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后皮下血肿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aymu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皮下血肿为献血后较为常见的一种不良反应,主要由于采血人员穿刺技术欠熟练,或采血后献血者保护、压迫穿刺部位不当等原因所致,给献血者身体上带来损伤,精神上带来一定的负担。为了预防皮下血肿的发生,保证献血者的绝对安全,对形成皮下血肿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预防对策,现总结如下。
  献血后皮下血肿的原因
  献血者精神紧张是发生皮下血肿的首要因素:初次献血者尤为突出,采血过程中由于高度紧张及疼痛刺激会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迷走神经功能亢进,从而引起血管痉挛,静脉塌陷,是产生皮下血肿的主要诱因。
  穿刺静脉的选择及穿刺手法不当:多由于采血护士操作时技术不熟练、动作粗暴、不能1次成功,或对于肘部表浅静脉的组织解剖和生理结构掌握不准确,从而对穿刺部位选择不当,这样会造成血液溢出血管,瘀积于皮下,进而引起皮肤局部出血、青紫、瘀斑,甚至皮下血肿等现象。
  穿刺血管过细:献血者的血管过细,难以胜任16号的采血针头。这样,穿刺中针头斜面会紧贴血管壁或部分未入纤细的静脉,此时血液流速会减慢,同时血液漏出血管造成血肿,甚至损伤血管内膜,引起外伤性静脉炎。
  没有严格制动静脉穿刺部位和静脉穿刺肢体:静脉穿刺成功后,如果采血护士责任心不强,马虎大意,未妥善固定针头,或献血者由于紧张不能主动配合,如献血者在采血过程中出现反射性回缩、乱动、屈肘等现象,这些情况都会导致针头脱出血管,发生血液渗漏和其他意外,所以静脉穿刺和固定时都必须小心谨慎。
  按压方法不当:由于拔针后献血者忽视了对穿刺点及时、有效的按压,即使按压,如果不能掌握正确的方法,局部照样会出现不良的后果。
  环境因素采血秩序混乱,人声嘈杂:献血者大多数是适龄的大学生、单位职工,每位献血者都有几名陪伴人员,致使献血秩序混乱,严重影响了护理人员与献血者的交流,并且干扰了巡视医生对献血者的观察。
  预防措施
  心理疏通:在操作时,要严格履行规定的告知义务,向献血者进行必要的解释和安慰,对献血者就静脉穿刺术的操作步骤做适当的解释,取得献血者的信任和尊敬。以消除其心理恐惧,让其在充分放松的情况下接受静脉穿刺,切忌不与患者沟通就进行操作。建立献血者对采血护士的信任感,使其主动配合,是静脉穿刺1次成功和预防皮下血肿的重要保证。
  正确选择穿刺静脉:采血护士不但要有严格的无菌观念,熟练的操作技术,还要熟悉肘部浅表静脉的组织解剖和生理结构。不同献血者静脉血管的选择各有不同。一般首选肘正中静脉,其次是头静脉、贵要静脉等。避开有静脉窦的静脉,应选择清晰可见、粗大、充盈饱满、弹性好、不易滑动且易于固定的静脉作为穿刺部位,从而提高一针率。
  熟练的静脉穿刺技术和技巧是防止血肿形成的关鍵:血液的采集作为一项专门的技术,要求采血人员不但要有严格的无菌观念,而且要具备熟练的操作技术,静脉穿刺要求为连续干练的进针,动作轻、巧、稳、准。把握好进针角度,首先针头应以45°角迅速穿入皮肤,然后,针头在刺入静脉前逐渐降低,最终几乎与皮肤平行,力争1次穿刺成功。同时每一位采血护士都应该建立必胜信心,这是“一针见血”能否成功的关键。对于疑难静脉、穿刺困难者,应避免在皮下反复穿刺,因为疼痛刺激可引起迷走神经兴奋,血管痉挛等现象,以致更难触及,从而增加血肿形成的几率,甚至引起外伤性静脉炎,给献血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掌握好正确的按压方法,止血贴防护得当:迅速拔针后采血护士应告之献血者正确地按压方法和所需时间,对首次献血者的指导工作更应做到耐心、细致。正确指导献血者按压采血部位,嘱咐献血者示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拢,以针进处为起点向上准确按压针眼十分钟,用力要适中,使皮肤针眼与血管针眼同时受压,以避免血液渗入皮下,或者叮嘱献血者抬高手臂达心脏位置5~10分钟。对于凝血机制障碍者应延长按压时间,以避免因按压时间短而造成血液渗透。对于穿刺部位要密切观察是否有血肿、渗漏等情况。观察无异常后才可让其离去,观察期间如发现问题应在第一时间及时、妥善的处理。
  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工作责任感:采血护士要具有同情心,经常性地换位思考,对待无偿献血者要亲切、和蔼,多一些人文关怀,从而缓解献血者的紧张情绪。加强情感的交流及沟通技巧的学习,提高自身修养,言语文明,动作轻柔,切忌粗重拍打患者,让患者产生不信任感,甚至厌恶、恐惧。
  对于出现血肿者应做好必要的、正确的指导,向献血者解释原因,这是由于采血后按压针眼时间不够,或者位置不当造成的,由于皮肤针眼已经愈合,血管上针眼还未完全愈合,从而导致皮下渗血,告诉1周或多一点时间可以吸收,使其放心。有条件的可以嘱咐献血者做一下冷敷,3天后改为热敷以促进其吸收,并告之献血者献血后保护好针眼,保持干燥,不要沾水,避免感染。同时要正常使用手臂,献血当天不要做重体力劳动,不能搬运重物,以免由于胳膊用力使血管处黏合的针眼被撑开而出现血肿。
  血管(通常为毛细血管)中的血由异常原因而渗出血管外,积聚在皮肤中所形成的肿块称皮下血肿,首先查明原因。广泛性或局限性皮肤、黏膜下出血,形成皮肤黏膜的红色或暗红色色斑,直径约3~5mm或更大,压之退色者称为紫癜。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选用支气管舒张试验以判定气道阻塞的可逆性恢复。方法:对25例哮喘患者进行进行支气管舒张试验,以分析相关参数对哮喘的诊断价值。结果:吸入β受体激动剂试验治疗后,FEV1改善率>15%,对哮喘具有诊断意义。结论:吸入β受体激动剂对哮喘诊断具有实际临床意义。  关键词 支气管舒张试验小气道阻塞研究  气道阻塞的可逆性是哮喘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与慢性阻塞性肺疾患鉴别诊断的依据之一。临床上常采用
