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辨和探究中发展并提升学生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nydxlh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礼仪之邦,素有尊师传统。古人用“天、地、君、亲、师”来表达对教师的尊重。“天”和“地”都是虚的,教师排在国君和父母之后,足见其受重视程度,也足见其重要性。何以至此呢?恐怕还是因为教师是传播人类文明的使者,没有教师,人类的文明之火就无法传递下去。韩愈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对魏晋以来直到唐代社会上形成的以从师为耻的风气颇为不满,激愤不已,于是写出了我国教育史上第一篇专门论述教师的文章《师说》。
  毋庸赘言,教读这篇经典课文,教师当然要引导学生做好这样一些工作:了解我国尊师文化的传统;了解这篇《师说》的写作背景,走进作者的生活和内心世界;主动扫清文字障碍,并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深透分析本文的论证艺术,学得对比论证的方法,为写好议论文打下一点儿基础。但是,只是做了这些,是否意味着这篇课文的教读就大功告成了呢?恐怕还真的有点儿不妥。在教读课文的过程中,笔者与学生还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1.“圣人无常师”的例子有必要再重申吗?
  文章第三段写道: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显然,这段话在前文是有伏笔的,也就是“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这几句。这样看来,问题就无法回避了,那就是:课文有没有必要写第三段?就这个问题,笔者引导学生进行了深入的思辨,结果大家一致认为很有必要,理由有:一者,这段话是对前文伏笔的具体交代,免得“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这几句话挂在那里,让人老犯嘀咕———那个“古之圣人”到底指谁说的呢?是孔子,还是孟子,或是其他哪位圣人?二者,这段话更具体、明确地强调孔圣人尚且都如此虚心从师学习,更何况我们一般人,就该无条件地从师学习。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段也绝不是简单的重申和补充交代,而是从“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个角度再来强调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三者,如果不作这样的布局,而是把“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这些话置于“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之后,虽然“古之圣人”的具体所指更明确了,但势必破坏原来对比论证的结构,势必会大大削弱语言的气势,进而削弱论证的力量。可见,第三段的内容独成一段绝对是匠心之举,真可谓一石三鸟,令人顿悟文道,叹服不已。
  2.“生乎吾前”就一定会先“闻道”吗?
  文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这几句,听起来言辞肯定,毫无商量余地,但深一琢磨,就有点儿站不住脚了。生在自己前面的人,就一定会比自己先“闻道”吗?显然不一定。其实,我们只能这样讲,韩愈所举的例子只能代表一般性的情况,特殊情况下是讲不通的,即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现在的中学生(甚至包括不少大学生),说话经常会犯类似的毛病,显得很偏激甚至低幼,长此以往,也会影响他们人格的健全发育。所以,教读过程中还真有必要组织学生进行思辨、讨论,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辩能力,还有利于发育学生健全、独立的人格。
  3.删掉“李氏子蟠”一段不更像议论文吗?
  本文最后写道: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谁都知道,《说》是议论文体。在议论文末加这样一段较详的叙述性文字,又不属于论据,岂不是有多余之嫌吗?确实,唐人刘禹锡的《爱莲说》就没有带这样的“尾巴”,同是韩愈的文章,《马说》也没有带。然而,这些能说明这篇《说》就一定不得带这样的“尾巴”吗?显然是不能的。经过师生一道思辨和探究,大家都认为这段话很有必要,绝不可删掉。首先,它交代了写这篇《说》的“引由”。在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背景下,就是要奖掖李蟠这个后生,尤其要鼓励他行古从师的精神和行动。其次,没有这一段,结构就不完整。议论文的最后一段一般都有收束之语,以总结前文、收束全篇,或重申观点、提出希望,或简要地阐明应该怎样解决问题等。这里,韩愈借交代写此文的“因由”来收束全文,既确保了文章结构完整(否则文章就掉底了),又达到了交代“因由”的目的,可谓独有创意,收束巧妙,一举两得。
  课文教读结束之后,最令笔者满意的是,学生不仅学到了结构文章之法,更是锻炼了独立思辨能力,在“学文”和“做人”方面均获益匪浅。这里再多说几句,不只敎读《师说》时笔者引导学生这样做,敎读其他经典古诗文时,只要可以抓到类似的契机,笔者和学生就一定不放过。例如,敎读苏洵的《六国论》,笔者引导学生关注“六国破亡,弊在赂秦”这一种新观点的局限性,探究出了更多的原因。如六国统治者不爱惜民力、不珍惜人才,荒淫奢侈、残酷统治,六国不能抱成一团共同对付秦国等。此外,像敎读苏轼的《石钟山记》时,笔者曾引导学生思辨“目见耳闻就一定是真吗?”;敎读孟子的《鱼我所欲也》时,笔者曾引导学生思辨“什么样的‘义’都必须舍生吗?”;敎读《渔父》时,笔者曾引导学生思辨“屈原不能不选择自杀吗?”,等等。这样的敎读,很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受学生欢迎,也使他们的自主精神和独立人格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发育和提升。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大都早已堕落成高考应试训练的流水线了。高考考啥教师教啥,怎么考就怎么教。为了抢时间搞应试性训练,大多数文言文课堂敎读,只是盯着高考的必考点来进行———讲讲字词,翻译一下课文,了解一下思想内容,或者要求学生背诵下来(指高考考纲要求背诵的篇目),流水操作,仅此而已。像《师说》这篇文章,高考考默写,于是就拼命地强迫学生硬背下来;高考考翻译,于是就强迫学生一字不落地翻译全文,只认翻译不考虑其他;高考考实词,于是就多多益善地做文言实词训练题;高考考文义理解,于是就由课内而课外地狂练不止。就这样,一篇篇本来血肉丰满、有情有味、充满智慧的文章往往被搞得大卸八块,鸡零狗碎,令人乏味透顶。在这种应试味十足的教学背景下,不要说像前文所谈到的思辨和探究成了妄谈,就是对课文论证手法的深入分析也往往都被很多语文教师“自觉”地摒弃了。更令人深忧的是,这竟成了当下文言文教学的常态!长此以往,无论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质量,还是对学生的能力提高、人格发育、健康成长等都将产生十分严重的不良影响。
