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课堂中的教与学都令人耳目一新。但是,静心反思我们的阅读课,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解读所出现的偏差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阅读教学的质量,从而导致当前的阅读教学出现了“费时多、收效微、负担重”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教师教学目标模糊、指导朗读无的放矢、泛化虚假的教学行为等因素严重影响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把好教学目标的方向盘
一堂课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目标是否合理。课堂教学的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或者说,它就好比方向盘掌握着车子的方向一样,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
教例:《螳螂捕蝉》
师:《螳螂捕蝉》是一则极其有趣、极其深刻的寓言故事,请同学们用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试着概括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静静地阅读后,发言踊跃,但有两个问题:一是不完整:二是语言不够简练,有点复述课文的味道)
师:老师想给大家提两点建议:第一要完整,要符合文章的原意:第二要简练。最好能够用一句话来概括。请同学们重新思考。并把概括的语言组织好。
上述教例中,教师首先提出“概括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的教学目标,为学生指明了阅读、思考的方向,然后让学生尝试概括,教师再针对问题进一步提出建议,让学生重新整理思路和语言,最终达成了教学目标。这样的训练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是扎实而有效的。
二、抓好朗读指导的生命线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我们欣喜地发现“读”成了阅读教学中训练的主线。但是我们也发现,在当前的阅读课堂上,枯燥、乏味的“读”充斥了语文课堂,部分教师对朗读的指导无的放矢,单纯追求形式上的热闹与华美,从而导致了阅读教学费时低效的现象。
教例:《九色鹿》
出示:“这天……将落水人救上岸来。”
师:谁来读一读这里的“救命啊,救命?”
生:(不够响亮)
师:(引读:故意将“大声”讲得很响)谁再来读?
生:(还不够响亮)
师:让我们再大声地读一遍。
教师连续三次要求学生读的声音大一些,但是学生的朗读却并不尽如人意。
上述教例中,教师避重就轻地抓住“救命啊,救命”在声音的强弱上要求学生翻来覆去地读,耗时两三分钟却收效甚微,这样的朗读不能不说是教学中的遗憾。如果这位老师能换个角度思考,引导学生抓住“奋力挣扎”和“九色鹿立即纵身跳进河中”等词句引导学生朗读体会九色鹿心地善良、见义勇为的高尚品德,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就会渐趋深入,对大呼救命的迫切心情才能有所体会。
三、用好动态生成的源头活水
教学是动态的发展过程,有不可预测的一面。教师的职责就是善于抓住学生理解的难点、提出的疑点和发言中的闪光点,在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互动中,碰撞出思维、情感、认识的火花,最终生成知识、方法和能力。听过一节讲《草原》的课,学生在初读时将第四自然段的“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一句中的“同行(xing)”读成了“同行(hang)”。学生的错误很小,一般教师都是简单地纠正了事,但是这位执教者却没有这样做,而是引导学生抓住这一错误,进行了巧妙的设疑:
师:到底是读“同行(xing)”还是读“同行(hang)”呢?
生1:“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这歌手是和我们一起来的,应该是“同行(xing)”。
生2:跟作者一块儿来的有歌手,也有其他人,而作者老舍是一位作家,作家跟歌手怎么能是“同行(hang)”呢?
面对学生的“误读”,执教者没有肤浅地一带而过,而是抓住学生的错误巧妙设疑,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绽放出个性化理解的火花。动态生成的资源犹如源头活水,源源不断地为我们的课堂提供着新鲜的血液,使平凡的课堂焕发出别样的精彩!
一、把好教学目标的方向盘
一堂课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目标是否合理。课堂教学的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或者说,它就好比方向盘掌握着车子的方向一样,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
教例:《螳螂捕蝉》
师:《螳螂捕蝉》是一则极其有趣、极其深刻的寓言故事,请同学们用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试着概括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静静地阅读后,发言踊跃,但有两个问题:一是不完整:二是语言不够简练,有点复述课文的味道)
师:老师想给大家提两点建议:第一要完整,要符合文章的原意:第二要简练。最好能够用一句话来概括。请同学们重新思考。并把概括的语言组织好。
上述教例中,教师首先提出“概括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的教学目标,为学生指明了阅读、思考的方向,然后让学生尝试概括,教师再针对问题进一步提出建议,让学生重新整理思路和语言,最终达成了教学目标。这样的训练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是扎实而有效的。
二、抓好朗读指导的生命线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我们欣喜地发现“读”成了阅读教学中训练的主线。但是我们也发现,在当前的阅读课堂上,枯燥、乏味的“读”充斥了语文课堂,部分教师对朗读的指导无的放矢,单纯追求形式上的热闹与华美,从而导致了阅读教学费时低效的现象。
教例:《九色鹿》
出示:“这天……将落水人救上岸来。”
师:谁来读一读这里的“救命啊,救命?”
生:(不够响亮)
师:(引读:故意将“大声”讲得很响)谁再来读?
生:(还不够响亮)
师:让我们再大声地读一遍。
教师连续三次要求学生读的声音大一些,但是学生的朗读却并不尽如人意。
上述教例中,教师避重就轻地抓住“救命啊,救命”在声音的强弱上要求学生翻来覆去地读,耗时两三分钟却收效甚微,这样的朗读不能不说是教学中的遗憾。如果这位老师能换个角度思考,引导学生抓住“奋力挣扎”和“九色鹿立即纵身跳进河中”等词句引导学生朗读体会九色鹿心地善良、见义勇为的高尚品德,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就会渐趋深入,对大呼救命的迫切心情才能有所体会。
三、用好动态生成的源头活水
教学是动态的发展过程,有不可预测的一面。教师的职责就是善于抓住学生理解的难点、提出的疑点和发言中的闪光点,在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互动中,碰撞出思维、情感、认识的火花,最终生成知识、方法和能力。听过一节讲《草原》的课,学生在初读时将第四自然段的“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一句中的“同行(xing)”读成了“同行(hang)”。学生的错误很小,一般教师都是简单地纠正了事,但是这位执教者却没有这样做,而是引导学生抓住这一错误,进行了巧妙的设疑:
师:到底是读“同行(xing)”还是读“同行(hang)”呢?
生1:“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这歌手是和我们一起来的,应该是“同行(xing)”。
生2:跟作者一块儿来的有歌手,也有其他人,而作者老舍是一位作家,作家跟歌手怎么能是“同行(hang)”呢?
面对学生的“误读”,执教者没有肤浅地一带而过,而是抓住学生的错误巧妙设疑,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绽放出个性化理解的火花。动态生成的资源犹如源头活水,源源不断地为我们的课堂提供着新鲜的血液,使平凡的课堂焕发出别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