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写字教学一向不被重视,虽然大纲上有要求,课表中也排了写字课,但实际上常常被挪作它用。进入新时期,社会上有一种相当普遍的看法,现在电脑普及了,什么样的字体电脑都能打出来,让学生花功夫练字,不值,尤其是毛笔字已没有多大的实用价值,又不是人人都要做书法家。在这种观点的误导下,学生不肯花功夫练字了,写字的基本功很差,写字姿势的正确率也低了,这不仅降低了识字质量,而且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影响着学生品德素质的提高。
汉字不仅是纯粹的负载信息的书面符号,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让学生学汉字,是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每一种文字都是一种凝聚力。汉字中积淀了中华民族的睿智,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华民族的精神,教孩子写汉字,就是让他们去体验民族文化,民族的思想和民族的感情,感受作为中国人值得骄傲与自豪的地方。从而工工整整写字,方方正正做人。郭沫若先生曾在《人民教育》一篇杂志题词中这样写到:“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对养成习惯有好处,能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断专行。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出这些毛病。”为什么写字可以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呢?因为写字是一项十分精细的活动,要想把字写好,就得全神贯注,凝神释气,仔细观察字的结构,揣摩笔画的呼应,避让、穿插、并要脑、眼、手相应,准确控制运笔的轻重疾徐,这样久而久之,就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并养成沉着、镇静的习惯,学生通过写字养成的细心、沉着、注意力集中等心理素质,又能对学生学习其他课程产生良好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语文成绩优良的学生,写字不符合要求的很少,而成绩差的学生,书写符合要求的很少,大都书写潦草,字迹不清。这些学生在行为习惯上表现为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做事马虎、自私、甚至有暴力倾向等。
怎样才能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写字教学中培训学生高尚的品德素质,达到语文课程的标准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个人肤浅的看法:
一、传授知识,训练与情感体验相结合
过去的写字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不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则是将知识、技能与情感等方面的目标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如:笔顺规则、间架结构等有关汉字方面的知识在“课标”中,则将其作为写字过程的要求提出:“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这就告诉我们,笔顺规则,间架结构是为写字服务的,课标还强调了写字时的情感体验,如:第一学段要求“用硬笔写字,能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第二学段则要求“能用毛笔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这种体验不是孤立的,而是随着书写活动油然而生的。在指导学生练习写字的过程中要将知识的运用、技能的训练、情感的体验融为一体。汉字是用线条组成的具有审美价值的方块结构,写字实际上是以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行笔的疾徐来抒发情感描写意境的,我们在指导学生运用田字格安排笔画,按照笔顺去写,注意笔画之间的呼应、避让,实际上就是力求运用有关知识将字写得端正、,整洁美观,在写字的实践活动中历练写字的技能。学生一但对汉字的形体美有所感悟,就能对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越写越好。字写得整洁美观了,人也会随之变得爱整洁,讲文明。
二、教师的指导与学生自我体验相结合
《语言课程标准》强调,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倡导的是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提出“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其中虽未提及学生,但学生这个主体暗含其中。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进行自我体验,从而获得写字的有关知识与技能。如:临贴,就要先自己仔细观察揣摩,有了一个整体的印象再动笔临摹。然后再将自己临写的字与范字对照,哪笔临写得好,哪笔临写得不好,然后再临写两遍,如此逐一对照,学生就知道某字该怎么写不该怎么写,要注意些什么,如:写“地”字土字旁,为什么最后一笔一定要变成“提”?不变行不行?教师板书一个“地”让学生观察,这个字好不好,怎样写才好看,这样,就能让学生体验到“土”字作为偏旁必须变形,否则两个部分并肩而立,互不相让,字就显得很宽很散,没有整体感不好看,这样举一反三能让学生悟出:为什么左右结构的字,左半边要左舒右敛,而右半边则要左敛右舒,学生有了体验就会逐渐养成仔细观察,沉着冷静、合作、谦虚的良好品德素质。
三、写字训练要持之以恒
《语文课程标准》将小学、初中打通,九年一贯,通盘考虑。在写字方面形成了一个由硬笔到软笔,由简单到复杂完整的训练体系,第—学段,要注意打好写字基础,初入学时,注重养成写字的正确姿势并要反复抓,平时写字要做到练字要先练姿势,务求形成良好习惯,充分利用教材中例举的每个生字的规范笔顺,以求小学生从小就能按照笔顺规范书写汉字,增强其规范意识,进入中高年级则主要练习钢笔写字,以书法写的规范楷体为范字让学生描红,临写。并学习写毛笔字,在长期的训练中,培养了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感受到祖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作者单位:616550四川省雷波县海湾乡中心校)
