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就在于引导学生积极关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变化,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应试教育的评价目的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必然导致“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苦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素质教育把评价当做机制,当做一个过程,倡导诱思探究新思维,旨在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和把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依据。能不能在政治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否能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是诱思探究教学新思维评价的基本标准。
“和谐互动重引领”的内涵是指在政治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积极引领下,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一过程实现了“主导”与“主体”的有机统一,即和谐互动。
“实效评价见过程”就是在教师引领下,师生之间和谐互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积极的精神状态达成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在政治学科教学中的目标,坚持实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三维目标的内在统一,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评价机制:“主导”与“主体”相互对立,辩证统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和作用是泾渭分明的。教师起主导作用,是引领者,学生处于被支配地位,从教育的静态模式设想,二者是对立的。在这里表明评价的前提是——教师的政治课堂教学指导思想是否正确。素质教育倡导“主导”与“主体”的辩证统一,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展示出来,其能量的发挥与教师的诱导相得益彰,达到辩证统一,即教学相长——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也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设计,实现了教学目标,这是诱思探究教学新思维评价机制的最终目的。
诱思探究教学新思维从评价的根本原则上正确处理了二者的相互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才会产生和谐互动的状态。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诱思探究教学新思维的评价机制的核心就是看政治课堂教学能否做到“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以思达通,促进发展”。其中,“善诱”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外因;“善思”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内因。只有内外因的辩证统一,把“诱导”调谐到“广思”的频率上,才能产生教学共振,产生最佳学习效果,才会有实效。为使学生产生独立思考的积极倾向,并保证思考的质量,教师必须在“诱导”上下功夫,通过多种手段的引领,加之以诱思为主导的知、能方面的各种训练,把“教师磨破嘴,学生累坏耳”的单向信息传递机制,变为学生全身心投入的多边信息交流和多向思维相互撞击的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掘了学生的潜能,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使素质教育效果得到极大优化。
评价过程:激情切入情境设置诱思探究出实效
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通过诱思使学生达到“自主探究”是当前政治教学的理想方式。评价政治课堂教学的“自主学习”能否从学生的心底发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量。
首先,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政治课堂魅力。评价依据——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任何一个优秀教师,她必然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的课程感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老师。”高中政治课教学很多内容本身比较枯燥而且抽象,晦涩难懂,难以让学生产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热爱而非冷漠的情感。为使学生想学、乐学,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六个方面进行尝试:1.注重课堂教学和时事政治教学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注重运用课本中的知识和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注重运用生动形象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注重运用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注重把握现象与本质间的联系,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6.用生动形象的漫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在政治课学习中失去了兴趣和激情,那么这种教学模式和相应的评价机制还是停留在应试教育的老路上。
其次,能否通过创设情景营造和谐气氛。评价依据——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教师都能在课堂上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其作用。”所以,根据高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我们要使这些即将成人的孩子有一定的自由度,来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教师可以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体设备创设情境:材料情境、问题情境、故事情境、音乐情境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诱导、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逐渐养成学生质疑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学有所长,学有所得。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他们怀着迫切的心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投入到对新知的探索中。教师的引导作用集中体现在给学生以安全的心理支持和精神鼓舞,把学生的个性、想象、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这样师生之间才能真正形成互动的对话平台,具有生命色彩的动态生成才能活跃在教学过程中,这是我们评价教师能否做到一个引领者,起主导作用的重要依据。
最后,通过诱思引领,学生能否有效地自主探究学习。评价依据——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就是坚持“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在课前,教师能否根据本课认知与行为的要求和教材的内容,设计各种导学案,因为做好预习工作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应以探索者、研究者的身份,重新体验,独立思考,全身心投入整个教学过程”。根据预习题目收集有关资料,并进行调查、分析、归类。这样,不仅为活动顺利开展做好铺垫工作,而且还保证了活动的目标和方向,注重了实效性。课上,教师能否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是评价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为了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以及创造性,教师应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超越教材,敢于对权威和传统说不。让学生把在课外活动中查找的资料归纳整理,允许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能否如叶圣陶先生所言的“应如小儿学步,要经历扶着走——护着走——放手走”这一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诱导启发之时,随时准备渐去扶翼,而使学生达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辩,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的境界,是诱思探究教学新思维评价机制的灵魂。
和谐互动重引领,实效评价见过程。“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深悟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理念,这双眼睛便是诱思探究新思维的评价机制。
