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提高对早产婴儿肺部及其常见胸部并发症X线影像学诊断的认识。方法:收集2001年1月~2007年1月,病史资料完整,临床证实的早产婴儿肺部28例进行分析。结果:胸片显示的两肺野透亮度减低、肺纹理结构不清、弥漫的大小一致细颗粒状影、无明显支气管充气征为本病的主要X线征象;28例中,常见胸部并发症的发生依次为动脉导管开放(PDA)、肺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肺透明膜病(HMD)、间质性肺气肿、肺出血。结论:X线胸片检查结合胎龄、临床病史等对本病的诊断、预后及发现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 早产婴肺 胸部 并发症 影像学
资料与方法
2001年1月~2007年1月,病史资料完整,临床证实的早产婴儿肺部28例,男16例,女12例。胎龄26~36周,平均31周,其中双胞胎9例。出生体重900~2000g,平均1250g。Apgar评分:1分钟6~10分,平均8.25分。纳入本组的28例早产儿出生后首次摄片前未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临床有不同程度的呼吸浅快、不规则或(和)呼吸暂停,但无明显的呼吸困难症状,听诊双肺呼吸音低。
本组28例入院后首次摄床旁胸部正位片(以下简称胸片)时间为出生后0.5~12小时,间隔24小时复查第2次胸片。以后根据病情需要再摄床旁胸片作动态观察,时间无严格要求,每例患儿平均摄片4.5次;采用高频X线机及柯达计算机放射系统(CR)在屏蔽防护下完成,胸片影像传至PACS诊断工作站。
结 果
28例首次胸片表现:肺充气不足但野相对清晰4例;肺野呈现轻度模糊,肺纹理结构不清9例;肺野透亮度普遍降低呈磨玻璃状,其内见弥漫分布、大小一致的细颗粒影12例,伴肺门区索条状影10例,其中可见中下肺野云絮状影5例;“白肺”表现3例,心膈边缘难以分辨。28例均未见典型的支气管充气征。第2次胸片(间隔24小时)表现:除1例肺野进一步暗化,继发TMD外,3例“白肺”肺野透亮度明显改善,但下肺野仍可见淡片状阴影;原肺野内细颗粒影、云絮状影及肺门区索条状影全部或部分消失9例;其余15例肺纹理变清晰,肺野透亮度及肺容积趋于正常。因病情变化24小时后复查胸片表现:见肺野再次暗化、肺血增多、心影增大,彩色多普勒检查证实PDA 7例,出现于生后24~72小时;继发肺炎3例、BPD3例、HMD2例、间质性肺气肿2例,肺出血1例;4例兼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并发症。
典型病例:胸片结果见图1~4。31周早产儿,男。图1:出生后38分钟胸片示两肺透亮度减低且可见弥漫细颗粒影,肺门周围有条索状阴影,右下肺内带可见云絮状模糊阴影。图2:间隔24小时复查,两肺细颗粒影消失,肺野及心膈边缘变清晰,但肺门周围仍可见条索状阴影。图3:生后2.5天,患儿出现呼吸困难、青紫,胸片见肺野暗化,肺充血及间质性肺水肿表现,心影增大,彩色多普勒检查证实动脉导管开放。图4:生后4天,经临床积极治疗,肺充血改善,心影缩小,但右下肺可见间质性肺气肿征象(箭头部)。
讨 论
早产婴肺又称未成熟肺[1]。X线表现:弥漫性细颗粒状影是早产婴肺的最常见表现,本组12例(42.9%)。肺门区索条状阴影或中下肺野淡片状影:本组分别有10例(35.7%)、5例(17.9%),可为早产婴肺首次胸片的惟一表现,也可与弥漫性细颗粒状影同时存在[2]。 肺野模糊,肺纹理不清:本组9例(32.1%),多见于出生6小时后摄片的患儿,考虑与中枢性疾患、呼吸暂停、PDA有关。表现为肺野透亮度轻度减低、模糊,肺纹理及肺门结构不清。
早产婴肺主要应与Ⅰ级HMD相鉴别:两者均多见于早产低体重儿,可依据早产婴肺的吸收快及无支气管充气征来进行鉴别。
并发症:①PDA是早产婴肺最常见的并发症,本组7例(25%)。②HMD:本组2例(7.1%),患儿分别于出生后20小时、28小时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青紫,复查胸片表现为趋于清晰的肺野再次暗化,肺底部出现空气支气管征,心影及横膈边缘模糊不清。③间质性气肿:本组2例(7.1%),由于肺泡壁损伤,气体溢至间质所致。④肺出血:本组1例(3.5%),生后36小时发生,12小时后死亡。
本资料结果显示,X线胸片检查结合胎龄、临床病史等对早产婴肺的诊断、预后及发现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价值。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要高度重视早产婴肺潜在的结构发育不成熟。
参考文献
1 潘恩源,主编.儿科影像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43.
