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初中生而言,由于课程增多,整个初中阶段有九门功课必学必考,课业繁重,多数学生不再对语文科感兴趣,不乐于学语文科,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不明确语文科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是今后事业取得成功的本钱。同时,学语文就要写作文,时间长了,很多中学生会因为厌烦作文而对语文科的学习感到厌烦,畏惧,甚至放弃语文学习。那么,新课标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是每个中学语文教师必须面对和反思的严峻问题。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和工作经验,谈几点激发初中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
一、爱心感染法
新时代的学生是在幸福的温室中成长的,他们来到初中学校寄宿学习,离开了父母和其他亲人的呵护,就会从老师身上寻找情感的寄托。如果寻找不到,就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学生对态度亲切、关心爱护学生的老师会备感温暖,也就乐于学习富有爱心的老师的课程。《学记》中说道:“亲其师,信其道而学其理。”作为语文教师,就应注意主动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我在新接任的一届七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不久,利用很多机会走到学生当中嘘寒问暖。或摸摸他们的脑袋,牵牵他们的手,扯扯他们的衣襟,拍拍他们的肩膀,一个赞许、一个眼神、一句问候、一次鼓勵……学生需要的不多,但都能得到满足,还老师一个灿烂的笑容。我很快就与学生建立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把我当成自己的亲人一般,也敞开胸怀与我沟通。热爱我、信任我、内心深处感激我,自然而然地喜欢捧起语文课本与我共同走进文学的殿堂。跟我有过亲切交流的学生,学习效果特别显著。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亲躬教育实践三十年,用毕生精力实践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人生誓言。可见,学生需要的是个富有爱心的老师,语文教师如果担当起这个角色,何忧学生不乐于学习语文呢?
二、激励教育法
有位教育学家说过:“教师的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从心理学来看,学生是否乐于学习,不完全取决于学生的智力因素,而很大程度取决于非智力因素。试想,一个学生如果对语文科不感兴趣,不乐于学,尽管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很好,讲课也很生动,但对他来说,这些都是没用的。从教多年,就会发现有些学生学习语文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是因为他们自认为没有学习语文的天赋和悟性,导致对语文学习缺乏自信心。而老师适时的表扬和鼓励会使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改变看法,从而树立自信心,相信“我能行”。我教过一个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浓,但其他学科都学得很好,而且学得很专注,她身上透出一种执著的精神让我深深佩服,认为她是一棵好苗子。我就安排她做了个语文小组长,并鼓励她做好工作,找机会与她沟通,用信赖激活她学习语文的兴趣,并对她的每一点进步适时赞许、鼓励,在她的周记本上,写上鼓舞人心的话语,她很快就爱上我的课,爱读有关文学的书,写作能力也突飞猛进。这个成功的案例有力地证明:激励教育法行之有效,特别适用于语文教师。同行们,不妨试试。
三、形象感化法
“经师易做,人师难当。”作为语文教师,要让学生乐于学语文,爱上语文课,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还必须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语文老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做“长流水”,有“源头活水”,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授课时知识渊博、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在学生面前树立美好的形象,感化学生,吸引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中学到语文知识。那么,如何树立美好的形象呢?
1.优化教学语言
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让人听了心悦诚服;如诗如画的教学语言使人情趣盎然;优美生动的讲说引人入胜;幽默诙谐的笑话令人捧腹大笑。语文教师可依据教材特点,精心设计课堂语言,抑扬顿挫,舒缓急快的合理配合,自然而然使学生受到感染,入情入境,如痴如醉,从而感悟其中的内涵。如描写气势非凡的“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的《观潮》,描写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使至塞上》,描写风景如画的苏州园林的《苏州园林》,催人泪下的朱自清散文《背影》……哪一篇不使人心醉,哪一课不令人神往,哪一篇不牵动读者的心弦?语文教师可播放配乐范读,用充满美感的语言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学生们在轻松自由的教学情境中用丰富的想像、美妙的语言去感悟诗人的情感,走入诗人的精神世界,这都归功于语文老师善用优化的语言去感染、带动学生,让学生潜移默化。
2.学会旁征博引
课文只是个范文,一个学习的例子,语文教师不能局限在课本的范围中。有些教师自身本钱不够,不善于旁征博引,只能就课文讲课文,学生在课本中兜一大圈又回到课本,毫无新意,这就会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久而久之,谁还乐于学语文呢?所以语文教师要能延伸拓宽,旁征博引,才能吸引学生喜欢上语文课。我在上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时,就引用了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壮丽的江山,英雄的业绩激起苏轼豪迈奋发的感情,也加深了苏轼被贬黄州的内心苦闷和人生感慨。这首词与课文《记承天寺夜游》一样,都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学生学了课文,再加上老师旁征博引,更加深了对作者思想和感情的理解,也深深领悟到中国的文学源远流长,令人回味无穷,打心底佩服语文老师的知识丰富,老师的形象也随之优化。
3.讲究教学艺术
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法国雕塑家罗丹说:“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家才是美的。”同样,有独特教学艺术的教学才是美的。语文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性格特点、兴趣特长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树立良好的形象,使学生信服你,认为你是他求学生涯中遇到的最好的最有魅力的语文老师。
(1)保持微笑
微笑,能给人带来轻松、愉悦、舒畅的感觉,传递着亲切友好的信息,能创设快乐的课堂氛围,能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试想:如果一个语文老师面无表情,不露笑容,就会使语文课堂笼罩在压抑、沉闷的气氛中,这样学生惶恐不安、畏惧三分,无法集中精力去听老师的讲解,更谈不上思考问题,也抑制了对大脑智力的开发,难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只会机械地接受老师的所谓传教,对语文课感到索然无味。作为语文老师请不要吝惜你的笑容,它能使你产生无穷的人格魅力,有句名言说:“微笑使受惠者变得富有,施予者并不受穷,它转瞬即逝,却往往留下永久的回忆。”
