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完成语文课堂教学任务的重要方式,是促进初中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为进一步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成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四法”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四法”
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高质量的阅读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的提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中小学阅读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对语文阅读教学将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促使语文阅读教学向合作、探究、自由、人文方向发展。
一、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法
在阅读教学中,所谓整体感知法是从文章整体入手进行教学的阅读方法,这是学生感知文本内容、精读细研的必要准备。在教学中,要提供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使学生能够初步与文本进行对话,理清文章脉络及主要内容,同时在归纳概括的基础上,形成逻辑框架,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整体感知法的掌握能够对学习不同类型的文章起到学习迁移的作用。
如,在教学《出师表》一课前,可以先跟学生讲一讲写出师表的原因:诸葛亮面对后主刘禅的昏庸无能,为了实现刘备统一的壮举,提出出师北伐,为了消除民众对北伐的后顾之忧,于是上“表”,表明他希望国内政治清明的决心和实现北伐中原的愿望。这样让学生在了解历史中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
与文本对话,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导入新课后,我们常常让学生初读课文,其目的是将文中的生字、生词等“拦路虎”扫除,同时让学生在读文章的过程中,初步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主要讲了“我”在悬崖上,因为恐惧怎么也不敢下去,在父亲的鼓励和帮助下,我战胜了内心的恐惧,才敢下来的事例,学生在阅读中,就会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来进行分析,从而在教学进行过程中,能够浅显地得出“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拥有自信,我们才能够克服前行道路上的困难”的道理。此外,还可以在初读课文中,提取“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让学生在读书中不断思考,做好批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阅读教学中的情境体验法
如,在《背影》的教学中,一方面,可以采用以情感人的教学语言、深情的朗读来展现父亲为我买橘子的感人场景,通过结合自身体验来叙述“我”与父亲的点点滴滴,使学生体会父亲对我那博大、无私、朴实的爱。这样以情传情的课堂,必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创设一定的阅读情境。
通过对课堂氛围的精心营造,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和发散的状态,在获得独特感受的同时,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从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如,《春》这一课的讲授中,通过带领学生一起到大自然中去发现春天,体会春风拂面、细雨如丝、小草软绵绵的生机勃勃的画面。在这种体验中,才真正将静态的文字转变为了动态的感受。
三、阅读教学中的求同存异法
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待事物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不同。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提出不同的想法和观点,即实现同中求异和异中存同。所谓同中求异是指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质疑和探究,使学生找到不同之处。异中存同是指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学到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性的东西,在不同的细节中发现共性的东西。
如,《故乡》中的闰土、《祝福》中的祥林嫂、《阿Q正传》中的阿Q,我们可以用求同存异的方法来对人物形象加以分析。其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时代不同、身份不同,但他们却又有相同之处,即他们都是处在封建社会中最底层的人民群众,他们在封建制度的侵蚀下,变得麻木不仁,从而表达了鲁迅先生的写作动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内交流、小组间辩论的方式,让学生大胆提出质疑,及时阐明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更好地培养他们的独立思维能力。
四、阅读教学中的诵读欣赏法
阅读教学中,诵读欣赏法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不厌百回读”,经典美文只有在细细的品读中,我们才能够一步步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文章优美的语言,以及在语言背后所传达出的美的体验。在不断的诵读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進入到文本的意境当中,或是故事情节的生动感人,或是自然景色的优美秀丽,或是议论文章的针砭时弊,这样的诵读体验更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倡导诵读欣赏,将所思、所感、所悟通过文本、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呈现出来,培养良好预感,获得审美体验,实现情感陶冶。一方面可以通过教师范读的方式进行,教师要抓住文章的情感基调,深入体验作品的情感,从而使师生产生共鸣。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学生自读进行,在课上留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让学生在不断的朗读中理解作品的境中情和情中志。
在素质教育越来越深入课堂的今天,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他们期待着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积极摸索并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这是我们教师责无旁贷的事情。毫无疑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四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仍有瑕疵,但它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思路,必将在教学领域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四法”