2 黄翠玲,苗研.早产儿原因及并发症的临床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6,21(3):366-367.
关键词 早产婴肺 胸部 并发症 影像学
资料与方法
2001年1月~2007年1月,病史资料完整,临床证实的早产婴儿肺部28例,男16例,女12例。胎龄26~36周,平均31周,其中双胞胎9例。出生体重900~2000g,平均1250g。Apgar评分:1分钟6~10分,平均8.25分。纳入本组的28例早产儿出生后首次摄片前未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临床有不同程度的呼吸浅快、不规则或(和)呼吸暂停,但无明显的呼吸困难症状,听诊双肺呼吸音低。
本组28例入院后首次摄床旁胸部正位片(以下简称胸片)时间为出生后0.5~12小时,间隔24小时复查第2次胸片。以后根据病情需要再摄床旁胸片作动态观察,时间无严格要求,每例患儿平均摄片4.5次;采用高频X线机及柯达计算机放射系统(CR)在屏蔽防护下完成,胸片影像传至PACS诊断工作站。
结 果
28例首次胸片表现:肺充气不足但野相对清晰4例;肺野呈现轻度模糊,肺纹理结构不清9例;肺野透亮度普遍降低呈磨玻璃状,其内见弥漫分布、大小一致的细颗粒影12例,伴肺门区索条状影10例,其中可见中下肺野云絮状影5例;“白肺”表现3例,心膈边缘难以分辨。28例均未见典型的支气管充气征。第2次胸片(间隔24小时)表现:除1例肺野进一步暗化,继发TMD外,3例“白肺”肺野透亮度明显改善,但下肺野仍可见淡片状阴影;原肺野内细颗粒影、云絮状影及肺门区索条状影全部或部分消失9例;其余15例肺纹理变清晰,肺野透亮度及肺容积趋于正常。因病情变化24小时后复查胸片表现:见肺野再次暗化、肺血增多、心影增大,彩色多普勒检查证实PDA 7例,出现于生后24~72小时;继发肺炎3例、BPD3例、HMD2例、间质性肺气肿2例,肺出血1例;4例兼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并发症。
典型病例:胸片结果见图1~4。31周早产儿,男。图1:出生后38分钟胸片示两肺透亮度减低且可见弥漫细颗粒影,肺门周围有条索状阴影,右下肺内带可见云絮状模糊阴影。图2:间隔24小时复查,两肺细颗粒影消失,肺野及心膈边缘变清晰,但肺门周围仍可见条索状阴影。图3:生后2.5天,患儿出现呼吸困难、青紫,胸片见肺野暗化,肺充血及间质性肺水肿表现,心影增大,彩色多普勒检查证实动脉导管开放。图4:生后4天,经临床积极治疗,肺充血改善,心影缩小,但右下肺可见间质性肺气肿征象(箭头部)。
讨 论
早产婴肺又称未成熟肺[1]。X线表现:弥漫性细颗粒状影是早产婴肺的最常见表现,本组12例(42.9%)。肺门区索条状阴影或中下肺野淡片状影:本组分别有10例(35.7%)、5例(17.9%),可为早产婴肺首次胸片的惟一表现,也可与弥漫性细颗粒状影同时存在[2]。 肺野模糊,肺纹理不清:本组9例(32.1%),多见于出生6小时后摄片的患儿,考虑与中枢性疾患、呼吸暂停、PDA有关。表现为肺野透亮度轻度减低、模糊,肺纹理及肺门结构不清。
早产婴肺主要应与Ⅰ级HMD相鉴别:两者均多见于早产低体重儿,可依据早产婴肺的吸收快及无支气管充气征来进行鉴别。
并发症:①PDA是早产婴肺最常见的并发症,本组7例(25%)。②HMD:本组2例(7.1%),患儿分别于出生后20小时、28小时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青紫,复查胸片表现为趋于清晰的肺野再次暗化,肺底部出现空气支气管征,心影及横膈边缘模糊不清。③间质性气肿:本组2例(7.1%),由于肺泡壁损伤,气体溢至间质所致。④肺出血:本组1例(3.5%),生后36小时发生,12小时后死亡。
本资料结果显示,X线胸片检查结合胎龄、临床病史等对早产婴肺的诊断、预后及发现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价值。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要高度重视早产婴肺潜在的结构发育不成熟。
参考文献
1 潘恩源,主编.儿科影像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43.
2 黄翠玲,苗研.早产儿原因及并发症的临床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6,21(3):36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