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就意味着时代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也必定要以创新为基础。我国现行的新课改政策就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校要以为祖国培养创新新人才为目标,因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是很重要的,下面,本文就将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以期为初中物理教师提供理论借鉴和实际参考。
关键词:初中物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因此学校在教育学生时应当贯彻好国家的教育思想。特别是在现如今新课改的政策下,学校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以期为国家培养出具有自主创新意识的人才与接班人。初中物理是义务教育的基础学科,是一门培养学生基础物理知识并同时为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知识打基础的课程,因而更加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举一反三,更加充分的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源泉,只有对学习有兴趣学生才会自主的、自发的去学习,也才会真正的理解所学的知识,因此要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也就是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创设合理的教学情景。教师要在课堂上要创设一个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又结合本学科教学内容与教学知识的情景,在这个情境中展开教学,那么所收到的效果将会事倍功半。
例如:教师在教导初中生学习物理知识“声音的传播”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们提供一杯水、一根小钢管、一根木头,然后让学生们分别敲击三样东西,来听一听在哪种媒介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最快。在这样一个教学情境中,教师先利用三样东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抛出的问题又能够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最后学生就能够在这个自己动手操作。又在动脑思考的过程中,学会“声音的传播”这一物理知识点。这样的教学方式就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想要达到的目标,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与基础。
二、拓展知识领域,训练发散思维
有了兴趣作为前提与基础,那么接下来就要以丰富的知识来作为创新的铺垫,所以下一阶段就是要教师丰富学生的物理知识,特别是基础知识一定要扎实。教师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后,学生就有了学习初中物理知识的动力,那么这时候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带领学生学习更广博的知识;然后再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触发学生的联想思维,让学生所学的知识之间产生一个正迁移;最后让学生能够自己创新出一个自己的知识系统,囊括进所学的所有物理知识。
例如,在学习初中物理知识“电路”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由“串联电路”(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串联。)联想到“并联电路”(把电路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这就是一个思维的联想。因为“并联”与“串联”是同为电路知识下的两个知识点,它们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区别,它们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并联”中各个支路是互不影响的,而“串联”中任意断开一处,其余也都会受影响的,所以很容易在相互之间产生联想思维。
三、训练直觉思维,开发想象能力
纵观历史上许多杰出的科学家,不难发现他们都拥有一定的直觉思维,所谓的直觉思维就是依靠自己的直觉去思考一些问题,但这些直觉在事后证明都是对的。因此,在有了丰富的基础知识作为铺垫以后,教师就可以着手开发学生的直觉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其实现在世界上的很多科学知识,起初都只存在于科学家们的想象力层面,但最后付诸实践以后发现这就是真理,所以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要让学生们敢于去想象,爱想象,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创新的知识。如果一味只吸收前人的知识,而不自己去思考、去创新的话,那么社会将停滞不前。比如:初中生在学习“力”这一单元知识中,“重力”这一物理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假设“如果地球上失去了重力,那么会怎么样?”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们大胆的思考,提出自己的直觉想法,拓宽学生的想象力。
四、开展课外小实验,让学生体验成功
除了在课堂中,教师还可以教学生一些可以在课后进行的物理小实验,让学生在课外也能够自己动手操作,不仅学会了物理知识还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物理知识“压强”时,教师可以教给学生做“糖葫芦气球”这个小实验。让学生能够明白气球爆炸是因为气球里的压强大于大气的压强,一旦有地方破了,里面的气体便会瞬间冲出撑破气球形成爆炸。而气球的尖端和底部较厚,弹性较大,铁丝扎进去时,仍可保持气球的密封状态,自然就不会瞬间撑破了。
结束语
总而言之,初中物理教学是属于义务教育的基础教育学科,学校与教师们都应该响应国家新课改政策的号召,积极开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活动,努力为国家培养所需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韩廉.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学周刊,2013,35:75.
[2]杨洁.浅议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J].学周刊,2012,04:159.
