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这样去伪存真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rongstrongq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王刚主持的《天下收藏》栏目所砸瓷器是真是假的争论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而这一场硝烟其实是源于一场展览。日前,首都博物馆推出“假”如这样——真“假”藏品对比展,全部40余件(套)瓷器藏品按真假分组,其中真品系首都博物馆所藏古瓷,而以资对比的假货则来自《天下收藏》栏目组砸坏的赝品。
  展品以釉彩为切入点,分为青花、五彩、单色釉等三个部分,每个类别再具体以年代、形制等区分,采取真假展品对比的展览方式,从造型、装饰风格、釉色等时代特点上展现出“真品”与“赝品”的庐山真面目。
  “清水无香”,当一件件历史的遗存摆在你面前的时候,真者毋庸多言,观众能亲眼感受到真品与假的藏品之间的差距:假藏品那过细的釉质,没有古物风格的造型,线条生硬的轮廓,粗松、过于光滑的釉面,造型、纹饰方面的特征或东施效颦、或画蛇添足,款识书法无力、生硬的字体,都带给观众不自然、笔力拘谨、线条不流畅的感觉,没有真品的时代特色和历史意蕴。
  为了让更多读者也能近距离体验真伪之别,本文特选了几组具有代表性的真假藏品,让大家试炼一下自己的火眼金睛。
  永乐青花缠枝花卉纹碗
  右页上图为其细节图片
  永乐青花缠枝花卉纹碗
  右页下图为其细节图片
  永乐青花缠枝花卉纹碗
  高10.4厘米 口径21厘米
  永乐青花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和纹饰优美而负盛名,与宣德青花一道开创了中国青花瓷的黄金时代。永乐时期青花器物书写年款的虽然少,却开启了明清两代官窑器物书写朝代年款的先河。此碗绘传统缠枝花卉,花大叶小,叶片边缘绘成细齿状,枝蔓清秀,线条流畅,纹饰绚丽明快,画面生动。
  永乐青花折枝花卉纹碗
  高5.5厘米 口径11厘米
  此碗造型小巧,青花发色浓艳,画工流畅。其工艺特征和永乐青花相比有所差异:底足修胎呈滚圆状,胎质油腻脆亮,玻化程度高,为制作工艺较为精细的现代仿品。
  康熙五彩狮纹牡丹罐
  高17.5厘米 口径6.8厘米
  康熙五彩的最大特点是运用釉上蓝彩和黑彩,形成多种颜色的搭配。从某种意义上说,清康熙时的五彩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五彩瓷。因为若不使用釉下青花,明代五彩实际上仅有釉上红彩、绿彩、黄彩等。康熙五彩所用的颜色大有增加,因而比明代单纯釉上五彩更显娇艳动人。康熙五彩瓷瓷料精细,拉坯修坯端正细微,坯体接口不留痕迹,这一点和明代不同;瓷胎经过精心修坯,但造型气势不失,仍留有古拙、凝重、质朴的感觉,这一点与清后期造型过于雕琢、轻薄之风亦不相同。
  康熙五彩花卉纹棒槌瓶
  高49.5厘米
  康熙时代的五彩瓷器,品种多,数量很大,是最能代表这个时代瓷器艺术成就的一个品种,也是最能体现艺术风格变化规律的一个品种。康熙时许多器物开陶瓷造型之先河,如棒槌瓶,反映了制坯技术的精熟。此瓶造型较康熙真品显得拙笨,线条僵直,胎质偏松软,釉面含混,缺乏坚致透亮感,彩头厚腻,画工拘谨呆板,为仿制水平较高的现代仿品。
  永乐甜白暗花纹盘
  高3.5厘米 口径16.4厘米
  甜白釉以明代永乐窑生产的最为著名,永乐白釉大多达到脱胎、薄胎程度,尤其是脱胎制作工艺极其复杂,大约需要几十道工序。甜白釉釉极莹润,能照见人影,比枢府窑卵白釉有更加明显的乳浊感,给人以温柔甜净之感。景德镇甜白釉的烧制成功,为明代彩瓷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永乐款暗刻龙纹白釉瓶
  高16.5厘米
  历数唐宋元明存世瓷器,未见过与此瓶造型相同的器物,龙凤纹刻工与永乐暗刻工艺也有明显区别,纹饰粗陋,白釉呆板、干涩,纯属臆造的现代仿品。
  道光斗彩荷塘鸳鸯纹墩式碗
  高7.9厘米 口径16.7厘米
  莲池鸳鸯饰,源自宋元织锦纹样,亦称“满池娇”,瓷器装饰始见于明代宣德时期,因寓意吉祥和谐而受宫廷喜爱。此碗造型规整,胎体致密。碗心(见下图)青花双圈内绘斗彩鸳鸯戏莲图案,内口沿饰青花梵文真言一周,外绘青花赶珠龙纹。外壁腹部通景绘斗彩莲池鸳鸯图,雌雄鸳鸯追逐嬉戏,意境恬静清幽。纹饰清晰,笔触细腻,乃道光斗彩之佳作。
  道光款斗彩荷塘鸳鸯纹墩式碗
  高7.5厘米 直径15.5厘米
  此碗款识书体与道光官窑款识相符,但造型、胎釉等工艺特征均与道光官窑真品有一定差别,纹饰画工,尤其是鸳鸯脖颈处画工,较为拙劣,且釉表处众多灰黑点,明显属人为做旧,为有一定水平的现代仿品。
  真品道光斗彩荷塘鸳鸯纹墩式碗碗心
其他文献
“全视风景,壮丽可观,允称富国,无物不备。地多泉穴,其房俱三四层不一,而公侯王府,更极崇美。若天主堂、圣母堂、圣人堂纯用石造,奇峻特异,雕饰供器,悉以金银。修道院颇多,而每院修道者凡数百,并设学校,分小学四品,中学二品,大学三品。且有养济院数处,甚广大,更多富贵园囿。”  “玻璃窗、花毡垫、金镶凳、水晶桌,炫耀人目也。”  “有一所非宫非殿,其房如塔,形圆,上下五层相连,有万余间,周围窗户,层层便