汉字不仅是纯粹的负载信息的书面符号,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让学生学汉字,是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每一种文字都是一种凝聚力。汉字中积淀了中华民族的睿智,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华民族的精神,教孩子写汉字,就是让他们去体验民族文化,民族的思想和民族的感情,感受作为中国人值得骄傲与自豪的地方。从而工工整整写字,方方正正做人。郭沫若先生曾在《人民教育》一篇杂志题词中这样写到:“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对养成习惯有好处,能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断专行。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出这些毛病。”为什么写字可以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呢?因为写字是一项十分精细的活动,要想把字写好,就得全神贯注,凝神释气,仔细观察字的结构,揣摩笔画的呼应,避让、穿插、并要脑、眼、手相应,准确控制运笔的轻重疾徐,这样久而久之,就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并养成沉着、镇静的习惯,学生通过写字养成的细心、沉着、注意力集中等心理素质,又能对学生学习其他课程产生良好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语文成绩优良的学生,写字不符合要求的很少,而成绩差的学生,书写符合要求的很少,大都书写潦草,字迹不清。这些学生在行为习惯上表现为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做事马虎、自私、甚至有暴力倾向等。
怎样才能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写字教学中培训学生高尚的品德素质,达到语文课程的标准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个人肤浅的看法:
一、传授知识,训练与情感体验相结合
过去的写字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不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则是将知识、技能与情感等方面的目标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如:笔顺规则、间架结构等有关汉字方面的知识在“课标”中,则将其作为写字过程的要求提出:“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这就告诉我们,笔顺规则,间架结构是为写字服务的,课标还强调了写字时的情感体验,如:第一学段要求“用硬笔写字,能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第二学段则要求“能用毛笔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这种体验不是孤立的,而是随着书写活动油然而生的。在指导学生练习写字的过程中要将知识的运用、技能的训练、情感的体验融为一体。汉字是用线条组成的具有审美价值的方块结构,写字实际上是以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行笔的疾徐来抒发情感描写意境的,我们在指导学生运用田字格安排笔画,按照笔顺去写,注意笔画之间的呼应、避让,实际上就是力求运用有关知识将字写得端正、,整洁美观,在写字的实践活动中历练写字的技能。学生一但对汉字的形体美有所感悟,就能对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越写越好。字写得整洁美观了,人也会随之变得爱整洁,讲文明。
二、教师的指导与学生自我体验相结合
《语言课程标准》强调,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倡导的是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提出“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其中虽未提及学生,但学生这个主体暗含其中。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进行自我体验,从而获得写字的有关知识与技能。如:临贴,就要先自己仔细观察揣摩,有了一个整体的印象再动笔临摹。然后再将自己临写的字与范字对照,哪笔临写得好,哪笔临写得不好,然后再临写两遍,如此逐一对照,学生就知道某字该怎么写不该怎么写,要注意些什么,如:写“地”字土字旁,为什么最后一笔一定要变成“提”?不变行不行?教师板书一个“地”让学生观察,这个字好不好,怎样写才好看,这样,就能让学生体验到“土”字作为偏旁必须变形,否则两个部分并肩而立,互不相让,字就显得很宽很散,没有整体感不好看,这样举一反三能让学生悟出:为什么左右结构的字,左半边要左舒右敛,而右半边则要左敛右舒,学生有了体验就会逐渐养成仔细观察,沉着冷静、合作、谦虚的良好品德素质。
三、写字训练要持之以恒
《语文课程标准》将小学、初中打通,九年一贯,通盘考虑。在写字方面形成了一个由硬笔到软笔,由简单到复杂完整的训练体系,第—学段,要注意打好写字基础,初入学时,注重养成写字的正确姿势并要反复抓,平时写字要做到练字要先练姿势,务求形成良好习惯,充分利用教材中例举的每个生字的规范笔顺,以求小学生从小就能按照笔顺规范书写汉字,增强其规范意识,进入中高年级则主要练习钢笔写字,以书法写的规范楷体为范字让学生描红,临写。并学习写毛笔字,在长期的训练中,培养了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感受到祖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作者单位:616550四川省雷波县海湾乡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