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改革中,强调注重学生的“学”,强调注重对学生的“引导”.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了些分析研究,认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探究性教学,可以解决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矛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遵循数学知识的形成规律,让学生以探究的方式进行数学学习,以科学方法论思想指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通过探究、讨论,主动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在思维、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课堂教学应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理论依据.数学教学应考虑: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对象.其中,教学目标需要问题来展现,教学过程需要问题来活化,教学对象需要问题来触动.因此,数学教学过程应当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如,笔者曾选梧州市一中初二年级的4班和13班进行对比实验.两个班所采用的教材相同、人数相等,均为60人,并且两个班在初一期末数学平均分相差不到1分,学困生、普通生和绩优生的比例差别很小.实验的时间是2007年9月至2008年1月.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4班仍然采用原来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13班采用新的探究性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在学期结束后,学校教研组通过向学生了解教师的授课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的活跃程度,以及教学效果三个方面的情况,并评价、分析两种教学方法的优劣.
通过对授课情况的统计分析,结论是:1.新的教学方式便于学生之间开展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学生普遍喜欢,通过问题情境进行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教学,可使学生在探索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断的“失败”和“成功”中积累数学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时,应尽可能联系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具体应注意: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讲授《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时,可这样提出问题:某商场销售一批衬衫,平均每天可售出20件,每件盈利40元,为了扩大销售,商场决定采取降价措施.经调查发现:如果每件衬衫降价1元,商场平均每天可多售出2件.(1)如果降价10元,可以多售出多少件?这种衬衫的利润是多少?(2)若商场平均每天销售这种衬衫的盈利要达到1200元,每件衬衫应降价多少元?(3)每件衬衫降价多少元时,商场平均每天盈利最多?
2.从学生的动手操作出发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分组实地测量一下学校旗杆的高度或教学楼的高度.这样学生可在实践中明白:测量旗杆的高度有几种方法?利用了相似三角形的哪些知识?并且在测量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3.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认真钻研大纲与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合理恰当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与矛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目的.
(责任编辑 易志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遵循数学知识的形成规律,让学生以探究的方式进行数学学习,以科学方法论思想指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通过探究、讨论,主动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在思维、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课堂教学应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理论依据.数学教学应考虑: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对象.其中,教学目标需要问题来展现,教学过程需要问题来活化,教学对象需要问题来触动.因此,数学教学过程应当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如,笔者曾选梧州市一中初二年级的4班和13班进行对比实验.两个班所采用的教材相同、人数相等,均为60人,并且两个班在初一期末数学平均分相差不到1分,学困生、普通生和绩优生的比例差别很小.实验的时间是2007年9月至2008年1月.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4班仍然采用原来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13班采用新的探究性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在学期结束后,学校教研组通过向学生了解教师的授课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的活跃程度,以及教学效果三个方面的情况,并评价、分析两种教学方法的优劣.
通过对授课情况的统计分析,结论是:1.新的教学方式便于学生之间开展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学生普遍喜欢,通过问题情境进行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教学,可使学生在探索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断的“失败”和“成功”中积累数学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时,应尽可能联系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具体应注意: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讲授《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时,可这样提出问题:某商场销售一批衬衫,平均每天可售出20件,每件盈利40元,为了扩大销售,商场决定采取降价措施.经调查发现:如果每件衬衫降价1元,商场平均每天可多售出2件.(1)如果降价10元,可以多售出多少件?这种衬衫的利润是多少?(2)若商场平均每天销售这种衬衫的盈利要达到1200元,每件衬衫应降价多少元?(3)每件衬衫降价多少元时,商场平均每天盈利最多?
2.从学生的动手操作出发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分组实地测量一下学校旗杆的高度或教学楼的高度.这样学生可在实践中明白:测量旗杆的高度有几种方法?利用了相似三角形的哪些知识?并且在测量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3.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认真钻研大纲与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合理恰当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与矛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目的.
(责任编辑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