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之管见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y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有数学魂、数学味,应着重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领悟数学方法、理解数学思想。《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数学教育改革浪潮,本文着力阐述了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形式、核心和目的。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数学课堂 有效性
  
  一、关注生活经验是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
  生活处处有知识。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教学中能否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学习新知识,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孔企平教授在谈及有效学习时认为,“经验”,它是一个名词,表示过去在生活中的感受;又是一个动词,表示现在的情境,经验是进行有效学习的基础。在有效学习的实践与探索活动中,我们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创设情境,借助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运用数学。
  二、以活动为主线是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形式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构建以活动为主线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领悟数学、理解数学、运用数学。为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实际教学中应营造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需要强调的是,教学中应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欢乐、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学习。这里提出以“四无”为衡量、判断是否营造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教育环境的标准,即:童言无忌——让学生在课堂上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童心无畏-——良好的氛围给学生一种安全感;童真无邪——学生发表自己真情实感,不必人云亦云;童爱无限——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生活的美好,分享学习成功的喜悦。
  三、发展思维能力是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核心
  思维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怎样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认为,应该实现“两个借助”和“二个转化”。
  1.借助表象,实现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
  教学时,教师应把抽象知识“物化”成学生摸得着、看得见、可操作的具体材料,通过眼、口、脑、手多种感官参与,建立丰富的表象,促进思维的内化。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因为分数是一个抽象概念,教学时可以先用具体事物让学生操作,把一张圆纸片平均分成4份,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8份,再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与其他各份一一比较,通过操作,形成感性认识。再要求学生观察一条绳子,不动手,想像把其平均分为3份,用手比一比,每段多长。学生想像平均分绳子的过程,实际上是以原来动手操作、感性认识在脑中留下分数概念的表象为支柱,通过想像,实现思维内化,促进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
  2.借助说理,实现思维无序性向思维逻辑性转化
  小学生独立性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抓住某个字句作为思维的依据,如看到“多”字就想到加,因而导致错误百出。我们把学生的这种思维称为“思维的无序性”。为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需要加强数学语言的“说理”训练,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用语言叙述、概括出需要解答问题的数量关系,对部分问题,学生列出算式后,还要求学生用语言叙述出为什么这样列式、其依据是什么,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性,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数量进行概括、推理,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培养创新精神是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目的
  学习不是纯粹的模仿和纯粹的记忆,而是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有效教学目的之一。为达到这个目的,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素材
  我们应大力提倡创造性使用教材,将书上静止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的对象,使学生的观察、思考、猜想、探索有一定的凭借。例如,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时,教师有意识地将陈述性知识(是什么)转化为探究性知识(为什么),改变先用例题讲解,让学生明白计算法则后再指导学生巩固练习的教学程序,而采用先让学生自学例题,再要求学生讨论:为什么两位数乘一位数列竖式笔算时从低位算起,而不从高位算起?学生通过两种算法优缺点的比较,领悟了计算方法。
  2.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
  即改变教学程序,教师不教,让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并在不断“尝试——纠偏——再尝试——再纠偏”的过程中发现新知。当然,让学生先学,并不是教师不教,为了让学生的尝试、探究能成功,教师一要预设学生的“未知”,为学生选准探究内容、探究重点;二要关注生成,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说出相应变动,或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或调整教学进度,或将差就错,变学生错误为新的学习资源;三要适时点拨、引导,“该出手时就出手”,把握时机,疏通探究途径,拓展探究成果。总之,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有数学魂、数学味,这个“魂”和“味”指的是数学课能否让学生思考能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核心是在思考过程中,学生是否由不知到知、由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由学会到会学、由会学到乐学,能否通过思考掌握数学知识、领悟数学方法、理解数学思想。
  
其他文献
许多初中的学生感到物理难学,课堂上不愿听,教师费尽心思,学生成绩仍然难以提高,甚至出现不少学生反感物理老师的不正常现象,造成师生关系僵化,教学效果差。新课标的出台呼唤教学的改革,物理教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发动学生主动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要想使学生能体验到物理学习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有使学生愉快的因素。  本文试从以下几点进行讨论:  一、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发现快乐  一直
期刊
摘 要:初中数学新课程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说教模式,更注重让学生在生产实践的大背景中学习数学知识,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形式也变得灵活多样。尤其是数学活动课的开展,给初中数学教学注入了勃勃生机,使数学的教与学变成了一种乐趣,教学的效果明显增强。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将会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  关键词:新课程 数学活动
期刊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全面考查学生学习水平和质量的统一考试,具有合格性和选拔功能。近年来,中考数学试题贯彻执行教育部《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始终坚持“数学考试应在考查学生基本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的同时,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应设计一定的结合现实情况的问题和开放性问题,不要出人为编造的、繁难的计算题和证明题”和“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基准
期刊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巨轮向基层教育迅速驶来,上至高层领导,下至教学第一线的老师,都在为新课程的改革而努力。在当前形势下,如何教好初中语文课程?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 培养     在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做到让学生们听得懂、记得住、能应用、应用好,就必须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取而代之以互动式的教学理论。因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变:  一、 创建全新的
期刊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就必须加强历史课教学。因此如何进行历史知识记忆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使学生肯记忆、会记忆呢?  首先,要求学生明确记忆的目的。  实验证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记忆目的越明确,记忆的效率就越高。因为目的明确不仅使记忆者神经过
期刊
摘 要:国家数学课程新标准指出:应用题教学要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现实世界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初步学会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探索有关的数学规律”。  关键词:新课程 数学 应用题 实际化 思考    一直以来,应用题教学都被广大教师所重视,并把它作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所得到的结果却是学生学得枯燥,思维定势模式化,解决实际
期刊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敢于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敢于自我否定,大胆尝试新教法,激活新思维,训练好的学法。语文教师应放手发动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看问题、学习技能时,应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我们要勇于探索、善于实践,不断积累创新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  一、努力提高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农村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普遍较低,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不少教
期刊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教师的“主导”地位更不能忽视。本文对教师“导”的艺术从导“思”、导“言”、导“行”、导“练”、导“评”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地理教学 教师 “导”的艺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理念已不断落实,我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了这样的困惑:有效教学的实现,最终还是要回归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课堂的主人是学生,组织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
期刊
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总结出:“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班级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最基层组织,班主任通过组织和领导班集体实施对全班学生的教育工作。加强班级管理,则是班主任工作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于形成具有崇高的统一目标、坚强的领导核心、正确的集体舆论、自觉的纪律和优秀的传统的集体,对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都有着重要
期刊
《孔乙己》是鲁教版初中语文中的一篇小说,也是鲁迅先生鞭挞封建科举制度和社会制度的经典之作。以往,对于经典作品的教学,我常常是硬生生地把学生拉到我预设的轨道上来,而学生由于参与被动,往往无法真正走进人物、领悟文本。再次执教此文时,我重新研究教材和学生特点,寻找恰当的切入点,引导学生一次次独立深入地阅读文本,让他们的思维科学地发散去、适机地聚拢来,酣畅地享受着学习之乐,既培养了能力,又亲近了文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