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欣赏教学已愈来愈不受师生的欢迎。因为它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的接受为途径。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往往出现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如醉如痴,学生听得昏昏沉沉、打不起精神的尴尬场面。因此,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是摆在每位音乐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认为,只有以学生为审美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欣赏活动,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一、“听”的参与是欣赏作品的关键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必须依赖于听觉,因此听是参与音乐欣赏教学的关键。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聆听音乐中去,在聆听中感知、认识、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采用提问法听和对比法听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可行方法。
提问法听,也就是在听前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给学生提一些简单的带启发性的问题。提问法听,也就是在听前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给学生提一些简单的带启发性的问题。如欣赏《伏尔加船夫曲》,听前教师出示几个准备好的问题,如:歌曲的情绪如何?曲子的速度如何?力度怎样变化?你听后有什么感觉?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聆听。结果,听一遍后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歌曲的情绪低沉、悲愤;速度较慢;力度变化是:较弱----渐强----最强----由强渐弱;听后感到一种受压抑与不屈的抗争力量。通过提问法,虽然问题很简单,但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的听,思维想象也因此而积极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审美功能的直觉力和知觉力,获得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和理解,效果很好。
对比法听是听的深入,也是音乐欣赏中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对学生来说,惟有对比才能真正获得对音乐风格、特点、形式等要素的感性认识。倾听中的对比有节拍、节奏、速度、力度、音乐、风格、形式等方面的对比,可以在同一作品中进行对比,也可以对不同的作品进行对比。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对比。如欣赏《伏尔加船夫曲》,在提问法听的基础上,展示伏尔加船夫曲图,然后要求学生分段细听,并进行对比,在教师的适当提示下,学生们得出:第一段音乐如船夫的号子声从远处传来,速度徐缓,第二段犹如听者走到拉纤者近前,看到拉纤者饱受苦难但坚定的面孔,压在他们身上的纤绳,感受到他们坚韧不拨的性格和向往光明的思想感情。第三段听来如拉纤者由近及远与他们的呐喊在听者脑中萦绕,意境更加深入。通过对比法听,不仅使学生对《伏尔加船夫曲》这首作品有了进一步的感受和理解,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
二、“唱”的参与是欣赏作品的基础
音乐欣赏是以听为主的,但唱主题是欣赏作品的基础。因为音乐主题是作品的核心,是乐思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引导学生听前唱主题,有利于学生把握主题形象,使学生在聆听音乐过程中准确辩认主题和重复和变化,使学生的音乐思维真正调动起来,更好地获得音响体验。如欣赏《翻身的日子》,在听前我先引导学生一起唱书上的四条谱例,也就是每个乐段的主题,在学唱时,首先对每个主题音乐的节奏、特点、情绪等进行分析,然后再进行学唱。教师要求学生边唱、边记、边对音乐进行初步的情感体验。待学生欣赏作品时,不光对主题的出现和变化非常敏感,而且对作品的分段也不感到困难。接着,给学生描放一遍录音很多学生能说出:曲子是由引子加上三部分再加尾声构成的,每一部分音乐基本是每一段主题音乐的重复和稍加变化的重复,整首曲子的情绪都是欢快的,表现了翻身农民喜气洋洋、欢天喜地的感情。通过听前唱主题,不仅为欣赏作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在听赏时能进一步的入情、入境地去体验作品,而且能使学生更好地展开联想和想象。
三、“想”的参与是欣赏作品的目的
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中学生正处在富于想象的年龄,我们要鼓励学生对音乐多联想和想象。在课堂中试着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使他们学会以审美的态度去听音乐,去感受音乐。
如歌剧《卡门》,音乐雄壮、有力。教师可先播放一段旋律试听,引导学生:你能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画面吗?我们把音乐和美术这两种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你们的想象才能。师点出有英武的斗牛士,也有高声喝彩的群众,画面呈现出一派热烈欢腾的情景……接着一步步跟着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讲讲所知道的关于斗牛的知识,然后再让学生示范,斗牛的动作等等,最后伴着音乐一起去感受斗牛场的氛围。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抓住了学生的心,让他们带着欣喜与渴望去听这个音乐。
四、“说”的参与是欣赏作品的深入
“说”就是让学生说出聆听作品后的感受。根据音乐欣赏的心理分析理论,音乐欣赏的理性认识并不是表现在欣赏者对曲作出某种抽象之结论上面,而是表现在把这种理性认识融注于对乐曲的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和联想想象之中,使得这些心理要素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达到更深更高级的阶段。因此,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说的参与,及时引导学生说出听后感是非常重要的。在教《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水瑶”这部分时我是这样进行的,首先欣赏作品,然后适当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谈自己的感受。(第一乐段描绘黄河两岸美丽风光?,叙述人民过着和平而宁静的日子;第二乐段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者侵略中国的罪行,叙述两岸人民背迫背井离乡,四处逃亡的悲惨生活;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再现,它发出令人悲伤的感叹。即黄河依然如故,黄河水奔流不止,然而物在人去,天各一方,情绪十分凄凉。)最后我就启发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把《黄水谣》这部分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创作表现,结果有的采用歌唱,有的三两个一组创作音乐小品,有的拿起手中的笔进行素描,有的采用的即兴演讲……整个教室热闹非凡,虽然水平不高,但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发挥了想象,并把自己所感悟到的东西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了,这种全身心的投入,正是我们所要达到的目的。
