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10个核心素养,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我们应该重新思考“数的运算”要如何正确合理教学、如何让核心素养落实到位、计算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如何有效进行计算教学等都变成我们应该思考及重视的问题。
一、抓本质,即抓意义、抓算理,抓数学的思想方法
知识是基础,方法是中介,思想才是本源。只有抓住数学本质,才能发挥数学教育的最大价值,凸显数学本色,找回数学学习的灵魂。
1.运算教学中对数的意义的了解特别重要
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分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先要从认识“几分之一”开始弄懂其意义,它是“几分之几”的基础,是整个单元的核心。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这样设计:教师首先拿出4个苹果和两瓶可乐,提出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人分得多少?结合学生交流,提示“平均分”的结果是每人同样多;再拿出一个苹果,提出问题“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得多少?”通过交流,自然引出“一半”,如何用数学来表示“一半”,从而揭开课题,让学生们带着好奇带着疑问开启探索分数之旅。接下来自己动手操作,通过折纸、涂色感知“一半”就是 ,再展开认识其他的“几分之一”。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借助一些图形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实例,结合演示和操作,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去获取分数的相关知识,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2.运算教学应重视算理的理解
根据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因此很多题目重视了对算理的理解。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加减法》这节课,为什么在计算的过程中要相同数位对齐?怎样才算是相同数位对齐?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明白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这个算理,可以先从整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引入什么是相同数位对齐,再过渡到小数的计算,多了一个小数点应该如何处理,当小数点对齐了之后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明白了这个道理,懂得了算理,计算就不再是机械枯燥的重复训练了。
3.运算中应教给学生数学的思想方法
数学的计算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方法,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渗透,应该让学生知道这些思想方法。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这节课,学生在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之后,探索掌握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那么整个学习中通过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发现三角形的面积是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这节课,把一个圆等分成若干份,剪开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这些教学过程都运用了转化的思想方法,应让学生能在学习中知道转化的思想方法,体会到转化方法的价值,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二、抓联系,即不同内容、不同方法之间的联系
纵观运算教学,我们都知道很多知识都是有相互联系的,如果能够帮助学生发现知识间的联系,也就是帮助他们打开了自主学习的通道。因此,运算教学一定要重视知识间的联系。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这节课的教学就侧重在充分应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使新旧知识相互融合,对分数的意义形成系统的理解与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突出新旧知识间的连贯与生长点,以问题为导向,在不断地解决问题中逐步强化和内化分数的意义。知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这个概念中单位“1”指的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等。
三、抓训练,即要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科学训练
数学练习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指导、有层次的训练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进行教学反馈的重要措施。为此,教师必须探索新课程理念下数学练习设计的一些策略,做到既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1.以口算的基本训练作为突破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任何笔算、四则运算实际上就是分解成一道道基本口算题进行运算的,如果口算熟练,笔算速度就会比较快,正确率也高。因此,口算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我制定课前2分钟的基本口算训练,口算的形式、方法尽量多样化,有常规的齐答,有游戏性质的,有竞赛性质的,采用多样形式交替进行口算訓练,强化训练速度、密度,提高口算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2.有目的地加强各种运算定律
在教学四则运算简便计算时,必须有目的地加强各种运算定律,运算性质的训练,简便运算中用得最多的就是乘法分配律,(a b)×c=a×c b×c,学生在计算的过程很多总是忘记了b×c这个部分,有些人算理没有弄懂,有些人是粗心大意,所以在训练的过程中分配律的题目题型相对就应该设置比较多,有目的地加强,特别是分配律的变式题,没有明显的分配律的样式,但是通过变换之后可以运用分配律去解决的题目更应有针对性的强化。
3.有层次地进行内容训练
想要整体提高计算的水平与能力,还必须根据不同的学生个体制订不同的训练内容,必须有层次的训练。对于运算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增加计算的量与度,对于能力一般的学生则着重加强基础,保证能计算,计算全。有层次的训练还体现在同种题型应从简到繁,从易到难,所以运算教学中基本技能的训练必须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科学的训练。
四、抓培养,即培养学生良好的运算习惯,打好基础
良好的运算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前提和保证,是学好数学的基础,所以从课堂到课后,都应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首先,我坚持课前2分钟的口算训练,这是培养良好运算习惯的开始。其次,课堂上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法则是计算教学的重点,计算教学最忌讳重结果轻思维、重法则轻算理的做法,一定要培养学生科学有效的思考方法。那么抓好审题训练是关键,审题是解题的基础,只有认真审题,看清楚题目的要求,才能正确计算,很多学生题目出错并不是因为不会计算,而是没有认真审题。训练时,要求学生看题目,想算法,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才能选择合理科学的方法。
计算是学习数学的基础,运算能力是新课程标准10大核心素养之一,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我们应重视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要立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做好计算教学,让学生扎实掌握计算技能,在计算中学会思考,养成良好的习惯。只要我们用心教学、精心思考,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活起来,让我们的学生满怀乐趣和希望去学习数学,爱上数学,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杨豫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小学数学案例式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一、抓本质,即抓意义、抓算理,抓数学的思想方法
