带上他一同前行。“坐在后座上,望着老师的背影”,学生心花怒放,“感觉到全路上的人都在羡慕地看着我”。但这时,文章戛然而止了,不再从正面刻画老师了。从材料的安排和立意上看,这不是一篇成功的文章。题目是“我的老师”,我的老师的形象不丰满,中心不突出,可是学生坐在后座的感受却是真切的。真情实感是文章的最高境界,于是我点拨了他,授之以虚写的钥匙:“在老师爱的召唤下,是否会回忆起老师对你或对他人‘好’或‘坏’的事情呢?”学生茅塞顿开,虚写了自己以前做题时因粗心大意吃了老师一巴掌的事件。这样虚实结合,对比反衬,塑造了严而有爱的好老师的形象。再比如,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一文,作者在北大400多万册图书馆前回忆了1983年在青岛过夏令营时发生的一幕,这也是巧借虚写,类比自己在图书馆前无知的感受,人物鲜活的心理既含蓄又丰富地透视了出来,比一般的直白描写更真实形象。
  四、横生枝节深化主题
  行文中,有时会巧借作品中人物的回忆、联想,推出一位陌生人或插叙关系好像不大的事件,来给人以横生枝节之感。如此蜻蜓点水式的轻轻“岔”一笔,虽然文字不多、内容少,可分量却很重,是千万不可弱化省略的。有了它(虚写内容),文章题材得到延伸,意境显得深远,主题得到深化。如《三个太阳》巧借画家之眼,交代了“地球物理所”这一单位,引出了父亲一辈子的遗憾。正是这短短的一句话,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文章不仅赞美了现在“南极人”的民族气概和非凡胆略,还赞美了老一辈科学家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这样,中国老、中、青三代科研工作者情系南极,建设南极的主旨就彰显出来了。怪不得逻辑学上说“外延越广,内涵越小”,在写作领域中,这不就是“题材越广,中心越集中”吗?当然,这需要作者有较高的思想深度和很强的驾驭材料能力,如处理不好就真的要岔题了。
  五、浓缩时间连绵起伏
  以上四种虚实结合中,虚写可以是一次性的。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还可进行几次虚写。相比之下,实写较容易,虚写有难度;一次性虚写较容易,几次虚写难度更大。因为虚写时需要起承转合,需要打破常规思维。多次虚写一定要立足于当前时间,不论“天文地理”,还是“东南西北”,都要以当前时间为纬,以当前人物思维为经,谈古论今,纵横捭阖,伸缩自由。这犹如放风筝,无论风筝怎么飞,始终脱离不了人的手;又如五彩的花环,无论品种,无论花色,始终根植在环上。这虚写的“天文地理”、“东南西北”融合在一起,其实就是一副连续的生活画图。虚实相生,有始有终、有情有理,巧妙设疑、悄然释疑,既给人回环往复之美,又拓宽了题材,文章显得大气,立意更集中。如《我家最富有的时刻》一文开始,“我”独自走在雨中“像一只掉了队的大雁,在风雨中落寞地飞着”,“走着走着”,“来到了一家伞行”,“‘温馨伞行’这个名字既熟悉又陌生,它给我的一丝温馨直接涌到了心田”,于是回忆起“去年的今天”全家人买伞的“最温馨时刻”。“而如今,只剩我一个人,孤零零的一人。我多么希望时光能倒流。远处‘时光倒流酒吧正霓虹闪烁’”。于是,时光倒流到“今年春天,妈妈下岗……”,“现在仍能感受到妈妈悄悄拭泪的悲伤”,“好景不长,父亲被裁员……他们俩的心情越来越差,总是发脾气吵架”,行文到此,读者恍然大悟:“我”孤独、泪流满面、行走雨中的真正原因即为此。此篇文章三次虚写回忆,四次强化当前人物处境,就主人公处境来看是顺叙,从回忆的内容来看是倒叙,就某一片段来看又是插叙。无论是倒叙、插叙、补叙都紧紧沿着当前人物的思维活动伸发开去,不仅不会给人凌乱之感,反而跌宕起伏、错落有致,如同山脉连绵不断,又似尺水兴起一圈圈波纹。现实中人物活动时间极短,而在极短的时间内人物回忆的事件却涉及很长时间。这种把广阔的生活画面浓缩在极短的思维活动中的艺术写法可概括为“一分钟写十分钟事”。此写法犹如一串糖葫芦,竹签是主人公当前的思想轨迹,糖葫芦是虚写的内容,是情感发展到一处时结下的果。这竹签越长,糖葫芦就会越多,不但不乱,而且整齐得越能引发人购买的欲望。
  虚实相生迷人眼,引人入胜立意显。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不论哪一种写法,都要注意起承转合。巧妙地过渡,能提醒读者虚写的开始或结束,给人以思路清晰之感,否则会杂乱无章不知所云。同时,运用虚实相生的写法还要恰当,必须服从感情表达的需要,不可故弄玄虚,否则过犹不及反会弄巧成拙。
  
   (责任编辑刘宇帆)
其他文献
阅读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设疑、启发、引导等具体方式把阅读和思考的主动权和空间还给学生,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结合自己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谈阅读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    创造性阅读就是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价值观、所处环境等对课文进行非常规的理解,在掌握原意的基础上,把作者想说的话说出来。  1.激励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在对课文的理解中,要求学