期刊
摘要 目的:应用QCT软件测出本地区各年龄组的骨密度的正常值;根据正常值重新制定出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参数。方法:搜集自CT开诊半年后共计4年时间内的相关资料;把骨密度正常的人群分为13个年龄组,每组100人,共1300人;分别测定其L3,L4的骨密度值;采用统计学的均数加权法求出各年龄组的正常值。结果:列出各年龄组的骨密度的正常值。结论:依据正常值重新制定出的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参数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Sysmex KX—21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常规时中间细胞增高的原因以及在做血常规时,是否需要做手工显微镜分类。方法:将血常规结果中中间细胞>15%的标本,同时将血涂片用瑞氏姬姆萨复合染色液染色后,用显微镜目测法镜检。结果:中间细胞大于正常值的标本中,有假阳性出现;50例标本中,有假阳性30例(60%)。结论: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不能代替手工显微镜分类,应将中间细胞大于正常值的标本进行
期刊
关键词 血常规血涂片检查质量控制  血常规检验不仅是诊断各种血液病的主要依据,而且对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也提供了许多重要信息。临床实验室要充分做好分析前、中、后的质量控制,本文对半年来血常规结果的回顾性分析,得出结论:重视血常规实验前中后质量控制尤其是血涂片显微镜检查非常重要。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可避免血液病的漏诊并为患者的快速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2月~201
期刊
在门诊日常预防接种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一般反应。一般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征状。一般如出现高热必须及时处理,否则会发展成热性惊厥。能及时、正确地处理预防接种产生的一般反应或异常反应,是预防接种门诊医生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现仅举1例无细胞百白破引起高热反应的
期刊
摘要 目的:评估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RVITSP)、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OTSP)和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对起搏参数、心电图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接受单腔永久起搏器植入的患者随机为分组(每组10例):1组患者行RVITSP,1组行RAVP,另1组行RVOTSP;分析对比术前及术后心电图的QRS波宽度,术后即时及1、6个月随访时各起搏参数差异、术前及术后6个月时超声心动图左室舒张末期内
期刊
摘要 目的:总结基层医院产生输液差错的教训,减少医疗过失的发生,避免护患纠纷。方法:选择近年来发生的护士在输液过程中的11例差错事例加以分析,找到造成输液差错的原因。结果:产生差错的原因:①护士工作责任心不强;②技术不过关,缺乏护理经验;③护士服务意识不到位,缺乏与患者的沟通。结论:提高输液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明确岗位职责是避免输液差错的关键。  关键词 基层医院输液差错原因分析  我国
期刊
摘要 目的:调查分析兰州市某小学学生营养状况,为制定促进该市同龄儿童健康成长策略提供科学的指导依据。方法:分别依照年龄别身高、年龄别体质指数(BMI)、血红蛋白水平筛查调查人群消瘦、超重、肥胖与贫血所占比例,判断调查人群营养状况。结果:调查对象贫血、超重及肥胖检出率均较高,其中贫血检出率高于超重检出率(P<0.05),而超重检出率高于肥胖检出率(P<0.05),并且超重和肥胖检出率总体上均随年龄增
期刊
病历资料  例1:患者,女,47岁,因血压升高、乏力、尿多15年,加重1个月入院。15年前,因头晕就诊,诊断高血压病,服复方罗布麻可缓解。以后症状加重,常四肢无力跌倒;口渴,日饮水4000ml,尿量2500ml,但无多食消瘦。多次就诊本省各医院,作血糖、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等检查均正常,诊断为高血压、冠心病,疗效差。1个月前,因胆道蛔虫症入外科,四肢无力加重,不能下床,无肢体活动障碍。测血钾2.8
期刊
关键词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断裂  病历资料  患者,男,47岁,因搬石头时突闻左肩部有断裂响声,并感到肩部剧烈疼痛,活动受限,局部肿胀。于4天后由家人陪同求治,彩超示左肱二头肌肌腱断裂不除外,肱二头肌周围积液。查体左上臂掌侧中1/3處出现一软组织包块,用力作抗阻力屈肘时,包块显得更为明显,肱骨结节沟处压痛,肩部肿胀,屈肘无力,左肩旋转,外展功能受限。诊断为“左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断裂”,收入住院。入院后
期刊