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改背景下,集体备课演绎得十分完美。我校也成立了备课组,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并且总结出集体备课的流程:钻研教材(自备)——讨论交流——确定教案——试上——二次备课——教后反思与分享。但在钻研教材(自备)的起始环节,少数青年教师出现了应付的现象。致使对教材钻研不透,对理念认识肤浅,直接影响了集体备课的效果。针对这种情况,我校进行了“五个一”的探索:
一、每天一读
每天40分钟读课程标准、读教材时间固定不变。早上语文、英语老师入班辅导学生之时,就是数学青年教师读课程标准、读教材的时间;下午数学老师入班辅导学生之时,就是语文、英语青年教师读课程标准、读教材的时间。为了确保读的时间和效果,措施有两种:一是选好年级学科备课组长。要求组内必须由有一定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做事认真的教师任组长。二是每个组安排一名行政人员,及时了解、帮助青年教师解决读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二、每周一学
学校每周一次的业务学习,形式是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辅导人。青年教师面对教材,以教定学,注重效果。具体做法如下:青年教师根据任教学科、课时进度,选择与本学科、本周教学内容相关联的论文、典型课例、课例评析、教例赏析、教学随笔等内容,复印在A4纸上,然后认真阅读学习。学习时可在文章中进行圈、点、画、评。理清这一单元或某一课时的设计理念、教学重难点、教学思路等,帮助青年教师理解教材、把握教材。学期结束,每位青年教师用电脑设计一个具有个性化的封面,装订成册,装进青年教师的业务档案,以备查阅。
三、每周一看
青年教师分学科、分年级,观看特级教师的课堂实录。这一环节要在青年教师每天一读、每周一学基础上进行。青年教师知道了课程标准,知道了教材的重、难点,再看一看特级教师课堂上是怎样突破重、难点,落实课程标准的,真正让集体备课服务于课堂教学。
四、每周一上
每周有一位青年教师上一节公开课,分别邀请特级教师或教研室的教研员来校听课指导。每周的周五为专家指導时间。专家到校后先听课,然后坐下来帮助青年教师理解《课程标准》、分析教材、点评设计思路、话说细节处理,重点探讨预设与生成的处理问题。每个学期,我校青年教师至少有一次机会得到专家备课指导。
五、每周一写
周末,每位青年教师都要写一篇教学案例或教学札记或教育随笔上交给指导老师。下周的周一办公时间,指导教师点评徒弟论文内容,同年级组的青年教师彼此分享上一周教育、教学成功的经验,找出失败的原因,为本周教学修正方向、增加技艺。
每周“五个一”活动,开展一年多,青年教师进步的速度快,效果好。而且每周的定时、定点反复研读教材、学习案例、看课、写作与分享已经成为青年教师每周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形成了“学习——亲历——体会——分享——归纳——提升——条理化——论文发表”的成长模式。
一、每天一读
每天40分钟读课程标准、读教材时间固定不变。早上语文、英语老师入班辅导学生之时,就是数学青年教师读课程标准、读教材的时间;下午数学老师入班辅导学生之时,就是语文、英语青年教师读课程标准、读教材的时间。为了确保读的时间和效果,措施有两种:一是选好年级学科备课组长。要求组内必须由有一定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做事认真的教师任组长。二是每个组安排一名行政人员,及时了解、帮助青年教师解决读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二、每周一学
学校每周一次的业务学习,形式是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辅导人。青年教师面对教材,以教定学,注重效果。具体做法如下:青年教师根据任教学科、课时进度,选择与本学科、本周教学内容相关联的论文、典型课例、课例评析、教例赏析、教学随笔等内容,复印在A4纸上,然后认真阅读学习。学习时可在文章中进行圈、点、画、评。理清这一单元或某一课时的设计理念、教学重难点、教学思路等,帮助青年教师理解教材、把握教材。学期结束,每位青年教师用电脑设计一个具有个性化的封面,装订成册,装进青年教师的业务档案,以备查阅。
三、每周一看
青年教师分学科、分年级,观看特级教师的课堂实录。这一环节要在青年教师每天一读、每周一学基础上进行。青年教师知道了课程标准,知道了教材的重、难点,再看一看特级教师课堂上是怎样突破重、难点,落实课程标准的,真正让集体备课服务于课堂教学。
四、每周一上
每周有一位青年教师上一节公开课,分别邀请特级教师或教研室的教研员来校听课指导。每周的周五为专家指導时间。专家到校后先听课,然后坐下来帮助青年教师理解《课程标准》、分析教材、点评设计思路、话说细节处理,重点探讨预设与生成的处理问题。每个学期,我校青年教师至少有一次机会得到专家备课指导。
五、每周一写
周末,每位青年教师都要写一篇教学案例或教学札记或教育随笔上交给指导老师。下周的周一办公时间,指导教师点评徒弟论文内容,同年级组的青年教师彼此分享上一周教育、教学成功的经验,找出失败的原因,为本周教学修正方向、增加技艺。
每周“五个一”活动,开展一年多,青年教师进步的速度快,效果好。而且每周的定时、定点反复研读教材、学习案例、看课、写作与分享已经成为青年教师每周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形成了“学习——亲历——体会——分享——归纳——提升——条理化——论文发表”的成长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