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的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过程中不断培养形成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有必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以实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质量 激发 学习动力
人的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过程中不断培养形成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有必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以实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谈谈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具体做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同其他学科不一样,数学是一个抽象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小学生一般记忆力较好,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相对要差一些。如果让学生陷入一个他们所认为无休止的计算中,他们则会产生厌恶情绪。而教育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要让主体积极参与其中,获得一种成功的体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爱好,都需要尊重、信任和关怀。老师要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分享他们每次取得的一点一滴的进步时的喜悦的感受,使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提供给学生主动参与的条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创设了为母亲买礼物的情景:母亲节到了,小明为妈妈买了一份礼物,(课件演示长方体盒子,并展示长、宽、高),他想用包装纸把礼物包起来,需要多大的包装纸,怎样计算呢?你能帮帮他吗?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十分感兴趣,学生们学习的主体性很好地被调动了起来,在不知不觉中投入了数学课堂的思维活动之中。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渴望,主动去探究数学,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满足学生的归属心理
所谓归属心理,就是几乎所有学生都有一种强烈愿望希望自己成为班集体中的重要一员,他们希望自己被班集体接纳认可,并在集体中表现出来对别人的影响力。这种心理一旦得到满足,他会找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
数学课堂中满足儿童这种心理较好的方式是倡导合作学习。我们在听课中经常会看到类似这样的情景:教师在讲台上出示一个包装盒,目的是想让学生认识长方体。他首先让学生观察,然后回答这个物体是什么形状。学生们纷纷举起手来,有的还使劲地举得高高的,希望老师能提问到自己。当然也有学生不敢举手,眼睛也不敢看老师,惟恐老师提问到自己。
3.以疑导学,激发求知欲望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悬念可以触发学生的求知动机,集中学生注意力,刺激学生的思维,产生“迫人期待”的教学魅力。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为此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求知兴趣。如我们在教时间时,老师可设置这样一个悬念:6、60、600,在这三个数字之间用"="号连接起来。这会时学生可能说老师这是错的,三个数字不可能相等。老师可进一步启发学生?三个数字是不相等,但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等呢?我们可不可以在三个数字后面加一个单位使他们相等。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班里气氛一下了活跃了。有的学生就会说,老师数字后面可加上米、分米、厘米,还有的说可以加上元角分。对这些正确的答案要积极鼓励,让他们分享成功的愉悦。这时我们可以温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引出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在学习时间概念中,我们还可以以美国著名影片《时光隧道》为例,让我们回到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总统肯尼迪被刺的前一个小时,如果在这一个小时中,第一分钟做了什么,第二分钟做了什么……第六十分钟做了什么。如果这些事情美国军方都做了,肯尼迪总统不会遇刺,历史就会被改写。在这一历史回溯中,学生知道了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小时-分钟-秒”,同时知道了很多的知识。
4.联系生活, 加强直观教学
数学概念是抽象的,而小学生的思维却处于具体的形象思维占优势的阶段。因此,教学中应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具体实例联系起来,以生活中的显浅例子来说明,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生动,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启发学生思考。所以我们在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直观教具、投影仪等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使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这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学生学到的知识也能印象深刻,不易遗忘。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哪是侧面积,怎么求,而是利用了一个圆柱形的罐头盒,让学生制作它的包装纸,使学生明白了什么是侧面积;并让学生自己动手剪、摆、围,通过这样的现实操作,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逐步体会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个什么图形,它的面积与圆柱的什么有关。这样,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数学活动使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消除了对数学的厌倦感,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贯穿实践性,发展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这就要求教师要让学生经历实践的过程,在实践中理解数学,学习数学。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然扎根于现实,并且广泛应用于现实。由现实生活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再把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必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在教学统计时,就布置学生调查统计各学生家庭成员所喜欢的电视专栏及收看时间的情况,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并提出问题:根据统计表的情况,若你是电视台台长,你会怎样安排电视节目。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并提出了非常多的设想。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知识非常有用。”等等。提倡对数学知识“学以致用”,这样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不是空洞无味的,是具体有趣的,有学习意义的。既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体验,又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
