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近年来教育界的一个热点话题.本文将从当前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如何实施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讨
一、当前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数学课堂的情境引入功能“缺位”
创设情境是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前提和条件,其目的是为学生创设思维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的问题情境创设要精心设计,要能充分调动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顾和对新知识的渴求.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合理运用文字与动画组合,问题情境呈现清晰、准确;(2)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学生观察、思考,從问题情境中发现规律,提出猜想,进行探索、研究;(3)有一定的探索性问题,难度要适中,能产生悬念,有利于激发学生去思考;(4)简明扼要.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错位”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应该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于是有的教师就一改以往的“填鸭式”为“启发式”,改以往的“满堂灌”为“满堂问”.课堂上设计了一系列所谓的启发式问题,不停地追问,直至问出教师预设的“答案”为止.有时还出现无论教师如何启发引导,学生就是启而不发,从而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所以,简单地靠“问”,把教师事先设计好的一系列问题硬塞给学生,并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与“填鸭式”教学没有什么区别,甚至比“满堂灌”更浪费时间.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移位”
有些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小组合作交流却只是流于一种形式,看上去非常热闹,却没有实质的内容,甚至有不少学生无事可做,游离其外,完全是浪费时间,没有收到任何效果.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新课标,硬从课堂中挤出2~3分钟进行形式上的交流与讨论,学生根本还没有经过独立的思考,相互之间并没有进行真正的交流和讨论,就草草收场,其效果可想而知.小组合作的本意是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彼此互通见解,展示个性思维的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改善,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如前所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导致了目前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不理想.
二、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那么,如何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效呢?围绕这一问题,笔者从切身体会出发,提出以下几点认识.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需要在背景中学习.真实的情境有利于意义的建构并促进知识、技能和经验的连接.例如,学习“方差”这一课,从教材的折线图可知:两组平均数相同的数据,在图像中体现出来的折线波动大小不一,那么我们可以用怎样的一种数来表示数据的偏离程度呢?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1)可否用各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累计数来表示?(2)可否用各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和来表示?(3)可否用各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和来表示?(4)可否用各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三次方的和、四次方的和来表示?……思维的火花不点自燃,学生知道了反映数据波动程度的方法有多种,方差仅仅是其中的一种,且是数学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此时,学生已经完全投入到对知识的思考和探究之中.这样的教学对于学生感悟数学知识的来源、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发散求异,拓展思路
关于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许多专家都做过调查研究,认为课堂教学要提高思维层次,必须从提高问题的“含金量”入手.教师在一堂课中若能提供给学生一些发人深思的问题,其价值可能并不低于教学内容本身.“等腰三角形”一课,同样是为了让学生训练已知角情况变化带来的不同结果.许多教师只是设计了三个问题:1.一个等腰三角形顶角为70°,求底角;2.一个等腰三角形一个内角为70°,求底角;3.一个等腰三角形一个内角为110°,求底角.有些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加上了思维的成分,针对第3个问题进行设计,当这个内角变为多少时,底角的情况是一种、两种.叶圣陶说:“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例题、习题进行分析,教会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从而由此及彼.
(三)激发潜能,交流重“效”
合作交流环节非常重要,但不能只追求形式,必须有实效.小组合作学习要有明确标准:(1)在小组活动中真正做到既要有互动又有制约,活动不是乱动.(2)小组成员有明显分工,而且活动成果要共同分享.(3)各组的代表发言时,既要保留自己一些好的思想方法,更要在汲取别组观点的基础上有所创新.(4)纪律上、形式上、效果上要制度化,在此基础上达到规范化.另外,一定要注重最后一个环节——课堂小结的作用.课堂小结不能仅仅满足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而是要让学生真正能够回顾所学知识、去伪存真、归纳提炼,从而达到对知识的初步内化.
有效的课堂是学生展现个性、表现自我的舞台,是他们人生发展的台阶,同时也是教师生命中的45分钟,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提升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空间无处不在.我们有理由相信,教师只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在数学“有效教学”探索的道路上越走越好,数学的真谛将永存.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有效教学的最终标准是学生的成长[N].中国教育报,2007(8):3.