知识是基础,方法是中介,思想才是本源。只有抓住数学本质,才能发挥数学教育的最大价值,凸显数学本色,找回数学学习的灵魂。
1.运算教学中对数的意义的了解特别重要
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分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先要从认识“几分之一”开始弄懂其意义,它是“几分之几”的基础,是整个单元的核心。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这样设计:教师首先拿出4个苹果和两瓶可乐,提出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人分得多少?结合学生交流,提示“平均分”的结果是每人同样多;再拿出一个苹果,提出问题“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得多少?”通过交流,自然引出“一半”,如何用数学来表示“一半”,从而揭开课题,让学生们带着好奇带着疑问开启探索分数之旅。接下来自己动手操作,通过折纸、涂色感知“一半”就是 ,再展开认识其他的“几分之一”。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借助一些图形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实例,结合演示和操作,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去获取分数的相关知识,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2.运算教学应重视算理的理解
根据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因此很多题目重视了对算理的理解。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加减法》这节课,为什么在计算的过程中要相同数位对齐?怎样才算是相同数位对齐?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明白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这个算理,可以先从整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引入什么是相同数位对齐,再过渡到小数的计算,多了一个小数点应该如何处理,当小数点对齐了之后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明白了这个道理,懂得了算理,计算就不再是机械枯燥的重复训练了。
3.运算中应教给学生数学的思想方法
数学的计算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方法,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渗透,应该让学生知道这些思想方法。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这节课,学生在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之后,探索掌握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那么整个学习中通过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发现三角形的面积是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这节课,把一个圆等分成若干份,剪开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这些教学过程都运用了转化的思想方法,应让学生能在学习中知道转化的思想方法,体会到转化方法的价值,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二、抓联系,即不同内容、不同方法之间的联系
纵观运算教学,我们都知道很多知识都是有相互联系的,如果能够帮助学生发现知识间的联系,也就是帮助他们打开了自主学习的通道。因此,运算教学一定要重视知识间的联系。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这节课的教学就侧重在充分应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使新旧知识相互融合,对分数的意义形成系统的理解与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突出新旧知识间的连贯与生长点,以问题为导向,在不断地解决问题中逐步强化和内化分数的意义。知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这个概念中单位“1”指的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等。
三、抓训练,即要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科学训练
数学练习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指导、有层次的训练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进行教学反馈的重要措施。为此,教师必须探索新课程理念下数学练习设计的一些策略,做到既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1.以口算的基本训练作为突破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任何笔算、四则运算实际上就是分解成一道道基本口算题进行运算的,如果口算熟练,笔算速度就会比较快,正确率也高。因此,口算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我制定课前2分钟的基本口算训练,口算的形式、方法尽量多样化,有常规的齐答,有游戏性质的,有竞赛性质的,采用多样形式交替进行口算訓练,强化训练速度、密度,提高口算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2.有目的地加强各种运算定律
在教学四则运算简便计算时,必须有目的地加强各种运算定律,运算性质的训练,简便运算中用得最多的就是乘法分配律,(a b)×c=a×c b×c,学生在计算的过程很多总是忘记了b×c这个部分,有些人算理没有弄懂,有些人是粗心大意,所以在训练的过程中分配律的题目题型相对就应该设置比较多,有目的地加强,特别是分配律的变式题,没有明显的分配律的样式,但是通过变换之后可以运用分配律去解决的题目更应有针对性的强化。
3.有层次地进行内容训练
想要整体提高计算的水平与能力,还必须根据不同的学生个体制订不同的训练内容,必须有层次的训练。对于运算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增加计算的量与度,对于能力一般的学生则着重加强基础,保证能计算,计算全。有层次的训练还体现在同种题型应从简到繁,从易到难,所以运算教学中基本技能的训练必须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科学的训练。
四、抓培养,即培养学生良好的运算习惯,打好基础
良好的运算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前提和保证,是学好数学的基础,所以从课堂到课后,都应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首先,我坚持课前2分钟的口算训练,这是培养良好运算习惯的开始。其次,课堂上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法则是计算教学的重点,计算教学最忌讳重结果轻思维、重法则轻算理的做法,一定要培养学生科学有效的思考方法。那么抓好审题训练是关键,审题是解题的基础,只有认真审题,看清楚题目的要求,才能正确计算,很多学生题目出错并不是因为不会计算,而是没有认真审题。训练时,要求学生看题目,想算法,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才能选择合理科学的方法。
计算是学习数学的基础,运算能力是新课程标准10大核心素养之一,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我们应重视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要立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做好计算教学,让学生扎实掌握计算技能,在计算中学会思考,养成良好的习惯。只要我们用心教学、精心思考,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活起来,让我们的学生满怀乐趣和希望去学习数学,爱上数学,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杨豫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小学数学案例式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