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是一种从语言符号中获取意义的心路历程。《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阅读教学应重点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对于文学作品而言,这种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就是对作品的鉴赏,它是一种审美活动,一种高品位的阅读活动。语文阅读教学要致力于培养学生从语言符号获取意义,从而去感悟、鉴赏、审美的能力,这应该是阅读教学的—个重要目标。
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谈到阅读教学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端站着读者,那边的桥端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叶老在这里运用生动的比喻阐述了阅读的真正内涵。阅读就是学生满怀深情地踏上语言的桥梁,去见作者并触摸其灵魂的过程。就是学生默默地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获取智慧经验和情感的过程。这样,阅读教学就不仅仅着眼于书面文字,而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全面地审视和把握作品的显性意义和直观图景,品味和体悟潜藏在作品中的内在意蕴和情趣,破解萦绕于字里行间的理趣和情趣,进乎其中,出乎其外的情智整合与生成,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这便是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过程。
鉴赏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构成因素之一,它是理解能力的进一步深化,其特征是使认识达到理智上的领悟和感情上的反映,鉴赏的质量与读者的知识经验、思想观点、审美趣味有着密切的关系。
那么,语文教学中实施阅读教学应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呢?
一、引导学生多读。读好书积累丰厚的语文知识。为鉴赏作品打好基础
要学生对课文达到了解与欣赏。阅读与了解欣赏的关系极为密切,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言文,若是离开了阅读,只靠分析讲解、那只能学到一些皮毛,根本了解不到其中的感情、韵味和细微之处。朱自清先生说过:“吟诵与了解极有关系,是欣赏的必经步骤。”多读,不但可以积累丰厚的语文材料,而且可以培养起很强的语感,培养起丰富而细致的感情,培养起学生优良的气质,这些都是写作的基础和重要条件。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和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对话。有时候,一本好书甚至能影响一代或几代人,例如《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就是这样。因此,多读书、读好书,在培养观念和陶冶情操方面作用很大。平时,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籍,在学习课文节选的名著时,指导学生阅读全书,并尽量为他们提供各种教学辅导材料。
二、多讲、多写,有助于提高文学作品鉴赏能力
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多讲,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考察等有意义的活动,并写出心得体会,在特定时间发言讨论,利用辩论、演讲、作文讲评等活动,鼓励学生多言,树立信心,课本中语言优美的散文、诗词,很值得让学生背诵,课本中也要求背诵。背诵要重在检查,做到学生人人过关。背诵时,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另外,课本剧、小品的表演,也使他们赏析作品的能力逐渐得到训练、提高。
开展“写”的活动,鼓励学生写日记、周记,这些课外练笔由于在字数、内容、题材方面不做过多限制,很受学生欢迎。他们把读报和观看电视的新闻写成评论、读后感,或是写班级发生的事,家庭中的争论,自己的心事,有时甚至把报刊、杂志上自己读到的美文或小说摘录下来,自己配一幅画或写一首小诗、一段文字,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我们称这样的练笔小作文为“放胆”练笔,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阅读中,选准突破点,力求把握作品精华与艺术特色
何谓突破点,就是筛选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及落实点。选点突破,是针对过去教学中的面面俱到而提出的,只有正确处理教学中局部与整体、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才能把语文教学引向一条讲求实效,稳中求快的道路。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在题目、关键语句、重点语段、环境描写、景物特征及细节方面进行突破,可以使教学目标明确而集中,使复杂的概念明晰起来,重点、难点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在教师主全面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导入新课:题目“荷塘月色”从词组结构上分析,是偏正结构还是联合结构?这就要求学生进入对课文的积极阅读过程,也就会逐渐领悟到文章先后写了“月光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两个场景,那么题目便是联合短语了。在此基础上,对文章进行更深一层的鉴赏,也就更有兴趣了,这便是从题目进行了突破。
再如,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祝福》内容很多,教学中可选择从环境描写方面进行突破、鉴赏。如果教师提出“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让学生自己阅读,找出答案,师生共同总结为:立春之日,丈夫死去;孟春之日,被迫改嫁;暮春之日,痛失爱子;迎春之日,一命归天。作者刻意把几个关键情节安排在生机盎然的春天发生,这深刻地说明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命运悲惨的女人,也就更透彻地揭露了产生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另外,文章中其他几处环境描写也极为精彩,如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景象等,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了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谈到阅读教学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端站着读者,那边的桥端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叶老在这里运用生动的比喻阐述了阅读的真正内涵。阅读就是学生满怀深情地踏上语言的桥梁,去见作者并触摸其灵魂的过程。就是学生默默地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获取智慧经验和情感的过程。这样,阅读教学就不仅仅着眼于书面文字,而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全面地审视和把握作品的显性意义和直观图景,品味和体悟潜藏在作品中的内在意蕴和情趣,破解萦绕于字里行间的理趣和情趣,进乎其中,出乎其外的情智整合与生成,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这便是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过程。
鉴赏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构成因素之一,它是理解能力的进一步深化,其特征是使认识达到理智上的领悟和感情上的反映,鉴赏的质量与读者的知识经验、思想观点、审美趣味有着密切的关系。
那么,语文教学中实施阅读教学应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呢?