总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要灵活地使用教材,善于把教学内容放在真实有趣的情境里,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再创造"的过程,相信一定能诱发出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质量 激发 学习动力
人的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过程中不断培养形成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有必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以实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谈谈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具体做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同其他学科不一样,数学是一个抽象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小学生一般记忆力较好,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相对要差一些。如果让学生陷入一个他们所认为无休止的计算中,他们则会产生厌恶情绪。而教育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要让主体积极参与其中,获得一种成功的体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爱好,都需要尊重、信任和关怀。老师要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分享他们每次取得的一点一滴的进步时的喜悦的感受,使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提供给学生主动参与的条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创设了为母亲买礼物的情景:母亲节到了,小明为妈妈买了一份礼物,(课件演示长方体盒子,并展示长、宽、高),他想用包装纸把礼物包起来,需要多大的包装纸,怎样计算呢?你能帮帮他吗?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十分感兴趣,学生们学习的主体性很好地被调动了起来,在不知不觉中投入了数学课堂的思维活动之中。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渴望,主动去探究数学,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满足学生的归属心理
所谓归属心理,就是几乎所有学生都有一种强烈愿望希望自己成为班集体中的重要一员,他们希望自己被班集体接纳认可,并在集体中表现出来对别人的影响力。这种心理一旦得到满足,他会找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
数学课堂中满足儿童这种心理较好的方式是倡导合作学习。我们在听课中经常会看到类似这样的情景:教师在讲台上出示一个包装盒,目的是想让学生认识长方体。他首先让学生观察,然后回答这个物体是什么形状。学生们纷纷举起手来,有的还使劲地举得高高的,希望老师能提问到自己。当然也有学生不敢举手,眼睛也不敢看老师,惟恐老师提问到自己。
3.以疑导学,激发求知欲望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悬念可以触发学生的求知动机,集中学生注意力,刺激学生的思维,产生“迫人期待”的教学魅力。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为此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求知兴趣。如我们在教时间时,老师可设置这样一个悬念:6、60、600,在这三个数字之间用"="号连接起来。这会时学生可能说老师这是错的,三个数字不可能相等。老师可进一步启发学生?三个数字是不相等,但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等呢?我们可不可以在三个数字后面加一个单位使他们相等。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班里气氛一下了活跃了。有的学生就会说,老师数字后面可加上米、分米、厘米,还有的说可以加上元角分。对这些正确的答案要积极鼓励,让他们分享成功的愉悦。这时我们可以温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引出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在学习时间概念中,我们还可以以美国著名影片《时光隧道》为例,让我们回到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总统肯尼迪被刺的前一个小时,如果在这一个小时中,第一分钟做了什么,第二分钟做了什么……第六十分钟做了什么。如果这些事情美国军方都做了,肯尼迪总统不会遇刺,历史就会被改写。在这一历史回溯中,学生知道了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小时-分钟-秒”,同时知道了很多的知识。
4.联系生活, 加强直观教学
数学概念是抽象的,而小学生的思维却处于具体的形象思维占优势的阶段。因此,教学中应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具体实例联系起来,以生活中的显浅例子来说明,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生动,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启发学生思考。所以我们在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直观教具、投影仪等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使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这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学生学到的知识也能印象深刻,不易遗忘。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哪是侧面积,怎么求,而是利用了一个圆柱形的罐头盒,让学生制作它的包装纸,使学生明白了什么是侧面积;并让学生自己动手剪、摆、围,通过这样的现实操作,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逐步体会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个什么图形,它的面积与圆柱的什么有关。这样,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数学活动使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消除了对数学的厌倦感,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贯穿实践性,发展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这就要求教师要让学生经历实践的过程,在实践中理解数学,学习数学。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然扎根于现实,并且广泛应用于现实。由现实生活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再把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必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在教学统计时,就布置学生调查统计各学生家庭成员所喜欢的电视专栏及收看时间的情况,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并提出问题:根据统计表的情况,若你是电视台台长,你会怎样安排电视节目。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并提出了非常多的设想。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知识非常有用。”等等。提倡对数学知识“学以致用”,这样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不是空洞无味的,是具体有趣的,有学习意义的。既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体验,又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
总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要灵活地使用教材,善于把教学内容放在真实有趣的情境里,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再创造"的过程,相信一定能诱发出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