期刊
1514年,84岁的贝里尼完成他晚期最著名的一幅作品——《诸神之宴》。画面情节来源于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盛宴》中的诗句,描述在一次酒神的盛宴中,生殖神普里阿普斯萨因为行为不检,在宴会中出丑的事情。  画面具有极强的写实性,从每个神祗的动作、表情,到细微之处的背景、装饰,无不精妙。在画面中央及稍偏左的地方,一男一女分别手持一件青花大碗,下方戴着一顶松针叶头冠的森林和田野之神佛恩乌斯手中则拿了一件青花杯
期刊
在古旧书刊界,说起老谢,那可是名头响当当。老谢就是藏书家谢其章。尽管只是逛逛“小拍”,尽管花费也不算多,但不得不承认,老谢是中国古旧书刊拍卖的亲历者。按老谢自己的话说:“我资格老。”  资格老吗?中国古旧书刊拍卖的第一把火——“北京首届稀见图书拍卖会”上,就有老谢的身影。拍卖时间是1993年9月22日下午1点半,地点设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二楼。预展地点在西琉璃厂古籍书店二楼,戒备森严,只许眼看,不许手
期刊
在欧洲古典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偌大的厅堂正中,摆着一个长方形的餐桌,餐桌的宽度仅够坐一人,而长度却是想要多长就有多长,哪怕几十个人都坐得下,彼此两两相对、各自用餐;其间,往往还要换好几次餐盘、餐具,以应对不同类型的食物。如此景象便催生出一个问题:类似这样的宴会,需要多少餐具才够呢?答案是:数量巨大。而正是这种独特的长桌分餐制饮食文化,使中国外销瓷中的餐具占了相当一部分。  中
期刊
1745年9月,瑞典商船“哥德堡号”在航行两年后,满载大约700吨的货物从中国回到了家乡。然而,近在眼前的哥德堡港没有成为这艘大船的归宿,它在距终点仅900米的海面上意外触礁,梦碎海底。  6056锭铁、锡合金(133吨)、3.4吨螺、1.8吨胡椒、11.4吨姜、2.3吨藤器、2677箱茶叶(360吨)、19箱丝绸,以及289箱、12桶、2388包瓷器,这就是“哥德堡号”返航时所载的货物。如果这些
期刊
从1992年北京与深圳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的首槌,到如今北京成为全球新兴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交易中心,其间的艰难与曲折、光荣与梦想,刻在20年的时间长廊上,铸成一部新时期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化交易与民间收藏的发展史。  从1992年到2012年,中国在这20年间实现了太多看似难以达成的目标,其中也包括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起步到崛起。  文物意识从何而来  文物艺术品拍卖,看似只有少数人能够参与,
期刊
纹章是一种社会符号,佩戴在身上表示身份、职业;镶嵌在物体上,区分国家、城市、团体、公司、学校,具有鉴赏价值和使用价值。徽章是荣耀与血统的象征,是家族的证明,是贵族血脉的标志。明清时期根据欧洲商人的要求,中国陶瓷工匠不仅善于制造国外的器型,描绘国外的纹饰,更为他们生产了大量纹章瓷,风靡欧洲。  纹章的辉煌时代  欧洲纹章起源的时间尚有争议,但至少到12世纪中期,徽章已开始普遍使用。战场和赛场上的骑士
期刊
当马克·波罗游历东方各国回到家乡意大利后,他把这20多年的所见所闻整理成了《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上述对中国的描述就摘自该书。与此相似,书中绘声绘色地描写了元代中国的繁盛景象,极尽赞美之词。随着此书在欧洲大陆的争相传阅和翻印,神秘的东方、富庶的中国令欧洲人为之神往,甚至不敢相信还有这样的世界。究竟这样一本神奇的书给达·伽马、哥伦布这些未来的航海家带来了怎样的梦想和勇气,我们无法准确估量,但至少,由
期刊
在流传于欧洲的众多中国外销瓷中,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一类器物,它们的口、足、流、柄等部位都镶嵌着金属饰物,或者是在原来的器物上附加了盖。特别是对于一些包有金属边,或在转角弯折处包嵌上金属物的瓷器,最初很多收藏者并不理解,以为只是为了遮掩瑕疵而为。但事实上,这是欧洲人对中国瓷器的一种刻意而为的再装饰,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入乡随俗的适应性转变。  完全不同于欧洲本土低温烧制的锡釉陶器,有着精巧制作工艺的中国
期刊
随着大量外销瓷涌入欧洲,陌生而新奇的生活场景、奇装异服的人物、别样的爱情故事、温婉含蓄的精神理念,满足了西方人对神秘东方文化的猎奇欲望。而就在欧洲人为瓷器上的故事画面惊叹、着迷的时候,他们开始希望在中国的瓷器上也能读到他们自己的故事。由此开始,出自东方的精纯工艺混融了西方的独特文化,洁白细腻的胎土上画出了金发碧眼的人物所演绎的西方故事,中国的外销瓷才得以绽放得更加绚烂。  最初销往欧洲的瓷器,装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