一、引导学生多读。读好书积累丰厚的语文知识。为鉴赏作品打好基础
要学生对课文达到了解与欣赏。阅读与了解欣赏的关系极为密切,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言文,若是离开了阅读,只靠分析讲解、那只能学到一些皮毛,根本了解不到其中的感情、韵味和细微之处。朱自清先生说过:“吟诵与了解极有关系,是欣赏的必经步骤。”多读,不但可以积累丰厚的语文材料,而且可以培养起很强的语感,培养起丰富而细致的感情,培养起学生优良的气质,这些都是写作的基础和重要条件。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和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对话。有时候,一本好书甚至能影响一代或几代人,例如《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就是这样。因此,多读书、读好书,在培养观念和陶冶情操方面作用很大。平时,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籍,在学习课文节选的名著时,指导学生阅读全书,并尽量为他们提供各种教学辅导材料。
二、多讲、多写,有助于提高文学作品鉴赏能力
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多讲,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考察等有意义的活动,并写出心得体会,在特定时间发言讨论,利用辩论、演讲、作文讲评等活动,鼓励学生多言,树立信心,课本中语言优美的散文、诗词,很值得让学生背诵,课本中也要求背诵。背诵要重在检查,做到学生人人过关。背诵时,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另外,课本剧、小品的表演,也使他们赏析作品的能力逐渐得到训练、提高。
开展“写”的活动,鼓励学生写日记、周记,这些课外练笔由于在字数、内容、题材方面不做过多限制,很受学生欢迎。他们把读报和观看电视的新闻写成评论、读后感,或是写班级发生的事,家庭中的争论,自己的心事,有时甚至把报刊、杂志上自己读到的美文或小说摘录下来,自己配一幅画或写一首小诗、一段文字,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我们称这样的练笔小作文为“放胆”练笔,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阅读中,选准突破点,力求把握作品精华与艺术特色
何谓突破点,就是筛选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及落实点。选点突破,是针对过去教学中的面面俱到而提出的,只有正确处理教学中局部与整体、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才能把语文教学引向一条讲求实效,稳中求快的道路。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在题目、关键语句、重点语段、环境描写、景物特征及细节方面进行突破,可以使教学目标明确而集中,使复杂的概念明晰起来,重点、难点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在教师主全面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导入新课:题目“荷塘月色”从词组结构上分析,是偏正结构还是联合结构?这就要求学生进入对课文的积极阅读过程,也就会逐渐领悟到文章先后写了“月光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两个场景,那么题目便是联合短语了。在此基础上,对文章进行更深一层的鉴赏,也就更有兴趣了,这便是从题目进行了突破。
再如,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祝福》内容很多,教学中可选择从环境描写方面进行突破、鉴赏。如果教师提出“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让学生自己阅读,找出答案,师生共同总结为:立春之日,丈夫死去;孟春之日,被迫改嫁;暮春之日,痛失爱子;迎春之日,一命归天。作者刻意把几个关键情节安排在生机盎然的春天发生,这深刻地说明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命运悲惨的女人,也就更透彻地揭露了产生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另外,文章中其他几处环境描写也极为精彩,如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景象等,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了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