(2)注重朗读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活动,它对领悟课文内容,增强语感、陶冶情操,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等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特别注重朗读,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播放朗读课件,让学生直观地感悟读的趣味;老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一边听一边跟从老师走进课文;学生分小组朗读,合作互动中体会其中的乐趣;男、女生比赛朗读,体现团队精神;分角色朗读等。多开展各类朗读活动,可以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感受文章的意境美,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国有句古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挖掘深度
为了让学生喜欢语文课,为了使语文课有吸引力,我觉得语文教师要有思想的深刻性,对于教材,对于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包括对于作家、作品、社会现象都要有自己独到的、力求深刻的见解。教师不能完全依赖于教材、教参,而是通过挖掘、补充、整合相关的资源来组织教学,语文课程是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的,可提升道德境界,可培养审美情趣,可启迪人生智慧,可丰富文化底蕴。正如王丽在《我的教育梦》中指出:语文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情操,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作为语文教师,就该注意挖掘教材的深广度。如我上八年级语文课《台阶》一文中,在学生知道本文刻画的是一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后,我进一步挖掘提问学生:小说塑造的这个典型的父亲形象有什么现实意义?能否结合我国国情谈谈你们的感受?学生们思考之后,有的发言:“这父亲的形象告诉我们,中国的农村经济落后,农民生活艰难,归结于中国生产力落后。”我因势诱导说:“对,我们有责任关注农村,关注农民和农业问题,为改变中国农村落后的面貌做贡献。”又如上《老王》这课时,我提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杨绛一家人能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那么关心、爱护?我们应该怎样善待身边的不幸者?学生们畅所欲言后明确: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一个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现在,全国上下构建和谐社会,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人道主义精神,常怀爱心,帮助他人,也快乐自己。同学们学了本课后,陶冶了美的情操,学会重新评价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语文老师要多出点子,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用科学的方法,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使他们爱学、乐学语文。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不会让学生感到“疲劳”、“厌倦”,语文老师也才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艳阳天。
一、爱心感染法
新时代的学生是在幸福的温室中成长的,他们来到初中学校寄宿学习,离开了父母和其他亲人的呵护,就会从老师身上寻找情感的寄托。如果寻找不到,就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学生对态度亲切、关心爱护学生的老师会备感温暖,也就乐于学习富有爱心的老师的课程。《学记》中说道:“亲其师,信其道而学其理。”作为语文教师,就应注意主动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我在新接任的一届七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不久,利用很多机会走到学生当中嘘寒问暖。或摸摸他们的脑袋,牵牵他们的手,扯扯他们的衣襟,拍拍他们的肩膀,一个赞许、一个眼神、一句问候、一次鼓勵……学生需要的不多,但都能得到满足,还老师一个灿烂的笑容。我很快就与学生建立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把我当成自己的亲人一般,也敞开胸怀与我沟通。热爱我、信任我、内心深处感激我,自然而然地喜欢捧起语文课本与我共同走进文学的殿堂。跟我有过亲切交流的学生,学习效果特别显著。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亲躬教育实践三十年,用毕生精力实践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人生誓言。可见,学生需要的是个富有爱心的老师,语文教师如果担当起这个角色,何忧学生不乐于学习语文呢?
二、激励教育法
有位教育学家说过:“教师的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从心理学来看,学生是否乐于学习,不完全取决于学生的智力因素,而很大程度取决于非智力因素。试想,一个学生如果对语文科不感兴趣,不乐于学,尽管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很好,讲课也很生动,但对他来说,这些都是没用的。从教多年,就会发现有些学生学习语文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是因为他们自认为没有学习语文的天赋和悟性,导致对语文学习缺乏自信心。而老师适时的表扬和鼓励会使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改变看法,从而树立自信心,相信“我能行”。我教过一个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浓,但其他学科都学得很好,而且学得很专注,她身上透出一种执著的精神让我深深佩服,认为她是一棵好苗子。我就安排她做了个语文小组长,并鼓励她做好工作,找机会与她沟通,用信赖激活她学习语文的兴趣,并对她的每一点进步适时赞许、鼓励,在她的周记本上,写上鼓舞人心的话语,她很快就爱上我的课,爱读有关文学的书,写作能力也突飞猛进。这个成功的案例有力地证明:激励教育法行之有效,特别适用于语文教师。同行们,不妨试试。
三、形象感化法
“经师易做,人师难当。”作为语文教师,要让学生乐于学语文,爱上语文课,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还必须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语文老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做“长流水”,有“源头活水”,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授课时知识渊博、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在学生面前树立美好的形象,感化学生,吸引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中学到语文知识。那么,如何树立美好的形象呢?