(作者单位:江苏宝应县安宜高中)
应试教育的评价目的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必然导致“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苦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素质教育把评价当做机制,当做一个过程,倡导诱思探究新思维,旨在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和把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依据。能不能在政治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否能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是诱思探究教学新思维评价的基本标准。
“和谐互动重引领”的内涵是指在政治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积极引领下,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一过程实现了“主导”与“主体”的有机统一,即和谐互动。
“实效评价见过程”就是在教师引领下,师生之间和谐互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积极的精神状态达成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在政治学科教学中的目标,坚持实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三维目标的内在统一,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评价机制:“主导”与“主体”相互对立,辩证统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和作用是泾渭分明的。教师起主导作用,是引领者,学生处于被支配地位,从教育的静态模式设想,二者是对立的。在这里表明评价的前提是——教师的政治课堂教学指导思想是否正确。素质教育倡导“主导”与“主体”的辩证统一,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展示出来,其能量的发挥与教师的诱导相得益彰,达到辩证统一,即教学相长——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也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设计,实现了教学目标,这是诱思探究教学新思维评价机制的最终目的。
诱思探究教学新思维从评价的根本原则上正确处理了二者的相互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才会产生和谐互动的状态。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诱思探究教学新思维的评价机制的核心就是看政治课堂教学能否做到“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以思达通,促进发展”。其中,“善诱”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外因;“善思”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内因。只有内外因的辩证统一,把“诱导”调谐到“广思”的频率上,才能产生教学共振,产生最佳学习效果,才会有实效。为使学生产生独立思考的积极倾向,并保证思考的质量,教师必须在“诱导”上下功夫,通过多种手段的引领,加之以诱思为主导的知、能方面的各种训练,把“教师磨破嘴,学生累坏耳”的单向信息传递机制,变为学生全身心投入的多边信息交流和多向思维相互撞击的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掘了学生的潜能,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使素质教育效果得到极大优化。
评价过程:激情切入情境设置诱思探究出实效
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通过诱思使学生达到“自主探究”是当前政治教学的理想方式。评价政治课堂教学的“自主学习”能否从学生的心底发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量。
首先,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政治课堂魅力。评价依据——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任何一个优秀教师,她必然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的课程感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老师。”高中政治课教学很多内容本身比较枯燥而且抽象,晦涩难懂,难以让学生产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热爱而非冷漠的情感。为使学生想学、乐学,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六个方面进行尝试:1.注重课堂教学和时事政治教学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注重运用课本中的知识和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注重运用生动形象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注重运用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注重把握现象与本质间的联系,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6.用生动形象的漫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在政治课学习中失去了兴趣和激情,那么这种教学模式和相应的评价机制还是停留在应试教育的老路上。
其次,能否通过创设情景营造和谐气氛。评价依据——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教师都能在课堂上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其作用。”所以,根据高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我们要使这些即将成人的孩子有一定的自由度,来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教师可以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体设备创设情境:材料情境、问题情境、故事情境、音乐情境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诱导、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逐渐养成学生质疑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学有所长,学有所得。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他们怀着迫切的心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投入到对新知的探索中。教师的引导作用集中体现在给学生以安全的心理支持和精神鼓舞,把学生的个性、想象、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这样师生之间才能真正形成互动的对话平台,具有生命色彩的动态生成才能活跃在教学过程中,这是我们评价教师能否做到一个引领者,起主导作用的重要依据。
最后,通过诱思引领,学生能否有效地自主探究学习。评价依据——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就是坚持“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在课前,教师能否根据本课认知与行为的要求和教材的内容,设计各种导学案,因为做好预习工作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应以探索者、研究者的身份,重新体验,独立思考,全身心投入整个教学过程”。根据预习题目收集有关资料,并进行调查、分析、归类。这样,不仅为活动顺利开展做好铺垫工作,而且还保证了活动的目标和方向,注重了实效性。课上,教师能否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是评价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为了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以及创造性,教师应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超越教材,敢于对权威和传统说不。让学生把在课外活动中查找的资料归纳整理,允许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能否如叶圣陶先生所言的“应如小儿学步,要经历扶着走——护着走——放手走”这一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诱导启发之时,随时准备渐去扶翼,而使学生达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辩,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的境界,是诱思探究教学新思维评价机制的灵魂。
和谐互动重引领,实效评价见过程。“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深悟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理念,这双眼睛便是诱思探究新思维的评价机制。
(作者单位:江苏宝应县安宜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