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我发现了在中学音乐欣赏课中,让学生参与的方法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及时的进一步去探索。总之,要想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质量,只有走出传统欣赏教学的模式,那就是让学生积极參与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审美活动的主体。
一、“听”的参与是欣赏作品的关键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必须依赖于听觉,因此听是参与音乐欣赏教学的关键。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聆听音乐中去,在聆听中感知、认识、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采用提问法听和对比法听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可行方法。
提问法听,也就是在听前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给学生提一些简单的带启发性的问题。提问法听,也就是在听前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给学生提一些简单的带启发性的问题。如欣赏《伏尔加船夫曲》,听前教师出示几个准备好的问题,如:歌曲的情绪如何?曲子的速度如何?力度怎样变化?你听后有什么感觉?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聆听。结果,听一遍后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歌曲的情绪低沉、悲愤;速度较慢;力度变化是:较弱----渐强----最强----由强渐弱;听后感到一种受压抑与不屈的抗争力量。通过提问法,虽然问题很简单,但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的听,思维想象也因此而积极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审美功能的直觉力和知觉力,获得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和理解,效果很好。
对比法听是听的深入,也是音乐欣赏中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对学生来说,惟有对比才能真正获得对音乐风格、特点、形式等要素的感性认识。倾听中的对比有节拍、节奏、速度、力度、音乐、风格、形式等方面的对比,可以在同一作品中进行对比,也可以对不同的作品进行对比。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对比。如欣赏《伏尔加船夫曲》,在提问法听的基础上,展示伏尔加船夫曲图,然后要求学生分段细听,并进行对比,在教师的适当提示下,学生们得出:第一段音乐如船夫的号子声从远处传来,速度徐缓,第二段犹如听者走到拉纤者近前,看到拉纤者饱受苦难但坚定的面孔,压在他们身上的纤绳,感受到他们坚韧不拨的性格和向往光明的思想感情。第三段听来如拉纤者由近及远与他们的呐喊在听者脑中萦绕,意境更加深入。通过对比法听,不仅使学生对《伏尔加船夫曲》这首作品有了进一步的感受和理解,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
二、“唱”的参与是欣赏作品的基础
音乐欣赏是以听为主的,但唱主题是欣赏作品的基础。因为音乐主题是作品的核心,是乐思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引导学生听前唱主题,有利于学生把握主题形象,使学生在聆听音乐过程中准确辩认主题和重复和变化,使学生的音乐思维真正调动起来,更好地获得音响体验。如欣赏《翻身的日子》,在听前我先引导学生一起唱书上的四条谱例,也就是每个乐段的主题,在学唱时,首先对每个主题音乐的节奏、特点、情绪等进行分析,然后再进行学唱。教师要求学生边唱、边记、边对音乐进行初步的情感体验。待学生欣赏作品时,不光对主题的出现和变化非常敏感,而且对作品的分段也不感到困难。接着,给学生描放一遍录音很多学生能说出:曲子是由引子加上三部分再加尾声构成的,每一部分音乐基本是每一段主题音乐的重复和稍加变化的重复,整首曲子的情绪都是欢快的,表现了翻身农民喜气洋洋、欢天喜地的感情。通过听前唱主题,不仅为欣赏作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在听赏时能进一步的入情、入境地去体验作品,而且能使学生更好地展开联想和想象。
三、“想”的参与是欣赏作品的目的
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中学生正处在富于想象的年龄,我们要鼓励学生对音乐多联想和想象。在课堂中试着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使他们学会以审美的态度去听音乐,去感受音乐。
如歌剧《卡门》,音乐雄壮、有力。教师可先播放一段旋律试听,引导学生:你能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画面吗?我们把音乐和美术这两种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你们的想象才能。师点出有英武的斗牛士,也有高声喝彩的群众,画面呈现出一派热烈欢腾的情景……接着一步步跟着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讲讲所知道的关于斗牛的知识,然后再让学生示范,斗牛的动作等等,最后伴着音乐一起去感受斗牛场的氛围。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抓住了学生的心,让他们带着欣喜与渴望去听这个音乐。
四、“说”的参与是欣赏作品的深入
“说”就是让学生说出聆听作品后的感受。根据音乐欣赏的心理分析理论,音乐欣赏的理性认识并不是表现在欣赏者对曲作出某种抽象之结论上面,而是表现在把这种理性认识融注于对乐曲的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和联想想象之中,使得这些心理要素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达到更深更高级的阶段。因此,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说的参与,及时引导学生说出听后感是非常重要的。在教《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水瑶”这部分时我是这样进行的,首先欣赏作品,然后适当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谈自己的感受。(第一乐段描绘黄河两岸美丽风光?,叙述人民过着和平而宁静的日子;第二乐段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者侵略中国的罪行,叙述两岸人民背迫背井离乡,四处逃亡的悲惨生活;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再现,它发出令人悲伤的感叹。即黄河依然如故,黄河水奔流不止,然而物在人去,天各一方,情绪十分凄凉。)最后我就启发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把《黄水谣》这部分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创作表现,结果有的采用歌唱,有的三两个一组创作音乐小品,有的拿起手中的笔进行素描,有的采用的即兴演讲……整个教室热闹非凡,虽然水平不高,但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发挥了想象,并把自己所感悟到的东西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了,这种全身心的投入,正是我们所要达到的目的。
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我发现了在中学音乐欣赏课中,让学生参与的方法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及时的进一步去探索。总之,要想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质量,只有走出传统欣赏教学的模式,那就是让学生积极參与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审美活动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