1.优化教学语言
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让人听了心悦诚服;如诗如画的教学语言使人情趣盎然;优美生动的讲说引人入胜;幽默诙谐的笑话令人捧腹大笑。语文教师可依据教材特点,精心设计课堂语言,抑扬顿挫,舒缓急快的合理配合,自然而然使学生受到感染,入情入境,如痴如醉,从而感悟其中的内涵。如描写气势非凡的“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的《观潮》,描写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使至塞上》,描写风景如画的苏州园林的《苏州园林》,催人泪下的朱自清散文《背影》……哪一篇不使人心醉,哪一课不令人神往,哪一篇不牵动读者的心弦?语文教师可播放配乐范读,用充满美感的语言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学生们在轻松自由的教学情境中用丰富的想像、美妙的语言去感悟诗人的情感,走入诗人的精神世界,这都归功于语文老师善用优化的语言去感染、带动学生,让学生潜移默化。
2.学会旁征博引
课文只是个范文,一个学习的例子,语文教师不能局限在课本的范围中。有些教师自身本钱不够,不善于旁征博引,只能就课文讲课文,学生在课本中兜一大圈又回到课本,毫无新意,这就会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久而久之,谁还乐于学语文呢?所以语文教师要能延伸拓宽,旁征博引,才能吸引学生喜欢上语文课。我在上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时,就引用了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壮丽的江山,英雄的业绩激起苏轼豪迈奋发的感情,也加深了苏轼被贬黄州的内心苦闷和人生感慨。这首词与课文《记承天寺夜游》一样,都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学生学了课文,再加上老师旁征博引,更加深了对作者思想和感情的理解,也深深领悟到中国的文学源远流长,令人回味无穷,打心底佩服语文老师的知识丰富,老师的形象也随之优化。
3.讲究教学艺术
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法国雕塑家罗丹说:“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家才是美的。”同样,有独特教学艺术的教学才是美的。语文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性格特点、兴趣特长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树立良好的形象,使学生信服你,认为你是他求学生涯中遇到的最好的最有魅力的语文老师。
(1)保持微笑
微笑,能给人带来轻松、愉悦、舒畅的感觉,传递着亲切友好的信息,能创设快乐的课堂氛围,能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试想:如果一个语文老师面无表情,不露笑容,就会使语文课堂笼罩在压抑、沉闷的气氛中,这样学生惶恐不安、畏惧三分,无法集中精力去听老师的讲解,更谈不上思考问题,也抑制了对大脑智力的开发,难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只会机械地接受老师的所谓传教,对语文课感到索然无味。作为语文老师请不要吝惜你的笑容,它能使你产生无穷的人格魅力,有句名言说:“微笑使受惠者变得富有,施予者并不受穷,它转瞬即逝,却往往留下永久的回忆。”
(2)注重朗读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活动,它对领悟课文内容,增强语感、陶冶情操,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等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特别注重朗读,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播放朗读课件,让学生直观地感悟读的趣味;老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一边听一边跟从老师走进课文;学生分小组朗读,合作互动中体会其中的乐趣;男、女生比赛朗读,体现团队精神;分角色朗读等。多开展各类朗读活动,可以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感受文章的意境美,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国有句古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挖掘深度
为了让学生喜欢语文课,为了使语文课有吸引力,我觉得语文教师要有思想的深刻性,对于教材,对于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包括对于作家、作品、社会现象都要有自己独到的、力求深刻的见解。教师不能完全依赖于教材、教参,而是通过挖掘、补充、整合相关的资源来组织教学,语文课程是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的,可提升道德境界,可培养审美情趣,可启迪人生智慧,可丰富文化底蕴。正如王丽在《我的教育梦》中指出:语文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情操,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作为语文教师,就该注意挖掘教材的深广度。如我上八年级语文课《台阶》一文中,在学生知道本文刻画的是一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后,我进一步挖掘提问学生:小说塑造的这个典型的父亲形象有什么现实意义?能否结合我国国情谈谈你们的感受?学生们思考之后,有的发言:“这父亲的形象告诉我们,中国的农村经济落后,农民生活艰难,归结于中国生产力落后。”我因势诱导说:“对,我们有责任关注农村,关注农民和农业问题,为改变中国农村落后的面貌做贡献。”又如上《老王》这课时,我提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杨绛一家人能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那么关心、爱护?我们应该怎样善待身边的不幸者?学生们畅所欲言后明确: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一个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现在,全国上下构建和谐社会,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人道主义精神,常怀爱心,帮助他人,也快乐自己。同学们学了本课后,陶冶了美的情操,学会重新评价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语文老师要多出点子,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用科学的方法,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使他们爱学、乐学语文。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不会让学生感到“疲劳”、“厌倦”,语文老师也才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艳阳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