[2]李树臣.目前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J].中小学数学,2009(1-2):5-8.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讨
一、当前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数学课堂的情境引入功能“缺位”
创设情境是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前提和条件,其目的是为学生创设思维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的问题情境创设要精心设计,要能充分调动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顾和对新知识的渴求.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合理运用文字与动画组合,问题情境呈现清晰、准确;(2)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学生观察、思考,從问题情境中发现规律,提出猜想,进行探索、研究;(3)有一定的探索性问题,难度要适中,能产生悬念,有利于激发学生去思考;(4)简明扼要.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错位”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应该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于是有的教师就一改以往的“填鸭式”为“启发式”,改以往的“满堂灌”为“满堂问”.课堂上设计了一系列所谓的启发式问题,不停地追问,直至问出教师预设的“答案”为止.有时还出现无论教师如何启发引导,学生就是启而不发,从而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所以,简单地靠“问”,把教师事先设计好的一系列问题硬塞给学生,并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与“填鸭式”教学没有什么区别,甚至比“满堂灌”更浪费时间.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移位”
有些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小组合作交流却只是流于一种形式,看上去非常热闹,却没有实质的内容,甚至有不少学生无事可做,游离其外,完全是浪费时间,没有收到任何效果.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新课标,硬从课堂中挤出2~3分钟进行形式上的交流与讨论,学生根本还没有经过独立的思考,相互之间并没有进行真正的交流和讨论,就草草收场,其效果可想而知.小组合作的本意是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彼此互通见解,展示个性思维的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改善,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如前所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导致了目前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不理想.
二、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那么,如何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效呢?围绕这一问题,笔者从切身体会出发,提出以下几点认识.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需要在背景中学习.真实的情境有利于意义的建构并促进知识、技能和经验的连接.例如,学习“方差”这一课,从教材的折线图可知:两组平均数相同的数据,在图像中体现出来的折线波动大小不一,那么我们可以用怎样的一种数来表示数据的偏离程度呢?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1)可否用各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累计数来表示?(2)可否用各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和来表示?(3)可否用各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和来表示?(4)可否用各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三次方的和、四次方的和来表示?……思维的火花不点自燃,学生知道了反映数据波动程度的方法有多种,方差仅仅是其中的一种,且是数学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此时,学生已经完全投入到对知识的思考和探究之中.这样的教学对于学生感悟数学知识的来源、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发散求异,拓展思路
关于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许多专家都做过调查研究,认为课堂教学要提高思维层次,必须从提高问题的“含金量”入手.教师在一堂课中若能提供给学生一些发人深思的问题,其价值可能并不低于教学内容本身.“等腰三角形”一课,同样是为了让学生训练已知角情况变化带来的不同结果.许多教师只是设计了三个问题:1.一个等腰三角形顶角为70°,求底角;2.一个等腰三角形一个内角为70°,求底角;3.一个等腰三角形一个内角为110°,求底角.有些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加上了思维的成分,针对第3个问题进行设计,当这个内角变为多少时,底角的情况是一种、两种.叶圣陶说:“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例题、习题进行分析,教会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从而由此及彼.
(三)激发潜能,交流重“效”
合作交流环节非常重要,但不能只追求形式,必须有实效.小组合作学习要有明确标准:(1)在小组活动中真正做到既要有互动又有制约,活动不是乱动.(2)小组成员有明显分工,而且活动成果要共同分享.(3)各组的代表发言时,既要保留自己一些好的思想方法,更要在汲取别组观点的基础上有所创新.(4)纪律上、形式上、效果上要制度化,在此基础上达到规范化.另外,一定要注重最后一个环节——课堂小结的作用.课堂小结不能仅仅满足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而是要让学生真正能够回顾所学知识、去伪存真、归纳提炼,从而达到对知识的初步内化.
有效的课堂是学生展现个性、表现自我的舞台,是他们人生发展的台阶,同时也是教师生命中的45分钟,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提升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空间无处不在.我们有理由相信,教师只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在数学“有效教学”探索的道路上越走越好,数学的真谛将永存.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有效教学的最终标准是学生的成长[N].中国教育报,2007(8):3.
[2]李树臣.目前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J].中小学数学,2009(1-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