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高质量的阅读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的提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中小学阅读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对语文阅读教学将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促使语文阅读教学向合作、探究、自由、人文方向发展。
一、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法
在阅读教学中,所谓整体感知法是从文章整体入手进行教学的阅读方法,这是学生感知文本内容、精读细研的必要准备。在教学中,要提供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使学生能够初步与文本进行对话,理清文章脉络及主要内容,同时在归纳概括的基础上,形成逻辑框架,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整体感知法的掌握能够对学习不同类型的文章起到学习迁移的作用。
如,在教学《出师表》一课前,可以先跟学生讲一讲写出师表的原因:诸葛亮面对后主刘禅的昏庸无能,为了实现刘备统一的壮举,提出出师北伐,为了消除民众对北伐的后顾之忧,于是上“表”,表明他希望国内政治清明的决心和实现北伐中原的愿望。这样让学生在了解历史中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
与文本对话,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导入新课后,我们常常让学生初读课文,其目的是将文中的生字、生词等“拦路虎”扫除,同时让学生在读文章的过程中,初步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主要讲了“我”在悬崖上,因为恐惧怎么也不敢下去,在父亲的鼓励和帮助下,我战胜了内心的恐惧,才敢下来的事例,学生在阅读中,就会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来进行分析,从而在教学进行过程中,能够浅显地得出“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拥有自信,我们才能够克服前行道路上的困难”的道理。此外,还可以在初读课文中,提取“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让学生在读书中不断思考,做好批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阅读教学中的情境体验法
如,在《背影》的教学中,一方面,可以采用以情感人的教学语言、深情的朗读来展现父亲为我买橘子的感人场景,通过结合自身体验来叙述“我”与父亲的点点滴滴,使学生体会父亲对我那博大、无私、朴实的爱。这样以情传情的课堂,必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创设一定的阅读情境。
通过对课堂氛围的精心营造,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和发散的状态,在获得独特感受的同时,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从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如,《春》这一课的讲授中,通过带领学生一起到大自然中去发现春天,体会春风拂面、细雨如丝、小草软绵绵的生机勃勃的画面。在这种体验中,才真正将静态的文字转变为了动态的感受。
三、阅读教学中的求同存异法
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待事物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不同。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提出不同的想法和观点,即实现同中求异和异中存同。所谓同中求异是指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质疑和探究,使学生找到不同之处。异中存同是指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学到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性的东西,在不同的细节中发现共性的东西。
如,《故乡》中的闰土、《祝福》中的祥林嫂、《阿Q正传》中的阿Q,我们可以用求同存异的方法来对人物形象加以分析。其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时代不同、身份不同,但他们却又有相同之处,即他们都是处在封建社会中最底层的人民群众,他们在封建制度的侵蚀下,变得麻木不仁,从而表达了鲁迅先生的写作动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内交流、小组间辩论的方式,让学生大胆提出质疑,及时阐明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更好地培养他们的独立思维能力。
四、阅读教学中的诵读欣赏法
阅读教学中,诵读欣赏法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不厌百回读”,经典美文只有在细细的品读中,我们才能够一步步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文章优美的语言,以及在语言背后所传达出的美的体验。在不断的诵读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進入到文本的意境当中,或是故事情节的生动感人,或是自然景色的优美秀丽,或是议论文章的针砭时弊,这样的诵读体验更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倡导诵读欣赏,将所思、所感、所悟通过文本、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呈现出来,培养良好预感,获得审美体验,实现情感陶冶。一方面可以通过教师范读的方式进行,教师要抓住文章的情感基调,深入体验作品的情感,从而使师生产生共鸣。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学生自读进行,在课上留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让学生在不断的朗读中理解作品的境中情和情中志。
在素质教育越来越深入课堂的今天,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他们期待着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积极摸索并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这是我们教师责无旁贷的事情。毫无疑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四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仍有瑕疵,但它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思路,必将在教学领域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