[3]徐国臣.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策略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5:38.
[4]刘贇昌,李梅香.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中学),2015,09:86.
关键词:初中物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因此学校在教育学生时应当贯彻好国家的教育思想。特别是在现如今新课改的政策下,学校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以期为国家培养出具有自主创新意识的人才与接班人。初中物理是义务教育的基础学科,是一门培养学生基础物理知识并同时为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知识打基础的课程,因而更加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举一反三,更加充分的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源泉,只有对学习有兴趣学生才会自主的、自发的去学习,也才会真正的理解所学的知识,因此要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也就是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创设合理的教学情景。教师要在课堂上要创设一个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又结合本学科教学内容与教学知识的情景,在这个情境中展开教学,那么所收到的效果将会事倍功半。
例如:教师在教导初中生学习物理知识“声音的传播”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们提供一杯水、一根小钢管、一根木头,然后让学生们分别敲击三样东西,来听一听在哪种媒介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最快。在这样一个教学情境中,教师先利用三样东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抛出的问题又能够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最后学生就能够在这个自己动手操作。又在动脑思考的过程中,学会“声音的传播”这一物理知识点。这样的教学方式就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想要达到的目标,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与基础。
二、拓展知识领域,训练发散思维
有了兴趣作为前提与基础,那么接下来就要以丰富的知识来作为创新的铺垫,所以下一阶段就是要教师丰富学生的物理知识,特别是基础知识一定要扎实。教师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后,学生就有了学习初中物理知识的动力,那么这时候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带领学生学习更广博的知识;然后再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触发学生的联想思维,让学生所学的知识之间产生一个正迁移;最后让学生能够自己创新出一个自己的知识系统,囊括进所学的所有物理知识。
例如,在学习初中物理知识“电路”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由“串联电路”(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串联。)联想到“并联电路”(把电路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这就是一个思维的联想。因为“并联”与“串联”是同为电路知识下的两个知识点,它们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区别,它们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并联”中各个支路是互不影响的,而“串联”中任意断开一处,其余也都会受影响的,所以很容易在相互之间产生联想思维。
三、训练直觉思维,开发想象能力
纵观历史上许多杰出的科学家,不难发现他们都拥有一定的直觉思维,所谓的直觉思维就是依靠自己的直觉去思考一些问题,但这些直觉在事后证明都是对的。因此,在有了丰富的基础知识作为铺垫以后,教师就可以着手开发学生的直觉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其实现在世界上的很多科学知识,起初都只存在于科学家们的想象力层面,但最后付诸实践以后发现这就是真理,所以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要让学生们敢于去想象,爱想象,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创新的知识。如果一味只吸收前人的知识,而不自己去思考、去创新的话,那么社会将停滞不前。比如:初中生在学习“力”这一单元知识中,“重力”这一物理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假设“如果地球上失去了重力,那么会怎么样?”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们大胆的思考,提出自己的直觉想法,拓宽学生的想象力。
四、开展课外小实验,让学生体验成功
除了在课堂中,教师还可以教学生一些可以在课后进行的物理小实验,让学生在课外也能够自己动手操作,不仅学会了物理知识还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物理知识“压强”时,教师可以教给学生做“糖葫芦气球”这个小实验。让学生能够明白气球爆炸是因为气球里的压强大于大气的压强,一旦有地方破了,里面的气体便会瞬间冲出撑破气球形成爆炸。而气球的尖端和底部较厚,弹性较大,铁丝扎进去时,仍可保持气球的密封状态,自然就不会瞬间撑破了。
结束语
总而言之,初中物理教学是属于义务教育的基础教育学科,学校与教师们都应该响应国家新课改政策的号召,积极开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活动,努力为国家培养所需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韩廉.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学周刊,2013,35:75.
[2]杨洁.浅议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J].学周刊,2012,04:159.
[3]徐国臣.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策略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5:38.
[4]刘贇昌,李梅香.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中学),2015,0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