了解英美人的写作习惯是做好完形和阅读题的基本。  了解了英美人的写作习惯及英文的文章大体结构,我们只要读几个英语句子即可明白全文的大体意思。首先他们把最重要的东西几乎都是放在段首,即主题句;然后举例说明,即围绕中心展开论述、说明;最后明确表明作者的观点。这就是英美人写作方式的“三部曲”。明白了英美人的写作习惯,我们在做题时,会感觉容易得多。下面我们总结出做好完形填空题的四个步骤。  一、细读首句、
古人云:“意者,一身之主也。”“意,犹帅也。”这里的“意”即文章的主旨,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所谓立意创新,就是要言人之未言,发人之未发,想人之未想,即占据文章立意的制高点,这样才能把自己的独特发现和真知灼见传达给读者,让读者的精神为之一振,从而得到启迪和美感。  要想使文章有新意,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来进行:    一、运用发散思维来立意创新    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的实质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意
2009年高考已尘埃落定,命题选材多是围绕自然与社会展开,关注“我”与社会生活、“我”与人生哲理、“我”与青春成长、“我”与思辨智慧、“我”与历史文化,在观察、体验中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的精神,在感悟时讲求发展、创新。可以说命题材料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领域,个中涵盖学习必需的政治素养、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等基本层面,但内蕴还是聚焦于“我”游走在哲理和现实之间,那2010年高考作文命题会在平
古诗词的赏析是高考试卷中难度较大的试题,从2009年安徽省高考试卷分析中可以看出,学生平均分仅为1至2分。如何鉴赏诗词,使学生在考试中有的放矢、拿到分数,是摆在老师面前一项重要任务。笔者认为,鉴赏诗词如果能掌握一定的规律(顺序、技巧),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应从诗词题目入手。  题目是诗词的眼睛。相当数量的考生看到一首诗词后,马上就其诗句进行分析或从问题入手来找答案,根本不关注诗
故事背景:博古斋是一家出售古玩的店铺。古玩店铺的东家、掌柜和伙计都必须有超强的判断力,才能识别出精品。  出场人物:赵掌柜、伙计王二、刘主事、李老板  第一幕  上午,博古斋,伙计王二扫着地,赵掌柜喝着茶。门口进来了一个官员模样的人。王二看着是个生人,连忙上前招呼。  王二:大人,来买古董吗?  刘主事:你们掌柜在吗?  王二连忙把刘主事带到赵掌柜面前。  王二:赵掌柜,有位大人要找你。  赵掌柜
王警官接到群众举报,有群众看到一起案件的在逃嫌疑人进入了花儿体育馆,嫌疑人身穿红色外套,头戴黄色帽子。于是王警官来到了花儿体育馆,找到门卫刘叔叔,一起在体育馆中寻找嫌疑人。  刘叔叔虽然没有看清嫌疑人的样貌,却记得身穿红色外套、头戴黄色帽子的人是不久前才来到体育馆的,在他之后再没有人进入体育馆。王警官和刘叔叔走过了网球场、羽毛球场、排球场,都没有看到红色外套和黄色帽子。突然,刘叔叔指着不远处的篮球
读经典名著,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积累他们的文化底蕴、处世经验,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进取精神。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可是,事实是什么样子呢?在应试教育思想的支配下,很多学生“功利思想”严重,只懂拼命地争分数,沉重的学业负担压抑了他们阅读名著的愿望。加之社会上的动漫、游戏、网络小说以及各类时尚读物充斥着青少年的视野,读名著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已经不再有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将审美教育视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将新课标的审美教育理念落实到语文教学,尤其是古诗词教学中呢?  一、读熟——感知诗词的形象美  非朗读无以体会诗歌的铿锵之声、音乐之美,非朗诗无以了解诗歌的神韵、情感。朗读不只是活跃课堂和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充分主动地学习。  别林斯基说:“诗人用形象来思考,他们不证明真理,却显示真理。”形象是意境的基
在新课程改革中,强调注重学生的“学”,强调注重对学生的“引导”.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了些分析研究,认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探究性教学,可以解决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矛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遵循数学知识的形成规律,让学生以探究的方式进行数学学习,以科学方法论思想指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通过探究、讨论,主动获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