  文言文教学不能只满足于按部就班地把课文教完,更不能堕落成高考应试的附庸,必须时刻都为学生的发展和提升多想想。对此,每一个有良知的“语文人”不仅要高度重视并深刻反思,更应该尽心尽力地做好矫正性工作。真能如此,那将不仅是文言文教学的大幸,更是语文教学的大幸,是学生和民族的大幸。
  (作者单位:江苏泰州中学)
其他文献
教师职业成就感指的是教师认为自己能够胜任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在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的能力,充分展示了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方面的潜能,实现了教育教学目的,达到了自己事前设定的标准,由此而体验到自我实现的一种内在满足。教师职业成就感的获得会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持久动力,是建设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所必须关注的问题。06年以来,提倡教育家办学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了国家战略。教育家大多来自于教师队伍,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课题组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等五个不同地区抽样选取的16472名中小学生中,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和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分别占到了20.6%、17.1%和17.3%。由此可见,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在一定的程度上比较严重,切实做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成为当务之急。  中小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交流、合作意识。”作为参与、交流、合作时的思想载体,语言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从语言能力发展的顺序来说,说是写的先导和基础。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内部语言的发展不够完善,要把自己的思想写出来之前需要用外部的口头语言来代替内部语言发挥作用,就要借助口头语言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思想。而随着口语表达能力的增强,要逐渐强化
班主任要掌握高超的沟通和表达技巧,精通一点爱的艺术,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班主任的爱。班主任在工作中对自己用以师生沟通的言行。容不得丝毫的马虎与随意。有时班主任一个微小的表现,他自己可能都没有注意到,但却已经对学生产生了深刻、深远的影响。从下面几个案例,我们就可以知道班主任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有多么大。    一个不经意的眼神    班主任工作手记:一次有一个学生,在早自习时趁我不在,偷偷溜往厕所,没想到
针对小学英语毕业考试中的最后一大题给出的写话主题,学生是惧怕的,老师也是无奈的。因为在平时写话练习很少,写话也是错漏严重、语不成句、书写不规范、内容贫乏。老师为了应付抽测,总复习时给学生一些范文进行背诵,但是实际效果并不好。归根结底,还是学生缺乏系统的、循序渐进的写作基本功的训练。笔者在近几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就如何在小学高年级学生中进行英语写作能力的指导和训练作了一些尝试。  一、渗透语法和基本
社团是以共同的理想、积极的兴趣为动机而成立的团体。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张扬了学生的个性特长,为不同潜质的学生发展创造了条件,帮助高中生规划未来的人生。高中阶段是个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学生身心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每位高中生都渴望拥有自我成长的空间和自我展现的舞台。社团的出现满足了现代中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社团通过社团活动、社团交际和社团文化共同作用于高中生知、情、意、行的辩证运动过程,全方位参与高中
苏教版必修五第四专题第一板块的第二篇文章《兰亭集序》中有一句关于王羲之思想的重要句子:“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对这个句子的解释,几乎所有的资料都认为是王羲之对当时一些人谈玄说理、逃避现实的批评。可笔者认为,这是王羲之对自己狭隘精神世界的自省,对老庄深邃而丰盈的精神世界的肯定。    还原庄子    “一死生”“齐彭殇”指把“生和死”“长寿和夭折”等同看待。大家都认为这种观点是荒谬、虚妄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大纲教学评价》指出:听力测试在英语测试中所占的比例不得少于百分之二十。同时,新课程标准也要求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培养。《牛津初中英语》这本教材,在每个单元的Integrat-edSkills板块的PartA部分,都设置了相应的听力部分。    初中英语听力专项训练方法    英语听力的专项训练,就是在学习每一个单元的时候,教师都要抽出单独的时间,让学生在语音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小组合作学习具有丰富的内涵,且有助于学生积极地参与多元化教学的组织形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为小组成员营造包容、开放的学习氛围,促进小组成员之间合作学习,共同进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社会发展、教育改革以及落实新课标的需求。因此,教师有必要树立为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理念,加强小组合作研究,努力探寻新的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当前,关于大学“去行政化”的争论已成为各界关注的一大焦点。不久前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克服“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倾向,取消科研院所、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政策甫一推出,立即引来一片议论。早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时,便提出要“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