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信息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为新时代教育信息化的实现提供了新的动力。当前,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已经从最初的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过渡到今天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阶段,正在向“融合”阶段演进。本文主要以小学语文学科为例,深入探讨如何助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从而实现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科學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众多现代化的教育工具,并深刻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教学的一些弊端,为高效课堂的构建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其产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其听课的认真度,增强教学效果。但是在实际的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对其过于依赖,课堂上没有掌控好运用信息技术的时间,导致小学生产生视觉疲劳,对多媒体上呈现的信息和画面也不再感兴趣,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信息技术工具的优势和作用也没能充分体现出来。因此,在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转变原来的对信息技术的看法,创新教学方法,科学合理地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来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树立信息意识,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前提需要教师自身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工具的操作能力,这样才能在最恰当的时机通过信息技术来提升教学实效性。学校方面,应该统一对任课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使其充分意识到信息技术应该与课堂教学融合,这种融合并不是简单地将教材上的知识,通过多媒体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工具呈现出来,而是应该让信息技术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实现相互渗透,有机统一,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这样一来,在课堂上,教师就能够掌控好运用信息技术的时间和运用的环节,并能够熟练地操作各种功能来呈现教学内容,掌握更多的运用技巧,同时注重人机互动,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增加课堂容量,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体验,从而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二、借助信息技术工具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对文本的共鸣
语文学科属于人文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理解相应的字词,还要了解文本内涵的人文底蕴,而这些并不是仅仅依赖机械的讲解就能实现的,还需教师将相应的情、理、景融入其中,完成对学生的教育。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工具来创设教学情境,将文本声音、图片等多种要素的融入,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例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直接将美丽的海底世界展现给学生。由于小学生生活阅历尚浅,教师仅仅通过语言的描述难以让他们真正地感受到西山群岛的美丽和富饶,而如果能将海洋的场景真实地在学生面前再现,能够让他们感受到场景的壮阔,从而对其产生向往之情,在后续文本的学习中也能够产生自主阅读的欲望。再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看似十分简单的话语,在没有画面和视频呈现的前提下,学生只能通过“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来想象那些动物的脚印。而借助信息技术的展示雪景,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就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对雪景的赞美之情。
三、借助信息技术训练学生的形象化思维
小学阶段的学生生活阅历浅,经验少,他们的想象能力有限,但也正因如此,他们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更加形象具体化的表达方式。小学语文教材上的有些课文难度较大,小学生理解起来难免有些困难,此时就需要教师考虑学生自身的认知规律,借助信息技术工具将教材上的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化,更容易理解。
比如,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詹天佑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很容易能够找到“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一关键词语,然后教师再让学生从仔细阅读课文,找到能够体现詹天佑的“杰出”“爱国”的文段,画出相关的句子。初步感知其爱国情怀。然后在介绍詹天佑设计过“人”字形铁路时,学生对于火车通过人字形铁路上坡那段文本,难以理解。因为单靠阅读,没有形象直观的画面,难以体会时而车头变车尾,时而车尾变车头,很容易脑子里一团浆糊。这时教师就可以日通过电子白板给学生呈现一段动画,把火车达到“人”字形铁路时的情形展现出来,针对车头和车尾的位置和动力变化要闪烁显示,对学生的视觉形成冲击力,体验到信息技术与文字的巧妙相结合。最后对火车爬上山顶的过程进行观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样的画面对于培养学生形象化思维大有裨益。
综上所述,新课改背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重要作用,合理地安排其运用的时间,全面地发挥作用。然后通过灵活地采用教学方法来创新信息技术工具的运用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助力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王淑珍.三尺讲台绽放课堂精彩——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J].吉林教育,2017(19):39-39.
[2]陈爱霞.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4(34):260.
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科學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众多现代化的教育工具,并深刻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教学的一些弊端,为高效课堂的构建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其产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其听课的认真度,增强教学效果。但是在实际的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对其过于依赖,课堂上没有掌控好运用信息技术的时间,导致小学生产生视觉疲劳,对多媒体上呈现的信息和画面也不再感兴趣,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信息技术工具的优势和作用也没能充分体现出来。因此,在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转变原来的对信息技术的看法,创新教学方法,科学合理地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来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树立信息意识,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前提需要教师自身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工具的操作能力,这样才能在最恰当的时机通过信息技术来提升教学实效性。学校方面,应该统一对任课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使其充分意识到信息技术应该与课堂教学融合,这种融合并不是简单地将教材上的知识,通过多媒体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工具呈现出来,而是应该让信息技术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实现相互渗透,有机统一,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这样一来,在课堂上,教师就能够掌控好运用信息技术的时间和运用的环节,并能够熟练地操作各种功能来呈现教学内容,掌握更多的运用技巧,同时注重人机互动,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增加课堂容量,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体验,从而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二、借助信息技术工具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对文本的共鸣
语文学科属于人文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理解相应的字词,还要了解文本内涵的人文底蕴,而这些并不是仅仅依赖机械的讲解就能实现的,还需教师将相应的情、理、景融入其中,完成对学生的教育。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工具来创设教学情境,将文本声音、图片等多种要素的融入,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例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直接将美丽的海底世界展现给学生。由于小学生生活阅历尚浅,教师仅仅通过语言的描述难以让他们真正地感受到西山群岛的美丽和富饶,而如果能将海洋的场景真实地在学生面前再现,能够让他们感受到场景的壮阔,从而对其产生向往之情,在后续文本的学习中也能够产生自主阅读的欲望。再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看似十分简单的话语,在没有画面和视频呈现的前提下,学生只能通过“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来想象那些动物的脚印。而借助信息技术的展示雪景,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就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对雪景的赞美之情。
三、借助信息技术训练学生的形象化思维
小学阶段的学生生活阅历浅,经验少,他们的想象能力有限,但也正因如此,他们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更加形象具体化的表达方式。小学语文教材上的有些课文难度较大,小学生理解起来难免有些困难,此时就需要教师考虑学生自身的认知规律,借助信息技术工具将教材上的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化,更容易理解。
比如,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詹天佑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很容易能够找到“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一关键词语,然后教师再让学生从仔细阅读课文,找到能够体现詹天佑的“杰出”“爱国”的文段,画出相关的句子。初步感知其爱国情怀。然后在介绍詹天佑设计过“人”字形铁路时,学生对于火车通过人字形铁路上坡那段文本,难以理解。因为单靠阅读,没有形象直观的画面,难以体会时而车头变车尾,时而车尾变车头,很容易脑子里一团浆糊。这时教师就可以日通过电子白板给学生呈现一段动画,把火车达到“人”字形铁路时的情形展现出来,针对车头和车尾的位置和动力变化要闪烁显示,对学生的视觉形成冲击力,体验到信息技术与文字的巧妙相结合。最后对火车爬上山顶的过程进行观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样的画面对于培养学生形象化思维大有裨益。
综上所述,新课改背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重要作用,合理地安排其运用的时间,全面地发挥作用。然后通过灵活地采用教学方法来创新信息技术工具的运用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助力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王淑珍.三尺讲台绽放课堂精彩——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J].吉林教育,2017(19):39-39.
[2]陈爱霞.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4(34):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